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義海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基于地理學綜合性提出來的。綜合思維是一種思維方法,是學生分析和理解地理過程、規(guī)律、人地關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也是高考重點考查的目標之一。筆者主要以2022年高考文綜全國乙卷中的第37題為例,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綜合思維的培養(yǎng)策略。
一、高考真題呈現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qū)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qū)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xù)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qū)。圖7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qū))、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jiān)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
(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qū)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
(2)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陸面垂直變化的原因。
(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qū)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
(4)分析甲站區(qū)域與乙站區(qū)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
二、關于培養(yǎng)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思考
綜合思維有三方面的具體表現:一是從綜合角度對地理事象中各要素間的關系進行認知,二是從時空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演變規(guī)律,三是從區(qū)域綜合角度分析區(qū)域要素對區(qū)域產生的作用和人地關系問題。本題以海岸線的變化為背景,涉及海岸線位置變化方向、幅度和原因,以及陸面變化等知識點,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等學科素養(yǎng)。關于綜合思維,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地理的空間維度,應從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考慮。如上述第(1)小題,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區(qū)陸面的垂直變化方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冰蓋消融,冰川融水進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蓋消融區(qū)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可推測消融區(qū)巖層緩慢恢復導致陸面上升。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隨著海平面和陸面的垂直變化而變化。因此,第(1)小題第一問的答案是海平面上升,消融區(qū)陸面上升。
第二,地理時間維度上,地理事象的正在進行和已經完成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上述第(1)小題,當冰蓋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則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當冰蓋消融完畢,冰川融水減少,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因此,以下為第(1)小題第二問的答案:冰蓋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冰蓋消融后,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
第三,從材料本身出發(fā),地理事象的產生和變化對應的原因應該是多重的,需要綜合思考。如第(2)小題,從海陸位置上看,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qū),由材料中“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qū)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一句,可以推測消融區(qū)巖層緩慢上升;從板塊位置上看,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運動導致地殼上升,使得甲站陸面抬升。因此,第(2)小題的答案如下:甲站位于基巖海岸,冰蓋覆蓋時,巖層受壓導致陸面下沉,冰蓋消融后,巖層承壓減輕,巖層形變緩慢恢復,使得陸面上升;甲站位于板塊交界處,板塊運動導致甲站陸面抬升。
2019年全國文綜Ⅱ卷第9~11題考查流水堆積和風力侵蝕、堆積,2020年全國文綜Ⅰ卷第37題考查火山噴發(fā)和流水侵蝕,2021年全國文綜甲卷第37題第(2)小題考查不同時期流水和風力的共同作用……高考題呈現出來的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這部分知識,通常有兩到三種力量,需要綜合思維能力做支撐。以事實為基礎,地理事象的產生和變化對應的原因應該是多重的,需要綜合思考。
第四,回歸生活,運用地理綜合思維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第(3)小題,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海平面變化的原因有眾所周知的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進而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我們還要知道,地理教材中提到的田納西河梯級開發(fā),大量的水庫攔水攔沙會使輸送到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泥沙減少。所以,密西西比河流域內眾多水利設施攔水攔沙使得河口三角洲萎縮。以上兩重因素疊加,使得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因此,以下為第(3)小題的答案: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內水利設施攔水攔沙,導致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
第五,注重地理事象的變化動態(tài)和幅度,用綜合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如第(4)小題,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qū),結合圖中甲站海平面的下降,可知海岸線應該向南邊海洋方向推進,但由于基巖海岸比較陡峭,變化幅度就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南邊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北移,但是三角洲為入??诤恿鞫逊e地貌,地勢平坦,所以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因此,第(4)小題的答案如下:甲站區(qū)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線向南移動,由于基巖海岸陡峭,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灰艺緟^(qū)域南側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三角洲地勢平緩,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學生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JKGHYB-0962)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