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清
(博鰲超級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海南 瓊海 571437)
角膜盲人數(shù)約占我國盲人總數(shù)的1/4,成為僅次于白內障、排名第二的致盲性眼病[1-3]。角膜盲的患病群體主要是中青年,相較于白內障、屈光不正、青光眼、老年性黃斑病變等其他眼病,角膜盲的治療更為困難,給患者及社會帶來了較大負擔。角膜盲患者復明的唯一手段是角膜移植。人工角膜(keratoprosthesis,KPros)是指用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種特殊的光學通路裝置,可被植入患者患眼中替代病變、渾濁的角膜,從而恢復光學通路,使患者獲得一定的視力。波士頓人工角膜KPro是一種“人造仿真角膜”,常用于嚴重的角膜混濁、常規(guī)穿透性角膜移植術失敗或高危移植病例,由于其材料生物相容性好,設計易于植入物與周圍組織愈合,不會出現(xiàn)排斥反應或移植后血管增生導致的手術失敗,是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最安全且療效最可靠的人工角膜[4,5]。BostonⅠ型人工角膜由前盤、光學柱鏡、后盤和鈦制固定環(huán)組成[6]。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適應證較廣,包括:至少經一次角膜移植失敗,且進一步移植預后差,或角膜重度混濁,且植床新生血管增生,預后不良;最佳矯正視力低于0.1的患者(且另一只眼其視力更差)[7]。目前,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術手術風險較大,圍手術期護理工作與手術的成功實施開展及術后患者預后密切相關,但目前國內關于該手術圍手術期護理管理的研究報道仍較少。我院自2019年在國內率先成功開展波士頓人工角膜移植術,在波士頓人工角膜移植術護理工作方面積累了一部分經驗?;诖耍狙芯拷Y合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瓊海市博鰲超級醫(yī)院行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術的10例患者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在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術圍手術期給予護理干預的作用及相關護理體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瓊海市博鰲超級醫(yī)院行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術的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例,女4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1.63±7.76)歲;手術原因:燒傷1例,角膜移植反復失敗6例,角膜結膜新生血管化3例。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為角膜盲;②角膜移植術發(fā)生排斥反應病例或不能常規(guī)行角膜移植;③多次角膜移植術失??;④嚴重角膜新生血管病例。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的心臟、肝腎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精神疾病,不能正常溝通者;③存在手術禁忌證;④臨床資料缺失。
1.3 方法
1.3.1 術前護理 ①術前充分評估:包括一般身體狀況、生命體征、精神狀態(tài)、生活能力評估、社會經濟狀況評估等,協(xié)助并指導患者完成各項檢查:血常規(guī)及血生化檢驗、裂隙燈檢查、眼部超聲檢查、超聲生物顯微鏡、視網膜電圖等檢查,排除角膜移植術禁忌證;②術前指導及準備:遵醫(yī)囑按時給予抗生素滴眼液及其他用藥;針對患病人群的心理特點,制定個性化心理疏導方案,加強患者健康教育,平衡膳食,以清淡、富營養(yǎng)飲食為主,保證良好的睡眠,做好個人衛(wèi)生管理,詳細告知患者手術名稱、術者和麻醉方式,幫助患者解除緊張、焦慮的情緒,樹立對治療的信心。
1.3.2 術日護理 ①術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取下手表、首飾、義齒,整理好頭發(fā),更換衣服;②遵醫(yī)囑術前應用降眼壓藥物,使眼壓保持在適宜手術的范圍;③進入手術室后,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相關醫(yī)療器械,使其對手術環(huán)境有大概的了解,幫助患者解除焦慮、緊張的情緒,對于患者的疑惑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
1.3.3 術后護理 ①給予患者內眼手術術后常規(guī)護理,加強對體溫、心率、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觀察和監(jiān)測,嚴密觀察患者眼部情況,保持敷料干燥,當敷料滲濕或污染時及時更換;遵醫(yī)囑給予藥物治療和護理;當患者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如眼睛脹痛、頭痛、惡心嘔吐等,應及時報告醫(yī)生進行相應處理;②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避免揉眼、避免用不潔毛巾及紙巾擦眼、洗頭洗澡時避免臟水入眼;加強術后心理疏導,通過積極有效的溝通取得患者信任,向其講解治愈成功病例,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③加強術后宣教,囑患者注意用眼衛(wèi)生,防止眼過度疲勞;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均衡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④加強術后用藥指導,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術術后患者需要長期局部用藥,在術后、出院前需反復向患者強調遵醫(yī)囑長期按時用藥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掌握點眼藥的正確方法和藥物的保存方式,強調藥物保存及使用過程中的無菌原則,以免滴眼液受到污染,引起術眼感染;⑤助視指導,對于需要出院后采用光學助視器或非光學助視器的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指導方案,幫助患者利用殘余視力工作和學習,提高生活質量。
1.3.4 出院后延續(xù)性護理 加強對Boston Ⅰ型角膜移植術術后患者的長期隨訪及延續(xù)性護理管理。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制定個性化隨訪計劃,定期完善相關復查,并注意觀察有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重視出院后患者自我管理,告知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常見癥狀,如患者出現(xiàn)視力下降,眼部紅腫熱痛、分泌物增多、人工角膜前膜形成等并發(fā)癥時,應及時返院復診。
1.4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6個月,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視力恢復情況。視力恢復情況:矯正視力<0.05為盲,視力0.05~0.3為低視力。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觀察并記錄術后患者出現(xiàn)人工角膜前、后膜感染、排斥反應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
2.1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0例患者入院后予以對癥支持治療后行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術,術后1、3、6個月隨訪和復查,創(chuàng)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見感染、排斥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
2.2 視力恢復情況 10例患者術后隨訪6個月,門診復查見患者人工角膜均保持透明,無滲出膜,眼壓未見明顯升高,視力均明顯改善,癥狀明顯好轉。1例患者裸眼視力≥1.0,6例患者矯正后視力為0.3~1.0,3例患者矯正視力為0.05~0.3,術后所有患者視力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恢復。
因角膜受損而導致的盲眼病被稱作角膜盲,它是僅次于白內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及時給予角膜盲患者角膜移植術是臨床上控制感染和復明的最重要手段。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為了確保手術治療效果,不僅要求術者具有較高的手術操作水平,更是對護理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戰(zhàn)。面對患者不同的疾病狀況和復雜的社會背景,亟需在護理工作中有針對性的進行圍手術期護理管理,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重視術后康復及維持長期術后隨訪和復診。因此,臨床上需要不斷提高護理操作水平,在掌握眼科手術患者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圍手術期護理,幫助盲者復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視力,延長人工角膜的使用壽命[7]。
本研究結果顯示,10例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術后1、3、6個月隨訪和復查,創(chuàng)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見感染、排斥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隨訪6個月,10例患者視力均得到改善,表明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統(tǒng)籌術后康復、隨訪及復診護理管理對保障手術成功率、促進康復、改善患者視力具有重要意義。分析認為,本研究于患者圍術期給予針對且全面的護理干預,內容包括術前護理、術日護理、術后護理及出院后延續(xù)性護理,通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指導方案向患者介紹疾病及手術流程,有利于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其依從性,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注重心理護理,滿足了患者的護理需求;強調術后宣教,有利于預防術后并發(fā)癥。此外,由于本研究病例有限,仍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的研究來進一步論證,今后還需繼續(xù)關注Boston Ⅰ型角膜移植術圍手術期護理管理工作,擴大研究范圍,不斷積累經驗,加強圍手術期護理規(guī)范化管理。
綜上所述,在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術圍手術期給予針對性的、規(guī)范化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手術成功率、保障患者術后康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及改善患者視力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