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幼兒園 陳玉芬
民間游戲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勞動人民直接創(chuàng)造或在勞動群眾中廣泛流傳的游戲,體現(xiàn)了人類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民間游戲是生產者的游戲?!币馑际钦f,民間游戲是植根于勞動和勞動者的。幼兒民間游戲教育,是在民間游戲的眾多門類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民間游戲教育內容。通過民間游戲的趣味性,培養(yǎng)幼兒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滿足品質內涵的培養(yǎng)需求,使幼兒感知游戲的樂趣,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寓教于樂的游戲過程中掌握知識、掌握技能、鍛煉身體素質、養(yǎng)成開朗性格。本文從游戲教育的現(xiàn)狀和問題入手分析,探討了民間游戲融入的思路和應用案例,以期給廣大教師提供借鑒。
民間文學包括童謠與童話、神話、寓言故事、諺語與謎語等;民間音樂包括歌曲、舞蹈、樂曲等;民間美術包括繪畫、年畫、手工、刺繡、剪紙、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兒各類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民間游戲啟蒙教育。幼兒教育中,應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發(fā)展,這是教育游戲教學的最終目標。然而,學齡前兒童民間游戲設計的理論和實踐都很短淺,這類游戲的設計和開發(fā)還處于初級階段,并且還存在許多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育和娛樂的結合是困難的。游戲教育與娛樂的結合不是很好。在游戲與教育的結合中,我國的教育游戲越來越普遍。大量的教育游戲都是基于書本知識的直接傳遞,相關知識直接嫁接到游戲的內容中,其中最常用的是單調的答案。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區(qū)分哪些部分是游戲的內容,哪些部分是教育的內容。教育游戲中存在的教育痕跡與游戲情節(jié)無關,不僅削弱了游戲的娛樂性,也影響了學習效果。
其次,游戲缺乏層次性。學齡前兒童有其自身的人格化特征,每個幼兒存在的知識基礎也不同。然而,目前的學前教育游戲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都是大型統(tǒng)一的游戲設計理念。如果問題出現(xiàn)在當前的發(fā)展水平上,幼兒就會感到無趣,這不利于其智力的發(fā)展和學習動機的提高。如果問題發(fā)生在最近的發(fā)展區(qū),幼兒會感到非常壓抑,甚至有學習厭倦感。只有將問題定位在新的發(fā)展區(qū),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智力的發(fā)展,使幼兒保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
兒童的年齡很小,對于游戲的興趣也比較高。在教學時,教師科學地結合運用民間游戲進行教學,能夠充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在傳統(tǒng)的幼兒園游戲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利用語言進行教學,向幼兒講解相關的知識,致使幼兒的課堂參與程度較低,學習能力較弱。而現(xiàn)階段的幼兒游戲,多是將游戲教育滲透到整個幼兒園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活躍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增加全園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學習、交流的良好機會。充分利用科學的游戲教育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工作質量。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游戲教學模式,突破以往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激發(fā)幼兒的課堂學習互動意識,讓幼兒親身體驗課堂互動學習的樂趣,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歡聲笑語。這能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輕松愉快,促使幼兒個性更加開朗,對于不斷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民間游戲活動,幼兒不再是一個人孤立地進行活動,而是幾個小朋友在一起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游戲。游戲的過程需要幼兒的合作和交流,這是幼兒進行社會性活動的基礎。通過游戲的形式,幼兒會彼此交流游戲規(guī)則,相互協(xié)調、模仿,并且學會與別人相處,他們能相互幫助,相互合作,在實踐中促進心理品質得到發(fā)展,學會與他人交流,并且解決交流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滿足社會性發(fā)展需要。例如,在進行“丟手絹”“木頭人”“捉迷藏”等游戲時,幼兒都會首先交流游戲規(guī)則,當確定了游戲規(guī)則后,幼兒會積極溝通,團結友愛,并且在游戲過程中相互幫助。例如,在“捉迷藏”游戲中,如果兩個幼兒選擇了同一個藏身之處,他們之間會交流如何解決問題,或者是共同藏到一個地方。通過幼兒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幼兒會體會到游戲過程就像是社會生活過程一樣,他們之間需要協(xié)調,需要和諧友愛,進而促進幼兒社會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社會適應性的增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把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擺在幼兒教育的首要位置。為了使幼兒健康成長,教師要關注游戲的方式,通過幼兒喜歡的方式來組織活動,促進幼兒愉快地運動,在練習中提高身體素質。教師要精心選擇游戲,用游戲的方式來促進幼兒間進行跑、跳、投、爬等不同的動作,逐步鍛煉幼兒的運動能力。游戲的運動方式改變了教師機械教育和按照要求來運動的硬性要求,為幼兒提供了一個生動而靈活的空間,使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運用,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身體素質,達到鍛煉的目的。例如,傳統(tǒng)民間游戲“老鷹抓小雞”游戲,幼兒在運動中會進行大量的奔跑,改變了體育課堂上跑步的枯燥形式和單一方式。“跳房子”是一種能夠讓幼兒進行跳躍練習的游戲形式,它可以使幼兒的彈跳能力得到鍛煉和改善,進而達到鍛煉的目的。教師帶著一定的目的來選擇不同的游戲,會激發(fā)幼兒的運動興趣和運動欲望,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鍛煉幼兒的運動能力。
當下常態(tài)化的游戲教育是指以課本知識為載體的游戲設計,例如數(shù)字游戲、繪本故事游戲等,大多依托知識轉換一個載體形式來進行,游戲的形式比較機械,沒有游戲的樂趣。大部分教師只是依托游戲的形式來提升游戲的參與性和知識的傳遞性,幼兒并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甚至游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思考,也降低了游戲的趣味性。民間游戲則不一樣,基本在動起來、跑起來、笑起來中進行游戲,也需要不斷地思考,但幼兒是思考怎么完成更高難度的游戲關卡,考驗的是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能力。例如“跳房子”游戲,每一個“房子”的格里面都有數(shù)字,這就和數(shù)學結合起來了。每一關跳躍都需要幼兒先行思考落腳地,這就和幼兒思考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了。民間游戲具有趣味性、思考性,也可以完全和課本知識結合,和素質教育的理念結合,關鍵是看教師如何應用。單是以課本知識應用為主的機械性游戲教學,從根本意義上說不屬于游戲教學,應該劃分為知識教學形式。充分利用民間游戲的趣味性和思考性,結合課本知識和素質教育要求,不僅能讓游戲教育充滿歡聲笑語,同時還能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個性習慣,實現(xiàn)寓教于樂。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積極引入民間游戲,是教育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結合的重要標志。由于幼兒園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幼兒的學習效果受自身理解能力的影響,因此若是在教學過程中貿然引入民間游戲,并將教學知識引入其中,民間游戲的整體價值就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因此,應用民間游戲時,教師首先要積極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幼兒放松下來,進而使幼兒完全投入民間游戲中,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在開展民間游戲的過程中,資源是保證幼兒園游戲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在進行民間游戲時,應積極挖掘出相關的游戲資源,找出其中符合幼兒發(fā)展的相關游戲資源,利用民間游戲發(fā)散幼兒的思維,使幼兒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這對于幼兒思維的發(fā)展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在把“拍九歌”民間游戲融入數(shù)數(shù)教學中時,幼兒在你拍一、我拍一的歡快節(jié)奏下,掌握數(shù)數(shù)和計算的能力。教師要充分挖掘民間游戲的資源,有效利用這種趣味性和可開展性,擺脫流程式的游戲形式。
幼兒園在規(guī)劃創(chuàng)建民間游戲活動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適齡幼兒自身健康成長的各個年齡特征,小班里的適齡幼兒由于他們年紀小,生活中的文化知識閱歷比較少,實踐中和活動時間操作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也非常弱,所以在規(guī)劃開展小班民間游戲活動的過程中,不應要求過多,也不必太過于復雜,基本上在每兩三周開展一次區(qū)域活動即可。
在參加民間游戲活動時,教師首先要學會充分尊重兒童的心理、個體差異。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孩子們也是。無論在設計教學目標或組織實施兒童活動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和情況,教師都應觀察幼兒的個體差異,隨時關注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個性。當然,教師要善于觀察,時刻關注不同幼兒的學習行為和生活習慣,捕捉不同幼兒的各種信息,幫助幼兒實現(xiàn)個性化的發(fā)展,及時制定和調整區(qū)域活動的組織政策和教學計劃,充分發(fā)揮區(qū)域活動的靈活性以及多樣性。例如,在“跳皮筋”民間游戲中,需要三個幼兒為一隊,兩個人撐皮筋,另一個人開始跟著節(jié)奏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師就能直接發(fā)現(xiàn)幼兒的一些特點,譬如一些幼兒的活動能力強,喜歡運動,而一些幼兒的運動性較差,不喜歡運動。針對運動中幼兒的整體表現(xiàn),教師在以后開展相關的運動類活動時,就要做好規(guī)劃,在保證幼兒正常運動量的基礎上尊重幼兒之間的差異,引導幼兒進行個性化發(fā)展。
民間傳統(tǒng)游戲,大多是隨著我國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演變而來的,例如跳皮筋、捉迷藏、老鷹抓小雞等,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tǒng)民間游戲,伴隨著我國兒童的成長。在參與“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時,幼兒注意到游戲是雞媽媽維護小雞不被老鷹捉走,這能加深幼兒對家庭、親情、父愛和母愛的理解;例如“跳馬”游戲,幼兒在參與過程中身體素質能力不斷被提升;例如上述的“拍九歌”,幼兒能在愉快的氛圍中提高對數(shù)字的認識能力。因此,民間游戲的具體應用需要思考游戲教育的本質意義和內容。
完全的游戲形式并沒有更高層面的教育意義。結合民間游戲開展教育的目的是,利用這個趣味性活動和幼兒們熟知的游戲形式,來結合知識教學,培養(yǎng)幼兒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真正實現(xiàn)游戲教育更高層面的教育引導。例如,在開展“老鷹抓小雞”的民間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只小雞?被老鷹抓走了一只還剩多少只?結合這些簡單的數(shù)字認識和計算,讓幼兒在緊張刺激的玩耍過程中學到基本知識。又如,在開展“過家家”民間游戲中,讓幼兒們分工明確扮演角色,培養(yǎng)幼兒的執(zhí)行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思考能力。在幼兒完成“做飯”到“開飯”的環(huán)節(jié),還可以融入衛(wèi)生習慣教育,要求幼兒先洗手才能“開飯”,養(yǎng)成健康衛(wèi)生的習慣。這些民間游戲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去思考,以促使幼兒在民間游戲中獲取知識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陶瓷游戲,以“美麗的陶藝”為主題活動,通過收集各種各樣的陶藝品、交流與討論有關陶藝的知識、參觀并調查陶藝品的制作過程、嘗試動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動,激發(fā)幼兒對陶藝的興趣和熱愛。例如,剪紙游戲,文化底蘊深厚,精彩紛呈。通過剪紙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傳統(tǒng)文化宣講,培養(yǎng)幼兒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例如,武術游戲,讓幼兒自創(chuàng)武功招數(shù),開動腦筋為自己的“武學秘籍”取上響亮的名字,促進幼兒自信心和表現(xiàn)欲大大提升;例如利用輪胎、皮球、皮筋進行一些民間游戲,讓幼兒玩出了新高度,玩出了新水平;幼兒在每天的幼兒園生活活動中,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民間游戲,讓民間游戲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兒入園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朗朗上口的民間游戲童謠以及婉轉流利的民間游戲兒歌等讓幼兒欣賞,讓幼兒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幼兒園;飯后散步時給幼兒講述民間故事;午睡后,民間音樂伴隨著幼兒起床、穿衣……課間操時讓幼兒在民樂、民歌的伴奏下做韻律操、武術操等,這些又能增長幼兒對祖國家鄉(xiāng)及周圍人的積極情感。教師應有效地結合民間游戲的內涵,培養(yǎng)幼兒的開朗個性和健康心理,健全幼兒的個性,為幼兒身心發(fā)展鋪墊一條歡聲笑語的道路。
民間游戲教育不僅要和幼兒的知識、能力、習慣等結合,還要充分考量幼兒的個性化差異,培養(yǎng)他們開朗的性格。當然,幼兒階段是一個養(yǎng)成階段,德育和素質一樣不能疏忽。例如,開展“踢毽子”游戲時,可以設置三人接力踢毽子或者多人接力踢毽子,培養(yǎng)幼兒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例如“老鷹捉小雞”游戲開始前,教師講解雞媽媽護雞仔的道理,引導幼兒思考親情關系。例如“過家家”游戲,增加傳統(tǒng)禮儀內容,讓“過家家”民間游戲不僅僅只停留在做飯、打掃衛(wèi)生這些方面,還可以結合角色扮演,融入道德、職業(yè)準則等很多方面的內容,真正實現(xiàn)以游戲端正幼兒的思想、品德、行為,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
總之,民間游戲伴隨著很多兒童成長,不僅是因為這些游戲能夠使幼兒真正體會到游戲的快樂,更因為這些游戲的完成具有思考性、融入性,同伴們結伴而行,快樂玩耍游戲,同時收獲游戲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鍛煉身體素質。教師要靈活運用民間游戲進行教育,關鍵還要體現(xiàn)教育的本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