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露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小學部,江蘇 南京)
教師根據“雙減”政策開展小學英語教學時,可以先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再適當運用積極的評語評價學生,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知識的信心,并激發(fā)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興趣。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學習英語的有效方法,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并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然后,教師可以設計符合學生能力的學習任務,并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由此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并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提出分層問題,并鼓勵學生解答相應難度的問題,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當然,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索作業(yè),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趣味性的英語活動,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習慣、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
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接受過英語早期教育,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基礎是不同的,從而造成學生學習能力之間存在差異。多數教師在教學時會運用相同的態(tài)度與方式進行教學,這就忽視了學習能力與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缺乏教師的關心,很難跟上教學的進度,進而就會降低學習的興趣。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與能力,并在教學中適時地運用積極性評價,這樣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提升學習的興趣[1]。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My family”的時候,就可以將教學分為單詞教學、單詞鞏固、句型教學、運用交際四個環(huán)節(jié),同時觀察學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并在結束一個環(huán)節(jié)后,針對學生在該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提出積極的評價,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當然,教師需要設計多種積極評價,這樣才能為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又如,教師在教學“Look at me”的時候,就可以在課前設計合作預習的作業(yè),并且要求學生在網絡交流平臺中進行合作預習。教師通過觀察網絡交流平臺中學生的交流,就可以了解學生合作預習的情況,從而針對學生在合作預習中的表現進行積極評價。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合作預習的成果,并指出合作小組成員的閃光點,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同學閃光點的意識,并引導學生互相學習。當然,教師可以運用積極的評語評價學生在合作預習中的表現以及合作預習的成果。教師這樣開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知識的自信心,并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學生具備英語學習能力,可以提升英語學習的效率,從而降低學生學習和寫作業(yè)的難度,這樣可以為在教學中落實“雙減”政策和保障教學質量提供幫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復習所學的英語單詞,由此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在這時引導學生總結學習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產生運用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欲望,同時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運用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空間,這樣不但能豐富英語教學的方式,而且鍛煉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2]。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Colour”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教材插圖,并運用信息技術帶領學生探究單詞和句型。當代小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查找信息。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運用信息技術帶領學生學習,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學習的意識。在結束單詞和句型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游戲。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顏色,學生需要運用所學句型快速回答。如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綠色,學生需要快速說:“This is green.”教師以游戲的方式設計課堂作業(yè),就可以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接著,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回憶學習本單元單詞和句型的方法,以此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將學生總結的學法寫在黑板上,并鼓勵學生討論能否運用信息技術以外的工具學習英語知識。教師以此開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是學生具有表現欲望的階段,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可以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學習和參與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習慣、英語知識、英語技能設計作業(yè)或活動,并且為學生提供展示作業(yè)成果和活動成果的平臺,這樣就能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當然,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表現,就會投入地完成作業(yè)和參與活動,這樣就能促進作業(yè)與活動質量的提升。教師定期設計作業(yè)或展開活動,就可以增強并且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3]。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My friends”的時候,就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制作微課,并且將微課發(fā)送給學生,同時要求學生以觀看、跟讀和探究微課的方式自主學習。教師這樣設計課前預習作業(yè),可以降低學生完成預習作業(yè)的難度,并幫助學生掌握自主預習英語知識的方式。當然,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交流活動,并在布置預習作業(yè)的同時向學生說明會在課堂中展開交流活動。學生為了順利地參與交流活動,就會積極地完成預習,并主動為交流活動做準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網絡展示平臺,鼓勵學生在完成預習作業(yè)后在網絡交流平臺上說明完成預習作業(yè)的思路。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播放微課,并根據微課提問,這樣就能為學生提供展示預習成果的平臺。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交流活動,以此鼓勵學生運用預習時學習的句型介紹身邊的朋友。教師這樣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保持學習和完成作業(yè)的動力。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只根據教材內的知識展開教學,只能使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與技能,這樣是無法滿足小學階段學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師需要拓寬教學的范圍,豐富教學的內容,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并且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英語技能。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趣味性的、多樣的課外學習活動,以此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英語技能,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挖掘課外學習資源的意識,同時營造輕松、愉悅的英語學習氛圍[4]。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My family”的時候,就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尋找與Family相關的繪本、故事、音樂或電影,以此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并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豐富的英語知識。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播放英文兒歌Who’s This,由此獲得學生的關注,并活躍教學的氛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跟唱,并鼓勵學生將“brother,sister,grandma,grandpa”添加進兒歌中。這樣鼓勵學生改編兒歌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并使學生在唱兒歌的同時鞏固所學知識。然后,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繪本A Long Wait,并鼓勵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展示閱讀。色彩豐富的繪本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合作閱讀可以保障學生閱讀繪本的效率,這樣可以保障學生課外學習的質量。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作業(yè):Tell stories about your family.教師以此進行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進行課外學習的習慣。
多數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根據教學知識提出問題,并運用問題與學生互動,由此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并引導學生探究教學知識。但在課堂提問時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如學生的英語水平并不足以解答教師所提的問題。這一情況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學生形成自卑心理,這是不利于學生健康地學習和成長的。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英語水平,并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分層問題,這樣可以在不影響學生自尊心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5]。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Would you like a pie”的時候,就可以尋找生活中物品的圖片,并結合圖片進行教學,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單詞時,就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單詞cake,hamburger,hot dog.并展示實際生活中的圖片:蛋糕、漢堡、熱狗。然后,教師可以指著英文“cake”提問:“What’s this?”并鼓勵學生結合圖片回答,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點名讓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回答。當學生回答“This is a cake.”時,教師需要及時提出激勵性評價“Wonderful”,以此給予學生肯定。接著,教師可以問:“Would you like a cake?”并點名讓有預習習慣的學生回答。教師這樣教學,可以促進各個能力層次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設計課前預習作業(yè)的目標,當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并且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時,教師就會減少課前預習作業(yè)的設計,由此就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學生探索英語知識,可以培養(yǎng)自學意識和能力,同時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索作業(yè),并對學生的探索思路、過程和成果給予肯定,并結合學生的探索結果展開教學,這樣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Happy New Year”的時候,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兩個人拜年時互相說“Happy new year!”的視頻,并且運用視頻引導學生展開探索,這樣就可以降低學生的探索難度,并增強學生的探索信心,從而使學生順利地完成后續(xù)的探索作業(yè)。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拜年視頻,并提問:“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do people say‘Happy New Year’to each other?”(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互說“新年快樂”?)這樣就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索作業(y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英語作答,以此培養(yǎng)學生英語交流能力。然后,教師可以問:“What do you do during Spring Festival?”(春節(jié)期間,你會做什么?)有預習習慣的學生會快速地回答,教師可以表揚有預習習慣的學生,這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
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是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根據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以此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可以分析小學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并結合學生的需求組織趣味英語活動,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英語活動的興趣,從而為達成活動的目標提供助力。只要保障英語活動的有效性,就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習慣和綜合素養(yǎng),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最終可以減少英語作業(yè)。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Colour”的時候,就可以在結束教學后組織多樣的趣味活動,如Singing contest,Tell a story,Make a sentence game等。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Singing contest”活動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顏色相關的音樂,并在活動中歌唱相關音樂。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的歌唱,并鼓勵學生講述學習英語歌曲的過程,同時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以此培養(yǎng)學生通過唱歌學習英語的習慣。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Tell a story”活動的時候,就可以鼓勵學生設計與顏色有關的英語故事,并講述出來。教師這樣進行教學,能在教學中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
作業(yè)設計是教學的一部分。教師會根據教學目標制訂教學策略、設計學習作業(y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達成教學目標,就能夠減少作業(yè)的設計,從而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并達到在教學中落實“雙減”政策的目的。教師根據上述策略開展小學英語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動力和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和探究習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并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作業(yè)的設計,從而達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雙減”政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