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
(西安工業(yè)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21)
對口譯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紀上半葉,伴隨著口譯職業(yè)化進程的開端,一直到今天,都作為口譯乃至翻譯研究的一個重點議題。旗幟鮮明地提出“口譯能力”這個核心概念始見于2000 年Kalina發(fā)表的一篇關于翻譯教學的論文[1]。早期的研究圍繞著口譯員勝任口譯工作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素質開展;現(xiàn)今研究更加深入,提出了新的構成要素并且采用實證的方法加以驗證[2]。雖然觀點多樣,但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語言能力、百科知識、認知能力和心理抗壓能力是構成口譯能力的基本要素。相關的結論大多來源于譯者經驗或者調查問卷等自陳式的考查[3,4],而本文采用問卷、訪談與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論證影響口譯能力的多元要素和相互關系。
本研究的參與對象為85 名翻譯碩士在讀學生,來自北京、上海和西安三所開設MTI 的高校,分別記為A 校、B校和C 校;其中北京(30 名)和上海(30 名)兩所高校均為研究生一年級學生,西安(25 名)高校中18 名為研究生一年級學生,7 名為二年級學生。所有的研究實驗均以告知書的形式事先發(fā)給研究對象,在取得他們同意后進行;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已做保密處理。
為了了解來自三所學校的研究對象對于口譯能力各項構成要素影響力的觀點,本研究首先設計了一項問卷調查。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填寫說明,也包含了對一些重點概念(如認知能力)的闡釋;第二部分為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包含姓名、聯(lián)系方式、性別、年齡、年級和所屬高校;第三部分為問卷主體部分,包含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口譯技能、百科知識、職業(yè)能力、心理耐力六個部分,理論依據主要參考劉猛提出的“口譯能力構成體系圖”。要求每位研究對象在李克特七級量表上對這六個部分的重要程度依次進行打分(1 分為重要程度最低,7 分為重要程度最高,2-6 分依次遞進)。
三校調查問卷數據統(tǒng)計結果如表1(p70)。
表1 數據顯示,口譯能力構成要素影響力由大到小的排序分別為語言能力、百科知識、心理耐力、認知能力、口譯技能、職業(yè)能力。
表1 口譯能力構成要素影響力統(tǒng)計表
隨后,對參與問卷調查的85 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三所高校共選取15 名(每校5 名)對象參與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訪談中。訪談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每場時長20-30 分鐘,過程全程錄音。內容包含一些既定問題和開放性問答環(huán)節(jié),主要針對上個環(huán)節(jié)調查問卷中口譯能力構成要素判斷依據和評分標準進行信息收集,為解釋性分析提供基礎。
通過對錄音稿的整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受訪者一致表達了對“語言能力”的高度認可。雖然被釋意學派定義為以交際為目的的高級認知活動[5],口譯實際基于語言間的語碼轉換。受訪者認為如果沒有基本的雙語語言能力,口譯便是無稽之談,因此“語言能力”被他們定義為“最明顯、最密切、最重要、最基本”的影響要素。
第二,絕大多數受訪者表達了對“百科知識”影響力的認可。他們認為口譯“覆蓋廣泛”且“話題深入”的口譯特征決定了相對廣博的知識和對于某些領域深度的理解對于口譯活動至關重要。近半數的學生援引了“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about thing(廣泛涉獵,擇一鉆研)”的知識要求,對知識儲備的認同一方面來源于學校教育,一方面來源于翻譯實踐中的體悟。
第三,多數受訪者認為“心理耐力”也是口譯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他們表示口譯現(xiàn)場壓力大,工作強度大,很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影響發(fā)揮;另外口譯員會面臨諸多未知影響因素。發(fā)言人的語速、口音、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甚至是硬件設備等都會對口譯員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現(xiàn)場無法求助于翻譯工具或者其他對象。受訪者提到的“個體性”“不可預測性”和“壓力氛圍”本身就是區(qū)別于筆譯的重要特點[6],康志峰[7]等人也針對焦慮對口譯的影響開展了實證研究。而克服這些障礙僅依賴語言能力和知識儲備顯然是不夠的,應對壓力的心理耐力同樣至關重要。
第四,相當數量的受訪者表達了對“認知能力”重要性的認同。針對這個相對專業(yè)的概念,調查問卷的第一部分進行了簡單的定義和解釋。維基百科對此的定義為“獲取知識、操縱信息和推理所需的基于大腦的技能?!笨谧g視域中,劉猛將其定義為“口譯員在進行口譯活動時,大腦接受、儲存、轉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記憶、概括、分類、概念、判斷、推理、聯(lián)想、預見等能力?!笔茉L者認為“認知能力”是完成口譯活動的必要心理條件,是覆蓋全話題、貫穿全過程的高等思維活動:工作記憶力是口譯的必要條件,是譯員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概括、判斷和推理力是“脫離語言外殼”等認知加工活動的基礎;聯(lián)想和預見力也能夠增強譯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聽力理解和譯文產出。但是,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認知能力重要性低于語言、知識和心理耐力。
口譯技能和職業(yè)能力被排在了最后兩位。“口譯技能”包含語言轉換、筆記以及演講技巧等。排名靠后的原因在于多數受試者認為它們屬于“錦上添花的非核心能力”,并且相較于其他能力“更容易習得”?!奥殬I(yè)能力”包含職業(yè)意識、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等。訪談結果顯示“概念籠統(tǒng)”“無法量化”以及“無職業(yè)經驗”是其排名墊底的主要原因。
前文的研究表明了三所高校翻譯專業(yè)研究生對于口譯能力影響要素的認識和理解,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受試者的主觀性不可避免。因此作者針對這個研究問題進行了二次實驗設計,用來對照和補充上文的研究結論,旨在提供一個更為客觀全面的認知維度。
實驗對象為問卷調查同一批人員,在告知被試實驗內容以及征求個人同意之后開展。實驗過程包含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對口譯能力構成要素影響力統(tǒng)計表前四位要素(語言能力、百科知識、心理耐力、認知能力)進行量化處理,并通過實驗收集相關數據;第二階段,使用SPSS 25 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口譯能力的影響要素進行預測、對比和解釋。
其中,口譯能力作為因變量,通過“口譯水平測試”進行收集??谧g水平測試包含交替?zhèn)髯g材料2 篇(中英各1 篇)、視譯材料2 篇(中英各1 篇),每篇材料時長3 分鐘;采用本地線下+異地線上的方式收集學生的錄音文件,之后由包含本項目成員在內的本校負責MTI 教學的5 名教師成立的專項小組采用雙人打分方式進行評分。每篇25 分,總分100 分;評分的標準和原則公開并確保一致。
自變量包含四個要素:第一,語言能力。即每名被試的專業(yè)四級成績,標準化的考試具有比較好的信效度,可以準確高效地反映每名對象的綜合語言能力。第二,百科知識。以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中“百科知識”的題型為基礎設計,包含單選和名詞解釋兩類題型,滿分100 分,涵蓋“口譯水平測試”材料的背景知識點。第三,心理耐力。采用“CD-RISC 心理彈性量表”進行收集,可以測量堅韌性、心理力量和樂觀性三個維度。測試包含25 個題目,評分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由0 到4),總分為100 分。第四,認知能力。借助心理學中受到廣泛認可的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試(WSCT)進行數據收集。該測試能夠反映測試者的認知功能狀況,包括抽象概括、工作記憶、認知轉移、神經心理過程、注意力、信息提取、分類維持、分類轉換、刺激再識和加工、感覺輸入和運動輸出等。為了統(tǒng)計便利,測量指標采用具有代表性的PCR(正確應答數百分比)。
表2 顯示,北京高校(A 校)的模型擬合度較高,四項自變量可以解釋73.9%的因變量變化。四項自變量顯著性均小于0.05,差異性顯著。根據標準化系數,影響力要素由高到低排名分別為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心理耐力、百科知識。
表3 顯示,上海高校(B校)的模型擬合度較高,四項自變量可以解釋76.2%的因變量變化。四項自變量顯著性均小于0.05,差異性顯著。根據標準化系數,影響力要素由高到低排名分別為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心理耐力、百科知識。
表3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B 校)
表4(p72)顯示,西安高校(C 校)的模型擬合度中等,自變量可以解釋58.5%的因變量變化。四項自變量中有三項顯著性均小于0.05,差異性顯著;有一項顯著性大于0.05,不具備統(tǒng)計性差異。根據標準化系數,影響力要素由高到低排名分別為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心理耐力。
表4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C 校)
通過上述實驗數據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首先,采用回歸模型對影響口譯能力的多項因素進行分析比較,模型對于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關系有比較好的解釋力,說明語言能力、百科知識、心理耐力和認知能力都是影響口譯能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實驗結果證實影響口譯能力的因素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為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心理耐力、百科知識。此排序與基于問卷的排序存在一個重要區(qū)別,即實驗論證了“認知能力”的關鍵地位,它僅次于語言能力排在第二位。雖然相當數量的受試者在先前的訪談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出對此能力的認可,但是其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受到忽視。楊承淑[8]、邢家偉[9]等學者都對認知能力進行了專題研究,論證了認知能力對口譯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甚至建議以此作為選拔翻譯人才的重要指標;但是相較于其他能力的研究,其起步較晚,數量較少,尤其是實證性研究相當匱乏,大眾了解不夠深入,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實驗結果和大眾認識的差距。
最后,實驗結果顯示“心理耐力”排序先于“百科知識”;而調查問卷結論反之。這個情況可能是由樣本容量和數據收集工具的特點導致:第一,西安高校(C校)的樣本容量為25,低于30 人的最低標準,其中個別極端的數據會對數據分布和分析結論造成很大影響,這也是導致其“百科知識”數據無顯著性的重要原因。第二,收集“心理耐力”數據的量表是一個經典的心理測量工具,經反復論證,廣泛使用,信效度都要明顯高于自己設計的“百科知識”測試。
口譯能力一直是口譯教學與研究的熱點與核心。近些年,雖然翻譯學碩士學科點大規(guī)模建立,一些教育工作者對口譯教學的重點和規(guī)律認知仍顯不足,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抓不住口譯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點,限制了高水平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本研究立足于此,結論明確了口譯教學的重點、要點,分析了影響口譯能力發(fā)展的要素和相互關系,為口譯教學設計和資源分配提供一定參考。后續(xù)研究建議從認知能力培養(yǎng)方案、提升策略、產生效果等方面開展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