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華 梅長青
中國在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和顯著成效的同時,還積累了彌足珍貴的許多經驗。這些經驗除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緊密聯(lián)系的根本經驗和基本經驗外,還在“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積累了不少寶貴的實踐經驗。
隨著脫貧攻堅舉措的持續(xù)有效推進,學界在注意到中國所取得的顯著脫貧成效的同時,也注意到這一過程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對于精準扶貧所積累的寶貴經驗的總結提煉,由于所站角度的不同,有的偏宏觀,有的偏中觀,還有的偏微觀,共同構成了中國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體系。
宏觀層面的總結,重點強調黨的全面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吳國寶把中國40 年的減貧經驗總結為:通過開發(fā)式扶貧提升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實行精準扶貧,堅持扶貧創(chuàng)新,堅持黨和政府領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基本扶貧制度,堅持持續(xù)扶貧。①吳國寶:《改革開放40 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的成就及經驗》,《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6 期。王靜等把中國精準脫貧的經驗概括為,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目標是探索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具體路徑。②王靜、丁春福:《精準扶貧經驗對我國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啟示》,《法制與社會》2019 年第11 期。汪三貴把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根本經驗總結為:在充分發(fā)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基礎上,堅持政府主導,脫貧攻堅,構建“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不斷調整與完善扶貧戰(zhàn)略與政策,不斷加大脫貧攻堅的各項資源投入。①汪三貴:《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經出版?zhèn)髅郊瘓F、經濟科學出版社,2020 年,第250 頁。魏后凱把中國脫貧攻堅的主要經驗總結為“五個堅持”:即堅持黨的領導,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責任制;堅持政府主導,構建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堅持精準方略,多措并舉提高脫貧實效;堅持群眾主體,激發(fā)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堅持市場導向,注重培育減貧長效機制。②魏后凱:《中國脫貧攻堅的主要經驗》,《經濟研究參考》2021 年第2 期。
《人民日報》也收集了一些國際人士對中國脫貧經驗的贊譽。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安娜·坎波斯認為,“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為政府始終把扶貧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并且在扶貧方面有清晰的目標”。美國的約翰·奈斯比特強調,“從全球背景來看,中國減貧的努力對尋求擺脫貧困的新興經濟體具有巨大價值”。印度的卡瑪奇亞認為,中國注重讓貧困人口在擺脫物質貧困的同時,擺脫意識貧困,調動貧困民眾的積極性,這是極其寶貴的經驗。埃塞俄比亞的尼瓦伊·吉布里阿布強調:中國減貧的成功經驗在于持續(xù)快速的經濟增長、創(chuàng)造大量就業(yè)、經濟增長成果為人民所共享。波蘭的加恩·羅文斯基認為,中國的減貧工作體現(xiàn)了執(zhí)政黨以民生為導向的執(zhí)政理念,反映了執(zhí)政黨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和強大的執(zhí)行力。③《中國減貧之路“優(yōu)質高效”——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脫貧攻堅成就》,《人民日報》2018 年2 月1 日,第8 版。
國務院扶貧辦把中國改革開放40 年來扶貧工作的基本經驗總結為:堅持黨的領導,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堅持改革開放,將扶貧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總體布局;堅持與時俱進,分階段確定扶貧標準和目標任務;堅持精準方略,采取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堅持廣泛參與,形成了跨地區(qū)、跨部門、跨領域的社會扶貧體系;堅持開發(fā)扶貧,激發(fā)貧困地區(qū)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堅持合作共贏,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④國務院扶貧辦黨組:《創(chuàng)造人類反貧困歷史的中國奇跡——改革開放40 年中國扶貧工作的重大成就與經驗》,《求是》2018 年第18 期。國家鄉(xiāng)村振興局黨組的總結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政治保證;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凝聚攻堅合力;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精準方略;堅持群眾主體,激發(fā)內生動力;堅持較真碰硬,促進真抓實干;堅守初心使命,勇于擔當盡責。⑤國家鄉(xiāng)村振興局黨組:《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求是》2021 年第4 期。
習近平總書記2018 年2 月12 日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座談會上的講話,把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彌足珍貴的經驗總結為“六個堅持”:即堅持黨的領導,強化組織保證;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堅持加大投入,強化資金支持;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堅持從嚴要求,促進真抓實干;堅持群眾主體,激發(fā)內生動力。⑥習近平:《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 年2 月12 日)》,《求是》2020 年第9 期。習近平總書記2021 年2 月25 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把中國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高度概括為“新六個堅持”,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發(fā)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yōu)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fā)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脫貧內生動力;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⑦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21 年2 月25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8—13 頁。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兩個總結既系統(tǒng)全面,更彰顯了中國脫貧攻堅之國家氣魄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國智慧的硬核。
中觀層面的總結更多以“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為基礎,并結合各省的實踐進行總結提煉。
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把福建省的脫貧經驗總結為:加強黨建扶貧,黨建引領成為精準扶貧的核心力量;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產業(yè)扶貧成為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借力信貸資本,金融扶貧成為脫貧致富的重要杠桿;實施造福工程,搬遷扶貧成為穩(wěn)定脫貧的有效途徑;構建保障體系,健康教育扶貧成為脫貧減貧的有益補充。⑧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福建經驗》,《人民論壇》2017 第6 期。
四川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把四川省脫貧攻堅積累的經驗概括為:總體謀劃上既注重高位布局、統(tǒng)籌謀劃,完善政策制度安排,更注重力量下沉、扎實推進,壓緊壓實責任,確保脫貧任務落實到位;幫扶對象上既注重整體推進,統(tǒng)籌抓好重點貧困地區(qū)與一般地區(qū)、貧困群眾和臨界狀態(tài)群眾的脫貧工作,更注重突出重點,敢于啃“硬骨頭”,把深度貧困地區(qū)作為重中之重集中攻堅;幫扶方式上既注重“輸血”,積極整合各方資源,集中力量開展幫扶,更注重“造血”,通過培育產業(yè)、推進就業(yè)、提供資金等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充分激發(fā)內生動力;幫扶措施上既注重物質脫貧,優(yōu)先解決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讓貧困群眾早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加快培育現(xiàn)代文明生活方式,讓貧困群眾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穩(wěn)定脫貧上既注重聚焦當年脫貧對象,嚴格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確保真正脫貧,更關注已脫貧貧困戶,經常性開展“回頭看”,著力進行“回頭幫”,扶上馬送一程,確保穩(wěn)定脫貧。①四川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念茲在茲,唯此為大,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求是》2017 年第10 期。
杜家毫把湖南省的脫貧攻堅經驗總結為:始終突出政治站位這個首要前提,始終堅持精準精細這個科學方法,始終把好脫貧質量這個根本要求,始終抓好改革創(chuàng)新這個關鍵舉措,始終注重激發(fā)人民群眾內生動力這個核心主體。②杜家毫:《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根本遵循》,《人民日報》2018 年11 月26 日。
黃承偉等2016 年將貴州省脫貧攻堅的經驗概括為以下10 個方面:把扶貧開發(fā)作為“第一民生工程”;著力完善精準扶貧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精準扶貧;積極探索生態(tài)保護脫貧新路徑;創(chuàng)新財政與金融精準扶貧機制;深化黨建扶貧;大力建設新型產業(yè)扶貧體系;有力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完善社會保障兜底扶貧;片區(qū)發(fā)展與精準扶貧到村到戶有機結合。③黃承偉、葉韜、賴力:《扶貧模式創(chuàng)新——精準扶貧:理論研究與貴州實踐》,《貴州社會科學》2016 年第10 期。求是雜志社和貴州省委聯(lián)合調研組2019 年把貴州的脫貧經驗進一步總結為:殷殷囑托內化于心,扶志扶智激發(fā)動力,“組組通”硬化幸福路,“大搬遷”搬出新生活,產業(yè)革命深刻改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三保障”提升民生福祉,大扶貧格局強化脫貧攻堅合力。④求是雜志社、貴州省委聯(lián)合調研組:《為了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簽》,《求是》2019 年第10 期。
孫大偉把廣西的脫貧攻堅經驗總結為:圍繞“扶持誰”,開展“史上最嚴”的精準識別,找準“靶心”;圍繞“誰來扶”,構建“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匯聚最強力量;圍繞“怎么扶”,因村因戶因人分類施策,開準“藥方”;圍繞“如何退”,嚴格全過程全流程管理,保證脫貧成色。⑤孫大偉:《廣西脫貧攻堅的成就與經驗》,《廣西日報》2020 年9 月24 日。
偏微觀的總結提煉除強調基層的實踐經驗外,也對這些實踐經驗所賴以生成的制度優(yōu)勢進行了概括。李鵾認為:精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基礎和前提;精準幫扶,是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中心和關鍵所在;精準管理,是實現(xiàn)精準扶貧常態(tài)化的保證。⑥李鵾:《論精準扶貧的理論意涵、實踐經驗與路徑優(yōu)化——基于對廣東省和湖北恩施的調查比較》,《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8 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脫貧攻堅有以下幾個重要經驗:堅持中央主導,發(fā)揮地方政府積極性;推動經濟發(fā)展,激發(fā)貧困人口脫貧動力;強化社會扶貧,匯集社會扶貧合力;重在精準戰(zhàn)略,突出精準扶貧實效;加強國際合作,拓展扶貧減貧渠道。⑦白啟鵬:《精準扶貧的中國經驗與時代價值》,《唐山學院學報》2018 年第1 期。、⑧曾文麒:《精準扶貧的中國經驗與時代價值》,《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 年第24 期。
高虹等強調,地方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是脫貧攻堅的“先鋒官”,重抓脫貧攻堅的執(zhí)行力;金融創(chuàng)新+產業(yè)扶持,保證脫貧攻堅成果具有可持續(xù)性;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助力精準脫貧;政府兜底,編織“社會安全網”,為失去或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人群提供救助金,實現(xiàn)全方位脫貧。⑨高虹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精準扶貧的經驗總結及脫貧啟示》,《農村金融研究》2019 年第5 期。
從以上有關中國扶貧經驗現(xiàn)有成果的概述不難看出,中觀和微觀的經驗總結所強調的主要是實踐經驗及其制度基礎;而宏觀的總結提煉則側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所提供的制度保障。筆者以為,中國脫貧攻堅的經驗總結,既需要科學總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的根本經驗和基本經驗,也需要突出脫貧攻堅過程中各地因地制宜所總結出諸多實踐經驗,尤其需要彰顯“幫扶者”與“被幫扶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注意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既突出中國扶貧實踐經驗的生動性,又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yōu)越性,及其對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所起到的定海神針作用。為此,筆者從根本經驗、基本經驗和實踐經驗三個維度來歸納總結。三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從總體上來說,中國的脫貧攻堅,干的是民生,體現(xiàn)的是大局,講的是政治,反映的是黨性。這集中體現(xiàn)為脫貧攻堅所積累的根本經驗,那就是始終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
社會主義制度是總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當前的表現(xiàn)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①轉引自楊勝群《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論述》,《人民日報》2013 年8 月9 日。。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本質在于通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保證發(fā)展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并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
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正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運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以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定點幫扶、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掛鉤幫扶等有效舉措,形成跨地區(qū)、跨部門、跨行業(yè)、全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脫貧攻堅體系,匯聚成強大脫貧攻堅合力。這種制度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扶貧資源動員、整合和精準配置的強大組織能力上,體現(xiàn)在社會各方力量的有效匯聚上,體現(xiàn)在“掛包幫”結對幫扶、中央有關部門和企業(yè)集團定點幫扶以及跨省(直轄市)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上,體現(xiàn)在精準管理、督導檢查、掛牌督戰(zhàn)各環(huán)節(jié)上。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著制度優(yōu)勢作為“硬核”,就不可能有如此高昂的政治決心和如此強大的資源動員和配置能力,就不可能為脫貧攻堅提供如此強大的投入保障,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顯著的脫貧攻堅成效。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的根本領導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黨的領導制度具有統(tǒng)領地位。我們推進各方面制度建設、推動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加強和改進各方面工作,都以堅持黨的領導,自覺貫徹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為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制度在思想上和實踐上作了進一步發(fā)展,思想上概括了“三個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②習近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求是》2020 年第14 期。;實踐上作出了“四個意識”“兩個確立”和“兩個維護”等制度設計,使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正是以這一根本領導制度為基本遵循,使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獲得了根本保證。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加強黨的領導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保證,堅持發(fā)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在堅持“中央統(tǒng)籌”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書記”抓扶貧的領導機制,堅持黨政同責,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依靠黨的堅強領導,發(fā)揮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和資源動員優(yōu)勢,迅速高效聚集起各方力量、各種資源,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大資源保障。依靠黨的堅強領導,對脫貧攻堅中出現(xiàn)的各種風險和困難及時作出科學分析和正確決策,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zhàn),進而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
中國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除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這一根本經驗外,還有“三個堅持”和“三個充分發(fā)揮”的基本經驗。
實踐證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根本宗旨,而充分發(fā)揮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則是動力源泉。這是基本經驗之一。
以人民為中心是脫貧攻堅的出發(fā)點和價值歸宿。在脫貧攻堅中,各級黨委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扶貧開發(fā)工作,……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職責”①李軍:《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強大思想武器》,《人民日報》2018 年9 月17 日。為根本要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努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作為基礎工作來抓,促進他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堅持用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提高來衡量脫貧攻堅的成效,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可度作為重要衡量指標。通過加大幫扶力度,確保每個貧困群眾穩(wěn)定實現(xiàn)“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有保障等脫貧主要目標。堅持用脫貧成效來激發(fā)貧困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自覺行動。以此為依托,脫貧攻堅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得到了貧困地區(qū)和包括貧困農戶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和鼎力支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除了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外,還要尊重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他們的內生發(fā)展動力。中國脫貧攻堅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離不開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以及社會扶貧,但他們都是外力,最終需要通過激發(fā)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來實現(xiàn)。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各地始終把走群眾路線,努力做好群眾工作放在首位,全面建立為了貧困群眾、依靠貧困群眾、不斷增進貧困群眾社會福祉的幫扶體系。深入推進控輟保學行動,確保貧困群眾義務教育有保障;加大職業(yè)教育扶持,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利用“項目庫”“農戶積分制管理”等有效舉措,增強貧困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廣參與式扶貧,通過“菜單式”及“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有效途徑,讓廣大貧困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扶貧項目的選擇和實施中來;建立激勵機制,引導貧困群眾廣泛參與產業(yè)發(fā)展和勞動力轉移就業(yè),發(fā)揮廣大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加強宣傳教育,選樹先進典型,倡導文明新風尚,提高貧困地區(qū)和廣大貧困群眾的內生發(fā)展動力。
實踐證明,堅持政府主導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基礎,而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則是重要手段。這是基本經驗之二。
堅持政府主導,構建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是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的重要經驗。這一經驗在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中得到充分彰顯,成為基本經驗。核心是黨和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不斷提高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充分發(fā)揮政府科學規(guī)劃和頂層設計的引領作用,廣泛動員和引導全社會參與扶貧,形成強大社會攻堅合力。通過構建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推動形成多元化的大規(guī)模資源投入機制,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重要基礎。通過完善政府主導的督查巡查機制和監(jiān)測評價體系,保證各種扶貧舉措落實落地落細,為各項扶貧政策舉措不折不扣落實到位提供制度保障。
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是重要手段,注重構建和完善減貧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長效機制。為了提高脫貧攻堅的質量,增強脫貧攻堅的可持續(xù)性,在產業(yè)扶貧、金融扶貧和消費扶貧等方面,都把遵循市場規(guī)律作為重要手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扶貧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探索推廣資產收益扶貧等模式,充分發(fā)揮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減貧帶貧作用;積極推動消費扶貧,引導廣大消費者以市場原則購買貧困地區(qū)和貧困農戶生產的產品;建立農民穩(wěn)定增收減貧長效機制,增強貧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活力和應對突發(fā)風險挑戰(zhàn)的能力。
實踐證明,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科學方法,而其重要抓手就是充分發(fā)揮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使其成為重要保障。這是基本經驗之三。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zhàn)的科學方法。中國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夠奪取全面勝利,根本方法就是堅持了以“六個精準”為核心內容的基本方略。堅持精準方略,打好政策“組合拳”,建立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體系,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實實在在的問題。始終堅持把精準施策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舉措,扎實推進區(qū)域發(fā)展與精準扶貧“雙輪驅動”。探索出“貧困對象家底清、致貧原因清、幫扶措施清、投入產出清、幫扶責任清、脫貧時序清”的六清工作方法。堅持精準考核,讓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考驗和人民檢驗,受到包括貧困群體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基層黨建引領是加強黨的領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堅強保障。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是各地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們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和黨政“一把手”脫貧工作責任制,確保每個貧困縣都有領導掛聯(lián),每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都有領導和部門以及責任單位掛聯(lián),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扶貧工作隊掛包,每個貧困戶都有干部職工結對幫扶,并堅持不脫貧不脫鉤。把扶貧開發(fā)同村級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基層組織配套建設,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致富、改善黨群干群關系、維護農村和諧穩(wěn)定、推動鄉(xiāng)村有效治理、促進脫貧攻堅的堅強領導核心。在脫貧攻堅中,“選優(yōu)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持續(xù)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脫貧攻堅與基層黨組織建設“雙推進”等成為亮點和特色。
除了以上根本經驗和基本經驗外,中國的脫貧攻堅還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等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工作環(huán)節(jié),鼓勵各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并因此積累了許多具有普適性和可推廣性的寶貴實踐經驗。這些實踐經驗既是根本經驗和基本經驗的延伸,更是在根本經驗和基本經驗指導上的實踐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這些實踐經驗因為有堅實的社會基礎,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可復制性。
“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是精準施策的前提,只有扶貧對象清楚了,才能因戶施策、因人施策”①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年,第61 頁。。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不難看出精準識別的特殊重要性。全國各地結合國家的總體要求,因地制宜開展了諸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精準識別工作,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
1.守住農民收入水平這條底線。針對貧困是缺乏充分發(fā)展能力這一基本現(xiàn)實,中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現(xiàn)階段扶貧要堅持“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有保障這一基本要求、基本標準和核心指標。各地在具體實踐中,始終把農民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作為底線標準。即使是一些地方推行了“1+N”貧困綜合識別指標體系,“1”代表的就是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任何一個農村家庭,只要人均收入水平明顯低于當年國家的貧困線標準,就可以成為被識別對象。這條底線標準抓住了貧困、尤其是絕對貧困的本質和核心,不僅能夠確保收入水平較低的家庭有機會獲得國家?guī)头?,而且可以與世界多數(shù)國家使用的貧困識別標準相比較。
2.用活“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有保障所要求的貧困家庭特征顯性指標。盡管收入水平是測度貧困的核心指標,但要獲得農戶家庭的準確收入水平數(shù)據(jù)難度很大,尤其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更難,更何況收入水平的高低也不能反映一個家庭貧困的全貌。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一些地方在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中,不斷總結提煉出許多有效做法,有的地方在工作順序上把“1+N”改變成“N+1”,即對照“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有保障的基本要求,把明顯達不到“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有保障任何一個方面的農戶先挑選出來,然后再通過貧情分析,由駐村工作隊、村組干部和農戶代表通過綜合評價,得到其家庭的整體收支狀況,這就是“1”。這個意義上的“1”,盡管不是絕對準確的人均收入水平,但更能反映農戶的實際狀況。有些地方還總結了一些順口溜,如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家里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里有沒有讀書郎、五看家里有沒有人常年生病臥床等。這些生動實踐,不僅減少了工作量,而且得到多數(shù)群眾的認可,更重要的是與“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有保障的基本要求更加貼近。
3.把貧困農戶對象識別和致貧原因診斷有機結合起來。針對貧困家庭致貧原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各地在農村貧困農戶精準識別的同時,還強化了其致貧原因的診斷和歸類工作,目的是能夠強化扶貧項目的集中管理,真正做到分類施策、對癥下藥。如云南省2017 年總結了“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動力”“缺土地”“缺水”“因學致貧”“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等11 個主要致貧原因,并以此對建檔立卡貧困農戶進行分類,同時還增加了農戶的次要致貧原因。2018 年還因地制宜增加了“因婚致貧”貧困類型。有的地方還增加了“因毒(吸毒販毒)致貧”“因葬(家庭成員亡故后的隆重葬禮)致貧”等。正因為把對象識別與致貧原因診斷有機結合起來,才保證了分類施策,才使精準幫扶有了更具體的抓手。
4.因地制宜探索項目庫建設。為了更好地解決“群眾想干什么、項目如何選、實施怎么抓”等項目篩選、實施、管理和資金使用難題,有效銜接脫貧資源的供給與需求,增強項目選擇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高貧困群眾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實現(xiàn)扶貧項目綜合效益最大化,云南省富源縣于2017 年啟動了項目庫建設,使貧困群眾實現(xiàn)了由“要我干”變?yōu)椤拔乙伞钡霓D變。正因為如此,富源縣的項目庫建設還得到了國家的認可。習近平總書記2018 年也強調:“要建立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加強項目論證和儲備,防止資金閑置和損失浪費?!雹倭暯剑骸对诖蚝镁珳拭撠毠詰?zhàn)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 年2 月12 日)》,《求是》2020 年第9 期。
5.實事求是完善動態(tài)管理。針對少數(shù)貧困縣(市、區(qū))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和貧困人口數(shù)量受國家指標限制嚴重偏低的實際,原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辦公室積極回應各地關切,鼓勵各地在反復“回頭看”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開展動態(tài)管理專項行動,不僅實現(xiàn)了貧困人口識別從“基本精準”到“比較精準”再到“更加精準”,而且使動態(tài)管理新識別出來的貧困對象實現(xiàn)了“應納盡納、應扶盡扶”,這不僅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而且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脫貧致富不僅僅是貧困地區(qū)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100 頁。,“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③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99 頁。。這是“誰來扶”要回答的基本問題。各地在構建精準扶貧資源動員與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建立扶貧主體與扶貧對象之間的命運共同體關系、實現(xiàn)精準脫貧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推動扶貧與黨建雙推進等方面都積累了寶貴經驗。
1.貫通扣緊幫扶體系?!爸醒虢y(tǒng)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最基礎的工作機制。④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50 頁。圍繞這一重要工作機制,各地首先貫通了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書記”抓扶貧的縱向責任體系,同時強化橫向部門之間的配合以及全社會幫扶體系,形成了“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精準識別、精準脫貧的工作體系,上下聯(lián)動、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政策體系,保障資金、強化人力的投入體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的幫扶體系,廣泛參與、合力攻堅的社會動員體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監(jiān)督體系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體系”①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50 頁。。這八個體系是一個整體,貫通扣緊與否決定了其效率和成效。各地在強化中央統(tǒng)籌和省負總責的同時,把責任層層壓實到市縣鄉(xiāng)三級政府,并強化村組干部的責任擔當和工作積極性,還通過農戶積分制管理、“愛心超市”等充分調動以貧困群體為主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了縱向到底(貧困農戶)、橫向到邊(各種幫扶措施及其責任人)的幫扶體系,確保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脫真貧。
2.強化黨的全面領導。全國各地之所以能夠構建起上述幫扶體系,并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關鍵在于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除了把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書記”抓扶貧落到實處外,還探索實踐了扶貧黨建雙推進雙促進等工程,從而在保證黨中央各項決策能夠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的同時,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使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舉措能夠在基層找到抓手,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并開花結果。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越往基層,越需要加強黨的領導,越需要充分發(fā)揮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樣,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fā)揮得越好的地方,脫貧攻堅的成效就越顯著。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
3.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扶貧開發(fā)“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99 頁。。各地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專項扶貧的引領作用和行業(yè)扶貧的主力軍作用,在強化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的同時,積極落實中央掛鉤幫扶、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以及企業(yè)扶貧等社會幫扶機制,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大扶貧格局,尤其是駐村幫扶工作隊,不僅架設了外部幫扶與發(fā)揮貧困群體積極性的有效橋梁,而且使扶貧資源供給與需求得到了高效配置,實現(xiàn)了扶貧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4.充分發(fā)揮幫扶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柏毨罕娂仁敲撠毠缘膶ο螅敲撠氈赂坏闹黧w”③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134 頁。,“要尊重扶貧對象主體地位,各類扶貧項目和扶貧活動都要緊緊圍繞貧困群眾需求來進行,支持貧困群眾探索創(chuàng)新扶貧方式方法”④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136 頁。。各級黨委政府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除了要求干部學會換位思考外,還不斷完善幫扶政策舉措,引導貧困農戶積極參與到扶貧開發(fā)的全過程中去,從建立項目庫讓貧困群眾成為決策主體外,還通過菜單式扶貧、以工代賑、民辦公助、財政獎補等方式,讓以貧困農戶為主的廣大村民成為脫貧攻堅的行動主體,并最終成為受益主體。這既充分發(fā)揮了貧困群體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扶貧資源的使用效率,又提高了他們的可行發(fā)展能力。
“五個一批”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方略的核心內容。各地在努力探索實踐“五個一批”過程中,因地制宜強化了許多具體幫扶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許多寶貴實踐經驗。
1.因地制宜完善幫扶舉措。在努力做好“五個一批”基礎上,各地從自身實際出發(fā),結合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qū),對脫貧目標任務及脫貧措施進行細化分解。如云南省于2017 年提出努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產業(yè)就業(yè)、生態(tài)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素質提升、危房改造、貧困村脫貧振興、守邊強基和迪慶怒江深度貧困攻堅戰(zhàn)等“十大攻堅戰(zhàn)”。這“十大攻堅戰(zhàn)”,既把中央要求貫徹到脫貧攻堅的具體實踐中,又在精準扶貧實踐中增加了“云南”元素,突出了能力素質、生態(tài)保護、邊疆穩(wěn)固、民族團結、易地搬遷、深度貧困等重點任務?!笆蠊詰?zhàn)”是“五個一批”的“云南化”、本土化,不僅豐富了“五個一批”的內涵,而且使脫貧攻堅舉措更能凸顯云南的貧困特點,放大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效,增強了實踐經驗的地方特色。
2.奮力拓展扶貧增收渠道。“發(fā)展產業(yè)是實現(xiàn)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yè)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①習近平總書記2016 年7 月18 日考察寧夏時的講話,引自程瑤:《習近平與寧夏的故事》,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20-06/08/c_1126088756.htm。。2020 年與2013 年相比,全國貧困地區(qū)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速達到了10.96%,每年比全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速(8.90%②2013 年,全國貧困地區(qū)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079 元(汪三貴:《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經出版?zhèn)髅郊瘓F、經濟科學出版社,2020 年,第199 頁),2020 年提高到12588 元(國家統(tǒng)計局:2020 年貧困地區(qū)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 元,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210228/5506798.shtml),是2013 年的2.07 倍,名義增速為10.96%,而同期全國農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9429.6 元增加到17131.5 元(國家統(tǒng)計局編:《2021中國統(tǒng)計年鑒》,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1 年,第205 頁),增加了81.68%,年均名義增速為8.90%。(參見汪三貴:《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理論與實踐》,第199 頁)。)快了2.06 個百分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各級貧困地區(qū)黨委政府把拓展貧困農戶的增收渠道放在了重中之重,突出抓好產業(yè)扶貧和轉移就業(yè)扶貧,使產業(yè)扶貧和就業(yè)扶貧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這兩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僅使貧困農戶的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而且使其收入水平更加穩(wěn)定,更可持續(xù)。
3.努力提高貧困群體素質。各級黨委政府把努力提高貧困群體的綜合素質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在努力辦好義務教育,防止貧困家庭子女因貧輟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嚴防貧困家庭因學返貧等方面工作的同時,加大貧困勞動力的技能技術培訓力度,讓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1 個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的技術。云南省還針對11 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貧困人口開展了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工作,目的就是讓貧困勞動力能夠適應現(xiàn)代生活需要,不僅有較強的勞動技能,而且有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偟哪繕司褪亲屫毨Ъ彝サ某赡陝趧恿δ軌蜻m應現(xiàn)代生活,讓他們的子女能夠擺脫貧困的代際傳遞,以新的姿態(tài)分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
4.勠力推動生態(tài)綠色扶貧。各級黨委政府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協(xié)調推進,積極推動生態(tài)扶貧。一方面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力度,騰出更多生態(tài)空間;另一方面積極利用國家的政策支持,增加生態(tài)公益性崗位數(shù)量,讓貧困勞動者從生態(tài)資源的消耗者變?yōu)樯鷳B(tài)資源的保護者。與此同時,大力發(fā)展林下綠色經濟和退耕還林還草生態(tài)產業(yè),走綠色高效發(fā)展之路③楊玉文、吳愛玲:《民族地區(qū)碳排放驅動機制分析及趨勢分析》,《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3 期。,為貧困農戶找到了一條生態(tài)綠色脫貧道路。這條道路,既與貧困地區(qū)勞動者的素質相適應,又符合國家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發(fā)展方向,具有較普遍的推廣價值。
5.全力做好社保托底保障。“要把社會保障兜底扶貧作為基本防線,加大重點人群救助力度,用社會保障兜住失去勞動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雹苤泄仓醒朦h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75 頁?;诓簧儇毨Ъ彝ナ且虿≈仑毢鸵驓堉仑毜膶嶋H,各地堅持開發(fā)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有機結合,全力做好社保托底保障工作。通過精準鎖定兜底保障對象、推進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的有效銜接、加強臨時性救助、實施殘疾人兩項補貼、落實養(yǎng)老保險“三個100%”等措施,從根本上筑牢托底保障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安全網。這張安全網不僅“保”了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權,而且為他們的后代提供了發(fā)展空間,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乃至相對貧困的有效治理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精準扶貧是為了精準脫貧。……脫貧摘帽要堅持成熟一個摘一個,既防止不思進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長、圖虛名?!雹葜泄仓醒朦h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第71—72 頁。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以脫貧質量為主線,以調查巡查和第三方評估為重要手段,嚴格標準、強化落實,使貧困退出經得起歷史檢驗,受到了包括貧困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贊譽。
1.不斷完善退出標準。對照“兩不愁三保障”以及飲水安全有保障和國家的相關退出政策要求,2016 年4 月,中央出臺了《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全面建立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村和貧困縣的脫貧退出指標體系;2017 年9 月,國務院扶貧辦出臺了《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實施辦法(試行)》;2018 年12 月,國務院扶貧辦出臺了《2018 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技術支持方案》;2019年7 月,國務院扶貧辦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落實貧困縣約束機制》等具體政策,與時俱進對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進行修改完善,使標準指標更加明確具體,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導性。
2.始終堅持質量至上。國家出臺的各種脫貧退出標準,都以質量至上為基本遵循。一是保證絕大多數(shù)貧困人口脫貧是一個硬指標,如貧困縣脫貧退出標準,在貧困發(fā)生率低于3%這唯一重要指標下,增加了兩個保障性指標,即貧困人口漏評率和錯退率都必須低于2%,這實際上是給3%的貧困發(fā)生率加了兩道保險;二是指標體系都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有保障;三是引進第三方評估,在確保貧困退出公平公正原則的同時,強化質量至上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出臺的退出標準,還是各地的細化標準,都始終堅持高質量脫貧要求。
3.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習近平總書記2020 年3 月6 日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xiàn)有幫扶政策總體穩(wěn)定,扶上馬送一程,……要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剎車,駐村工作隊不能撤?!?020 年12 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實現(xiàn)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和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2020 年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5 年過渡期”,要求“脫貧地區(qū)要根據(jù)形勢變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過渡期內領導體制、工作體系、發(fā)展規(guī)劃、政策舉措、考核機制等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