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跨國史視角下的近代天津英租界研究

        2022-11-27 02:53:54劉璇張星珮許蓬陳鈺筱孫浩翔康雅萱
        中學生學習報·教研周報 2022年8期

        劉璇 張星珮 許蓬 陳鈺筱 孫浩翔 康雅萱

        摘要:近代天津租界眾多,城市發(fā)展與世界聯(lián)系緊密,而近代城市建設中又以水源及與之相關的衛(wèi)生防疫工作最為重要。故此本研究嘗試從跨國史視角出發(fā),以近代天津建設時間最早、影響力最大的英租界為研究對象,搜集中外文獻資料和前人成果,梳理天津英租界與英帝國在水源管理與衛(wèi)生防疫措施方面的基本情況,進而討論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通過引入新視角和方法,促進天津城市史研究,并為當代城市環(huán)境環(huán)保與防疫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天津英租界;英帝國;比較研究;河流治理;防疫衛(wèi)生

        1.發(fā)展歷史

        1.1環(huán)境史綜述

        20世紀中后期,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愈演愈烈,高漲的現代環(huán)保運動在美國被掀起,對資源與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促進了環(huán)境史的產生。環(huán)境史一詞最早由美國學者納什于1972年提出,數年后美國相繼創(chuàng)建環(huán)境史學會與《環(huán)境評論》刊物,環(huán)境史研究在美國逐漸成為一個正式的史學分支。此后以美國為首,環(huán)境史研究在全球范圍內發(fā)展興盛。美國學界在環(huán)境史領域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可大致分為如下四個方面:環(huán)境政治史主要對環(huán)保運動和資源保護發(fā)展延伸進行研究;環(huán)境變遷史聚焦區(qū)域環(huán)境變遷;環(huán)境思想史著重針對人們自然觀念的歷史演變展開探討;環(huán)境社會史強調人類歷史上自然的地位與作用。[ 高國榮:《環(huán)境史在美國的發(fā)展軌跡》,《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第6期,第111-117頁。]20世紀美國的環(huán)境史研究主要從屬于自然與資源保護,與環(huán)境保護主義的興起密不可分,具有明顯的政治訴求,時空特征明顯[ 高國榮:《20世紀90年代以前美國環(huán)境史研究的特點》,《史學月刊》2006年第2期,第105-114頁。],自90年代以來,美國環(huán)境史研究出現不同于前的傾向,主要為社會環(huán)境史與城市環(huán)境史等新興領域。歐洲環(huán)境史研究具有獨特的特點:更加注重自然科學領域對環(huán)境史研究的意義;具有更加宏大的全球史視野、廣泛應用比較研究方法、熱衷城市環(huán)境史與現代工業(yè)污染問題。[ 高國榮:《環(huán)境史在歐洲的緣起、發(fā)展及其特點》,《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3期,第108-116+160頁。]環(huán)境史研究方向在歐洲不同國家間具有一定差異。如英國見長于英帝國與殖民地環(huán)境史,比較研究應用廣泛,這與英國本土的歷史具有密切關系。其它地區(qū)及國家的環(huán)境史在近年來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而且呈現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及多元的研究方向。如非洲環(huán)境史以農牧業(yè)資源保護與利用、環(huán)境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側重于殖民主義對非洲環(huán)境的影響[ 包茂紅:《非洲史研究的新視野——環(huán)境史》,《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第121-135頁。];拉丁美洲環(huán)境史研究聚焦于森林史、采礦史,在研究外來物種侵入、土著部落與現代國家及環(huán)境間聯(lián)系等角度成果頗豐[ 包茂紅:《拉丁美洲環(huán)境史研究》,《學術研究》2009年第6期,第103-108頁。];東南亞及南亞環(huán)境史研究主要根據當地社會歷史特征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殖民主義對歷史及環(huán)境的強烈影響;日本環(huán)境史在公害史、文明環(huán)境史、農業(yè)文明史等領域獨樹一幟[ 包茂紅:《東南亞環(huán)境史研究述評》,《東南亞研究》2008年第4期,第77-84頁。];澳大利亞環(huán)境史以森林史、火的歷史、環(huán)境運動史、資源保護史為主要方向。[ 包茂紅:《日本的環(huán)境史研究》,《全球史評論》2011年,第61-90+403頁。]

        中國環(huán)境史盡管發(fā)展時間尚短,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當今史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優(yōu)秀的環(huán)境史研究者層出不窮,為環(huán)境史學研究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環(huán)境史研究機構日益增加,環(huán)境史課程及相關學術論壇在高校設立[ 盧俊?。骸痘仡櫯c反思——國內環(huán)境史發(fā)展研究綜述》,《保山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第24-30頁。];環(huán)境史史料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厚:總結出環(huán)境史史料概論,對環(huán)境史料進行系統(tǒng)整理與匯編,具體分析環(huán)境史史料案例,拓展斷代環(huán)境史料和區(qū)域環(huán)境史料,結合史料與現代科技實現信息化發(fā)展;[ 徐正蓉:《中國環(huán)境史史料研究綜述》,《保山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第18-25頁。]環(huán)境史在理論方面堅持與國際接軌,不斷吸收國外環(huán)境史研究理論成果,基于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理論進行分析,通過解釋與總結,闡發(fā)具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并嘗試構建環(huán)境史學思想知識體系;[ 王利華:《歷史學家為何關心生態(tài)問題——關于中國特色環(huán)境史學理論的思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第96-106頁。]環(huán)境史研究內容包羅萬象,可大致分為實證方向的環(huán)境史研究即以人與自然的關系演變進行敘述的歷史以及理論方向的環(huán)境史研究,區(qū)域環(huán)境史研究專業(yè)化程度加深,研究視野也不斷拓寬;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特點顯著,多采用跨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兼顧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立足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這一根本,貫通自然與人類文化的聯(lián)系,研究內容廣泛,注重現實關切,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

        世界環(huán)境史自興起至今,發(fā)展迅速,成果顯著。當下環(huán)境史研究整體而言已具有宏大的全球視野,豐富的研究方法,多元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也更具新意。但仍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一些研究領域或特定地區(qū)的環(huán)境史研究仍處于空白狀態(tài),環(huán)境史研究發(fā)展不平衡;環(huán)境史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近現代或短時段,缺乏對古代及長時段的有效研究[ 陳林博,錢克非:《大加速時代下環(huán)境史研究新動向——第三次世界環(huán)境史大會述評》,《鄱陽湖學刊》2019年第4期,第107-113+126頁。];全球環(huán)境史構建仍需各國破除生態(tài)與地域的隱形屏障,進行更加徹底的通力合作;仍未完全構建世界范圍內的環(huán)境史理論體系[ Alf Hornborg ,J.R.Mc Neill,and Joan Martinez-Alier,eds.,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world-system histor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Lanham:Alta Mira Press, 2007.],即將世界歷史的起承轉合和敘述范式以環(huán)境史的維度闡釋并架構。[ Jason W.Moore,“The Modern World-System as Environmental History?Ecology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Theory and Society,Vol.32,No.3 (Jun.,2003),pp.307-377.]其中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深度及廣度有所欠缺,如對中國城市環(huán)境史研究涉獵較少;研究時段分布不均,史前因考古資料較豐富、明清之后因文獻資料多而成果相對豐厚,而其他時段成果相對較少;研究地域分區(qū)不平衡,多立足于緊張的人地關系展開研究,因此對黃土高原、長江黃河中下游及人口稠密地區(qū)的研究成果較多;[ 陳新立:《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0-120頁+160頁。]成果分散,尚未綜合形成完整知識體系,中國特色環(huán)境史學理論體系仍在構建之中。

        1.2.英帝國對河流治理和防疫衛(wèi)生的研究

        19世紀的英國邁入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時期,帶來的不僅僅是城市的繁榮和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更帶來了因為對于工業(yè)革命的消極影響產生滯后反應而導致的重大災難——霍亂。從1831年首次霍亂爆發(fā)到1866年第四次爆發(fā),英國損失人口約4萬人。[ Bill Luckin,Pollution and Control: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ham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Boston:A.Higer,1986.p.74.]

        1849 年 8 月底斯諾(John Snow)發(fā)表研究成果 《論霍亂的傳播方式》[ John Snow,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Cholera,London:John Churchill,1849.]提出霍亂是一種獨特的、水污染傳播的傳染病,是飲水源河流與病人的排泄物惡性循環(huán)的產物。[ Peter Vinten,Johansen,Cholera,Chloroform and the Science of Medicine:A Life of John Sno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213.]即使是在1858大惡臭的時候,倫敦的窮人仍然在飲用不干凈的河水,[ Anne Hardy,“Water and the Search for Public Health in London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Medical History,vol.28,no.3,1984,p.272.]作為飲水取源地的河流污染逐漸引起了關注。19世紀的河流污染嚴重程度波及到全英國的城市河流。從默西河、泰晤士河等長河流到艾爾河、艾爾克河、梅德洛克河等城市小河流,全都無一幸免。泰晤士河由“母親河”變?yōu)椤疤┪钍坷系盵 梅雪芹:《“泰晤士老爹”的落魄與新生》,《環(huán)境保護》2007年第14期,第68頁。],大多數的河流從魚類的樂園變?yōu)椤瓣帨稀?。在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描述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涉及到對河流“狹窄、黢黑、發(fā)臭”[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341頁。]等字眼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窺見這一時期英國河流污染的嚴重性。于是河流治理提上日程,長達150多年耗費300多億英鎊的河流治理也因此引起了多方面的探討。國內外對于河流污染治理研究的成果非常豐富。1865、1868年成立的兩屆河流污染委員會的各種調查報告以及查德威克(Edwin Chadwick)的《勞動衛(wèi)生狀況的報告》[ Edwin Chadwick, Report on a Survey of the Health of the British Labour Force.London:Edwin Chadwick,1842.]為河流治理研究留下了有關河流環(huán)境狀態(tài)的許多原始數據,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礎。20世紀后期不乏有文章在社會政治史框架下對河流治理尤其是對倫敦和泰晤士河治理進行討論,且研究重點多放在1852-1891年治理的第一階段即規(guī)劃理念確立階段。[ 許建萍,王友列,尹建龍:《英國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百年歷程簡論》,《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13年3月。]克拉番((B. W Clapp)、勞倫斯((Lawence E.Breeze)和西蒙斯(I.G Simmons)等人的著作都分析了倫敦社會與泰晤士河治理的關系,就倫敦社會的政治經濟政策對于河流治理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秱惗卮髳撼簟穂 羅絲瑪麗·阿什頓:《大惡臭:1858倫敦酷夏》,喬修峰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9年。]以1858大惡臭這一具體事件為切口,較為全面地敘述了整個歷史時段內河流污染原因、治污措施、政府機構建立與改革之間復雜的關聯(lián)性;[ 王友列:《英國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及對淮河流域的啟示》,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歷史系,2016年,第2-4頁。]唐軍主要通過分析污染成因,簡述治理過程從而歸納出治理措施的幾大特點;[ 唐軍:《工業(yè)化時期英國城市的河流污染及治理探析》,《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第139-141頁。]毛利霞對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發(fā)出四問,討論河流治理背后的利益博弈。[ 毛利霞:《19世紀中后期英國關于河流污染治理的博弈》,《理論月刊》2015年第2期,第183-187頁。]另外,21世紀還出現了如《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曹可亮:《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人大研究》2019年第9期,第46-51頁。]等文章的相關論述,這些文章試圖以法律分析的角度探討出河流治理的法律應對機制。除了泰晤士河,國外還有從可持續(xù)理念和組織管理形式角度對默西河治理進行介紹的相關文章,[ 劉松:《默西河污染治理的歷史考察》,碩士學位論文,江蘇師范大學歷史系,2017年6月,第3-8頁。]國內則相對局限于宏觀和泰晤士河治理的研究。

        “西方歷史的書寫在19世紀中后期轉向經濟的歷史,20世紀中期轉向社會文化的歷史,最后以20世紀晚期環(huán)境的歷史告終?!盵 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一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唐正東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84頁。]這也使環(huán)境史視角下對于英國河流治理的研究增多。跳出社會政治史框架,從環(huán)境史角度出發(fā)探求河流治理背后的人與自然互動的關系成為新的研究取向。戴爾波特(Dale H.Porter)以綜合的視角得出泰晤士河的治理是維多利亞時代思想技術和環(huán)境共同影響下的產物;[ Dale H. Porter,The Thames Embankment: Environment,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Victorian London,Ohio: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1998.]霍德雷(J·F Handley)敘述了默西河的景觀變遷,從而引出對于河流治理的關注,強調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之間平衡點的重要性;[ J F Handley and R·W-S Wood,The consequences of landscape chang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96.]比爾拉辛(Bill Luckin)[ Bill Luckin,Pollution and Control: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ham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Boston:A.Higer,1986.

        ]則強調了需要將環(huán)境與人的相互影響作為城市史研究的出發(fā)點這一重要的環(huán)境史研究視角。梅雪芹將人們的關注點從治理政策拉回到環(huán)境理念的發(fā)展,并且不僅注重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同樣也關注其他自然生物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 梅雪芹:《英國環(huán)境史上沉重的一頁———泰晤士河三文魚的消失及其教訓》,《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第16-18頁。]由此擴展了環(huán)境史視角的探討范圍;尹建龍則以“隔離排污,終端處理”這一百年規(guī)劃理念如何在泰晤士河治理過程中得到確立和鞏固為主題進行敘述。[ 尹建龍:《從隔離排污看英國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的歷程》,《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第134-136頁。]

        比較研究作為環(huán)境史的重要研究手段,也被運用到對于河流治理的論述中。其中既有對于英國兩次水污染治理情況的比較研究,也有將中國淮河和泰晤士河進行自然特征、治理措施等多方面的比較,前者更加注重技術政策、環(huán)保意識的進步,[ 王友列:《泰晤士河水污染兩次治理的比較研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2期,第55-57頁。]后者則運用跨學科的方法,全方位地展示了河流治理的不同方式和效果。[ 賈秀飛,葉鴻蔚:《泰晤士河與秦淮河水環(huán)境治理經驗探析》,《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15年第4期,第64-68頁。]二者都意圖強調環(huán)境的重要性并獲得河流治理方面的經驗。

        “在19世紀,人們頭腦中甚至沒有‘污染’這個概念。”[ 錢乘旦:《第一個工業(yè)化社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5頁。]河流治理的直接推動力是由于水資源惡性循環(huán)導致的四次霍亂。霍亂作為傳染病的一種,將傳染病防治帶入了學者探討的視野中。從19世紀霍亂、斑疹傷寒癥和結核病到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再到1985年瘋牛病,各歷史時段都涌現了對于英帝國傳染病的討論。其中包括治理和預防傳染病的具體舉措,也蘊含了預防傳染病的規(guī)劃理念和管理運行機制。19世紀的霍亂是其中一重要研究主題。19世紀40年代基于對其原因的政治史和社會史層面的分析下,即以“窮人病”和“社會病”作結,研究注重政府政策和官員作為的防治以及揭示霍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影響。[ 毛利霞:《疾病、社會與水污染———在環(huán)境史視角下對19世紀英國霍亂的再探討》,《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6期,第224-225頁。]隨著城市史的發(fā)展,也出現了側重于強調霍亂防治的各種措施對于城市中衛(wèi)生機構、理念,供水系統(tǒng),下水道等基礎設施近代化的社會意義的文章。20世紀60年代環(huán)境史興起,此角度下的疾病研究突破了原有的人——人研究,轉為人——疾病——人的史學研究。[ 毛利霞:《環(huán)境史領域的疾病研究及其意義》,《學術研究》2009年第6期,第118頁。]毛利霞即利用表格和數據直觀地為我們展示了霍亂與水污染的互動關系,揭示了霍亂的本質。

        21世紀國內對于英國瘋牛病的防治研究多以其政府政策和背后的利益博弈為主題。魏秀春敘述保守黨的應對政策并分析帶來的國內國際影響;[ 魏秀春:《英國保守黨政府的瘋牛病對策》,《史學月刊》2003 年第7期,第67-70頁。]黃小茹等人以科技倫理環(huán)境這一新出現的社會熱詞分析其帶來的社會影響;[ 黃小茹,樊春良,張新慶:《瘋牛病事件與英國科技倫理環(huán)境的變化》,《科學文化評論》2009年第2期,第48-60頁。]高璐等人則論述了英國政府防疫政策從“統(tǒng)治”到“治理”的轉變。[ 高璐,李正風:《從“統(tǒng)治”到“治理”——瘋牛病危機與英國生物技術政策范式的演變》,《科學學研究》2010年第5期,第656-660頁。]

        英帝國傳染病防治的學術研究,除了存在于研究歷史時段內的某一傳染病事件中,在衛(wèi)生體系的相關研究中也有涉及。宏觀的衛(wèi)生體系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以政治社會史的眼光對衛(wèi)生體系建立過程中的政策優(yōu)化、背后的權力博弈進行分析,將其與福利國家觀點的論述聯(lián)系在一起;另一種則是以醫(yī)療衛(wèi)生史和環(huán)境史的角度探討衛(wèi)生理念和衛(wèi)生改革。政策優(yōu)化研究分為幾個研究時段,1848、1858、1866、1875年的衛(wèi)生改革均有其獨特之處,到1948年英國進一步完善衛(wèi)生體系,建立了國家醫(yī)療服務體系,并在之后繼續(xù)不斷完善。

        作為1858年衛(wèi)生改革主要領導者西蒙(John Simon)著有《英國衛(wèi)生組織》,敘述了從大不列顛時期到1890年前后的衛(wèi)生事業(yè)變遷;[ John Simon ,English Sanitary Institution, London : Smith Elder,1897.]弗雷澤布羅金頓( Fraser Brockington)的《19世紀公共衛(wèi)生》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19世紀四個時間段發(fā)生的重大衛(wèi)生事件并且強調了1848年衛(wèi)生法案的重要地位;[ Fraser.Brockington,Public Health in the nineteenth cenutry, London:E.& S. Livingtone. Ltd, 1965,p.3.]安東尼沃爾(Anthony S. Wohl)則從綜合的角度切入具體深入地為我們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公共衛(wèi)生的圖景??死锼苟喾颉す妨郑–hristopher Hamlin)等人則注重權力博弈,提出中央與地方的衛(wèi)生權責歸屬問題;勞倫斯·E·布雷茲(Lawrence Breeze)介紹了泰晤士河管理委員會與泰晤士河管理局之間對泰晤士河管轄權的糾紛。[ Lawrence E. Breeze, The British Experience with River Pollution, 1865-1876, New York: P. Lang, 1993, pp28-48.]凱特·拉本(Keith Laybourn)以福利國家建設為視角,將英國衛(wèi)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和其他福利政策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察。羅伯塔·比文斯(Roberta Bivins)在《戰(zhàn)后英格蘭的國家醫(yī)療服務體系》一書中主要講述了二戰(zhàn)以后英國的傳染病防治與醫(yī)療衛(wèi)生改革;[ Roberta Bivins, Contagious Communities Medicine, Migration, and the NHS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15.]戴維·亨 特(David J. Hunter)、琳達·馬克(Linda Marks)和凱瑟琳·史密斯(Katherine E. Smith)在《英國的公共衛(wèi)生服務體系》一書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英國公共衛(wèi)生在1974年以后的演變歷程。[David J. Hunter, Linda Marks,Katherine E. Smith,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England.UK: The policy press, 2010.]國內陳日華、楊靖等人對衛(wèi)生改革體現出來的英國的雙層政治結構多有探討;同樣針對衛(wèi)生體系改革家的改革思想進行探討的主題也體現在將浙安、馮婭等人的文章中;同時還出現了社會群體衛(wèi)生理念的提高對于衛(wèi)生改革的反作用研究的相關文章,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所著《醫(yī)學史》中就涉及了疫病對于醫(yī)療衛(wèi)生觀念提升的重要性以及醫(yī)療社會化對于衛(wèi)生體系建立的影響。[ (意)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醫(yī)學史》,程之范、甄橙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年。]國內毛利霞著有多篇以疾病防治為切口探討衛(wèi)生改革的環(huán)境史篇目。

        1.3近代天津英租界研究

        天津瀕臨渤海,是最早開放的北方城市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笆畟€帝國擠在一塊彈丸之地上”[ 皮埃爾·辛加拉維魯:《萬國天津》,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引言。]就是天津的真實寫照。

        1860年12月英國駐華公使依據《北京條約》在天津強令劃出租界,使其成為天津九國租界中設立最早,后續(xù)擴展面積最大的租界,發(fā)展最繁榮,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租界之一。最初的英租界在海河西岸天津城東南,占地面積460畝。此后又新增“擴充界”、“南擴充界”(即原美租界)、“推廣界”三個區(qū)域,大大擴展了其勢力范圍。擴張后的英租界總面積居于九國租界之首,達6149畝。[ 龔寧:《近代天津英租界規(guī)劃、建設與地價變動研究》,《史林》2021年第1期,第25頁。]擴張后的英租界呈矩形分布在海河一側,與法、徳、美租界相鄰,與俄租界隔河相望,已然成為國中之國。

        隨著英租界的不斷擴展,人口增多,英國對其的規(guī)劃也逐漸提上日程并不斷完善。從1861年“戈登規(guī)劃”到1890-1902年“柏齡庚規(guī)劃”再到最后1918年的“安德森規(guī)劃”。期間1862年工部局的設立使英帝國對英租界的管轄進入相對全面的階段。

        對英租界的管理除了整體規(guī)劃和分區(qū)規(guī)劃,還細分了許多具體方面,在這些規(guī)劃中,許多方面都體現出中西結合的治理思想。

        早在民國時期,就已有關于天津租界的文獻,《天津租界及特區(qū)》[ 南開大學政治學會編:《天津租界及特區(qū)》,北京:商務印書館,1927年。]中就涉及到天津租界市政設施、管理制度、慈善事業(yè)等多方面的情況,這也為后面天津英租界多角度的研究提供了部分資料。改革開放以后,整體性的有關天津租界的專著研究成果頻出。從80年代《天津租界》[ 天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到90年代《天津通志附志租界》,[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又更加細化了對天津租界的研究,包括詳細區(qū)分九國租界,記錄劃定、管理、金融等方面的相關內容。[ 劉健:《近代天津租界地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歷史系,2014年,第4-12頁。]《天津的九國租界》、[ 楊大辛:《天津的九國租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九國租界與近代天津》[ 尚克強:《九國租界與近代天津》,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以及《天津租界社會研究》[ 尚克強、劉海巖主編:《天津租界社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記錄越來越詳實,且不僅有租界劃分、人口、市政、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內容;還涉及到了租界中的前沿問題,為天津租界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另外早在80年代末,城市化進程加快之際,城市史也因此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探討?!短旖虺鞘惺贰穂 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中涉及的天津城市規(guī)劃建設、人口等方面的內容為天津租界的研究提供新視野,豐富新信息。21世紀對于天津租界的研究隨著城市史發(fā)展,較多地以城市近代化的視角開展。劉海巖、張柱等人的諸多著作都將天津租界建設與城市近代化聯(lián)系起來。

        但21世紀對于天津英租界也有一定的針對性專題研究。既有建筑角度的介紹,如對天津五大道規(guī)劃的評述[ 陳國棟,徐蘇斌,青木信夫:《天津五大道的規(guī)劃思想 —天津英租界1918年安德森規(guī)劃譯評》,《新建筑》2018年第6期,第147-150頁。];也有市政建設的環(huán)境改造研究:韓占領《1929-1941年天津英租界市政管理研究》[ 韓占領:《1929-1941年天津英租界市政管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歷史系,2012年。]、徐萌《天津原英租界形態(tài)演變與空間解析》。[ 徐萌:《天津原英租界區(qū)形態(tài)演變與空間解析》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建筑系,2010年。]以城市空間為著眼點可以進一步厘清邊界[ 杜鵑:《公共空間語境下的中外交流——基于天津英租界的考察》,《歷史教學》,2021年第11期,第181頁。],其中既有宏觀的空間變化,即城市近代化過程中的整個天津英租界[ 劉海巖:《租界、社會變革與近代天津城市空間的演變》,《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39-41頁。],也有如五大道等地的微觀空間變化,敘述中與經濟、政策分析相聯(lián)系。英租界研究也有更加細化的方向,包括土地規(guī)劃、自來水、衛(wèi)生事業(yè)、社會保障事業(yè)等方面的規(guī)劃。在土地利用和建設方面,也有文章詳細地闡述了英帝國從規(guī)劃到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于土地吹填、路網建設、土地利用,道路命名,海河改道及整治的相關情況。從工部局的設立到按英帝國習俗拆除城墻;從英租界最早的園林公園維多利亞公園的建設到租界內以英國城市命名的道路,無論是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英帝國治理思想在英租界的本土化都體現在租界中的方方面面。

        本次項目則在這眾多方面中以河流治理與防疫衛(wèi)生方面為切入點探究英租界與英帝國本土的聯(lián)系。

        首先對于天津英租界的供水系統(tǒng)和天津近代自來水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已有學者做出過相關問題的探究。劉海巖《20世紀前期天津水供給與城市生活的變遷》[ 劉海巖:《20世紀前期天津水供給與城市生活的變遷》,《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52-67+2-3頁。]和曹牧《尋找新水源:英租界供水問題與天津近代自來水的誕生》等文章都涉及到了相關論述。后者更是以環(huán)境史為視角,探尋了在天津英租界自來水建設問題上英帝國人民對中國城市環(huán)境的適應。[ 曹牧:《尋找新水源:英租界供水問題與天津近代自來水的誕生》,《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第30-36+43頁。]

        其次對天津河流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條河流,它也是天津至今為止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海河。任云蘭《海河的治理與近代天津城市環(huán)境的重塑》[ 任云蘭:《海河的治理與近代天津城市環(huán)境的重塑》,《福建論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第94-99頁。]一文深入分析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海河歷經6次裁彎取直工程和多次治淤工程對近代天津城市環(huán)境的重塑作用,突出了海河的治理對于天津租界航運事業(yè)和對外貿易的深入影響。除此之外,目前對海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海河與文化方面的聯(lián)系,代表著作有楊學新,高志勇《近代海河流域革命文化塑造》[ 楊學新,高志勇:《近代海河流域革命文化塑造》,《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1月29日,第5版。]等;一方面是海河與經濟方面的聯(lián)系,代表著作有張慧芝《近代城鄉(xiāng)關系二元化分離的特征及動因分析——基于海河流域的考察》,[ 張慧芝:《近代城鄉(xiāng)關系二元化分離的特征及動因分析——基于海河流域的考察》,《城市史研究》2017年第1期,第122-139+255-256頁。]王長松《近代海河河道治理與天津港口空間轉移的過程研究》;[ 王長松:《近代海河河道治理與天津港口空間轉移的過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歷史系,2011年。]第三個方面是海河與城市建設方面的聯(lián)系,代表著作有龔寧《吹填造地與近代城市建設——基于海河工程局檔案的研究》[ 龔寧:《吹填造地與近代城市建設——基于海河工程局檔案的研究》,《城市史研究》2020年第1期,第194-206頁。]等。在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中,學者更多關注海河改道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很少關注海河的水體治理與海河兩岸居民的衛(wèi)生防疫問題的聯(lián)系,更未將租界本土國與租界本土的治理相聯(lián)系。

        隨著衛(wèi)生事業(y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各著作中也都有天津英租界的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的相關記錄,其中蘊含著衛(wèi)生事業(yè)現代化的啟示。[ 羅芙蕓:《衛(wèi)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wèi)生與疾病的含義》,向磊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其中任云蘭在《近代天津租界的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初探》一文中不僅詳細介紹了天津近代的城市環(huán)境基本情況,還對英租界內公共衛(wèi)生管理機構的設立進行了說明,除此之外還對英工部局的疫情管理措施給予了合理分析。[ 任云蘭:《近代天津租界的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初探》,《史林》2013年第5期,第15-22頁。]從該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先進的衛(wèi)生管理模式在天津租界的應用和對天津衛(wèi)生近代化的推進。法國學者皮埃爾·辛加拉維魯(Pierre Singaravelou)的《萬國天津》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天津租界衛(wèi)生革命的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城市消毒和環(huán)境保護,其中包括街道的清掃、河流和樹木的保護、飲用水和污水的管理以及死尸管理;另一方面是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其中包括衛(wèi)生局的建立、妓院的管理以及鼠疫和霍亂的預防和抵抗。[ 皮埃爾·辛加拉維魯:《萬國天津》,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第223-245頁。]

        綜上所述,天津英租界的河流治理與防疫衛(wèi)生方面的政策、思想以及相關制度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其相關改革和環(huán)境治理思路與英帝國本土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在衛(wèi)生革命的過程中深刻體現出英國人的治理模式在英租界中的應用以及他們在當地又因時,因地制宜做出的調整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可持續(xù)協(xié)調發(fā)展,對于近代環(huán)境史的研究具有較高價值。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租界由日本接管,最終在1945年被正式收回。本次項目的時間跨度也集中于1860年英租界成立到1945年英租界被日接管這一時期。

        2現有研究不足和創(chuàng)新點分析

        2.1研究不足

        2.1.1研究中史料挖掘不足

        從目前學界對于近代海河和泰晤士河相關文獻的討論來看,大多數研究者更加重視對兩條河流與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傳統(tǒng)方面的史料收集和分析,對河流污染與防疫衛(wèi)生方面的史料收集相對較少。其次對于史料的查實工作也存在一定缺陷,由于河流治理與防疫衛(wèi)生多涉及醫(yī)學史、自然地理等其他學科的知識,而作為史學家難免缺乏相關專業(yè)知識,這為史料的查實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最后在研究過程中由于環(huán)境史沒有專門的師資隊伍也未被開設為歷史學下單獨的分支學科,且河流治理與防疫衛(wèi)生方面的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相關研究都缺乏專門性,不少研究涉及到相關內容,但又淺嘗輒止,研究的深入性有待提升。

        2.1.2研究視角局限

        本項目中所涉及到的海河和泰晤士河的相關研究經過多年發(fā)展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視角上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對于英帝國泰晤士河和英租界海河的研究中,研究過多關注河流本身污染的產生與治理問題,研究角度偏向于政治經濟等傳統(tǒng)角度與河流污染的關系,例如工業(yè)化與河流污染、治理政策、環(huán)境理念等,鮮有將河流污染與人的健康相聯(lián)系的專題性研究。

        其次在研究時,常常是將視角縮小在某一時段泰晤士河或海河的的污染問題上。大多數現有成果僅僅是站在我國或英國的立場上進行研究,將相關聯(lián)的兩個區(qū)域結合起來進行對比研究的成果較少。這個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地環(huán)境史研究結合不夠緊密,各國學者研究之間仍存在一定壁壘,環(huán)境史研究共同體的建立有待完善。

        2.1.3研究理念仍有提升空間。

        長期以來歷史學所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隨著環(huán)保理念的進一步傳播,歷史學研究視角也拓展至環(huán)境史方向。較多學者在對河流治理與防疫衛(wèi)生的研究中的關注點更偏向于環(huán)境要素(例如河流中的生物、河流自身發(fā)展演變)以及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例如環(huán)境治理、環(huán)境污染等),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仍然缺乏一種現實意識,即研究環(huán)境與人的相互作用將對當下產生何種影響,我們如何從歷史上的環(huán)境問題中找到解決當下河流治理與防疫衛(wèi)生的新思路,而不是讓史實僅成為史實,讓歷史研究僅成為歷史研究。

        2.2創(chuàng)新點分析

        第一,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綜合應用。在探究近代天津英租界環(huán)境史與英帝國本土的聯(lián)系時,雖然我們選擇切入點的角度較小,但不能就事論事,在研究過程中充分應用發(fā)散式思維,由點及面,多維度全方面地研究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在研究過程中更應該樹立整體意識,在對兩個區(qū)域有基本整體認識的前提下對河流治理與防疫衛(wèi)生方面進行細節(jié)研究,在探究時將小切入點做深,聯(lián)想與其相關的各個方面,使研究論題不至于太過碎片化。通過對一個小區(qū)域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綜合研究深入理解該區(qū)域的環(huán)境發(fā)展相關問題。[ 孫競昊,盧俊?。骸督蠀^(qū)域環(huán)境史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檢討和省思》,《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7卷第2期,第248-249頁。]

        第二,比較研究方法的應用。本次項目綜合世界史與中國史專業(yè)同學,從英帝國與近代天津英租界兩個角度進行比較研究。在比較過程中尤其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共性”和“特性”。在比較時不僅要關注英帝國與英租界兩個地區(qū)之間的“特性”包括兩地原本的發(fā)展歷史、防疫衛(wèi)生觀念、對環(huán)境治理政策等多個方面的不同,更要關注“共性”,即兩個不同的國家在處理河流問題和防疫衛(wèi)生時如何因時因地制宜解決現實問題,但尋找聯(lián)系和相似性時要注意一定的限度。[侯深:《“例外的”自然——論中美比較環(huán)境史研究的重要性》,《學術研究》2019年第2期,第103頁-110頁。]二、比較趨向于雙向。任何單方面地從英租界看英國和從英帝國看英租界的研究視角都是不全面的,從雙向比較的視角展開研究才能更好地展示二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包茂紅:《英帝國環(huán)境史研究——以殖民科學研究為中心》,《思想戰(zhàn)線》2013年,第39卷第4期,2013年7月,第133頁。]

        第三,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應用??鐚W科研究實際上就是利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對科學史進行綜合研究”。在對論題進行研究時,利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充分利用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融合環(huán)境科學、地理學、醫(yī)學史、歷史學等不同學科的方法,對環(huán)境問題和人地關系等問題進行客觀分析。[ 包茂紅:《英帝國環(huán)境史研究——以殖民科學研究為中心》,第134頁。]目前科技發(fā)展以及校內校外的各種資源都對我們進行“外史”研究提供了相當便利的條件,本次項目將基于各方現有知識,對英租界與英帝國的河流治理與防疫衛(wèi)生進行深入研究。

        第四,人地協(xié)調理念的指導。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不止關注到環(huán)境要素的產生、發(fā)展、變化,更關注環(huán)境與人以及人與人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在人的作用下海河和泰晤士河如何被污染以及被治理;被污染的河流又如何影響著人的健康;人又如何從中找尋解決疫病,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新方法;英帝國的本土居民在環(huán)境治理上與國人有何不同;移民者如何一步步適應天津英租界的環(huán)境,而在整個過程中人的環(huán)境理念又如何一步步轉化,從而達到因地制宜的治理效果。

        第五,強烈的問題意識理念。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之一是為現實服務。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今天,河流治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防疫工作的有效開展與城市衛(wèi)生的長期維護都有繼續(xù)進步的必要性。在本次項目中我們將不僅探究近代天津英租界與英帝國在這兩方面的聯(lián)系,更要從中反思其現實意義,以期為目前我國的環(huán)保理念貢獻研究成果,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切實發(fā)展。

        本次項目的研究將在前人對天津海河和英帝國泰晤士河治理研究與防疫衛(wèi)生研究的基礎上,綜合以上各類研究,以環(huán)境史的視角統(tǒng)籌研究天津英租界與英帝國本土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對二者水污染情況、水體治理政策、由水污染引發(fā)的疾病防控理念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在綜合理解環(huán)境政策思想制度的基礎上,對論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梳理發(fā)展趨勢,深入揭示近代天津英租界與英帝國本土在人地協(xié)調方面做出的努力,為當下推動我國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相關學術案例。

        3. 發(fā)展前景

        環(huán)境史研究成績斐然,但是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為了實現深入研究環(huán)境史學,我們需要系統(tǒng)地進行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在研究的路徑與方法伴隨著思維取向上進行創(chuàng)新。[ 包茂紅:《環(huán)境史學的起源和發(fā)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首先是在研究視角方面。在環(huán)境史的研究中,有關生態(tài)網絡和大英帝國的聯(lián)系,從個體到整體展示了帝國和生態(tài)網絡是如何將不同的文化和景觀聯(lián)系在一起的。英帝國環(huán)境史的研究者提出的生態(tài)網絡將以前獨立的環(huán)境知識與其生物群科學專業(yè)知識、技術聯(lián)系起來;對這些網絡的分析不應該受到帝國史學特征的二分法的限制:中心/外圍、正式的/非正式的、直接/間接等標簽。在未來研究發(fā)展中,我們應結合景觀,民族,政治等反映中國本身的多樣性,并且努力將這種多樣性反過來強調國內地方、區(qū)域和全球生態(tài)文化網絡。[ Yu Zhou:《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Treaty Ports from the British Concession in Tianjin》 Proceedings of 2019 7t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Economics,Social Science,Arts,Spo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Conference(IEESASM 2019).]這樣才能使以后的環(huán)境史研究變得更加全面。

        以整體史觀對環(huán)境史進行研究也勢在必行。目前中國不同地區(qū)的環(huán)境史研究成果豐碩[],但對整體環(huán)境史的研究卻嚴重缺乏。我們需要對一個研究對象進行縱向和橫向梳理研究以形成專題,例如對于河流與防疫問題,我們可以梳理歷年來對河流治理的思路或防疫思路,尋找切入點展開論述從而形成環(huán)境治理問題的專題研究。

        在研究內容上我們也將有較大的進步空間。當下的環(huán)境史研究中,經歷并且積極借鑒國外優(yōu)秀環(huán)境理論與方法,[ 劉向陽:《關于世界環(huán)境史研究發(fā)展的思考》,《學術研究》2017年第6期,第105頁-107頁。]其意在從實際出發(fā),積極與其他學科的理念方法相互融合,從而更好地理解與研究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而如今關于農業(yè)水利等環(huán)境史與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歷史學與動物環(huán)境;工業(yè)革命以來環(huán)境問題與環(huán)境自身發(fā)展皆得到具體的研究。隨著研究深入,也有學者結合數字信息技術對區(qū)域環(huán)境進行進一步調查分析,尋找規(guī)律。

        在城市環(huán)境史方面,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對與城市景觀的研究還有待完善。有關天津英租界的城市房屋和橋梁景觀歷史發(fā)展的專題研究較少,在瀏覽資料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海河橋梁城市景觀與當時帝國的租界環(huán)境發(fā)展相結合在未來繼續(xù)深入研究。但很幸運如今安介生教授的努力分析下,我們在未來可以積極將地理與各個地區(qū)的山川結構與景觀或是海運河運與城市之間的發(fā)展。若可以將市井文化以及娛樂城市景觀與環(huán)境史研究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在環(huán)境史考察中更加的全面??梢愿玫睦枚鄬W科的交流與對話,從而可以更好地體現環(huán)境史的多學科互動。

        在部分學者研究城市的建筑風格的主流下,對于水資源大氣資源等環(huán)境較少。城市環(huán)境史研究的核心仍然是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但是在這里占大部分的是人工環(huán)境,有的河流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人工改造所產生的文化與景觀的結果。即使改造后的河流在城市中逐漸形成景觀,[ 周志強:《區(qū)域環(huán)境史的整體觀照》,《鄱陽湖周刊》2017年第3期,第32-33頁。]伴隨著時代精神得形成,實際上又是各種社會力量爭奪斗爭的結晶,對于環(huán)境保護思潮的晚來,導致對于城市環(huán)境史研究的難度增加,在后續(xù)發(fā)展預測將會分支許多,研究方向較寬。

        當下環(huán)境污染仍是研究重點,而環(huán)境史的研究是我國解決當前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陳秋昊:《基于環(huán)境史研究開展中英環(huán)境合作的基礎和前景分析》,《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5年第6期,第83頁。]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更關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在對歷史環(huán)境問題的研究中尋找解決現實類似環(huán)境污染等各種環(huán)境問題的新思路,更好得達到歷史為現實服務的目的。

        最后是有關環(huán)境史研究的學科建設方面。在當下環(huán)境史的研究難度之大不只是因為全新和跨學科的領域,更需要的是研究者在歷史學方法和知識儲備等方面的全面創(chuàng)新。在此基礎上,更應該進行中國環(huán)境整體史與其他宏觀問題。[ 王彤 張麗潔:《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交流與互鑒——"環(huán)境史研究的區(qū)域性與整體性"學術會議綜述》,《昆明學院學報》2021年第43期,第18-20頁。]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成果豐富.但在有關于學科理論規(guī)劃與研究方法仍然沒有形成體系。在深入高校的教育并不濃厚。如若我們可以豐富高校有關環(huán)境史的研究,積極安排課程或者課題研究,擁有專門課本和人才培養(yǎng)計劃,幫助我們充實高校學子學習了解環(huán)境史的氛圍,刺激有關于環(huán)境史的新想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研究創(chuàng)新。也許在以后可以幫助我們對于一些存在爭議的事情進行定奪形成最后決議。我們希望見到的是出現了一批以“環(huán)境史”、“生態(tài)史” 準確名稱的研究機構及團隊,以便于在未來充實教育專業(yè)人才。[ 周瓊:《承繼與開拓: 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向何處去?》,《河北學刊》2019年第4期,第13-15頁。

        ]

        參考文獻:

        [1]包茂紅:《環(huán)境史學的起源和發(fā)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2]羅芙蕓:《衛(wèi)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wèi)生與疾病的含義》,向磊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3]羅絲瑪麗·阿什頓:《大惡臭:1858倫敦酷夏》,喬修峰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9年。

        [4]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尼爾·約翰遜:《帝國黯然謝幕:1918-1919年大流感與英國》,阿德萊德·朱瑩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21年。

        [7]南開大學政治學會編:《天津租界及特區(qū)》,北京:商務印書館,1927年。

        [8]皮埃爾·辛加拉維魯:《萬國天津》,郭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9]錢乘旦:《第一個工業(yè)化社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尚克強:《九國租界與近代天津》,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11]尚克強、劉海巖主編:《天津租界社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天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14]W.I.貝弗里奇:《最后一次大流感》,倫敦:海納曼出版社,1977年。

        [15]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醫(yī)學史》,程之范、甄橙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年。

        [16]楊大辛:《天津的九國租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7]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一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唐正東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18]包茂紅:《東南亞環(huán)境史研究述評》,《東南亞研究》2008年第4期。

        [19]包茂紅:《非洲史研究的新視野——環(huán)境史》,《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

        [20]包茂紅:《拉丁美洲環(huán)境史研究》,《學術研究》2009年第6期。

        [21]包茂紅:《日本的環(huán)境史研究》,《全球史評論》2011年。

        [22]包茂紅:《英帝國環(huán)境史研究——以殖民科學研究為中心》,《思想戰(zhàn)線》2013年,第39卷第4期,2013年7月。

        [23]陳國棟,徐蘇斌,青木信夫:《天津五大道的規(guī)劃思想 —天津英租界1918年安德森規(guī)劃譯評》,《新建筑》2018年第6期。

        [24]曹可亮:《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人大研究》2019年第9期。

        [25]陳林博,錢克非:《大加速時代下環(huán)境史研究新動向——第三次世界環(huán)境史大會述評》,《鄱陽湖學刊》2019年第4期。

        [26]陳新立:《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第2期。

        [27]曹牧:《尋找新水源:英租界供水問題與天津近代自來水的誕生》,《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

        [28]陳秋昊:《基于環(huán)境史研究開展中英環(huán)境合作的基礎和前景分析》,《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5年第6期。

        [29]杜鵑:《公共空間語境下的中外交流——基于天津英租界的考察》,《歷史教學》2021年第11期。

        [30]高國榮:《20世紀90年代以前美國環(huán)境史研究的特點》,《史學月刊》2006年第2期。

        [31]高國榮:《環(huán)境史在美國的發(fā)展軌跡》,《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第6期。

        [32]高國榮:《環(huán)境史在歐洲的緣起、發(fā)展及其特點》,《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3期。

        [33]高璐,李正風:《從“統(tǒng)治”到“治理”——瘋牛病危機與英國生物技術政策范式的演變》,《科學學研究》2010年第5期。

        [34]龔寧:《吹填造地與近代城市建設——基于海河工程局檔案的研究》,《城市史研究》2020年第1期。

        [35]龔寧:《近代天津英租界規(guī)劃、建設與地價變動研究》,《史林》2021年第1期。

        [36]侯深:《“例外的”自然——論中美比較環(huán)境史研究的重要性》,《學術研究》2019年第2期。

        [37]黃小茹,樊春良,張新慶:《瘋牛病事件與英國科技倫理環(huán)境的變化》,《科學文化評論》2009年第2期。

        [38]賈秀飛,葉鴻蔚:《泰晤士河與秦淮河水環(huán)境治理經驗探析》,《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15年第4期。

        [39]李秉忠:《關于1918-1919年大流感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2010年第6期。

        [40]劉海巖:《20世紀前期天津水供給與城市生活的變遷》,《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41]劉海巖:《租界、社會變革與近代天津城市空間的演變》,《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42]盧俊?。骸痘仡櫯c反思——國內環(huán)境史發(fā)展研究綜述》,《保山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

        [43]劉向陽:《關于世界環(huán)境史研究發(fā)展的思考》,《學術研究》2017年第6期。

        [44]毛利霞:《19世紀中后期英國關于河流污染治理的博弈》,《理論月刊》2015年第2期。

        [45]毛利霞:《環(huán)境史領域的疾病研究及其意義》,《學術研究》2009年第6期。

        [46]毛利霞:《疾病、社會與水污染———在環(huán)境史視角下對19世紀英國霍亂的再探討》,《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6期。

        [47]梅雪芹:《“泰晤士老爹”的落魄與新生》,《環(huán)境保護》2007年第14期。

        [48]梅雪芹:《英國環(huán)境史上沉重的一頁———泰晤士河三文魚的消失及其教訓》,《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49]任云蘭:《海河的治理與近代天津城市環(huán)境的重塑》,《福建論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50]任云蘭:《近代天津租界的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初探》,《史林》2013年第5期。

        [51]孫競昊,盧俊?。骸督蠀^(qū)域環(huán)境史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檢討和省思》,《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卷第27期。

        [52]沈宇斌:《全球的動物研究史轉向》,《史學月刊》2019年第3期。

        [53]唐軍:《工業(yè)化時期英國城市的河流污染及治理探析》,《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54]王利華:《歷史學家為何關心生態(tài)問題——關于中國特色環(huán)境史學理論的思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

        [55]王友列:《泰晤士河水污染兩次治理的比較研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2期。

        [56]王彤,張麗潔:《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交流與互鑒——"環(huán)境史研究的區(qū)域性與整體性"學術會議綜述》,《昆明學院學報》2021年第43期。

        [57]魏秀春:《英國保守黨政府的瘋牛病對策》,《史學月刊》2003年第7期。

        [58]許建萍,王友列,尹建龍:《英國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百年歷程簡論》,《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13年3月。

        [59]徐正蓉:《中國環(huán)境史史料研究綜述》,《保山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60]尹建龍:《從隔離排污看英國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的歷程》,《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

        [61]楊學新,高志勇:《近代海河流域革命文化塑造》,《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1月29日,第5版。

        [62]周瓊:《承繼與開拓: 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向何處去?》,《河北學刊》2019年7月第39卷第4期。

        [63]張慧芝:《近代城鄉(xiāng)關系二元化分離的特征及動因分析——基于海河流域的考察》,《城市史研究》2017年第1期。

        [64]周志強:《區(qū)域環(huán)境史的整體觀照》,《鄱陽湖周刊》2017年第3期。

        [65]韓占領:《1929-1941年天津英租界市政管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歷史系,2012年。

        [66]劉?。骸督旖蜃饨绲乩硌芯俊罚T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歷史系,2014年。

        [67]劉松:《默西河污染治理的歷史考察》,碩士學位論文,江蘇師范大學歷史系,2017年。

        [68]王長松:《近代海河河道治理與天津港口空間轉移的過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歷史系,2011年。

        [69]王友列:《英國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及對淮河流域的啟示》,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歷史系,2016年。

        [70]徐萌:《天津原英租界區(qū)形態(tài)演變與空間解析》,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建筑系,2010年。

        [71]鈔曉鴻:《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的前沿與展望》,《歷史研究》2014年第6期。

        [72]Alf Hornborg,J.R.Mc Neill,and Joan Martinez-Alier,eds., 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world-system histor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Lanham:Alta Mira Press,2007.

        [73]Anne Hardy,“Water and the Search for Public Health in London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Medical History,vol.28,no.3,1984.

        [74]Bill Luckin,Pollution and Control: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ham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Boston:A.Higer,1986.

        [75]Dale H. Porter,The Thames Embankment: Environment,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Victorian London,Akron,Ohio: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1998.

        [76]David J. Hunter,Linda Marks,Katherine E. Smith,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England,UK:The policy press,2010.

        [77]Edwin Chadwick,Report on a Survey of the Health of the British Labour Force,London:Edwin Chadwick,1842.

        [78]Fraser.Brockington,Public Health in the nineteenth cenutry, London:E.& S. Livingtone,Ltd,1965.

        [79]Jason W.Moore,“The Modern World-System as Environmental History?Ecology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Theory and Society,Vol.32,No.3 (Jun.,2003).

        [80]J F Handley and R·W-S Wood,The consequences of landscape chang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96.

        [81]John Simon,English Sanitary Institution, London : Smith Elder,1897.

        [82]John Snow,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Cholera,London: John Churchill,1849.

        [83]Peter Vinten,Johansen,Cholera,Chloroform and the Science of Medicine: A Life of John Snow,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4]Lawrence E. Breeze,The British Experience with River Pollution, 1865-1876, New York: P. Lang, 1993.

        [85]Roberta Bivins,Contagious Communities Medicine, Migration, and the NHS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86]Yu Zhou:《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Treaty Ports from the British Concession in Tianjin》Proceedings of 2019 7t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Economics,Social Science,Arts,Spo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Conference(IEESASM 2019).

        色先锋资源久久综合5566| av网站在线观看入口|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女优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男人吃奶摸下挵进去啪啪软件| 全部孕妇毛片丰满孕妇孕交| 久久半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 | 欧美激情区| 亚洲中文有码一区二区| 久久天堂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成人精选在线不卡| 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精二区三区日韩|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毛片| 精品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 在线免费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看不卡|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亚洲三级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一品二品三品| 先锋五月婷婷丁香草草|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日本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主播视频一二三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av|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亚洲|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欧美视频第一页| 日韩av天堂综合网久久|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