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三十年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研究述評

        2022-12-08 07:38:42魏萬磊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思想文化研究

        魏萬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2488)

        在近代中國社會巨變和知識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梁啟超被公認為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和學術大師,他不但是20 世紀中國“新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且對中國現代文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的發(fā)展,皆有倡導之功。在中國學術的“古今之變”中,梁啟超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扳道夫”。有學者甚至認為“沒有第二人的作用影響在梁啟超之上”[1]。作為晚清一代,梁啟超和章太炎、康有為產生了區(qū)別,可以說梁氏繼續(xù)在新文化運動中成為風云人物,續(xù)領風騷。胡適曾寫過《1919年的中國思想界》和《新思潮的意義》兩篇文章,他在文中甚至將研究系的喉舌《國民公報》《晨報》 作為1919年以前中國北方自由主義的大本營。而研究系的刊物《建設》《解放與改造》與激進知識分子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新潮》一道關注與思考思想文化和國家發(fā)展??梢哉f,新文化運動是各個文化群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周策縱在《五四運動史》一書中也指出,五四時期的思想集團可以一分為四:以胡適、張慰慈等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派;以陳獨秀、 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左派; 以孫中山為首及胡漢民、戴季陶、朱執(zhí)信、廖仲愷等追隨者的國民黨派;以梁啟超、張東蓀、張君勱、藍公武等進步黨部分黨員構成的研究系[2]。實際上,梁啟超通過主導、參與大量思想文化活動,凝聚了一批英才俊彥,也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學人群體,梁啟超和其研究系同仁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尤其1920年梁啟超歐游回國后,以他為首的知識分子利用或創(chuàng)建龐大的文化資源陣地,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研究有機整體中的一部分,雖然他們和其他思想群體對新文化運動的觀念和對文化建設的思想切入都不盡相同,但他們從另一思想角度為新文化建設提供資源,為主流文化糾偏。梳理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把握五四思潮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深刻挖掘五四新文化時代的思想發(fā)展趨向。

        1 梁啟超研究的新動向

        張蔭麟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一文中,將梁啟超的思想分為4 個階段,第一期從康梁師徒關系確立到戊戌政變,從辭章訓詁之學轉向“通經致用”; 第二期從戊戌政變后到辛亥革命成功,介紹西方新思想并批評中國學術以“致用”;第三期從辛亥革命成功至歐游以前,是“純粹政論家”時期;第四期自先生歐游歸后以至去世,是“漸有為學問而學問之傾向”的專力治史“然終不忘情國艱民瘼”的時期,并認為 “每時期各有特殊之貢獻與影響”。在1929年悼念梁啟超時張先生著文肯定梁啟超歐游期間“受其說(指一戰(zhàn)后非理性主義思潮)之熏陶,遂確信中國古紙堆中,有可醫(yī)西方而自醫(yī)之藥。既歸,力以昌明中國文化為己任?!藢崬槠洳恍嘀⑹馈盵3]。這篇文章的最后落腳點在當時乃至時下都可以說是慧眼獨具。在已成顯學的梁啟超研究中,關于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論述,堪稱成果堅實,名作紛呈。相比之下,關于第四期也就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梁啟超研究相對薄弱,注意到第三期與第四期之間關聯的研究更少。無論民國學人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期,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努力和功績沒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公允的評價。胡適肯定了“新民說”是梁啟超一生最大的貢獻,但同時認為“他晚年的見解,為一班天資低下的人所誤,竟走上衛(wèi)道的路上去”[4]。中共理論家鄧中夏把胡適等人歸入科學方法派,把陳獨秀、李大釗等歸入唯物史觀派,而把梁啟超等人歸入與之相對立的 “東方文化保守派”,并認定后者的性質是代表封建思想的“新的反動派”[5]。

        有意思的是,在時下研究中同樣歸屬為“東方文化派”的梁漱溟,一方面肯定梁啟超“一生成就,不在學術,不在事功,獨在他迎接新世紀,開出新潮流,撼動全國人心,達成歷史上中國社會應有之一段轉變”[6],另一方面卻對歐游后梁啟超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做法頗有微詞,“如此種種表揚中國文明,其實任公所說,沒有一句話是對的”[7]。這表明二梁在文化立場上有所異歧。在1923年的“科玄論戰(zhàn)”中,被丁文江罵為“玄學鬼” 的張君勱等人是梁啟超先生的門生故舊,梁啟超也在論戰(zhàn)中崇尚儒家人生哲學,所以丁文江也有指桑罵槐的嫌疑。新文化運動主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破壞遮蔽了梁啟超晚年的新文化建設,以至于承五四遺風的新中國成立后,梁啟超的五四新文化形象仍被嚴重扭曲,即便是治思想史的大家仍把梁啟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敵人,打棍子的同時扣帽子:“這時期的梁啟超已經做了‘舊店新開’的孔家店的最大頭子,無論在政治上思想上所起的作用都是極端反動的”[8]。

        20 世紀80年代以后,梁啟超依然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在學者眼中,梁啟超“不是什么重要的思想家,沒有多少獨創(chuàng)性的深刻思想成果”[9]。李澤厚的觀點頗有代表性,他將梁啟超與章炳麟作比較后說:“梁淺、雜而多變,章則相對穩(wěn)定;章構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梁則始終沒有”。事實上,受20 世紀80年代年代“激進—保守”社會思潮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激進等于進步,而保守則具有了落后的含義,這一框架變成了一種價值傾向。五四時期的激進主義成為正統(tǒng),他們所進行的新文化建設的主張被稱之為新文化運動或啟蒙運動。而梁漱溟、“學衡派”等文化保守主義者和梁啟超的新文化建設主張則被排斥在新文化運動之外。在這樣一種二元分析框架中,學界往往將晚清時代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康有為、嚴復、章太炎、梁啟超等人的思想歷程分為前后兩段,比較重視“激進”“進步”的前半段,例如,梁啟超在1902年之前進行的啟蒙宣傳被看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而獲得了合法性和正當性,大受褒揚。對于“保守”“落后”的后半段,學界較為輕視,一直沒有得到客觀公允的評價。

        20 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大陸知識界對所謂“激進主義”的反思,以及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學術的多元路向的發(fā)潛和重視,梁啟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堅持的其實也是他一貫主張的“淬礪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的文化立場得到公允的評價。正如黃克武所說:“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關梁啟超的評價,曾出現過由‘黑’轉‘紅’的趨向”[10]。20 世紀90年代以來,對梁啟超的研究汗牛充棟,對梁啟超研究也從傳統(tǒng)的政治史方面漸漸向思想史、 文化史、學術史、社會史等多面向轉移和展開,研究內容涉及梁啟超政治研究、經濟研究、教育研究、文學研究、法律研究、文化研究、學術史研究等諸多方面。學者們在美學、檔案學、方志學、圖書館學、人口學、心理學、音樂文化、城市觀念等方面也提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創(chuàng)建,深化了梁啟超研究。梁啟超研究中大量基礎性資料的整理和發(fā)掘也同時展開,為深入研究梁啟超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關于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與活動,近年來成為梁氏乃至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的一個熱點。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思想、學術與中國固有文化傳統(tǒng)一脈相承,甚至確立了現代中國學術的“典范”,相關研究開始予以關注。海外梁啟超研究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部: 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的《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張灝的《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黃宗智的《梁啟超與中國近代自由主義》,中村哲夫的《梁啟超與“近代之超克”論》等。美國學者列文森的著作開啟了用“沖擊—回應”模式研究梁啟超思想的先河。在該書中,列文森運用“歷史與價值”和“感情與理智”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分3 個時期對梁在中西文化相遇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進行具體考察。列文森認為,在民國初建前的兩個時期,梁啟超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價值,并在理智上疏遠了本國的傳統(tǒng),在感情上依戀傳統(tǒng)文化但在理智上認同西方。在民國建立直至他逝世的第三個時期,梁啟超在價值上回歸中國傳統(tǒng),開始反思歐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弊端,感情上不再戀慕西方,而是確立了中西文化“精神”與“物質”的二分法,通過中西文化調和,達到“歷史”與“價值”的統(tǒng)一,構建了一種新的文化綜合主義。張灝側重從思想史的角度闡釋梁啟超對中國思想轉型的貢獻; 黃宗智將日本因素作為梁氏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加以重視,曾專門考察明治日本對梁氏思想的影響,認為梁啟超的自由主義思想是經過梁氏重新闡釋之后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明治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的一個混合體。中村哲夫則關注梁氏晚年的整理國故尤其是佛學研究,指出他開拓出與歐洲后現代主義共鳴的回路。

        臺灣近年來梁啟超研究影響較大的是張朋園和黃克武。張朋園較早注意到梁啟超對新文化運動的參與,對梁啟超歐游歸國后的社會活動和教育活動進行了梳理,肯定了梁氏對新文化的歷史功績。黃克武將梁氏主“調和”的文化思想放置于對中國現代化歷程加以重新思考的框架內,給予新的高度評價。認為梁啟超的調試主張中的思想背景和穆勒的自由民主思想一脈承接,也視梁啟超為中國溫和自由主義的先聲。他認為20 世紀初的中國,思想界處于一種“調適”與“轉化”的抉擇關頭,開始勢力相當,其后梁啟超的“調適”思想被多數人放棄了。黃克武高度強調梁啟超研究中的 “多元現代性”“另類現代性”問題。他認為“任公思想的一個關鍵點”就是“中國自然也能建立一個異于他國模式的現代國家”,“中西并重,觀其會通”和以“非彌爾主義對個人自由的尊重”為基礎的民主政治,以人文關懷、宗教情操避免西方實證主義的缺失等構成了梁啟超對中國問題思考的基本特點[11]。他甚至把梁啟超的《歐游心影錄》作為近代中國思想從“文明論述”到“文化論述”的轉折點,這打破了普世價值、西方中心、線性演化的文明敘說,轉向強調精神價值、民族特性、空間差異的文化敘說。

        20 世紀90年代以來的梁啟超研究,大陸學者對梁啟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歷史功績也予以關注和肯定。元青認為梁啟超文化思想的轉變及其努力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題、內容“完全合拍”。梁“大力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為五四新文化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可以說,梁啟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支持者,五四新文化陣營的重要成員”[12]。莫志斌則選取人物和活動兩個維度肯定了梁啟超對新文化運動的多方面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崔志海認為梁“并不是一個過時人物,而是一位有著廣泛影響、緊跟時代潮流的壯漢”[13]。李茂民關注了梁氏在五四時期的思想活動和學術事業(yè),注意到他“以經過科學整理和現代闡釋的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汲取西方現代科學精神、 科學方法和自由主義民主塑造新人格,建設中國新文化”[14]的意義。董德福則通過比較梁、胡二人整理國故的理論、實踐及其具體成就來肯定梁啟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有力參與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辯護者和先驅。蔣廣學從古代學術與現代學術區(qū)隔的角度呼吁梁啟超“不中不西、即西即中” 的學術思想及其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方案值得關注。也有以面代點的著作,通過對研究系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化活動進行考察,兼顧了新文化建設中梁啟超的文化主張。

        在反思現代性的語境下,梁啟超的“中西文化化合論”得到中肯的評價和深入發(fā)掘。鄭師渠晚近的學術生涯正是圍繞一戰(zhàn)后反思現代性的思潮,將以儒家思想為資源,重構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出路的梁啟超作為在 “現代” 社會中突圍的代表人物,他在2005—2006年先后發(fā)表了《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和《歐戰(zhàn)后梁啟超的文化自覺》,自覺、完整地提出梁啟超研究中“反省現代性”的取向問題。他甚至將梁啟超反省現代性的文化自覺作為那個時代先進知識分子思想解放的重要表征。鄭師渠認為,梁啟超在歐游后較早地對現代性進行了反思,“遂產生了認為各個文化是個體性且獨特的這個看法”(艾愷語),在新文化運動中,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主持者胡適相比求同又存異,具有獨特的個性:梁啟超一直警醒西化過激派,認為不能只看到西方文化的優(yōu)勢,其劣勢也應該警惕;梁啟超對五四時期的“惟科學主義”持反對態(tài)度,高度重視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互補并生;梁啟超堅持認為中國應該也能夠培育出特有的新文化。鑒于此,鄭師渠高度評價梁啟超“大大地豐富了新文化的內涵”,是“新文化運動的驍將”[15]。胡逢祥也關注了梁啟超從欽羨西學到返宗儒學的“文化回歸”現象,并將最主要的原因歸為對一戰(zhàn)后西方政治文化的反思。江湄以五四平視晚清,發(fā)現了梁啟超歷久彌新的新文化建設理念?!傲簡⒊@喜地發(fā)現,經過挫折和反思的歐洲近代文明的新方向,正與我先圣賢所昭示的一套人文主義生活理想不謀而合,這也正是中國文化既自盡其性又能貢獻于全體人類的大好契機”[16]。

        2 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關系之研究現狀

        30年以來,學術界對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關系的研究集中在3 個方面:(1)對研究系和“東方文化派”的基礎研究;(2)對新文化運動時期梁啟超文化觀的研究;(3)對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保守主義代表人物及其活動的專題研究。

        對研究系和“東方文化派”的基礎研究偏重于派系互動。有文章專門對研究系知識分子的聚合進行了梳理。有些著作較好地結合了思想史和學術史方法研究了研究系和其他學人群乃至“國民黨系”的互動。因為在20 世紀20年代國內文化思想界,梁啟超和一批學人、思想家被歸入“東方文化派”。對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和“東方文化派”的研究自然也涉及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還有論者將“東方文化派”置于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發(fā)展脈絡中,對“東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杜亞泉、梁啟超、梁漱溟、張君勱、章士釗等人進行個案研究,并在現代視域下考察其理論得失、意義影響。對小圈子之外的橫向聯系的考察更能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及其發(fā)展。梁啟超研究系群體和其他文化保守主義者的交際也有一些扎實的作品,比如,羅志田的《異化的保守者:梁漱溟與‘東方文化派’》將梁漱溟和其他的所謂“東方文化派”特別是梁啟超及其同仁進行比較,他認為兩者之間在思想旨趣和文化觀念上有根本的不同,“東方文化派”無論是贊成“東方文化”抑或反對“東方文化”其實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化。鄭師渠則對該圈子的國際背景進行考察,認為1919年到1924年國外五大名哲來華講學為梁啟超等“東方文化派”理論觀點和文化訴求提供了立論依據。國內一些學者指導的博士論文開始對此領域進行關注,有論者從“調和論” 與文化改造的言論和實踐入手剖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這個保守陣營的“中西文化調和論”“新舊文化調和說”,并對文化保守主義者參與新文化運動的情況進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是對新文化運動時期梁啟超文化觀的研究。早在2005年,鄭師渠就將視角定位在歐戰(zhàn)后反思現代性的大背景下對梁啟超的文化思想進行發(fā)掘,認為在一戰(zhàn)后世界性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背景下,以“反思現代性”標準來看,梁啟超的文化立場較之新文化運動主將更有前瞻眼光。此后,鄭師渠又深入闡釋了梁啟超最終服膺反省現代性的“文化自覺”的內涵,并對一戰(zhàn)后西方非理性主義思潮對中國國內反省現代性思潮的影響做了追蹤。此后他又將梁啟超為代表的反省現代性和李大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并列為兩種“向西方求解放”的不同視角。在此基礎上,他的專著《歐戰(zhàn)前后:國人的現代性反省》一書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西方產生的反思現代性思潮作為時代思想背景,以梁啟超、胡適、陳獨秀等人為個案,考察這種思潮對學人和思想界帶來的影響和沖擊,該書雖以梁啟超為個案展開,通過個案亦能窺見所謂文化保守主義者們正是自覺應和反思現代性思潮,所以其文化思想和主張更具時代張力。鄭師渠在后續(xù)研究中更加細化,將梁的獨特性定為在3個方面:第一,梁啟超要重估西方文化,對五四西化過激派形成制衡; 第二,梁啟超強調科學與人文并重,對唯科學主義是個打擊;第三,梁啟超堅持走不同于西方現代性的新文化路線。所以,其思想主張“確乎大大地豐富了新文化的內涵”,“他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驍將,且其新文化的主張表現了突出的個性”[17]。張冠夫也注意到梁啟超在西方知識界反思現代性浪潮中中國文化如何重構“現代自我”的問題。他的一系列研究側重從文學觀念上比較梁啟超與胡適、傅斯年等人的差異:文藝復興的人文取向與啟蒙主義理性傾向的對立。這種自覺從籠統(tǒng)的“文明觀”向多元具體的“文化觀”轉變的做法體現出梁啟超試圖擺脫歐洲中心論的話語體系。梁啟超尤其強調情感與科學理性的不同,以情感界定文學的本質與功能,并將情感詩學作為宣傳新文化、開拓新政治的橋梁。潘建偉則透過梁啟超對新詩、白話文運動、整理國故及五四運動的心態(tài),以其與新青年同人的分合為線索論證了梁啟超晚年的文化立場。類似的觀點認為梁啟超的文化現代化主張走了“超越全盤西化的激進主義和固守傳統(tǒng)的保守主義”的“第三條道路”。江湄通過對梁啟超、章太炎以及胡適的對比研究,對梁啟超在五四后所撰述的一系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著進行文本分析,以“新文化運動”的整體方案為背景關照,愈發(fā)凸顯了梁啟超對儒學史與儒學的重構性詮釋及其背后的思想意圖。還有學者撰文從梁啟超儒學觀的角度肯定了梁啟超對五四時期全盤激進反傳統(tǒng)的超越。甚至將梁啟超援西學思維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做法上升為新儒家的發(fā)端。董德福也主張 “應該把梁啟超算作現代新儒家思潮的濫觴”。陳來則認為《論私德》及其影響下的《德育鑒》等書的編訂“根本確立了梁啟超作為近代新儒家的思想立場與方向”。但江湄卻認識到二者之間的差別:“梁啟超所指示的研究乃至復興儒學的道路與‘新儒家’的根本不同”,梁啟超并非如胡適所說“努力跟著一班少年向前跑”,而是有他自己的“新文化運動方案”:梁啟超重新定義并建構起儒學的屬性和思想系譜,通過傳統(tǒng)自性與現代多變性的調適,將根植于清代“漢學”的科學精神及方法與儒家的義理體系融合成“新道學”,作為對治中國現代文化發(fā)展偏弊的良方。夏曉虹則通過新發(fā)現的史料揭示了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徘徊的諸多因素,其中體現的道術、權術和心術的糾葛頗值得玩味。注意到清代學術史尤其是陽明學與梁啟超思想的關聯的論著也不乏其人,如吳銘能的《梁啟超研究叢稿》、黃克武的《梁啟超與儒家傳統(tǒng):以清末王學為中心之考察》、狹間直樹的《關于梁啟超稱頌“王學”的問題》,分別從梁氏新文化運動時期清代學術史、 先秦諸子研究,1903年以后從發(fā)明新道德到宣揚王學的思想轉變,以及王學“出口轉內銷”的日本因素等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闡釋。

        第三部分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保守主義代表人物及其活動的專題研究。就梁啟超的人物傳記而言,大陸最早的帶有學術研究性質的是孟祥才的《梁啟超傳》。1999年,梁啟超逝世70 周年,一年中最少出版了5 部傳記。從學術性和影響力看,較有代表性的有李喜所、元青的《梁啟超傳》,解璽璋的《梁啟超傳》等。前者史料豐富,尤其對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活動進行了記錄與評價,該書再版3 次,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對梁啟超研究做了集大成式的總結”[18]。后者以梁啟超與師友等的交往橫向鋪展開,以人帶史,重新評估了梁啟超及其思想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還有學者非常敏銳地將梁啟超新文化思想歸結為中西文化“化合論”,并認為梁啟超的“新民說”具有世界主義的視野。鄭大華認為“新民”為代表的國民觀正是從鴉片戰(zhàn)爭前的臣民觀向新文化運動時期公民觀過渡的橋梁。有人將梁啟超對中西學術尤其是對科學的認知作為梁啟超文化立場的基礎,還有人比較了梁啟超歐游前后的文化觀,認為并不構成截然不同的變化。有學者關注到梁啟超與王國維的關系,在晚清民國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對王梁的相識交往的描述,對王梁之間的關系以及彼此的異同進行了分析,從一個側面較好地反映清末民初的文人心態(tài)。

        3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的地方

        從以上學術史回顧可以看出,對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的研究確實在研究細化和角度轉換這兩方面都做出了可喜的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解放,研究方法和技術日益豐富,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客觀。考察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的角度也從傳統(tǒng)的政治史方面漸漸向思想史、 文化史、學術史、社會史轉移。但就目前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的研究而言,尚有不足。

        首先,將社會史和思想史結合不夠。目前梁啟超研究中更多的是對梁啟超思想進行理論分析和文本解讀。葛兆光認為,中國思想史常常出現后設的有意凸現或者無意刪削情況,就在于忽略了思想世界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政治刺激和社會生活,“因此,新思想史研究,應當回到歷史場景,而在思想史與知識史、社會史和政治史之間,也不必人為地畫地為牢”[19]。所以觀察特定學術機構為中心的思想學術集團的活動與其文化理念,兼容思想脈絡和社會層面,將社會史和思想史結合,有利于我們梳理現代思想主要脈絡,不僅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而且將有助于我們理解在文化變革活動中知識分子應有的位置和歷史責任。采用社會史和思想史結合的方法,把歷史人物放置于時代的思想的變動中,注意歷史人物的社會生活,關注人物之間的有效互動,探討他們思想內在的緊張與沖突,勾勒出梁啟超及其研究系學人群與文化保守派之間的人脈往來、學術關聯及思想律動,才能更好地把握近現代社會思想發(fā)展脈搏。

        其次,對梁啟超主張的新文化運動方案和實踐的系統(tǒng)解讀作品缺乏,而梁啟超歐游后所展開的系列文化活動應該放置于梁氏獨特的新文化運動方案中進行解讀,這樣才能更充分地理解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組織共學社,編譯新書,創(chuàng)辦講學社,創(chuàng)辦和改革研究系的各種報紙雜志,改制中國公學,并不惜以健康為代價四處講學演講,撰寫了大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梳理研究的文章和書籍。梁啟超和同道還積極倡導新的師教和身教,打算以中國公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為基地,對全國的文化教育界施加影響。1923年1月,梁啟超發(fā)表公開信召集同志欲創(chuàng)辦文化學院,研究和講授先秦諸子學、宋明理學、佛學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學美術,尤其重視以儒家“人生哲學”進行精神教育。1925年以后,他又在清華研究院力行這一抱負,想把儒家的精神修養(yǎng)之學貫徹到各類現代學術的研究和教學中。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系列活動只有放置于他所構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方案中才能理解其深邃內涵和獨特意蘊。

        最后,梁啟超和“學衡派”、梁漱溟等所謂的文化保守主義者人際關系、學術往來、思想聲援與糾葛等內容的研究和發(fā)掘明顯不足。對文化保守主義的研究是學術界的一個熱點,以其為主題展開討論的書籍和文章不計其數,較為成熟。梁啟超個人及其研究系群體、梁漱溟、“學衡派”、章太炎、章士釗、杜亞泉等個體研究層次多樣、內容豐富,小圈子內部互動研究成果頗豐,但是對圈子之間的橫向聯系研究顯然不足,進而影響對梁啟超在文化保守主義陣營中實際地位和作用的研究。這與文化保守派或者涵蓋其中的“東方文化派”本身就是一個松散的思想觀念共同體有極大的關系。但是在思想界分化和思想圈地過程中,被冠之“派”,那么圈子之間必然會通過直接關系和轉及關系傳遞著情感、權力、物質及信息等資源,無論他們之間的情感、交際是和諧抑或疏離,把握他們“恩怨情仇”背后的思想淵源,展開對以梁啟超為中心的學人群體與文化保守主義陣營關聯的研究,才能理解“一時大師,駢稱梁胡”,真正看出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地位,才能勾勒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想學術全貌。

        因此,以下幾個方面是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研究有待深入的領域。

        首先,梁啟超的新文化方案全貌是有待深入發(fā)掘的領域。梁啟超希望以“新文化”改造國民性,重塑現代性的社會基礎,但他心目中的“新文化”顯然與主流派及其他保守陣營有所不同。對新文化運動時期梁啟超學術著作進行文本分析,應該可以清晰地發(fā)現梁啟超“新文化”的輪廓:“新道學”與西方新科學的化合。也就是說,所謂的“新文化”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采補其本無”和“淬礪其本有”的兩個“新”,而是以“采補本無”的“新”與“淬礪本有”的“新”化合后產生的一個“新”。梁啟超用了幾乎和胡適一樣的學術史人物做研究,從原典儒家到晚明清初諸儒、顧炎武、顏李學派到戴震,卻“淬礪”出既具有中國傳統(tǒng)科學精神又具有儒家義理體系的“科學的情感哲學”而非胡適所謂的“科學哲學”,這個“新道學”是能夠和“新科學”化合的,因為它具有科學的品質,同時又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中。這樣的新文化因為以修性致德為根本,所以又能避免西方現代性的偏頗。

        其次,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實踐活動與其新文化方案的關聯也是有待深入的領域。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學人圈,構成了新文化運動中一股有重要影響的權勢網絡。梁啟超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刊物、講演與改制中國公學等一系列學術事業(yè)和整理國故、 突破傳統(tǒng)目錄學和學術分類體系、 培養(yǎng)全人格的教育事業(yè)都是梁啟超新文化方案的實踐。就學術事業(yè)而言,梁啟超有意通過譯介西學、邀請名哲來華講學告訴國人“西學是什么”“西學對中學怎么看”,同時也通過講演、創(chuàng)辦雜志等告訴國人“國學是什么”“怎么學國學”,并將改制后的中國公學作為中心,將精深的學問研究與普及的公民教育結合起來,將學術與社會生活關聯起來,并在這個過程中與商務印及北方學術圈緊密聯系,形成一股與主流派相制衡的重要學術力量。這股學術力量通過“科玄論戰(zhàn)”中的思想界分野造就了1930年代組黨派的班底,梁啟超調和中西以醫(yī)治中國病癥的“藥方”,為1930年代思想界“再生派”的現代化設計奠定了基調。另一個重要的新文化實踐是梁啟超晚年以清華研究院為基地,努力建構起學術道德與知識有機綰合的“學術社會”。梁啟超通過授課、編纂史書、改定目錄、學術分科等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事上磨煉”,培養(yǎng)知識精英的“全人格”,進而利用他們改造更多國民。在梁啟超的教育理念中,全人格培養(yǎng)至少包括4 個方面的教育:知識教育、技能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這里的人格教育是在個體人格發(fā)展完善的基礎上與國瘼民生的休戚與共,道德教育是私德與公德相結合培養(yǎng)出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擔當感。這種“志于學”“游于藝”與“依于仁”“據于德”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既有現代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又有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灌注,是梁啟超“新文化”方案的另一種重要實踐。梁啟超的“新文化”方案和種種實踐努力,有著深沉的人文關懷,他所要開展的“深思明辨的學術思想事業(yè)”迥異于胡適等人的“學術社會”的理解,再次,梁啟超的新文化方案和實踐最終未能進入主流視野,在于新文化運動中主流派的主流話語建構以及保守陣營復雜的面相,所以,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中“文化保守派”的關系有待深入考察。梁啟超及其研究系學人群體還有梁漱溟、 章士釗等人在20 世紀20年代被激進的思想文化者籠而統(tǒng)之為“東方文化派”,后來這個所謂的保守范圍不斷擴大,標榜“倡明舊學,融化新知”的東南大學教授吳宓、梅光迪、胡先骕、劉伯明、柳詒徵等“學衡派”也被圈進這個陣營,新文化運動主流派以及時下的學人普遍把他們當作新文化運動中反西化,主張新舊調和中西調和的“文化保守主義”陣營。但同時也不可否認,所謂的“保守派”或“反動派”,均來自新文化運動主流派排斥異己策略做出的人為涂抹,新派將異己分子一勺燴并將請他們放在新文化運動對立面的做法一直影響當今學者的判斷,這反映了主流派的話語霸權,也遮蔽了保守陣營的諸多面相。梁啟超及研究系群體和群體以外尤其是和其他所謂的文化保守勢力的交織互動又是怎樣的? 他們之間是互通聲氣形成利益共同體還是各自為政沒有任何信息、 權力甚至情感勾連? 用社會史和思想史相結合的方法來勾勒作為核心人物梁啟超的文化活動網絡結構,透視梁啟超及其研究系學人群和其他保守主義者之間的交往,重新定位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位置和作用,才能把握這一學人群的思想共性,明確他們文化思想的差異性,領悟學術生存空間的復雜性,從而理解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為何缺少有效的學術砥礪,思想聲援。對文化保守主義者之間交往的剖析也能讓我們深刻領會到思潮內在的緊張與矛盾,進而準確評估文化保守主義群體內部的復雜面相,理解政通、道統(tǒng)、學統(tǒng)之間既有共生又有張力的關系。

        最后,需要重新定位梁啟超及其學人群體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位置和作用。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中國現代文化重要的思想資源和解讀不盡的文化命題。在五四新文化的思想文化舞臺上,出現了自由主義、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三大鼎立的思潮,直到今天中國思想界依然延續(xù)三大思潮三分天下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作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不似與之并稱的胡適那樣被齊刷刷地劃入自由主義的陣營,梁啟超常被人歸入自由主義的譜系,也常為納入文化保守主義的陣營,并視之為新儒家的開山。然而頗有意味的是,一般來說,學人往往又將晚于代表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思想轉向的《歐游心影錄》發(fā)表的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看作文化保守主義代表和開端。這樣兩種說法很有意思,梁啟超的自由主義不同于胡適式的自由主義,他把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結合起來,或者說,他認為真正的自由主義就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而不是胡適式斬斷傳統(tǒng)文化的自由主義。恰恰表明了梁啟超思想的獨特性和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特殊位置。在當時以及時下反思現代性的語境下來看,梁氏學人群、梁漱溟和學衡派都有西學眼光,都有為中國文化開出新路的使命感與擔當意識,只是對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方向、方案、實現途徑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不保守也不復古,而是趨新。所有這些命題都值得進一步發(fā)掘和深入。

        猜你喜歡
        思想文化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国内熟女啪啪自拍|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偷拍|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αpp|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这里只有精品| 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一级毛片卡|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精品成人av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一区| 巨茎中出肉欲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大量老肥熟女老女人自拍|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 一个人看的视频www免费|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偷|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av在线看| 老肥熟女老女人野外免费区 | 国产一级内射一片视频免费| 无遮挡18禁啪啪羞羞漫画|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aⅴ| 中文字幕a区一区三区| 国产亚洲成人av一区|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国产欧美日本亚洲精品一4区 |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日韩成人极品在线内射3p蜜臀| 91亚洲欧洲日产国码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偷|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