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平
(于都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西 贛州 341000)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病發(fā)率、病死率與致殘率較高,屬于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極易導致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繼而造成語言、運動等神經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理健康與生活質量均有嚴重影響[1]。而給予患者早期溶栓治療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關鍵,但受治療時間窗(3~6 h)與腦出血等并發(fā)癥限制,大部分患者無法采取溶栓治療,易造成患者殘疾或死亡[2]。臨床早期治療常以抗血小板藥物進行干預,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小板聚集與活化,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與預后[3]。而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均屬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預防血栓發(fā)生,屬于臨床常用藥物,但二者聯(lián)合治療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結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輕度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都縣人民醫(yī)院2 0 2 0 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急性輕度腦梗死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輕度腦梗死診斷標準;②依從性良好;③病歷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患有重要臟器功能缺損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聯(lián)合組,各30例。參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78歲,平均年齡(52.63±3.26)歲。聯(lián)合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52.66±3.22)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本研究對象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參照組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J20160685,規(guī)格:100 mg×30片),口服,100 mg/次,1次/d。聯(lián)合組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聯(lián)合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規(guī)格:75 mg)治療,其中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方法同參照組一致,氯吡格雷口服,75 mg/次,1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4]:依據(jù)患者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降低率評估患者治療效果,降低90%~100%為顯效,降低22%~89%為有效,降低0~21%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神經功能缺損:以NIHSS評分判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16分為分界線,16分以上為重度卒中,得分與患者神經缺損功能呈反比;③生活日常能力:以Barthel指數(shù)(BI)評分量表評估,滿分100分,得分與患者生活日常能力呈正比;④血小板抑制率:以流式細胞儀測定患者α-顆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體顆粒膜蛋白(CD63)、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⑤不良反應:記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經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進行表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與BI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BI評分優(yōu)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組NIHSS評分低于參照組、BI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與B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與B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NIHSS評分 BI評分參照組聯(lián)合組30 30 tP治療前11.32±2.53 11.53±2.33 0.334 0.739治療后9.65±2.12 7.63±2.31 3.529 0.001治療前56.35±7.26 56.45±6.53 0.056 0.955治療后82.65±3.22 93.26±3.21 12.781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抑制率比較 兩組治療后CD62P、CD63、ADP、AA優(yōu)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組CD62P、CD63低于參照組,ADP、AA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抑制率比較(±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抑制率比較(±s ,%)
組別 n CD62P CD63 ADP AA參照組聯(lián)合組30 30 tP治療前5.23±1.21 5.22±1.23 0.032 0.975治療后2.35±0.52 1.32±0.22 9.992 0.000治療前1.23±0.21 1.31±0.42 0.933 0.355治療后0.76±0.12 0.22±0.13 16.718 0.000治療前11.32±2.13 12.32±2.12 1.823 0.074治療后32.16±3.21 52.32±4.22 20.826 0.000治療前31.62±6.32 31.26±6.22 0.222 0.825治療后63.26±11.32 82.35±11.33 6.528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聯(lián)合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1/30),低于參照組的6.67%(2/3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與致殘率,其病發(fā)因素與患者血小板聚集、活化有著密切關系,而溶栓治療是臨床常用措施,其效果顯著,但大部分患者超出溶栓時間窗,采取溶栓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該方法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5]。因此,積極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關鍵。
血小板CD62P、CD63均屬于血小板活化物質,前者可啟動患者機體內的血小板粘附作用,后者可參與血小板功能活性信號,其成分增加可促使患者血小板活化,繼而加重患者病情;ADP可有效反映血小板聚集,若水平偏高則表明患者凝血機制增強,誘發(fā)血栓;AA可反映患者炎癥反應[6]。而本研究中聯(lián)合組CD62P、CD63低于參照組,ADP、AA高于參照組(P<0.05),可見阿司匹林腸溶片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可有效降低CD62P、CD63水平,提升ADP、AA水平,對患者血小板活化與聚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繼而可控制患者病情發(fā)展??紤]原因為阿司匹林腸溶片可控制AA轉換為血栓素的數(shù)量,抑制絲氨酸乙酰化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減少血小板膜血栓素合成、分泌[7]。而氯吡格雷是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通過不可逆結合血小板表面ADP受體,進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故兩者聯(lián)合治療,有效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促使患者病情改善[8,9]。此外,本研究中聯(lián)合組NIHSS、BI評分均優(yōu)于參照組(P<0.05),提示聯(lián)合治療可降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使生活日常功能恢復,分析其作用機制為阿司匹林腸溶片可抑制氧化自由基與炎癥反應,改善體內微環(huán)境,而氯吡格雷可有效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維持斑塊穩(wěn)定性,促使內部血管與神經功能恢復[10]。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lián)合治療可提升臨床治療療效,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幾率,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急性輕度腦梗死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抑制患者血小板活化與聚集,從而改善患者腦動脈血供,促進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應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