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雨果(西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近年來,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產品本身的發(fā)展促使產品設計的理念也不再單純停留在實用性強的表面,其中融入了美觀性、藝術性等設計元素。過去的產品設計更多地會考慮產品的制造可行性、設計成本、銷售量等因素,而往往忽略了產品設計末端的組成部分,即產品的使用用戶。為了提升用戶使用產品的綜合體驗感,將心理學思維與產品的藝術設計相結合,逐漸成為貫穿整個產品藝術設計過程的重要思想,也是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產品設計,藝術設計的依據(jù)是“以人為本”,即圍繞人的具體需求,在保證產品基本的實用性、適用性和美觀性的基礎上,設計出科學的、受人青睞的藝術作品。同時,由于目前的產品市場魚龍混雜,許多產品的設計注重一味地堆積元素,不僅達不到藝術的基本要求,反而讓人眼花繚亂,且造成資源浪費。因此,產品的藝術設計更應以以下幾點為依據(jù):
1.注重產品功能的單一化、簡單化
目前市場上產品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十分充裕,在同一個產品上注入過多的功能和宣傳要點,會讓消費者無法準確判斷產品的定位。因此,刪繁就簡、功能單一卻足夠明確,才是產品長久發(fā)展的主要側重點。同時,能讓消費者減少消費過程的煩瑣性,提升購物體驗。
2.注重產品外觀的輕薄化、自動化
笨重且累贅的產品不僅會在外觀上影響人們的選購體驗,同時壓縮了藝術設計所能發(fā)揮的空間。內部功能強大、外部結構輕薄是現(xiàn)在產品設計發(fā)展的主流,且自動化的設計更能迎合科技進步的腳步,符合當代人群對產品的期待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產品設計的先進感和便利性,滿足人們在現(xiàn)代生活背景下對產品的使用要求。
3.注重產品的適用人群及操作便捷性
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進步,市面上許多產品都走向了智能化的發(fā)展道路。針對具體的產品而言,要考慮產品的受眾人群是否具備智能化操作的基本知識和使用習慣。針對老年群體,產品的界面設計與功能實現(xiàn)之間應盡可能簡單化、便捷化,同時可適當融入記憶等智能化功能,減少其操作的次數(shù)。對于年輕群體,可加入更多的時尚和科技元素,以適應科技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藝術設計相對于固定模式的產品設計而言,更多的是融入了設計師自身的思考和審美,使產品具備鮮明的個性化和創(chuàng)新化特色。在完整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要通過自身對周圍環(huán)境的觀察,結合自己的學習歷程、設計經(jīng)驗、情感體驗等因素,為產品設計注入靈感和靈魂。藝術設計本就沒有統(tǒng)一的踐行方法和衡量好壞的標準,設計師在此過程中對多個方面的考量和思考感悟才是藝術設計的精華所在。沒有禁錮,才能更好地促進現(xiàn)代產品藝術設計的發(fā)展。在此之上,出于對市場需求的考量,產品的藝術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幾點準則:
1.美觀性準則
美是藝術的另一個名字。在實用性之外,人們對產品設計考慮最多的就是其美觀性。要讓產品具備美感,設計師必須熟練掌握美學中基本的色彩、線條、圖案等知識,注重各個元素之間的科學運用和合理搭配。運用美學技術,整體協(xié)調產品設計的各個元素,衡量和把握設計的整體效果,使產品具備美感、設計感和獨特性。
2.創(chuàng)新性準則
創(chuàng)新是所有行業(yè)和產品發(fā)展的永動力。面對現(xiàn)階段市場上嚴重的同質化現(xiàn)象,創(chuàng)新和特色化是能使產品在眾多競爭品中脫穎而出的一把利刃。以前的產品設計,出于對社會環(huán)境、時代需求的考慮,設計方法和思想理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設計出來的產品也比較千篇一律。而當下時代環(huán)境下,人們普遍追求獨特和個性化,只有具備足夠的創(chuàng)新性,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從而促進產品銷售。
3.迎合市場需求、與時俱進準則
產品設計發(fā)展至今,領頭設計師群體對市場需求往往具備更強的嗅覺能力,同時對時尚潮流的變化趨勢有一定的前瞻性。產品市場的變化和更新是日新月異的,要想站穩(wěn)腳跟,保證產品的持續(xù)銷量,就必須保證產品設計能跟上市場需求和時代潮流的前進方向。如果設計的產品不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預期,或者與市場需求相悖,則很容易就會被淘汰[1]。
現(xiàn)階段的產品設計工作,仍以服務于產品生產而存在,藝術設計更是無用武之地。產品從設計到用戶購買和使用的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前期調研市場需求、基本設計、藝術深化設計、投入生產、搜集用戶使用效果及反饋、對產品進行完善和升級改造。但大多數(shù)企業(yè)為了獲得更多盈利,完全忽略了前期市場調研和搜集消費者反饋這兩步。產品的產生完全是隨大流而生,什么掙錢就制造什么,不考慮市場是否已飽和,也不在意消費者對該類產品存在什么樣的看法。更甚者,在第一批產品剛剛投入市場時,為進一步拉動銷售,急于設計升級款的產品。消費者甚至來不及學會前一款產品的基本操作、使用方法等,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也得不到良好的監(jiān)督和問題記錄,這也就導致競品參差不齊、行業(yè)市場質量問題頻繁涌現(xiàn)等狀況,嚴重影響市場的健康良性發(fā)展,打破市場秩序。
產品的藝術設計需求一定的主觀性,但完全從主觀角度判斷,全然不考慮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和問題,只會使結果不如人意。獨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產品的個性化,保證產品設計不隨波逐流,具備自己的獨有特色。但獨特性的藝術設計應時刻注重以用戶需求為主導,以產品性能為基礎。部分設計人員在設計的時候個人印記太深,單純地為了標新立異而選擇較為個性化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固然能實現(xiàn)產品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人們對于顏色的偏愛和敏感程度會隨著社會潮流的變遷、個人經(jīng)歷和境界的提升而改變,比如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叛逆心理的存在,為了更接近成熟會更多地選擇黑白色等純色的產品。而到了青年階段,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知,自身的閱歷有了積累以后,會更容易接納彩色產品的存在等。設計師個性化和獨特性的設定,也應建立在對使用人群的心理和喜好上[2]。
心理學思維應用所圍繞的主題是人。在產品的藝術設計中,將心理學思維進行合理應用是要結合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案和實踐經(jīng)驗來進行的。通過模擬不同人群群體的心理,研究出人群對產品的需求、喜好、購買欲望、對使用過程的期望值等方面,再針對不同的群體,提出不同的綜合性方案,再有針對性地將其應用到產品的藝術設計中。該過程需要以專業(yè)的心理學分析知識為基礎,相當于為產品的設計和后期的銷售做一個全方位的調研工作,幫助產品設計團隊更加了解市場結構、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及體驗等信息。因此,心理學思維在產品藝術設計中的有效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革新的力度和銷售成果,是產品設計和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推動力量[3]。
心理學思維在另一個層面上,可以激發(fā)產品設計的人性化理念。當前人們的消費行為不僅僅局限于滿足生活生產的需要,更應該關注的是其消費觀念和心理上對于消費過程的感受。而人的心理變化過程是極不穩(wěn)定的,容易受消費環(huán)境、自身情緒和產品外觀帶來的沖擊所影響。因此,產品的設計過程從感性的層面來說,也是引起情感共鳴的過程。很多人在購物時,看到某樣產品的時候,并不是因為自己需要它或被它的功能所吸引,往往第一眼看到的是產品的外觀,也就是設計本身,比如顏色、味道、形狀、材質等,若當下剛好能挑起消費者的情感情緒,則很容易促成消費行為的產生。以香薰產品為例,它并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銷量卻持續(xù)增長。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首先,該產品符合人們在滿足生活所需之余,進一步追求生活品質的心理需求。其次,該產品主要的辨識度來源其味道,分為各類花香、果香、木香等類別,不同的香味基本能夠符合大多數(shù)人群的喜好,同時通過味道的傳播,能夠建立人與產品之間的關系,深化其對產品的良好印象。最后,在香味之余,通過對外觀、包裝的藝術化點綴,讓其不僅具備香薰的功能,還有充當擺件修飾環(huán)境的作用,從情緒上來說,讓很多人產生“用的時候香味宜人,不用的時候放在那很好看”等同理心理,購買的理由合理貼切,由此增強了人們的購買欲望。
有研究表明,男性對于方形的敏感度和偏愛程度均大于女性,而女性從各方面出發(fā)都會更偏愛曲線型的物體。原因是,男性多為理性生物,女性則更偏向感性,方形能讓人在心理上產生方正、牢固、穩(wěn)定等感覺,而曲線型則包含更多柔和、溫暖的感覺在里面。在家裝項目中,硬裝部分及大型物件多數(shù)由男性掌控,而家里的軟裝協(xié)調則以女方的選擇為主。以空調和新風機為例,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空調新風類產品外觀形狀多以方形為主,充分迎合了男性心理的需求。而燈具、擺件類物體的形狀偏向曲線型。另外,現(xiàn)在市面上大多數(shù)的桌椅、茶幾等均做了包角設計以防小孩碰撞,為各個家庭切實解決了一大隱患。這充分驗證了藝術心理學對產品外觀及人性化設計的引導作用。外觀形狀的不同以男女性別或不同受眾群體的心理喜好而定,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考慮、融入實用性強的人性化設計,則更能俘獲消費者的心[4]。
傳統(tǒng)的產品設計以生產和機械為主,幾乎不考慮產品到使用者手上的時候,是否符合其實際需求和使用習慣、心里期望值等因素。因此,對企業(yè)來說,要轉變固有的理念是一項最基礎和較為艱難的工作。企業(yè)的存在固然是為了利益,但利益的終端是消費者的選擇和購買。因此,從消費者的心理出發(fā),設計出符合其心中所想的產品,才能實現(xiàn)與市場長期共存、與用戶達到雙贏的局面。在今后的產品藝術設計道路中,企業(yè)要給設計師充分灌輸人本化的理念,設計師也應時刻保持初心,設計的存在是為了解決、迎合實際的需求問題,生產和收益固然重要,但顧客的肯定、企業(yè)的口碑和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力才是企業(yè)發(fā)展的根本。
在以往的產品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會著重考慮產品的質量和實用性問題。產品的功能也是大部分消費者重視的要點。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大眾的消費水平和對產品的審美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注重產品的功能和實用性以外,產品的美觀性、購物體驗等成為產品暢銷的主流因素。因此,一代產品的問世,前期的調研工作十分重要。第一步,從產品的針對性群體出發(fā),深入產品消費市場,結合用戶對該類產品的意見及建議,分析不同人群對該類產品的關注點及期望值。第二步,做好市場競品分析,對現(xiàn)有品牌和產品的各方面性能、使用反饋進行歸納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三步,充分利用以上兩點搜集的數(shù)據(jù),為自身產品的設計制定具有科學性、針對性的方案,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避開市場不滿意的部分,做好全方位的初期準備工作,給設計師的設計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有效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能反映人不同的心理活動,色彩的有效搭配甚至能夠給人的心理帶來暗示性的作用,引導人們的心理和肢體行為產生。因此,色彩心理學也始終作為心理學科中一項重要的科目存在。在藝術設計中,色彩心理學可以體現(xiàn)在產品包裝、企業(yè)的logo展示、產品宣傳海報等多方面。熟練掌握專業(yè)的色彩搭配知識,配合特色化圖案的使用,能夠幫助設計師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融入更多吸引用戶眼球的元素,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沖擊。以不同的顏色為例,比如紅色,代表著活力和興奮,能有效刺激人體大腦垂體激素分泌,使人身體里的血液循環(huán)速度加快,從而讓人感到十分興奮;淡藍色能給人帶來靜謐、美好的感覺,大多數(shù)人臥室會選擇它來作為背景色,但深藍色和大面積的藍色會使人產生壓抑、喘不過氣的感覺。因此,在對藝術元素進行選擇時,設計師要鞏固專業(yè)知識,以迎合用戶喜好為主、對元素的科學分析為輔,制定出綜合性強的設計方案。
在第一批產品投入市場并達到一定的銷量后,再次深入消費者中進行調研回訪,從產品外觀、性能、操作便捷度、實用性等多方面收集用戶的反饋,并進行歸納分析。針對不用更改產品設計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比如指導用戶如何進行界面操作、如何正確使用等,只需完善售后流程和維護系統(tǒng)即可。設計上的問題,如外觀形狀、顏色、功能等方面,根據(jù)數(shù)量占比建立科學的用戶模型,使設計師在對產品進行升級改造的過程中,能更有依據(jù)和針對性。另外,在用戶模型的建立過程中,會存在部分干擾因素。因此,在前期調研和后期反饋的數(shù)據(jù)中,調研人員要具備辨別信息真實度的能力,盡可能地按照單一變量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類,確保每一類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調研工作的有序開展也要有科學的流程制度和合理的監(jiān)督機制,設計師的工作只能以調研的數(shù)據(jù)為支撐,因此借助機制和他人的力量,才能確保調研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以此提升設計方案的質量和產品設計的最終效果。
時代進階和社會發(fā)展的腳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步加快,在此過程中,不論是產品的設計生產行為,還是大眾的消費能力行為都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需求是生產的動力,需求的存在才是刺激產品銷售的最大助益。
把握消費者的需求心理,站在用戶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確保產品藝術設計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預期是至關重要的。心理學思維的在產品藝術設計中的有效運用,能夠幫助產品市場建立科學的發(fā)展秩序,不斷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良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