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琦
2019 年6 月,我從一家國有企業(yè)離職,回到母校哈爾濱工程大學,成了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
此前,我作為一名工程師,習慣了和機械圖紙“打交道”,一時間卻要負責起學生的日常教學管理、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工作性質的不同,帶來的是工作思維的轉變。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我靠著細心與耐心,日常工作逐漸走上正軌??稍邳h建工作方面,作為黨支部書記,如何正確指導學生黨支部建設,成為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盡管我已有8 年的黨齡,之前也一直能按要求參加黨支部組織的各項活動,但更多局限于機械地完成“規(guī)定動作”。如今,我從“參與者”變?yōu)椤敖M織者”,角色的變化使我必須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實的措施,堅定不移地抓好黨建工作。在隨后的工作中,我有幸接觸到《奮斗》雜志——工作終于有了發(fā)力點。
時間要追溯到2021年8月,我正苦于不知如何開展即將到來的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受疫情影響,出省開展社會實踐存在諸多不便,恰逢黨史學習教育的氛圍愈發(fā)濃厚,如何借助這個有利契機,讓學生在開拓視野的同時又能感受到紅色基因的傳承,真正學好講好百年黨史這堂“大思政課”?
一個工作日的午后,辦公桌上的一本雜志吸引了我的注意——白色封面上赫然印著“奮斗”兩個紅字,一看便是毛澤東主席的手跡。雜志裝幀精美,看上去素雅而莊重,拿在手上有種莫名的厚重感。
這本雜志是當年13 期和14 期的合刊,整本都圍繞“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這項特別策劃活動。別開生面的形式,讓我不禁翻看起來。讀過幾篇文章后,我一時間竟不忍釋卷,全然把午休拋在腦后。
通過這期雜志,我第一次知道,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一大批來自延安的干部千里迢迢奔赴東北,在北安相繼建立了中共黑龍江省工委、黑龍江省政府和黑龍江省軍區(qū)……這一段紅色歷史值得后人銘記和傳承。
于是,我很快制定了社會實踐活動方案,上報給院系領導。經過和北安市委宣傳部的溝通,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2021年8月26日,我?guī)ьI3名同學驅車奔向北安市。
幾天的時間里,我們一行4 人陸續(xù)參觀了中共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舊址、黑龍江省政府舊址、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舊址、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瞻仰趙光烈士紀念碑,采訪老黨員韓志光同志。通過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體悟紅色文化、訪談革命前輩等活動,組織青年學生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用實踐傳承紅色基因。
北安之行作為一個起點,讓我與《奮斗》雜志結緣。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今后更要時刻從黨刊中汲取營養(yǎng),在奮斗中激揚青春,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黨建工作的內行人、學生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