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國策,許立新,劉崗,張勇鵬,張博,方毅,朱偉東,顏華儒
1陜西省核工業(yè)二一五醫(yī)院骨科,陜西 咸陽 712000
2西安大興醫(yī)院骨科,西安 710016
椎體轉移瘤主要因肺癌、乳腺癌、胃癌等惡性腫瘤椎體轉移所致,其轉移途徑多以血行轉移為主[1]。晚期惡性腫瘤出現椎體轉移后若不能及時處理,極易引發(fā)頑固性疼痛或病理性骨折等癥狀,嚴重者甚至還有可能直接癱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2]。放療、化療和手術均是目前臨床用于治療椎體轉移瘤的方法,其中以放療最為常見,該療法可幫助患者緩解疼痛,但單純放療起效速度較慢,且治療初期極易因局部水腫而加劇患者的疼痛[3]。隨著中國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該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性術式,不僅能夠幫助患者重塑椎體,還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目前已被作為椎體轉移瘤的常用治療方法之一[4]。本研究探討PVP聯(lián)合適形放射治療對椎體轉移瘤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陜西省核工業(yè)二一五醫(yī)院收治的椎體轉移瘤患者。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椎體轉移瘤;②椎體塌陷小于椎體高度的1/3;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治療前脊柱存在明顯的局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6分];⑤脊柱穩(wěn)定性差(脊柱腫瘤不穩(wěn)定評分>7分);⑥無脊柱外遠處轉移;⑦無明顯脊髓壓迫征象。排除標準:①脊柱原發(fā)性良、惡性腫瘤;②存在PVP和適形放射治療禁忌證;③肝腎功能不全;④入院前3個月接受過抗生素治療。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60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適形放射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PVP聯(lián)合適形放射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征
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適形放射治療。采用直線加速器產生的6MV X線對患者進行局部照射,每次照射劑量為3 Gy,每周5次,總劑量不能超過30 Gy。
觀察組患者接受PVP聯(lián)合適形放射治療。常規(guī)消毒鋪巾,患者取俯臥位,伸直雙手,置于頭部兩側,使身體呈V形,同時將軟墊置于患者胸部和兩側髂骨下方。隨后采用C臂機定位病灶位置,并確認穿刺點和穿刺角度,根據穿刺部位選擇入路位置,若穿刺部位為腰椎或胸椎,則在后側入路;若穿刺部位為頸椎,則在前側入路,將穿刺針刺入病灶后,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復合物,劑量約為3 ml,有明顯壓力感后即可停止注射。確保注射填充范圍≤50%后將穿刺針退出,并在椎體另一側弓根處穿刺,再次注射PMMA復合物,根據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調節(jié)劑量,正常需≤10 ml。術后1周再對患者開展適形放射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
①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5]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包括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疾病控制率=(CR+PR+SD)例數/總例數×100%。②采用VAS評價治療前和治療1天、7天、1個月、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總分為0~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6]。③采用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 作 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體力狀態(tài)評分[7]評價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體力狀態(tài)。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可進行較輕松的體力活動;2分表示生活可自理,行走正常,但無法從事體力活動;3分表示僅部分生活能自理;4分表示無法自理,需臥床;5分表示死亡。④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病理性骨折、椎管受累、骨水泥外滲、高鈣血癥。⑤對所有患者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的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為93.33%(28/3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3.33%(22/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P=0.038)。(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天、7天、1個月和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ECOG體力狀態(tà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131,P=0.718);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ECOG體力狀態(tài)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6.239,P=0.012)。(表4)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ECOG體力狀態(tài)評分[n(%)]*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0.00%(3/30),與對照組患者的13.33%(4/3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觀察組患者的1年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6)
表6 兩組患者生存情況的比較[n(%)]
晚期惡性腫瘤椎體轉移部位多以胸椎為主,其次為腰椎和頸椎,由于椎體內存在豐富的血供,且血流速度緩慢,給椎體轉移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由于椎體轉移瘤多存在溶骨性破壞,而且脊柱在人體中主要起到承重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椎體塌陷或病理性骨折的發(fā)生率,再加上周圍神經末梢在椎體轉移瘤局部浸潤生長的過程中極易受到侵犯,因此患者多存在劇烈疼痛,對其生活質量影響較大[8]。既往臨床主要通過單純放療治療椎體轉移瘤,雖然能夠幫助患者適當減輕腫瘤負荷,但部分患者對放療的耐受性較低,且單純放療無法幫助患者修復受損的椎體,治療后仍有可能引發(fā)病理性骨折,預后欠佳[9]。
PVP是臨床常用于治療椎體轉移瘤的手術方法之一,具有微創(chuàng)性,該術式主要是通過注入骨水泥的方式增強椎體的穩(wěn)定性,避免椎體坍塌,從而降低病理性骨折的發(fā)生率[10]。PVP聯(lián)合適形放射治療可彌補單純適形放射治療起效速度慢的不足,從而促使患者快速恢復,同時還能改善患者預后,延長其生存期[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1年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與單純適形放射治療相比,PVP聯(lián)合適形放射治療對椎體轉移瘤的臨床療效較好,且患者的1年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較高。適形放射治療在滅活腫瘤細胞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放療后可有效縮小腫瘤病灶,從而避免病灶對骨組織造成浸潤,同時還能對前列腺素和緩激肽等疼痛介質的分泌產生抑制作用,進而擾亂疼痛信號轉導,達到減輕患者疼痛的目的[13-14]。此外,PVP手術中所注入的骨水泥在凝固過程中會產生較高的熱量,其熱量完全可以導致腫瘤細胞失活,同時還能對傳導疼痛信號的末梢神經造成破壞,從而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15-16]。骨水泥凝固后還能增加椎體的硬度,確?;颊咦刁w不會出現塌陷,從而加快患者椎體結構恢復正常,糾正脊髓、神經壓迫等癥狀,促使患者體力恢復[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天、7天、1個月和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ECOG體力狀態(tài)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PVP聯(lián)合適形放射治療不僅能夠減輕椎體轉移瘤患者的疼痛程度,還能進一步增強其體力。單純適形放射治療的照射劑量較少,治療過程中不會因過量照射而引發(fā)大量不良反應,且PVP屬于微創(chuàng)性手術,兩者均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損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治療的安全性[19-20]。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PVP聯(lián)合適形放射治療與單純適形放射治療在椎體轉移瘤的治療中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治療后均不會導致患者出現大量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PVP聯(lián)合適形放射治療對椎體轉移瘤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還能夠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患者體力恢復,提高生存率,治療效果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