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雨
近年來,影片《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xiāng)》和《我和我的父輩》三部曲以一種新范式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以其高質量的影片內(nèi)容、獨具特色的敘事元素以及斐然的票房成績與口碑取得了新主旋律電影范式實驗的成功,為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和中國電影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電影文本,在親情與宏大的對接、互文敘事與喜劇機理的連接中探討影片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策略,同時站在文本之外,從網(wǎng)絡媒體的宣傳、多元化的宣傳,側面與粉絲文化的驅動三方面來分析影片維持高熱度的營銷策略。
“宏大敘事的主旋律電影在娛樂化為導向的大眾文化背景下,意識形態(tài)符號化的人物形象與宣教式的政治話語已不再是敘事所承載的全部,也不能適應時代審美要求的變化”[1]。作為新主旋律電影之一,《我和我的父輩》在國慶檔上映,僅僅上映12天,票房便突破了12億元,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票房成績,成為繼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和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xiāng)》之后又一部成功的集錦單元式的電影。影片通過四個敘事單元,即《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聚焦革命、建設、改革開放與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以“父/母”與“子/女”的代際視角講述家國情懷,呈現(xiàn)了幾代父輩的奮斗以及“子一代”對父輩精神的傳承,再現(xiàn)了中國人奮力拼搏的時代記憶,完成了電影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將親情與宏大對接,聚焦個體的生命體驗與情感記憶,將奉獻與創(chuàng)新等時代精神與情懷通過親情植入人心。這樣即便是抗日戰(zhàn)爭這類對于青年受眾來說缺乏個體經(jīng)驗的歷史事件,觀眾也很容易從影片中體味到特殊使命下“父子”永隔的悲痛與震撼,進而激發(fā)青年受眾的情感認同。
《乘風》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故事塑造了冀中騎兵團里一系列抗日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形象。其中,導演吳京為自己和吳磊所飾演的兩個角色設置了雙重關系,使他們既是父子關系,又是抗日團長與抗日戰(zhàn)士的關系,這樣就將抗戰(zhàn)的宏大敘事融入到了這個血濃于水的“小家庭”當中。為了將數(shù)以百計的村民送到安全地區(qū),身為團長的馬仁興下令放出信號彈,將大量的敵軍引到了包括兒子在內(nèi)的四名戰(zhàn)士身邊。當染著乘風鮮血的馬回到這位父親身邊時,影片隨之為觀眾展示了一位痛哭的父親,一份沉甸甸的父愛,一名視死如歸的抗日戰(zhàn)士,一份保家衛(wèi)國的理念。觀眾也便跟隨人物的律動、劇情的節(jié)點被懷有報國之志和奉獻精神的“父”與“子”所感動。同時,影片擴展了“父親”的內(nèi)涵,將血緣之外的“父親”形象展現(xiàn)給觀眾。故事里一個代號“大個兒”的戰(zhàn)士拼死救下小女孩兒“二丫兒”,兩人不是父女勝似父女。這種父輩對子女的愛不免讓觀眾的心為之一顫。隨著抗戰(zhàn)取得一系列勝利,當馬司令抱著因兒子乘風才救下的另一個乘風時,導演為觀眾展示了一個失去兒子的父親和一位沒有父親的孩子。這種重遇的情節(jié)和彼此“缺失”的設置自然地喚起了觀眾的共情。少年乘風為保家衛(wèi)國而犧牲,但另一個乘風卻同時降生,革命之火傳遞不息,彰顯了子一代對父輩革命信仰的價值認同和精神傳承,喚起了觀眾對父輩精神及其代際傳承的價值觀認同。這一單元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在父子親情與戰(zhàn)略大局的對沖中完成了親情與宏大的對接,渲染了抗日英雄的悲壯與崇高,建構了代際傳承的“家國情懷”,潛移默化地傳播了主流價值觀。
《我和我的父輩》在體裁上與《我和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家鄉(xiāng)》有相似之處,形成系列,風格上采用了正劇與喜劇相結合的表現(xiàn)形式。經(jīng)過前兩個單元的感染后,觀眾迎來了兩個喜劇單元。這兩個故事運用了“互文”的敘事手法,在情節(jié)設置、服裝場景等方面深入開掘,努力調(diào)動觀眾的情緒和藝術聯(lián)想,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故事的中心事件起源于父親讓領導進的藥酒未如父親所愿熱銷,反而滯銷。經(jīng)歷被妻子呵斥、被妻子趕出堆滿藥酒的家、被廠領導抱怨等一系列笑料百出的事件后,父親面臨著婚姻和事業(yè)的雙重危機。他始終堅持努力,嘗試用各種辦法把酒賣出去。他試圖推銷藥酒卻屢試屢敗。最后因熟人拆臺,煮熟的鴨子竟也飛走了。此時的父親是一個喜劇中典型的地位或智力低于普通人的“諷刺”人物。后來,父親機緣巧合地想到拍廣告宣傳藥酒。盡管電視從未播過商業(yè)廣告,但父親還是想要先把廣告拍出來。為此,他花光了家里的全部財產(chǎn)。在廣告即將拍完的最后幾分鐘,鄰居故意阻撓再次讓趙平洋陷入“尷尬”。直到妻子鼎力相助才讓丈夫走出困局,也使得夫妻二人從沖突走向和解。在故事的尾聲,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后的第37天,遲遲未播的廣告終于順利播出,藥酒也在當天成為熱銷產(chǎn)品。這樣,故事便在一個戲劇性的突轉中走向尾聲?!而喯戎吠高^喜劇機理,將趙平洋從一個飽受鄰里嘲諷的小人物轉變?yōu)橐晃挥赂颐翡J的時代弄潮兒,凸顯了父輩有創(chuàng)新意識、有遠見、敢為人先的“鴨先知”形象。而那個舉世聞名的建筑和子孫三代之間的對話則見證了子一代對父輩精神的價值認同與代際傳承,同時將父輩敢想敢做的創(chuàng)新精神傳遞出來,自然地喚起觀眾的價值共振。
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馬麗飾演的母親將小小生父為科學事業(yè)獻身的事實以一種詼諧的口吻傳達出來,讓這個以喜劇為主的單元故事有了笑中帶淚,喜中含悲的韻味。影片中,父親的“缺席”致使小小父愛的缺失,也讓小小遭到同學們嘲笑。邢一浩的出現(xiàn)恰巧彌補了小小缺失的父愛,滿足了小小對父親的想象。機器人假扮小小父親參加家長會,彌合了小小與父親之間的裂隙,也讓邢一浩以一個父輩形象出現(xiàn)在觀眾的視野。當小小意外落水,邢一浩明知危險仍奮不顧身地沖向茫茫大海,自己機體受損嚴重卻堅持用一雙手托起小小,凸顯了“父愛”的力量。而在四下無人的海邊,小小的大聲呼救更是叩響了觀眾內(nèi)心的重音琴鍵。在小小的痛哭聲中,邢一浩與小小被迫分別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劇情也由喜轉悲。直到邢一浩重回2050年的科研所修復機體,當一張巧合得來的廣告驗證了偉大的科學項目,整個劇情充滿想象力,喜劇效果強烈,觀眾的情緒也隨著劇情的反轉由悲轉喜。在2050年,國民歡慶偉大時空穿越試驗成功。這種儀式化場景無疑激發(fā)了觀眾的集體情感認同與價值共振。
“當前,‘90后’和‘00后’日益成為觀影主力軍,成為當下以及未來主旋律電影的主要消費人群。他們成長在現(xiàn)代化、全球化與互聯(lián)網(wǎng)交織的多重語境下,生活在歷史感日趨薄弱的時代,也沉浸在當前愈演愈烈的媒介融合與大眾消費文化中”[2]。面對這一代的受眾群體,《我和我的父輩》的制作團隊將目光首先鎖定在網(wǎng)絡媒體的宣傳,多元化的宣傳側面和“粉絲文化”的驅動等宣傳策略。
毋庸置疑,互聯(lián)網(wǎng)是當今時代不可或缺的傳播路徑與形式。制造影視熱點話題更離不開網(wǎng)絡媒體的力量。電影《我和我的父輩》的制作團隊最大限度地借助電視頻道、電影院、央視網(wǎng)、微博、抖音、快手等媒體平臺對現(xiàn)場見面會活動、拍攝花絮、預告片進行傳播和再傳播。通過網(wǎng)絡傳媒的力量,影片在未上映之前就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和期待。在大灣區(qū)中秋電影音樂晚會演出的中間,趁著中秋佳節(jié),四位導演以視頻的方式亮相,向大眾推薦這部即將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父輩》。此外,四位導演還穿著印有電影名字的黑色T恤衫,在抖音電影進行網(wǎng)絡直播、同框宣傳影片,又以“乘風京”“詩子怡”“鴨先崢”和“少年疼”的戲稱在微博上進行創(chuàng)意互動,制造了熱度。影片上映之后,新浪微博大V和一線觀眾便在各種媒體社交平臺分享觀影感受。他們紛紛進行文藝評論或短視頻影評,就相關話題在微博上展開討論,轉發(fā)和評論相關短視頻以及在微信朋友圈曬圖等。這些評論與分享行為無疑擴大了電影的再傳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影片《我和我的父輩》呈現(xiàn)著多元化的特點,如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主體,多元化的影片類型,多元化的受眾群體,多元化的宣傳側面。影片四個單元的導演有擅長執(zhí)導喜劇片的徐崢和沈騰,也有長于拍攝動作片的吳京,還有初次執(zhí)導、具備女性獨特視角的章子怡。不同導演的影片類型不同,受眾群體不同,宣傳風格也有所不同。徐崢執(zhí)導的單元《鴨先知》以復古的影片布景和幽默的宣傳,為《我和我的父輩》打響了第一槍。在現(xiàn)場見面會的活動上,導演徐崢帶著韓昊霖、倪虹潔、樊雨潔走進中國傳媒大學。一向搞笑的徐崢一上臺就自賣自夸,瞬間為觀眾營造了輕松娛樂的氛圍。徐崢幽默地講述了上海弄堂的場景復現(xiàn)難度,分享了影片拍攝的幕后趣事,提及張藝謀導演的客串出演,為影片賣力拉票求“轉發(fā)”。《少年行》的宣傳片段里,沈騰與馬麗再次搭檔,其一如既往的搞笑透著滿滿的“開心”麻花味,吸引了大量熱愛喜劇的觀眾,也激發(fā)了觀眾對影片的期待。在《乘風》單元的活動上,吳京導演帶著余皚磊和白那日蘇亮相現(xiàn)場,跟現(xiàn)場的觀眾講述了拍攝馬戲的難度和演員幕后的艱辛,分享了自己對父愛的理解,影片震撼的戰(zhàn)爭場面感染著觀眾,渲染“家國情懷”,點燃大眾的愛國熱情。
“粉絲”即“迷”,“粉絲文化”即由粉絲群體的社會活動所形成的文化?!熬唧w就粉絲文化對電影產(chǎn)業(yè)的影響來看,粉絲們‘以自身的消費不僅維系著媒介及娛樂產(chǎn)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成為一種甚至可以左右市場、不可忽視的中間力量’”[3]。新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父輩》較好地利用了粉絲文化的驅動,讓觀眾在消費明星的同時完成了對主流價值觀的接收。影片從導演到演員,從主角到配角,可謂是眾星云集。吳京導演的電影《戰(zhàn)狼》系列爆紅后,其軍人、硬漢的角色便深入人心,網(wǎng)羅了大量的影迷。在口碑和票房的帶動下,吳京宣傳由自己執(zhí)導的《乘風》自然引起了其固定“粉絲”群體的關注和期待。作為單元主演和偶像明星之一,“小鮮肉”吳磊的傾情出演得到了導演的認可,同時也驅動了其“粉絲”群體的再傳播。沈騰導演的《少年行》邀請了馬麗、艾倫、常遠、張小斐、辣目洋子等喜劇明星出演,除了其固定的“開心麻花”粉之外,還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喜劇粉。而作為著名喜劇導演兼主演的徐崢一直活躍在觀眾的視野,此次他導演的《鴨先知》更是集結了大量的影視明星。從主演宋佳和韓昊霖,到沙溢和胡可,再到祖峰、張雨綺、倪虹潔、萬茜、歐豪等演員的出演,影片充分調(diào)動了不同類型粉絲群體的影響,驅動“粉絲”觀影并為影片宣傳助力。此外,陳道明、張藝謀和李雪健三位電影人在片中的特別出演也為影片的傳播成效加大了馬力?!段液臀业母篙叀穼⑸鐣髁鲀r值觀與明星崇拜文化融合,依靠明星的粉絲經(jīng)濟效應,實現(xiàn)了電影藝術的社會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用四個故事將四個時代的個人情感與集體記憶呈現(xiàn)出來,將幾代父子為祖國奉獻的“瞬間”串聯(lián)起來。影片中每段故事都以一個普通小家庭為“核心現(xiàn)場”呈現(xiàn)宏大的主題內(nèi)容,以平民化視角將個體的理想與奉獻同國家的發(fā)展與壯大對接,于悲喜之間、虛實之中成功地建構“家國情懷”,傳遞出子一代對父輩精神的代際傳承,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與價值共振?!段液臀业母篙叀芬环矫胬没ヂ?lián)網(wǎng)勢力和明星粉絲經(jīng)濟效應,結合電影自身的娛樂性和藝術性實現(xiàn)了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另一方面借助其精神內(nèi)涵的社會價值和敘事藝術的娛樂價值實現(xiàn)了電影的商業(yè)價值,較好地完成了新主旋律電影的特殊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