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外國語學校 吳 君
本課設計主要針對清北班學生。清北班學生自覺性強,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在高三備考復習中,教師要充分研究高考真題,明確考向、考點,以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為備課重點。
歷史學科內容多,試題難度大,要想讓學生獲得較高的分數(shù),教師需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學什么、如何教、學到哪種程度、如何檢測,進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學科素養(yǎng)方面。試題主要考查了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兩大素養(yǎng)。唯物史觀方面涉及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原理、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等;家國情懷方面,凸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能力要求方面。主要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調動所學知識的能力。
階段特征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治上,逐步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經濟上,三大改造完成,實現(xiàn)生產資料所有制公有,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文化上,要逐步建立與國家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yè),提高人民生產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題干材料呈現(xiàn)方面。近幾年多以宣傳畫、漫畫、年畫等形式呈現(xiàn),文字敘述較少,學生從題干中能獲取的有效信息少。
通過問答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理解和知識體系的構建。
問題一:1954年,憲法規(guī)定新中國國家性質是什么?此時文化教育事業(yè)服務的對象有何變化?
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服務對象變化:由封建統(tǒng)治者變?yōu)槿嗣袢罕姟?/p>
問題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文化教育事業(yè)上的任務是什么?
學生能回答出部分任務,但從學科素養(yǎng)角度思考會有難度,此時教師的引導很關鍵。
(2013·高考歷史新課標卷Ⅱ·31)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開設公共必修課,恩格斯所著《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成為指定教科書,文化部還舉辦了以“從猿到人”等為宣傳主題的大型科學知識展覽會。其主要目的是( )
A.構建與國家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
B.確立馬克思主義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C.用科學文化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導宣傳輿論工作的全新形式
通過分析得出,新中國成立后在文化教育事業(yè)上的任務:
①構建與國家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
②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③繁榮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等。
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將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構建知識體系,總結階段特征。
(1)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完成思維導圖,總結階段特征。
(2)學生完成學習平臺上的相應高考試題,上傳答案。教師根據(jù)平臺提供的學生錯題情況進行分析,對錯題進行歸類,梳理錯誤原因,有針對地進行糾錯。
本課在課前備課、課中授課、課后復習與檢測過程中,都立足于對往年高考真題的研究之上,進行精準教學,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強,學生學習效果好。同時,在課后復習與檢測中,利用作業(yè)平臺上的數(shù)據(jù),研究學情,制定針對性教案,精準教學。利用好高考真題,輔以大數(shù)據(jù),讓教育回歸人性,關注教育的個性化,尊重教育規(guī)律,提高高三復習教學的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