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其昌,許王旭宇(同濟大學 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
隨著我國邁向中國智造2035,設計產(chǎn)業(yè)的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但是目前由于我國的設計理念大多緊跟西方設計理論體系,缺少適應本土文化的工匠精神,因此普遍存在著“設計理念不嚴謹”“設計思想不統(tǒng)一”“設計制度不合理”的現(xiàn)狀,由此導致了我國設計同質化現(xiàn)象普遍,缺少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如何為我國設計產(chǎn)業(yè)賦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進國際競爭力已成為設計產(chǎn)業(yè)轉型中的重要課題。2016年,李克強總理于《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1]。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2]。工匠精神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為改善中國設計制造的現(xiàn)狀提供了有益啟示?!犊脊び洝肥俏覈惹毓そ吃O計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華考工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通過對《考工記》的工匠設計思想的剖析與研究,為弘揚當代工匠精神與建構當代工匠文化體系提供有益啟示。
《考工記》又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學界一般認為,此書由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者編撰于戰(zhàn)國初期[4]?!翱脊ぁ倍?,即考核工匠之意。究其本源,《考工記》一書是指導與管理先秦時期齊國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官書,從國家管理者層面建構了一套成體系的工匠考核與管理制度,是后世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的關鍵性文本或理論模式[3]?!犊脊び洝冯m屬《周禮》,但兩者原分屬不同的典籍。《周禮》原名《周官》,據(jù)傳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全書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共6篇。傳至漢代時,《周禮》已軼失《冬官·司空》篇。由于《考工記》與《冬官·司空》的成書時間相近,且兩者均是記載同一時期的百工建構之事,因此河間獻王劉德整理《周官》時,廣采博取,把《考工記》編入《周官》,以補《冬官》篇之缺,此后劉向、劉歆編校此書,改《周官》為《周禮》,自此,《考工記》又名《周禮·冬官·考工記》,與其他五篇合稱《周禮》而傳諸于世[5]。
縱觀全書,《考工記》通篇以7 000余字記述了百工之事與百工之法。此書原包含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玉器、陶瓷這6大類共計30個工種,后6個工種已失傳,又增補一個工種,現(xiàn)存25個工種[6]。《考工記》一書保留了先秦時百工的生產(chǎn)技術與工匠的管理制度,是先秦工匠文化的典范,為弘揚當代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論范式。
《考工記》的工匠設計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長足影響,當代學者對此亦多有研究。通過梳理當代對于《考工記》的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可知其研究主要聚合于整體文獻整理、先秦禮學思想、工匠設計思想這幾個維度。
1.2.1 《考工記》的整體文獻整理 比如,張道一整理了《考工記》的篇章順序,用現(xiàn)代白話文完整注釋了《考工記》一書[7]。又如,聞人軍自現(xiàn)代科學角度提出了《考工記》的研究路徑與方法[8]。再如,鄒其昌以《周禮正義》本為基礎,??绷恕犊脊び洝返漠敶姹綶9]。對于《考工記》的整體文獻整理工作可以視作《考工記》理論研究的準備階段,其理順了《考工記》的研究邏輯,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1.2.2 《考工記》的先秦禮學思想研究 《考工記》成書于尊禮思想盛行的先秦,其所記載的工匠職務與工藝類別體現(xiàn)了先秦禮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禮學的鮮活摹本。比如,徐龍國以《考工記》為例,論述了儀禮思想在周代城市規(guī)劃中的應用[10]。又如,焦?jié)申栒J為,《考工記》匠人營國篇展現(xiàn)了先秦“禮制”中的理想化城市模式[11]。對于《考工記》的先秦禮學思想的研究應當視作文化層面的研究,對于文化建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2.3 《考工記》的工匠設計思想研究 隨著工匠精神成為社會關注的核心,《考工記》已成為當代工匠精神建構的范式之一。比如,鄒其昌提出,當代工匠文化體系是以工匠精神為信仰,《考工記》是當代工匠文化體系理論建構的關鍵理論模式[3]。又如,潘天波認為,《考工記》開創(chuàng)了當代考工學知識生產(chǎn)的方法論范式,建構了當代考工學的話語體系、學術體系與理論體系[12]。再如,李硯祖認為,《考工記》為研究先秦時的設計思想與設計準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5]。對于《考工記》的工匠設計思想的研究更多聚合于此書的設計思想及當代價值維度,起到了承接工匠設計體系研究的作用。
《考工記》蘊含的工匠設計思想有助于中國當代工匠精神的建構[13]。通過剖析闡釋《考工記》工匠設計思想,為弘揚當代工匠精神、建構當代工匠文化體系提供有益啟示。
《考工記》開篇便闡釋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其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9]。所謂“天時”,指的是因季節(jié)、時令的不同,自然世界的時氣富有變化,“地氣”指的是不同地域的地氣、濕度、溫度有所不同,與之相對應的自然氣候亦不盡相同;“材美”指的是得益于天時與地氣,不同的地區(qū)產(chǎn)出精美而各具優(yōu)良性能的材料;“工巧”指的是具備精湛技藝的工匠。前兩者指的是客觀世界的條件因素,后兩者指的是造物主體的主觀因素。造物主體與客觀世界相統(tǒng)一,令造物活動符合自然規(guī)律,呈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犊脊び洝范啻卫e了這一理念的具體應用。比如,在提到弓箭的制作過程時,其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9]?!胺矠楣?,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典體,冰析爵”[9]。即弓箭的制作共分為3年,工匠在第1年的冬季制作弓的主干,在第2年的春季配置弓的配件,于夏季設計弓弦,在秋季涂裝弓箭,于冬季校調弓箭整體,在第3年的春季配裝弓弦。工匠利用在時令轉換中汲取天時與地氣的優(yōu)勢,以此制作出品質精良的弓箭。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的工匠們已經(jīng)認識到自然規(guī)律對于造物元素及造物活動的重要性,且已將其付之于實踐?!疤鞎r”“地氣”“材美”“工巧”這4個造物要素相對獨立而互有關聯(lián),工匠以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統(tǒng)轄4個造物要素,令其構建起造物的復雜系統(tǒng),實現(xiàn)人與環(huán)境的正向互動。在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指導下,工匠在合適的時間、恰當?shù)目臻g開展設計實踐,取用精美的材料,輔之以靈巧的工藝,創(chuàng)造出功能合理且富有美學功能的人工物。
制器尚象的思想緣起于《周易》,指的是觀天地萬物之象。楊先藝認為,《考工記》中人造物的造型與裝飾皆是源于自然萬物之象[14]。李硯祖指出,循天時、守地氣、尊重自然的設計觀念,孕育了對自然的模仿與再現(xiàn)意識[5]。凌正慧指出,工匠對于物象的理解是以文化為主要功能的人造物的起源[15]。制器尚象的設計思想源自于工匠對于自然事物的充分觀察,是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的更為具象的表現(xiàn)方式。工匠把對于事物的理解賦予人造物外形,令人造物既具有優(yōu)良的功能,又展現(xiàn)自然事物的意象,產(chǎn)生愉悅的文化體驗,在設計對象的設計形態(tài)上實現(xiàn)功能與文化的平衡,從而構成了觀想、取象、賦象、制器這4個主要造物步驟。
《考工記》多次闡明了“制器尚象”的設計思想的理論來源與應用方式。比如,在論述車的制作方式時,其曰:“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9]。對此予以剖析可知,第一,車廂與車蓋的外形源自于工匠對于先秦時期的陰陽學說的理解,方形的車廂與圓形的車蓋,分別象征大地與上天;第二,車幅的數(shù)量源自于工匠對自然世界的時間維度的理解,車輪中有30個車幅部件,符合日月在一個月中的交替次數(shù);第三,車蓋的弓的數(shù)量源自于工匠對宇宙現(xiàn)象的觀察,車蓋的弓有28個,與宇宙中28星宿的分布相一致。因此,工匠在對自然界充分觀察與認識的基礎之上,取自然界萬物的意象,為車的外在設計形態(tài)賦予了內在哲學含義。又如,在論述玉制禮器的規(guī)格時,其以禮器象征階級,區(qū)分貴族地位;再如,在論述“五色”的配制方式時,用“五色”象征方位,充分闡釋了“制器尚象”的概念在設計中的應用。此時,人造物的外形與配色具備了嚴謹?shù)奈幕δ?,具有了更高層級的文化意義,成為了禮制的體現(xiàn)。
綜上所述,“制器尚象”的工匠思想不是單純的對于自然外在意象的還原或摹寫,而是源自于工匠對于自然世界的理解與崇尚,是工匠對于萬物所呈現(xiàn)的自然規(guī)律的高度總結與抽象提取,展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的造物文脈?!爸破魃邢蟆奔仁菑闹破鞯墓δ芙嵌瓤剂咳斯の锏膶嵱霉δ?,又是從尚象的文化維度思辨人工物的精神旨趣。人賦予設計物以精神內涵,物給予人以文化體驗,兩者形成了正向循環(huán)?!爸破魃邢蟆钡墓そ乘枷刖哂形幕瘜傩?,體現(xiàn)于工匠造物活動的整個過程,是設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改善當前設計中的不足提供了啟示。
雖然相較于當代設計產(chǎn)業(yè)而言,先秦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尚不發(fā)達,但其已經(jīng)具備了一套相對嚴謹?shù)墓そ成a(chǎn)制度,不同類別的工匠之間互相合作,已能夠完成復雜人造物的設計制作?!犊脊び洝吩敿殔^(qū)分了百工的工種,比如,其把“攻木之工”分為“輪人”“梓人”“匠人”“車人”等7類職務,分別擔任制作建筑、弓箭、制輪、農具等工作[9];又如,其把“攻金之工”分為“筑氏”“治氏”等6類職務,擔任制作刀劍、農具、量器等工作[9]。再如,其把“攻皮之工”分為“函人”等5類職務,擔任制作皮甲等工作[9]。因此,《考工記》對于工匠職務與工藝類別的記載完備有序,建構了嚴謹合理的工匠合作制度與工匠考核標準。
2.3.1《考工記》建構了合理的工匠合作制度 為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工匠這一集體衍出不同的類別,不同類別的工匠各有專精。一件大型人造物的制作需要多類工藝互相配合,工匠之間需要互相合作,以便完成大型設計工程。先秦時期,車的制造與生產(chǎn)是重要的工匠實踐活動,《考工記》以車的制作過程為例,提出了構建工匠合作制度的必要性。其在總敘中曰:“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故一器而工聚者焉,車為多”[9]。車是設計概念上的整體,可拆分為部分,各部分交由不同工種的工匠分工,再把部分組合為整體,完成車的設計。由此可見,工匠間的互相合作是完成龐大工程的必要前提。互相合作的生產(chǎn)方式,展現(xiàn)了嚴謹?shù)脑O計邏輯,具有設計時序上的合理性。其不但便于國家管理機構對工匠的造物活動予以整體管理,而且能夠提升工藝品的生產(chǎn)質量,增進工匠的生產(chǎn)效率,為建構龐大工程提供制度保障。
2.3.2 《考工記》建構了嚴謹?shù)墓そ晨己藰藴?從國家制度層面建構了一套相對嚴謹?shù)墓そ晨己梭w系,詳細地考核工匠的造物活動與成果。比如,飲酒器的制作過程便有一套規(guī)范的考核標準。《考工記》曰:“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食也。凡試梓飲器,鄉(xiāng)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9]。梓人是制作飲酒器的工匠,制作的飲酒器具備統(tǒng)一的生產(chǎn)標準,勺的容量規(guī)定為一升,爵的容量規(guī)范為一升,觚的容量制定為三升。梓師是工匠的領導者,具備考核職能。其檢驗梓人制作的飲酒器,如果達不到“酒器前后平衡時,杯中的酒全部飲盡”的考核標準,便會懲罰制作飲酒器的工匠。又如,《考工記》提到了“察車之道”,從部件比例、整體構架、功能實現(xiàn)方面提出了嚴謹?shù)目己藰藴?,可以視作我國古代的制作設計準則。1980年秦始皇陵出土的兩乘銅車馬是《考工記》所記載工匠設計思想的集大成者,驗證了《考工記》所述設計思想的真實性。
由此可知, 《考工記》從國家層面提出了產(chǎn)品標準,規(guī)范了工匠的設計活動,提出了嚴謹合理的工匠設計與考核制度。為批量化生產(chǎn)提供了范式,為實現(xiàn)設計提供了制度保障。
《考工記》中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制器尚象的工匠思想、嚴謹合理的工匠制度這3個維度可映射為人與環(huán)境的圓融統(tǒng)一、人與物的語義共通、人與人的有序合作這3個當代設計維度,為弘揚當代工匠文化、構建當代工匠文化體系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隨著綠色發(fā)展概念正式寫入《十三五規(guī)劃》,生態(tài)文明建設已日益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題。曾繁仁認為,生態(tài)智慧是生態(tài)觀與美學觀一致性的體現(xiàn),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當代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16]?!犊脊び洝分刑烊撕弦坏墓そ忱砟羁捎成錇椤昂椭C共生”的設計理念。從整體生態(tài)的角度調控設計過程與設計效果,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理想美學狀態(tài)。“和諧共生”這一理念已廣泛應用于各設計領域,在中西方各國亦展開了具體應用與實踐。比如,胡志明市的胡志明住宅通過巧妙構思,讓建筑成為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共同組成部分,環(huán)境亦成為建筑的有效延伸。又如,流水別墅通過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保證用戶在建筑中既能靜坐在沙發(fā)上聆聽小溪的潺潺水聲,又能步行于走廊中感受自然日光的朦朧美感。自然與人悠然共存,整個建筑充滿了盎然的生機。
由此可知,第一,“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的表層含義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設計狀態(tài)。在設計中充分關注天時、地氣、材美、工巧這四個設計要素,設計師崇尚自然,自然反哺設計造物,締造出精美的設計對象;第二,“和諧共生”設計理念的內在含義是用生態(tài)智慧解決設計中的現(xiàn)有問題,打破人造世界與自然世界的對立狀態(tài),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圓融統(tǒng)一的設計生態(tài)循環(huán)。以《考工記》的設計理念為指導,“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應當體現(xiàn)于當代設計的整個過程,有利于提升設計品質,降低設計成本,營造自然通暢、舒適愉快的使用體驗。
楊先藝等人指出,“制器尚象”指人造物的造型與裝飾源于世界萬物之象,既包含了簡單模仿,又包含了符號意義[14]?!犊脊び洝分小爸破魃邢蟆钡脑O計思想可映射為“意形相符”的設計思想,這一思想遵循“保證功能層級的使用體驗、賦予美學層級的審美體驗、展現(xiàn)精神層面的文化體驗”的構建方式,可分為把意象賦予形態(tài)、把形態(tài)上升為意象這兩個維度。
3.2.1 把意象賦予形態(tài) 設計產(chǎn)品既具有功能價值,又具備美學屬性,兩者共同建構了產(chǎn)品的文化價值。在保證設計對象所需功能的基礎上,以設計師的主觀精神為引領,把文化意象與自然物象賦予設計對象,讓人造物本身展現(xiàn)出精神氣韻與文化內涵,達到功能、美學與文化相統(tǒng)一的目的。
3.2.2 把形態(tài)上升為意象 其以合適的設計形態(tài)展現(xiàn)文化意象,物象是首要目的,形態(tài)成為了展現(xiàn)物象、傳播文化的表現(xiàn)方式。其是賦予優(yōu)秀文化以承載形態(tài),是“意形相符”的設計思維的符號化體現(xiàn)。設計師是當代造物活動的主體,在設計過程中,既要保證設計對象具有優(yōu)良長久的產(chǎn)品功能,又要賦予其愉快悅目的外在美學。功能與美學起到了給予用戶的文化體驗的作用?!耙庑蜗喾脑O計思想”能夠賦予設計以傳統(tǒng)文化內涵,提升設計的核心競爭力,展現(xiàn)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
《考工記》中嚴謹合理的工匠制度可以映射為規(guī)范合理的設計制度。這一設計制度構建了合理的合作模式,提供規(guī)范的管理模式,把控設計的完整步驟,追求精益求精的設計品質。
3.3.1 “規(guī)范合理”的設計制度提供了合理的合作模式 第一,其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團隊成員的專業(yè)優(yōu)勢,給予設計師充分的靈感空間,發(fā)揮設計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各領域設計師的社會地位,引導設計師在所擅長領域追求卓越;第二,其有利于取長補短,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優(yōu)良態(tài)勢;第三,其有利于整合團隊資源,建構出合理的秩序感,組建穩(wěn)定協(xié)調的設計團隊,降低團隊內部的競爭成本,增進團隊的國際競爭力。
3.3.2 “規(guī)范合理的設計制度”提供了規(guī)范的管理模式 第一,其為當代設計提供了設計管理模式維度的遵循,有助于建構規(guī)范的考核標準,量化設計目標,明確設計各階段的目標與考核標準;第二,其有助于管理整體設計過程,把控設計各階段的設計效果,在設計的各個階段引入審核模式;第三,其有助于對產(chǎn)品的整體質量予以管理,提高設計專業(yè)度,設立品質可靠的設計品牌。
綜上所述,規(guī)范合理的設計制度是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得以轉化為設計對象的制度保證,起到了設計管理的作用,有利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進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升,賦予設計品牌國際競爭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中國制造2025”邁向“中國智造2035”的關鍵時期,正亟需以傳統(tǒng)工匠典籍的工匠設計思想為理論范式,建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弘揚當代工匠精神,指導中國本土的設計實踐?!犊脊び洝纷鳛槲覈鴤鹘y(tǒng)工匠設計思想的精粹,從國家管理者層面建構了一套成體系的工匠考核與管理制度,聚合了設計理念、設計思想與設計制度這3個方面的工匠設計思想,為當代工匠文化體系的建構提供了理論范式。
我國古代手工業(yè)者在生產(chǎn)與設計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自洽而嚴謹?shù)氖止I(yè)生產(chǎn)制度,由于《考工記》的工匠設計思想源自于實踐,因此其本身便具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與時俱進的價值屬性,這與我國的當代文化內涵高度具有一致。第一,這有利于建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提升設計的內在品質;第二,這有利于建立功能與美學相統(tǒng)一的設計思想、賦予設計活動以更高層級的文化體驗;第三,這有利于建立規(guī)范與合理互補的設計制度,增進中國當代設計的國際競爭力。
由于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內涵,因此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在工程設計、數(shù)字設計等各個設計領域均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從人與環(huán)境的圓融統(tǒng)一、人與物的語義共通、人與人的有序合作這3個層次出發(fā),能夠有效地提升設計的內在品質,賦予設計以更高層級的文化體驗,增進設計的國際競爭力,為弘揚工匠精神、建構當代工匠文化體系提供有益啟示。
“知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所做也”[9]?!犊脊び洝分刑N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工匠設計思想文脈,為構建我國自主的設計話語體系、為當代設計產(chǎn)業(yè)的轉型與升級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本研究從“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制器尚象的工匠思想”“嚴謹合理的工匠制度”這3個維度入手,探究分析了《考工記》的先秦工匠設計思想。以上3個維度分別對應為人與環(huán)境的圓融統(tǒng)一、人與物的語義共通、人與人的有序合作這3個理論要素,為弘揚工匠精神、提升設計產(chǎn)業(yè)國際競爭力、建構當代工匠文化體系提供了思想啟示,有助于實現(xiàn)以設計驅動社會發(fā)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