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濂
姊妹團子
白糖餃子
糖油粑粑
燈芯糕
說到湖南的米制小吃,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米粉。然而除了米粉之外,其實還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若想一次多嘗幾樣,長沙的火宮殿就是個不錯的起點。這里因為有火神廟的緣故,香火旺盛,民國時代就聚集了不少小吃攤。
如今,火宮殿不僅是游客的打卡地,也是本地人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同一種小吃,不同的店鋪都有各自的演繹。
姊妹團子是火宮殿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幾乎算是這里所獨有。這種以糯米細粉為主要原料蒸出來的團子,色澤瓷白,通常成對出售。其中,個高、頂尖、平底的是“姐姐”甜味團子,北流糖、桂花糖、紅棗肉拌炒而成的糖餡入口即化,甜香不膩;個矮、頂圓、球狀的則是“妹妹”咸味團子,里面的肉餡是取五花鮮豬肉,配以香菇,有人還會用泡香菇的水調制肉餡,使味道更加醇香可口。
若遇上年節(jié)等喜慶的日子,還可以在糖餡團子上撒些紅絲,與本身玉雪晶瑩的團子紅白相映,更顯悅目。
姊妹團子的得名不僅因其形態(tài),更源于它們的制作者——長沙一對姜氏姐妹。20世紀20年代初,姜氏姐妹在火宮殿圩場擺了一個賣糯米團子的攤擔。她們制作的團子賣相玲瓏剔透,軟糯而不粘牙,因此深得食客喜愛,有食客干脆將其命名為“姊妹團子”,這一名字就流傳開了。
姊妹團子的樣貌、做法在那時就由姜氏姐妹創(chuàng)制并保留了下來。這也被記錄在長沙民謠中代代傳唱:“火宮殿,樣樣有;有飯有菜有甜酒,還有白糖鹽醋藕;油炸豆腐噴噴香,姊妹團子數(shù)二姜……”
湖南人對甜有種極致的追求,就像這糖油粑粑,對我來說就是極端甜蜜的東西,咬一兩口就不能再多。但在當?shù)?,無論男女老幼,對它都充滿了熱情。遇到合適的攤子,一人捧著一份,臉上會洋溢著幸福。
湖南人管圓形的餅狀食物叫“粑粑”。糖油粑粑的老式做法,需要用到廣西的冰片糖。糖是金色的,在油鍋里化成糖漿,把濕糯米粉搓成圓形下鍋炸。
油溫是成功的關鍵。溫度過高,糖油粑粑的顏色發(fā)黑,顏色發(fā)苦;溫度不夠,表皮那層酥脆的硬殼就形成不了。分寸正好的糖油粑粑,顏色金黃,外皮脆硬,內芯軟糯,扯起來拉絲。
糖油粑粑一定要出鍋就吃,否則外面變硬,就不好咬動了。
普通豆腐是豆制品,而湖南的米豆腐卻是用大米做成的。大米要取非糯性的秈米為好,粳米和糯米因為黏性強,都不適合做米豆腐。
將大米浸泡一晚、洗凈磨漿以后,米豆腐的做法就和制作普通豆腐類似,同樣要加入“鹵水”了。湖南當?shù)亓鱾鞯淖龇ㄊ怯貌菽净一蚴宜c鹵,現(xiàn)在也多改用食用堿。此時再將米漿盛入洗凈的大鍋,先開大火煮沸,再轉為小火,在熬制過程中還要不停地攪動。等到米漿黏稠呈豆腐狀,就可以關火冷卻了。
冷卻成型的米豆腐比普通豆腐更加爽滑細膩。為了避免粘刀,可以用棉線將其切為塊狀、條狀,再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烹飪。較為家常的做法是和肉末、辣椒、蔥、姜、蒜等一起炒制。
在湖南不同地區(qū),米豆腐的顏色、吃法都各不相同:如長沙的米豆腐多用黃梔子水染成黃色,而常德等地區(qū)則會加入蔬菜汁使其呈綠色;再如郴州的米豆腐喜加熱后入湯食用,而湘西地區(qū)則要加入辣椒末和西紅柿醬作為澆頭。湖南以外,四川、湖北、貴州、江西等地也都流行米豆腐這道美食,做法更是從涼拌到煎炒蒸炸煮不一而足。
如果趁米豆腐還未冷卻,讓米漿從帶小孔的模具中自然流出,落入冷水成圓球狀,就做成了另一道長沙特色小吃——白粒丸。熬一鍋骨湯或雞湯,盛出一碗撒上鹽、蔥花、麻油,以及切成丁的排冬菜、油蘿卜、醬榨菜頭、小黃干辣椒,再把白粒丸在清水中煮熟,撈出放入湯碗中。火宮殿的白粒丸就是雞湯作底,咸辣鮮香,廣受好評。
蔥油粑粑是一種中間空心、夾有小蔥的圓餅。但和北方的蔥油餅不同,湖南的蔥油粑粑是用米做的,一般會選取粳米作為主要原料,也可以加一些糯米和黃豆。將粳米浸泡6~8個小時后,瀝干、磨粉,摻入少量剩米飯,再加水、切碎的小蔥和食鹽等調味品攪拌均勻。之后靜置30分鐘,讓米糊充分發(fā)酵,然后就可以下鍋了。
炸制蔥油粑粑講究油熱火小,油到六七成熱時,用圓形、中部有鐵棍的模具舀一勺米糊伸入油鍋中,等米糊在模具中定型后翻面,炸至兩面金黃就可以出鍋了。
蔥油粑粑最好吃的就是外面那層又酥又脆的殼,剛出鍋的時候咬上一口,熱氣、香氣都一起涌了出來。里面的餅卻蓬松綿軟,夾著的小蔥還泛著青翠。
蔥油粑粑算得上湖南街頭最常見的小吃之一,巷子里一個不起眼的推車上,說不定就有這種味香價廉的美食。
長沙糖餃子雖含“餃子”二字,外觀卻與人們熟悉的帶褶元寶狀相去甚遠。經(jīng)民俗研究者任大猛考證,糖餃子的餃是“巧”或“絞”的諧音。這種用糯米油炸而成的小吃,就是古長沙人過七夕節(jié)吃的“乞巧果”。糖餃子外表蓬鼓,咬一口金黃的脆皮,糖粉融化在口中,里面熱乎乎的糯米還是香甜松軟的。
做糖餃子,要用湖南產(chǎn)的圓糯米磨漿,這樣做好后才夠“糍”,能拉出長絲。揉好面后左右手拿住兩頭扭成“S”形,這一動作就是“絞”,寓意同心。下鍋炸要控制好油溫,在炸熟糯米芯的同時,確保外皮不被炸焦。瀝干浮油,放進綿白糖盆里拌滾,趁著高溫在金色的脆皮上裹一層糖粉。糖粉中和了油膩,還能保持外皮的酥脆,舊時雅稱為“金風玉露一相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糖餃子是風靡長沙的美食。嗜甜的孩子們著急吃燙嘴,吃完連糖粉都舔得干干凈凈。傳統(tǒng)老味還隱藏在尋常巷陌里,不少“沙碼子”(土生土長的長沙人)去稻谷倉巷子里買一對湘潭夫婦做的“白糖酥餃”,做法正宗,比老式糖餃子更酥脆。
古法制作的燈芯糕不僅細白柔潤,狀如油燈之芯,而且用火點燃后還有桂香——燈芯糕的用料是優(yōu)質晚糯米,輔以豬油及肉桂提煉出的桂子油。拈一根含在嘴里,糯米的香甜中纏繞著桂油的辣味,留有一絲甘草、薄荷等藥材的清涼。
湘潭有一則關于燈芯糕起源的傳說:一個窮書生趕考回家,發(fā)現(xiàn)老母已病重不省人事,口里銜著一根燈芯。書生在家里東翻西找,找到僅剩的一點糯米,趕緊磨碎放糖,蒸好后切成燈芯狀,一根根喂給母親,母親這才蘇醒過來。
制作燈芯糕首先要將糯米炒熟磨成細細的糕粉,綿白糖加水用文火熬制,調入豬油、桂子油,缸內發(fā)酵數(shù)天制成“泡糖”。糕粉和泡糖按比例混合拌勻,傳統(tǒng)的做法還要撒紅絲——由橘子皮制成。裝盆后從盆角向中心舂糕,用力壓實后放入蒸爐。蒸透的糕晾干后才能切絲,有經(jīng)驗的老師傅能用一把闊刀切出5毫米寬的細絲。
早在清咸豐年間,燈芯糕就在全國名特產(chǎn)品博覽會上被列為“一等特產(chǎn)”。如今,湖南不少老字號還保留著老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