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道路之基

        2022-11-25 01:35:23
        關鍵詞:根據地革命道路

        張 澤 強

        (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黨的百年歷程和輝煌成就一再證明: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既是十八大以來黨取得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成就,推進深層次、根本性變革的必然結果,也與黨一百年來不斷開辟新的發(fā)展道路的偉大實踐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0頁。站在黨成立百年的歷史節(jié)點,系統(tǒng)梳理黨尋路探路、不斷確立道路自信的歷程,對我們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成功開創(chuàng)

        面對大革命進入低潮、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革命力量,共產黨人面臨被敵人瓦解和消滅的嚴重危險敢不敢繼續(xù)進行革命、怎樣進行革命,成為黨必須回答的兩個根本性問題。圍繞這兩個問題,黨開始了艱難探索。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初創(chuàng)

        大革命失敗后,黨相繼領導八一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各地百余次武裝起義,充分表達了共產黨人以武裝斗爭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堅持繼續(xù)革命的鮮明立場,回答了要不要革命的問題。而對怎樣進行革命、走什么樣的革命道路的問題,則是經過不斷探索才逐步解決的。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還沒有首先在農村建立根據地、在革命力量超過反革命力量時占領城市的經驗。南昌起義、廣州起義首先占領中心城市而招致最終失敗的教訓表明,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不能像十月革命那樣,再走先占領中心城市來取得革命在全國勝利的道路。毛澤東在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遭受挫折后毅然引兵井岡,率先開始了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不久,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革命力量到井岡山會師,共同創(chuàng)建紅四軍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時期,黨在艱苦的斗爭中逐步認識到:邊界的斗爭,完全是軍事的斗爭,黨和群眾不得不一齊軍事化;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堅定信念,制定了“堅決地和敵人作斗爭,創(chuàng)造羅霄山脈中段政權,反對逃跑主義;深入割據地區(qū)的土地革命;軍隊黨幫助地方黨的發(fā)展,正規(guī)軍隊幫助地方武裝的發(fā)展;集中紅軍相機應付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割據地區(qū)的擴大采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頁。的政策和策略,從而初步回答了應該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

        1929年初至1930年夏,毛澤東等在創(chuàng)建贛南、閩西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又逐步認識到:要把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要糾正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要認清紅軍和白軍的根本區(qū)別,加緊紅軍官兵的政治訓練,使紅軍成為黨絕對領導下執(zhí)行革命政治任務的人民軍隊,進而解決了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相關的建黨、建軍、建政問題。與此同時,毛澤東還進一步認識到當時在紅軍和共產黨內盛行的以照搬“本本”為主要特征的教條主義的嚴重危害,明確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11頁。等重要思想。

        這一階段的斗爭實踐充分證明: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沒有武裝斗爭,就無法開展土地革命和農村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內容,沒有土地革命,農民就發(fā)動不起來,紅軍也得不到農民的支持,武裝斗爭就無法順利進行,根據地也無法鞏固;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zhàn)略基地,沒有根據地,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就沒有基礎和依托。要走好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就必須正確把握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之間的關系。

        在全黨的共同努力下,到1930年夏,黨先后建立了鄂豫皖、湘鄂西、閩浙贛、川陜、陜甘等十幾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發(fā)展到十幾萬人。正是沿著毛澤東等開創(chuàng)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前進,黨才逐步擺脫大革命失敗的危急局面,進入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新階段。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繼續(xù)探索與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對根據地的“圍剿”與紅軍反“圍剿”的斗爭,是黨領導武裝斗爭的主要形式?!安怀姓J、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中國革命戰(zhàn)爭有其特點的人,把紅軍對國民黨軍隊的作戰(zhàn),看作和一般戰(zhàn)爭相同,或和蘇聯內戰(zhàn)相同”(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86頁。,是不可能正確引導中國革命戰(zhàn)爭走向勝利的。

        從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采取了適合中國革命戰(zhàn)爭特點的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連續(xù)三次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zhàn)爭的勝利,解決了紅軍如何以劣勢兵力和落后裝備去戰(zhàn)勝強大敵人的問題,其他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也取得勝利。與此同時,毛澤東等繼續(xù)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深入開展土地革命,普遍建立黨的組織和工農民主政權,推動根據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建立起跨20余縣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并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堅持這條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

        正當蔣介石調動兵力大規(guī)模“圍剿”紅軍之時,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中國政治局勢發(fā)生劇烈變化。蔣介石卻置民族危機于不顧,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繼續(xù)“圍剿”紅軍和根據地。1932年5月,蔣介石先后對鄂豫皖、湘鄂西及中央根據地發(fā)動第四次“圍剿”;1933年下半年,他又調集100萬軍隊,通過對根據地實行嚴密經濟封鎖,采取持久戰(zhàn)和“堡壘主義”的軍事戰(zhàn)略,繼續(xù)發(fā)動第五次“圍剿”,黨和紅軍的反“圍剿”斗爭考驗極為嚴峻。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斗爭,從一開始就遇到黨內一些人的反對。他們指責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只是一種幻想,一種絕對錯誤的觀念”,批評紅四軍前委是“站在農民觀點上來作土地革命”,說“如像你們認為‘農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理論”(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七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76頁。,“你們的割據觀點,這同樣是一個農民觀點”(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七冊)》,第277頁。,“你們應當深刻地了解自己的錯誤,按照中央的指示轉變你們今后的路線”(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七冊)》,第278頁。。在當時,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始終被看作一種地方性經驗,其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作用受到了明顯限制。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占據統(tǒng)治地位后,則在繼續(xù)批評毛澤東所謂“狹隘的經驗論”“富農路線”和“極嚴重的一貫右傾機會主義”的同時,采取組織措施,相繼排斥了毛澤東對黨和紅軍的領導。在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中,周恩來、朱德等運用前三次反“圍剿”中的成功經驗,堅持正確的作戰(zhàn)指導思想,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而在第五次反“圍剿”中,負責指揮中央紅軍的博古、李德等人拒絕和排斥紅軍的正確戰(zhàn)略方針和作戰(zhàn)原則,在軍事戰(zhàn)略上奉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損失慘重,被迫長征。“左”傾教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危害極其嚴重,它使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組織和力量幾乎消失殆盡,使除陜甘以外的各主要根據地全部喪失。

        1935年1月,黨中央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開遵義會議,集中全力取消了“左”傾領導者的軍事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從中國革命戰(zhàn)爭特點出發(fā)提出的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使黨開始了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fā)、獨立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新時期。遵義會議曾決定在川黔邊建立新的根據地,后因形勢有變,改變?yōu)檗D入川西北地區(qū)建立根據地。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后,黨又提出建立以岷山為中心的陜甘根據地,后因張國燾進行分裂反黨活動,使這一計劃又未實現。1935年9月,黨中央在得知陜北有紅軍和根據地的消息后,即決定同陜北紅軍會合,創(chuàng)造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從國內戰(zhàn)爭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轉變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繼續(xù)推進與拓展

        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實踐,揭示出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基本特點,并由此規(guī)定了黨在政治上、軍事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及革命發(fā)展道路,不僅對于革命的復興和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也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必由之路。伴隨全面抗戰(zhàn)的爆發(fā),黨和毛澤東從抗日戰(zhàn)爭的形勢和國共兩黨的實際出發(fā),把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經驗運用于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實踐,把堅持全面抗戰(zhàn)、堅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爭、建立和鞏固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緊密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性地堅持和拓展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抗日戰(zhàn)爭的實踐使黨進一步認識到,盡管“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zhàn)爭解決問題”(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1頁。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但由于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國家”(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42頁。,因此“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zhàn)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xiāng)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42頁。。在這些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黨明確提出,武裝斗爭是“在半殖民地的大國中,在長時期內,人民武裝隊伍為了戰(zhàn)勝武裝的敵人、創(chuàng)造自己的陣地所必須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斗爭形式”(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09頁。,在目前即是抗日游擊戰(zhàn)爭。不了解武裝斗爭,不了解游擊戰(zhàn)爭,就不能更好地貫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綱領、方針和政策。這是用血換來的經驗。

        正是在上述認識的指導下,黨在敵后普遍發(fā)動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實行減租減息等政策,相繼建立了晉察冀、蘇南、皖南、豫東等十多塊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民主政權,“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1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35頁。,不僅堅持了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爭,有力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抗戰(zhàn),也迅速發(fā)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到1945年,全國已有19個解放區(qū),總面積達9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民軍隊發(fā)展到91萬人,民兵達220萬人??谷崭鶕氐拇蟀l(fā)展,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對和平民主的迫切要求,在美國幫助下迅速運兵到華北、華東、東北地區(qū),搶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對解放區(qū)實行分割包圍,伺機發(fā)動內戰(zhàn)。這時,無論是從軍隊數量、武器裝備還是外部援助來看,國民黨仍占優(yōu)勢。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黨中央和毛澤東深刻認識到,只有建立和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才能最終奪取全國的勝利。黨制定和貫徹“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正確方針,首先在廣大東北農村通過開展土改建立鞏固根據地,并通過土改鞏固和發(fā)展華北、華東、西北等解放區(qū),為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徹底摧毀了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身解放,為鞏固壯大革命根據地、勝利推進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開辟國統(tǒng)區(qū)第二條戰(zhàn)線創(chuàng)造了重要前提。在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鑒于敵我力量已經發(fā)生由敵強我弱轉變?yōu)槲覐姅橙踹@樣的根本變化,適時提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并完整地形成了“在鄉(xiāng)村聚集力量、用鄉(xiāng)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的思想。

        中國革命偉大實踐充分證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唯一正確道路。正是在這條道路上,黨團結帶領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起人民在新國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不斷衰落到站立起來的歷史夙愿,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掃清了障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奠定了政權基礎。

        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在人口眾多、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舊中國,無產階級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國家政權之后,應該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回答好這一問題,黨又進行了艱苦探索,為改革開放后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物質基礎。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是“為了終結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之間的一個過渡的階段”(1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47頁。。其最大特點,就是“每天都在變動,每天都在發(fā)生社會主義因素”(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第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217頁。。從這個角度看,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斗爭,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政治上,黨依托強大的政權優(yōu)勢,領導進行了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一系列大規(guī)模政治運動;出兵抗美援朝,保衛(wèi)了革命勝利成果。

        在經濟上,黨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實際上開始了對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步伐。通過利用和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即使它們獲得了較大發(fā)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為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在新解放區(qū)實行土地改革,徹底鏟除和消滅了封建主義的土地所有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土地改革完成后,黨在農村還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互助合作運動,既為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實際上開始了改造的最初步驟。

        在思想文化上,黨對舊有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yè)進行改革,推進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通過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大力開展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覺悟,煥發(fā)了全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為推動中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奠定了思想基礎。

        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完成時,我國經濟結構呈現出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特別是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已居于相對強大的地位;經過調整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在生產關系上與社會主義聯系更加緊密;廣大農民也表現出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熱情。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愈加穩(wěn)固;新中國所處的“一邊倒”的國際環(huán)境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也為進行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特別是被稱為“立國之戰(zhàn)”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徹底掃除了近代以來中國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恥辱,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有力推動了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yè),在讓新中國真正站穩(wěn)腳跟的同時,也極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政治、社會面貌以及國際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提供了重要條件和時機。

        (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實現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人民發(fā)展期待,不失時機地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并開始了以“一五”計劃為標志的工業(yè)化建設和以“三大改造”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改造。歷經三年左右時間,黨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1953年12月,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明確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任務。其中,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就是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yè)體系,把我國國民經濟從落后的技術基礎轉移到現代化技術基礎上來,把我國從農業(yè)國變?yōu)楣I(yè)國,不斷提高我國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奠定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實質上就是進行生產力的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個體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提供必要條件,實質上就是進行生產關系的革命。把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是這條總路線最突出的特點。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如火如荼地展開。在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方面,黨和國家制定了以集中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為主要特點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城鄉(xiāng)迅速形成了參加和支援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熱烈氣氛?!耙晃濉庇媱潣O大地改變了舊中國重工業(yè)過分落后的面貌,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此,美國學者費正清的評價甚高:“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衡量,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成功。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8.9%(按不變價格計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特征是明顯的加速度。中國的經驗與大部分新獨立的發(fā)展中國家相比也是值得稱贊的,在20世紀50年代,那些國家的年人均增長率約為2.5%。”(15)麥克法夸爾、費正清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謝亮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41頁。伴隨“一五”計劃的推進,黨和國家實施“三大改造”,利用比較短的時間即取得了偉大成就,在保持我國社會總體穩(wěn)定下徹底鏟除了剝削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三)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繼續(xù)探索

        如何繼續(xù)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這是黨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面臨的嶄新課題。由于沒有經驗,我們在“一五”時期主要學習蘇聯,這有其歷史必然性,也確實收到了積極效果,但蘇聯經驗并不都適合中國。就像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一樣,黨中央和毛澤東適時提出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強調開動腦筋,強調創(chuàng)造性,在結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16)吳冷西:《十年論戰(zhàn)》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24頁。的目標任務,并圍繞這一目標任務進行了艱辛探索。

        在探索過程中,黨比較系統(tǒng)地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提出要把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走中國工業(yè)化道路;明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7)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頁。的宏偉目標,提出“兩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提出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1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頁。,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內的主要矛盾,必須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提出建設規(guī)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注意發(fā)展手工業(yè)和農業(yè)多種經營,在農業(yè)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等等。這些正確的方針政策和治國理政主張,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要求和發(fā)展趨勢,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發(fā)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以此為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批大中型鋼鐵基地陸續(xù)建成并投產使用,一批工業(yè)設備和機械制造行業(yè)得以建立發(fā)展,在雜交水稻、醫(yī)療衛(wèi)生、核技術、人造衛(wèi)星、運載火箭等科技方面也取得豐碩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實踐成就有很多是在國內發(fā)生嚴重經濟困難甚至是全局性失誤,國際上遭遇戰(zhàn)爭威脅和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取得的。我國還在此期間還清了對蘇聯的全部債款,并援助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在黨的領導下,“在不長的時間里,我國社會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獨立研制出‘兩彈一星’,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積累起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691頁。。

        不可否認,黨中央和毛澤東在探索過程中也曾出現“大躍進”這樣的嚴重挫折甚至發(fā)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全局性失誤,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693頁。由于中國共產黨長期處于緊張的革命斗爭環(huán)境中,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尚無充分思想準備,這就使人們在面對許多新矛盾時,容易照搬過去革命戰(zhàn)爭年代積累的成功經驗,繼而陷入誤區(qū)。如果站在大歷史觀的高度,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貫通起來看,黨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過程,就是鞏固革命成果、捍衛(wèi)社會主義的過程,特別是毛澤東結合當時國際形勢提出要“反和平演變”、要培養(yǎng)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等重要思想,對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zhàn)斗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戰(zhàn)略價值。在評價這段探索過程時,我們必須承認,“沒有它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沒有它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改革開放也難以順利推進”(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695頁。。更進一步講,盡管在探索中有失誤,但黨的執(zhí)政地位依然穩(wěn)固、國家政權仍然保持統(tǒng)一、人民解放軍依然堅持黨的領導、全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沒有動搖,而這些都為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歷史基礎。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拓展

        毛澤東逝世后,黨和人民一度陷入痛苦和迷茫。中國的社會主義該何去何從?是繼續(xù)走“文化大革命”前的老路,還是走改旗易幟的資本主義邪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再次走到了歷史的岔路口。經過短暫徘徊,黨在系統(tǒng)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團結帶領人民開辟、堅持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創(chuàng)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2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頁?!爸袊浆F代化道路”的提出,指明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正確方向。同年10月,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講話中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基本內容更為豐富完善。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根據鄧小平此前多次講話所闡述的指導原則,充分吸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明確提出“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5頁。,并對這條道路的內容做了十個方面的比較完整的概括。盡管其中有些概括的經驗總結色彩還比較濃,有些要求還不夠符合實際,但從這些表述和提法已經表現出的相當的理論深度來看,應該說已經初步框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

        以上述認識為基礎,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黨團結帶領人民探索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終于有了科學稱謂。黨的十三大則進一步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盡管這條基本路線的內容表述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化而逐漸完善,但它作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遵循,作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的戰(zhàn)略地位卻始終沒有動搖。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捍衛(wèi)與推進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頂住壓力,成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1992年初,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談話,精辟分析了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對一些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重大認識問題作出明確回答,為中國繼續(xù)堅持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方向,體現了鄧小平作為一位飽經風霜的革命家、政治家的戰(zhàn)略眼光,進一步彰顯出黨沿著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堅定走下去的自覺自信。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則再次強調要“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4)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9頁。。黨的十五大立足世紀之交,全面回顧了中國人民在整個20世紀所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變,明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的形成發(fā)展與黨和人民的偉大成就緊密聯系起來,進一步明確了這條道路的歷史地位。

        進入21世紀新階段,黨在十七大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的表述并相應地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之中?!爸袊厣鐣髁x道路”表述的形成及其科學內涵的概括闡發(fā),是對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實踐和認識的科學總結,既明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工作,又強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協調發(fā)展;既明確了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保證作用,又揭示了改革開放的動力源泉地位;既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又指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追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條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緊密聯系當代中國發(fā)展實際,已經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斷拓展

        十八大以來黨的一切工作,說到底就是朝著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走下去。而保持對這條道路的信心和定力,是繼續(xù)走好這條道路的首要前提?!爱斀袷澜纾f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459頁。這種高度自信充分彰顯了黨對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深刻體認,充分彰顯了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中長期積累形成的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實踐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全黨胸懷“兩個大局”,統(tǒng)攬“四個偉大”,不斷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促進黨和國家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這些成就和變革,實現了全社會的整體躍升,也帶來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社會需求來看,人們的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多元、層次明顯提高,除物質文化需要外,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社會生產來看,我國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顯著提高,過去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社會生產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再聯系我國的綜合國力發(fā)展和國際地位變化的現實來看,也很難再用“落后的社會生產”來描述。這就需要立足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發(fā)展新情況,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轉化的科學結論,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黨帶領人民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實踐邏輯中不斷奮進的必然結論。貫穿其中的邏輯主線,就是立足現實國情,深刻把握歷史發(fā)展大勢,努力揭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在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掌握歷史主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已經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只有走自己的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才能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推動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yè)行穩(wěn)致遠。

        猜你喜歡
        根據地革命道路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聽途說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青年歌聲(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閩北革命根據地從這里走來
        紅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中共根據地反纏足依據的演變(1928—1949)
        徐向前重視川陜根據地有線電通信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軍事歷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4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a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人妻被黑人粗大的猛烈进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2021| 香蕉网站在线| 青青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字幕|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大肥婆老熟女一区二区精品| 男男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av久久久噜噜噜噜|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 激情人妻中出中文字幕一区|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夜爽8888视频在线观看| 成激情人妻视频| 精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a片一区二三区| 夜夜综合网| 免费人妻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国产男女猛烈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一卡二卡| 国产夫妻自偷自拍第一页| 久久久国产精品va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中文字幕黄色小视频| 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漫画|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字幕| 国内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情侣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 国产精品黄色在线观看|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