朱玲
(江蘇省淮安市新安醫(yī)院,江蘇 淮安 223001)
牙根縱裂指在某些原因發(fā)生于牙根,平行于牙長軸的,由根尖向冠方的縱向裂紋,發(fā)生于活髓牙的牙根縱裂,即原發(fā)性牙根縱裂[1],繼發(fā)性牙根縱裂多見于牙髓治療后的牙齒。此類患牙發(fā)病部位隱蔽,不易檢查發(fā)現,無典型特征性臨床表現,所以易誤診、漏診。本研究對本科23 例牙根縱裂患牙的病史、口腔檢查及影像學資料做匯總分析,分析X 線檢查、CBCT 檢查兩種診斷價值,觀察療效。
選取2020 年06 月至2022 年06 月本科收治的23 例牙根縱裂患者,其中6 例為原發(fā)性牙根縱裂、17 例為繼發(fā)性牙根縱裂,男性患者13 例,女性患者10 例,年齡51-65 歲,年齡均值(57.16±2.19)歲,體質量18-29kg/m2,體質量均值(25.16±0.43)kg/m2。
對牙根縱裂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牙的牙位、是否做過牙髓治療、牙髓溫度測驗情況、牙周狀況、咬合關系、X 線根尖片及CBCT 檢查結果,進行匯總分析。
1.2.1 病史回顧
此類患牙多為中老年人,年齡分布在51-65 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所有患牙都有長期咬合痛或咬合不適史,原發(fā)性根縱裂患牙有冷熱刺激痛或自發(fā)痛、夜間痛等牙髓炎癥狀史,后期患牙有牙齦反復腫脹史。
1.2.2 口腔檢查
確診的患牙均為磨牙或前磨牙,發(fā)生于下頜磨牙的患牙13 顆,其中下頜第一磨牙9 顆,下頜第二磨牙4 顆。上頜第一磨牙8 顆,下頜磨牙牙根縱裂均發(fā)生于近中根,上頜磨牙均發(fā)生于近中頰根,發(fā)生于第二前磨牙的2 例,上、下頜各1 例,均為第二前磨牙。有6 例為原發(fā)性牙根縱裂,患牙的鄰牙對鄰牙及對側牙有缺失現象,患者長期有偏側咀嚼現象。
原發(fā)性牙根縱裂的患牙牙面均有嚴重的磨損,有1 例患牙確診陽性,其余患者均無反應。牙髓壞死,牙齦出現瘺管者5 例。
所有患牙均有叩痛,有不同程度的牙齒松動,有6 例出現窄而深的牙周袋,探診深度達8-10mm。
1.2.3 口腔影像學檢查
X 根尖片檢查:所選患者均由相同影像科醫(yī)生進行相關檢查,23 例受檢患者均成功完成X 根尖片檢查,根據Ⅹ線根尖片確診19 例患牙,影像顯示:自根尖區(qū)向冠方出觀長度不等增寬,后期可見折裂片分離或移位[2],根尖密度降低,牙周膜間隙增寬,有些患牙可出現根周、牙周膜水平或垂直向吸收,繼發(fā)性根縱裂有3 例有特征性表現,見沿牙周彌散的糊劑影像或可見散開的牙咬尖,根管充填材料與根管層間的增寬影像。若X 線根尖片顯示梨樣暈圈狀改變,即根尖病變和根側病變的結合,提示較廣泛的皮質骨已破壞,可有根尖周“J”形低密度影像,可有獨立的廣泛的根周牙槽骨缺損,而鄰牙牙槽骨正常[3,4]。當X 線片根髓腔不清晰,可改變投射角度,重新拍攝。
CBCT 檢查:23 例受檢患者均成功完成CBCT檢查,根據CBCT 檢查共計確診22 例患牙,除X 根尖片檢查確診患者19 例患者,另外3 例無法確診,經CBCT 檢查確診,影像檢查顯示:根管橫斷面可見線狀低密度影,軸向斷層面可見根尖區(qū)增寬的根管影像[5,6]。
1.2.4 開髓或翻瓣結果
針對23 例受檢患者進行開髓或翻瓣,有1 例可疑原發(fā)性病例做術中探查確診。經開髓,行根尖定位儀不能測出工作長度,則提示根縱裂。
1.3.1 調合,解除合干擾,全口牙列的檢查,修復缺失牙,均衡咬合力。
1.3.2 確診牙根縱裂的患牙,因保存患牙,預后較差,多數選擇拔除患牙后,修復患牙。
1.3.3 對少數未發(fā)生根裂的牙根,牙周損害少的,選擇嘗試截根或牙半切除術[7]。
本組病例中23 顆患牙,17 顆拔除,其余有4 顆下頜第一磨牙行近中根牙半切除術,有2 顆上頜第一磨牙行近中頰根截根術。有文獻報道,如果是原發(fā)性牙根縱裂,電活力測驗患牙活力正常,可截去患根縱裂牙根,活髓保存患牙[8]。
(1)參考開髓或翻瓣檢查結果,比對X 根尖片檢查、CBCT 檢查在牙根縱裂檢出率,計算檢查敏感性、特異性及精準性。
(2)治療后予以患者影像學檢查,結合牙周狀況評估療效,若治療后患者咬合恢復正常,牙周組織健康,影像學檢查無異常,療效評估為有效;若治療后患者咬合改善不明顯,未裂根牙周組織基本正常,需再次進行開髓或翻瓣,療效評為不佳,比對有效率。
23 例患者經病理檢查均確診為牙根縱裂,6 例為原發(fā)性牙根縱裂,17 例為繼發(fā)性牙根縱裂。
23 例患者經X 根尖片檢查確診牙根縱裂19 例,經CBCT 檢查確診牙根縱裂22 例,CBCT 組檢出率略優(yōu)于X 根尖片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牙根縱裂CBCT 檢查組敏感性、特異性、精準性高于X 根尖片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X 根尖片檢查、CBCT 檢查敏感性、特異性及精準性比對
23 例患者經綜合治療后,療效評估“有效”病例22 例,療效評估“不佳”病例1 例,有效率95.65%。
本研究經回顧性分析發(fā)現,23 例確診牙根縱裂的患者均為中老年人,均發(fā)生于后牙,均有不同程度的咬合創(chuàng)傷;牙根縱裂是隨年齡增長,長期的咀嚼壓力,牙體硬組織出現硬力疲勞,因錯合畸形、牙列缺失等造成的偏側咀嚼等都可造成牙面不均勻磨損[9]。形成高陡的牙尖,咀嚼時所產生的應力分布不均?;佳赖泥徰?,牙的鄰牙或對側牙有缺失,造成患牙咬合承擔的合力過重,都給患牙造成咬合創(chuàng)傷[10]。
牙根形態(tài)的不同,其應力分布也不同,比如下頜第一磨牙,遠中根粗大,橫斷面呈橢圓形,而近中根較細窄,橫斷面呈啞鈴型,如加力方向由遠中向近中時,壓應力集中在根管的近遠中側,拉應力集中在根管的頰舌側中線部位[11],產生應力集中,長時間反復發(fā)生在牙體內部,原有的微細裂紋擴張,損傷逐漸積累,最終發(fā)生疲勞斷裂,所以臨床上,碰到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后牙,牙體完整無齲壞,有長期的咬合痛史,應高度懷疑是原發(fā)性牙根縱裂[12]。
本組資料顯示,牙髓治療后引起的繼發(fā)性根縱裂占比為74%[13],比如根管預備時過多地去除牙體組織,過度地擴大根管,使根管壁變薄或者根管充填時垂直加壓或側方加壓用力過大,以及根管樁、釘體積與根管占比較大等,均可造成根管縱裂。因此,在進行根管治療時盡量避免去除牙體組織過多,防止預備根管過度。牙根縱裂的臨床特征與牙髓根尖周病以及牙周病有很多相似之處,應注意鑒別診斷,牙根縱裂叩診濁音,探診牙周袋窄而深,與牙根縱裂裂紋一致,牙根縱裂的竇道及瘺管偏向裂隙近齦緣處,而慢性根尖周炎瘺管近根尖部[14,15]。
本組病例所攝X 線片提示,牙根縱裂的骨吸收都是以垂直吸收為主的單個患牙,而牙周炎患牙的牙周袋壁比較廣泛,一般是口內多顆牙受累,骨吸收是以水平吸收為主。X 線根尖片顯示梨樣暈圈狀改變,即根尖病變和根側病變的結合,提示較廣泛的皮質骨已破壞,可有根尖周“J”形低密度影像,可有獨立的廣泛的根周牙槽骨缺損,而鄰牙牙槽骨正常[16]。
近幾年隨著CBCT 診斷技術優(yōu)化,其在口腔經診斷中發(fā)揮較高價值,經大量研究證實,CBCT 對根管縱裂的診斷較X 線根尖片顯著提高。確診為牙根縱裂的患牙,預后較差,一般首選拔除,因為牙根縱裂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損害,及時拔除患牙,以減少牙槽的吸收,為后期的種植修復等提供一定的骨量支持[17]。對一些未根裂牙根,牙周狀況良好者,可試行保留,作截根或牙半切除術,須進行咬合調整,降低咬合,調改對過陡的牙尖,盡早修復缺失牙。本研究以病理檢查結果為參照,23 例患者經X 根尖片檢查確診牙根縱裂19 例,經CBCT 檢查確診牙根縱裂22 例,CBCT 組檢出率略優(yōu)于X 根尖片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牙根縱裂CBCT檢查組敏感性、特異性、精準性高于X 根尖片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BCT 檢查中通過對患牙進行三維圖像重建,可依據不同患牙位置,對各個層面可能存在的牙折裂線進行診斷,提高診斷精準性。23 例患者經綜合治療后,療效評估“有效”病例22 例,總有效率95.65%,對于牙根縱裂開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為重要。
綜上,根據牙根縱裂復雜的病因性特點,單純依據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行診斷具有局限和隱匿性,X根尖片檢查、CBCT 檢查均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CBCT 診斷敏感性、特異性俱佳,有助于提高早期診斷率,治療牙根縱裂不僅僅是處理患牙,還要調整全口咬合,修復缺失牙,均衡咬合,預防患牙及鄰牙牙根再折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