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以勞動者為本位
        ——關于共同富裕的一條思考路徑

        2022-11-23 12:42:36陳明輝
        法治社會 2022年3期
        關鍵詞:勞動者勞動

        陳明輝

        內容提要: 在社會主義中國, 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 但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對自己的主人翁身份產生了懷疑, 轉而紛紛以打工人自居。 從法學視角來看, 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沒有一個整全性的勞動者概念, 而只有被部門法層層分割開來的勞動者概念。 1982 年憲法上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原本能夠覆蓋所有的勞動者, 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 勞動者被分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兩類群體。 在計劃經濟時代, 勞動者有著干部、 工人和農民的身份差異。 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后, 部門法上的勞動者分化為人事關系中的勞動者、 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 勞務派遣中的勞動者、 雇傭關系中的勞動者和自雇勞動者這五大類型。 從現(xiàn)實處境看, 不同勞動者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差距一直在不斷擴大。 以勞動者為本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一項核心內涵, 推進共同富裕必須以尊重勞動、 尊重勞動者為制度變革的基本立場。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光榮屬于勞動者, 幸福屬于勞動者?!雹倭暯剑?《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載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1125/c1024-31943652.html, 2021 年12 月20 日訪問。

        ——習近平

        引言

        2020 年, 一句“早安, 打工人” 引爆網絡。 無數(shù)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 甚至部分公務人員也競相以 “打工人” 自居。 這與建國初期的 “主人翁” 話語形成了鮮明對比。②參見游正林: 《主人翁話語的興起 (1930—1949)》, 載 《學?!?2020 年第1 期; 邵六益: 《社會主義主人翁的政治塑造(1949—1956)》, 載 《開放時代》 2020 年第5 期。話語是對現(xiàn)實的說明, 話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現(xiàn)實的認知變化。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勞動者應當是國家的主人。 但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 經濟制度的三個方面——經濟所有制、 分配方式和經濟體制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勞動者在法律上的身份地位及其現(xiàn)實處境也隨之改變。

        不少研究指出, 現(xiàn)如今我國勞動者與國家的關系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大量的國企工人和農民被拋入市場淪為雇傭勞動者, 成為新的工人階級。③參見潘毅等: 《農民工: 未完成的無產階級化》, 載 《開放時代》 2009 年第6 期; 潘毅、 陳敬慈: 《階級話語的消逝》, 載《開放時代》 2008 年第5 期; 吳清軍: 《國企改制與傳統(tǒng)產業(yè)工人轉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版, 第四章 “傳統(tǒng)產業(yè)工人階級再形成”, 第133-172 頁。這群數(shù)量龐大的新工人階級中的絕大部分未受勞動法律體系的有效保護。④參見黃宗智: 《重新認識中國勞動人民——勞動法規(guī)的歷史演變與當前的非正規(guī)經濟》, 載《開放時代》 2013 年第5 期。故而, 有學者聲稱我國工人國家的憲法定位與工人的實際狀況存在強烈反差。⑤參見汪暉: 《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階級政治的衰落、 再形成與新窮人的尊嚴政治》, 載《開放時代》 2014 年第6 期。在社會主義的中國, 勞動者的法律地位及其權益保障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勞動法問題, 而且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憲法問題。 現(xiàn)行憲法使用“勞動” 概念29 次, 其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以下簡稱《憲法》) 序言第十自然段、 國體條款、 經濟制度條款和勞動權條款都是直接涉及勞動者問題的核心條款。 這些憲法規(guī)范構成了勞動憲法的核心依據(jù)。 在共同富裕的戰(zhàn)略目標確立之后, 勞動者的身份、 地位及其現(xiàn)實處境尤其值得憲法學的關注。

        一、 憲法上的勞動者

        何為勞動, 誰是勞動者?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 但深究起來非常復雜。 勞動包括三種含義:(1) 廣義的勞動, 泛指人類一切有目的的活動; (2) 中義的勞動, 泛指人類為了維持和改善生活的勞作; (3) 狹義的勞動, 在他人的指揮監(jiān)督下勞動以換取物質生活資料。⑥參見蘇永欽主編: 《部門憲法》, 元照出版公司2005 年版, 第400 頁。在當前的經濟體制下,勞動形式多種多樣, 除了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 現(xiàn)在還出現(xiàn)了管理、 投資、服務, 以及數(shù)字勞動等新型勞動形式。⑦參見李弦: 《數(shù)字勞動的研究前沿》, 載 《經濟學家》 2020 年第9 期。1982 年 《憲法》 制定之初, 僅區(qū)分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種形式, 其所對應的是工人、 農民和知識分子這三個群體, 他們被稱為 “社會主義勞動者”。 后來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 涌現(xiàn)出了其他形式的勞動和勞動者。 這部分群體被憲法修正案確認為“社會主義建設者”。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 原先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新產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其憲法地位均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一) “社會主義勞動者” 的原初意涵

        “社會主義勞動者” 是1982 年 《憲法》 創(chuàng)設的一個概念, 此前的幾部憲法均未使用過這一概念。 此前, 在各類黨政文件中, 最常用的是作為全體勞動者集合的 “勞動人民” 概念。⑧根據(jù)長期擔任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的李維漢的界定, 勞動人民包括工人階級、 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 其他勞動人民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 城市小資產階級是指獨立工商業(yè)者、 不剝削人而受人雇傭的腦力勞動者和廣大青年學生。 參見李維漢:《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與民族問題》, 中央黨史出版社2016 年版, 第386 頁。類似于“社會主義勞動者” 的表述最早見于1957 年2 月, 毛澤東在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 “我們的教育方針, 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 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 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雹帷睹珴蓶|選集》 (第五卷), 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 第385 頁。 1978 年憲法將這句話寫入了憲法總綱。1962 年, 周恩來在 《政府工作報告》 中談到民族資產階級問題時,正式用到了 “社會主義勞動者” 的概念。 他講道: “他們在改造成社會主義勞動者的過程中是有成績的, 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雹鈪⒁娗耙?, 李維漢書, 第462 頁。1978 年3 月,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也使用了這一概念。 他指出, 在社會主義社會, 知識分子不再站在勞動者的對立面, “從事體力勞動者,從事腦力勞動者, 都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鄧小平文選》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第89 頁。

        憲法對于社會主義勞動者的范圍規(guī)定地相對明確。 1982 年 《憲法》 第十自然段規(guī)定: “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yè)必須依靠工人、 農民和知識分子,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 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 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 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 這個統(tǒng)一戰(zhàn)線將繼續(xù)鞏固和發(fā)展?!?這里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即是指“工人、 農民和知識分子”。?在1982 年憲法起草過程中, 有人提議將國體條款中 “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 的表述, 修改為 “以工人、 農民和知識分子為基礎的聯(lián)盟”。 不過, 該意見并沒有被采納。 參見 《彭真?zhèn)鳌?編寫組: 《彭真在主持起草1982 憲法的那些日子里》, 載《中國人大》 2013 年第6 期。彭真在1982 年 《憲法》 修改草案的報告中指出: “組成這個政權的階級結構, 已經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工人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 人數(shù)增長了許多倍, 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比重進一步增大。 廣大農民經過社會主義改造, 已經從個體農民變成集體農民。 知識分子的人數(shù)也增長了許多倍, 從總體上說, 他們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剝削階級已經不再存在, 原來這些階級的成員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憲法室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制憲修憲重要文獻資料選編》,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 年版, 第98 頁。

        關于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界定標準, 彭真的報告中有一個重要表述——“自食其力”, 也就是以自己的勞動養(yǎng)活自己。 在社會主義理論中, 勞動不僅具有物質生產功能, 而且具有精神改造的面向。如果說自由是人的本質, 那么是勞動使人自由, 勞動使人成為人。 也只有人人都勞動的社會才是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 所以, 社會主義的目標就是要廢除私有制, 廢除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階級壓迫, 讓所有人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讓勞動者成為國家的主人。

        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并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隨著社會主義改造鍛造出來的。 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絕大多數(shù)人要么是國營經濟中的工人, 要么是集體經濟中的農民。 在公有制經濟、 按勞分配和計劃經濟體制所構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之中, 勞動既是一項權利(這項權利的核心內容就是國家分配工作崗位), 也是一項義務。 而那些游離在體制外的人員, 則被視為“反社會主義的反動分子”納入勞動教養(yǎng)制度的規(guī)訓之中。?1957 年8 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 《關于勞動教養(yǎng)問題的決定》。 該決定在我國建立了勞動教養(yǎng)制度。 2013 年12 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 《關于廢止有關勞動教養(yǎng)法律規(guī)定的決定》, 這意味著已實施50 多年的勞教制度被依法廢止。 關于對該制度的憲法學分析, 可參見王人博: 《權力與技術——對勞動教養(yǎng)問題的一個憲法學分析》, 載王人博: 《1840 年以來的中國》, 九州出版社2020 年版, 第474-501 頁。后一部分人數(shù)量極少, 因此,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社會主義勞動者” 與“人民” 幾乎完全一致, 覆蓋了絕大多數(shù)的“公民”。

        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 中國勞動者的地位到達了歷史最高點, 是名副其實的主人翁。 這種主人翁地位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 第一, 在政治制度上, 全體勞動者是政治上的主權者; 第二, 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 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 第三, 在工作單位的管理上, 建立了職工代表大會,勞動者能參與單位的民主管理; 第四, 在勞動產品的分配上, 實行按勞分配, 發(fā)放糧票、 肉票、 布票等商品憑證取代以金錢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消滅了私有資本對勞動的剝削; 第五, 在勞動關系上, 消除了雇傭勞動關系, 實現(xiàn)了自由勞動, 并依托工會維護勞動者利益; 第六, 勞動者承擔了以國家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勞動、 遵守勞動紀律等特殊義務。

        可以看到, 此時的勞動者地位并不只有 《憲法》 第一條的宣示, 而是由經濟所有制、 分配制度、 計劃經濟體制、 公有制經濟中的民主制度和工會制度共同支撐起來的。 勞動者被鑲嵌在一個個的公有制經濟單位之中, 是由單位負責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的“單位人”。?參見張霽雪、 陶宇: 《單位人的集體記憶與身份生產——基于H 廠三代工人口述歷史的研究》, 載《學習與探索》 2014 年第6 期。不過, 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下, 農民階級并沒有享受到“單位人” 的種種福利, 他們被固定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 并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國家經濟發(fā)展風險的承擔者。?參見溫鐵軍等: 《八次危機: 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 東方出版社2013 年版, 第19 頁。

        (二) 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建設者” 的產生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所有人都在公有制經濟內從事生產, 因此尚能維持著 “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純潔性。 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 當國家不能為城鎮(zhèn)青年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時, 國家發(fā)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 讓城鎮(zhèn)青年在農村地區(qū)實現(xiàn)就業(yè)。?參見前引?, 溫鐵軍等書, 第38-39 頁。然而一系列政治運動, 加上公有制經濟體內部的管理問題, 國民經濟出現(xiàn)了嚴重困難, 城市和農村都出現(xiàn)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為走出危機, 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在農村拉開序幕。 1979—1984 年的農村改革, 代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生產方式的人民公社解體。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一夜之間, 讓全國農民變回了單打獨斗、 自負盈虧的農戶。 為了解決城鎮(zhèn)青年的就業(yè)問題, 1981 年10 月, 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fā)布了 《關于廣開門路, 搞活經濟, 解決城鎮(zhèn)就業(yè)問題的若干決定》。 該決定提出發(fā)展城市勞動者個體經濟, 并明確肯定了個體勞動者的地位——“個體勞動者, 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勞動者。 他們的勞動, 同國營、 集體企業(yè)職工一樣, 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必需的, 都是光榮的。 對于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 應與國營、 集體企業(yè)職工一視同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廣開門路、 搞活經濟, 解決城鎮(zhèn)就業(yè)問題的若干決定》 (中發(fā) 〔1981〕 42 號), 1981 年10 月17 日。

        經濟體制改革啟動之后, 商品經濟回來了, 雇傭勞動也回來了, 出門打工甚至成為幾億農民家庭的出路。 1982 年《憲法》 第十一條承認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憲法地位: “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從公有制經濟中走出的非公有制經濟的勞動者, 在1982 年憲法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身份。 在非公有制經濟產生之后,勞動者和社會主義勞動者就難以直接劃等號了, 只有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勞動的勞動者才是社會主義勞動者。

        2000 年12 月, 江澤民在第19 次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發(fā)表講話, 提出, 個體勞動者和私營企業(yè)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了力量, 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江澤民文選》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第152 頁。次年7 月, 江澤民在建黨80 周年的講話中指出: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fā)生了新的變化, 出現(xiàn)了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 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 個體戶、 私營企業(yè)主、 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 自由職業(yè)人員等社會階層。 而且, 許多人在不同所有制、 不同行業(yè)、 不同地域之間流動頻繁, 人們的職業(yè)、 身份經常變動。 這種變化還會繼續(xù)下去。 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 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 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 通過合法經營, 為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yè)作出了貢獻。 他們與工人、 農民、 知識分子、 干部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團結在一起, 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參見前引?, 《江澤民文選》 (第三卷), 第286 頁。2004 年, 憲法修正案正式將 “社會主義建設者” 寫入憲法序言, 與“社會主義勞動者” 相并列。 自此, 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正式開始獲得政治上的平等對待,這才有私營企業(yè)主加入中共黨組織, 在各級人大代表、 政協(xié)委員中作政治安排, 擔任工商聯(lián)會長(主席), 開展評選和表彰優(yōu)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活動, 等等。

        與公有制經濟內的勞動者相比, 在非公有制經濟工作的絕大多數(shù)勞動者基本上不占有生產資料, 不參與企業(yè)的管理過程, 不實行按勞分配, 更不享受公有制經濟內的福利保障。 這也意味著,從社會主義勞動者分化出來、 占中國人口大多數(shù)的這部分人已經喪失了原先憲法所承認的尊榮和地位。 社會主義建設者是經濟體制改革塑造出來的, 他們的工作單位屬于非公有制經濟, 因此他們不屬于社會主義勞動者。 但是, 從社會主義勞動者變?yōu)樯鐣髁x建設者, 是國家主導的經濟體制改革造成的。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數(shù)量不斷擴大, 并且大有趕超之勢。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 2019 年全國有勞動力8.11 億人, 其中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4.42 億人, 鄉(xiāng)村就業(yè)人員3.32 億人。 在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中, 僅有5769 萬人是在國有單位, 剩下的3.8 億都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就業(yè)。 也即是說, 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中, 87%的人都是社會主義建設者, 僅有13%的人屬于社會主義勞動者; 在全國就業(yè)人員中, 這部分人也占到了全國勞動力人口的46.8%。?相關數(shù)據(jù)參見 《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0》, 載國家統(tǒng)計局網,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2021 年12 月8日訪問。從這個數(shù)據(jù)來看, 當下中國勞動人民中近一半已經不再是憲法上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二、 部門法上的勞動者

        憲法上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是根據(jù)經濟所有制作出的二分法, 部門法上的勞動者與憲法上的勞動者很難直接對上號。 在計劃經濟時代, 我國并沒有勞動法或公務員法之類的專門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 而只有 《工會法》 處理國有企事業(yè)單位職工與單位的關系。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勞動力市場的建立, 我國在1994 年制定了 《勞動法》。 不過, 《勞動法》 并沒有將所有勞動者納入其調整范圍, 全體勞動人民被分割在不同的部門法領域之中。

        (一) 計劃經濟時代的三分法: 干部、 工人和農民

        在電影《革命者》 中, 青年毛澤東有一句臺詞: “我在這里收書, 打掃衛(wèi)生, 每個月給我八元,我就是工人。” 建國之后從未使用過這種寬泛的工人概念。 但在革命根據(jù)地時期, 幾乎所有的雇傭勞動者都被界定為工人, 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也相對平等。 在收入分配方面, “黨政軍工作人員的報酬, 不能超過一個熟練工人”。?《謝覺哉文集》, 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第353 頁。在社會保障方面, 中共領導的革命政權對所有工人予以了同等的法律保護。 1931 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凡在企業(yè)、 工廠、 作坊及一切生產事業(yè)和各種機關 (國家的、 協(xié)作社的、 私人的都包括在內) 的雇傭勞動者, 都應享受勞動法的規(guī)定?!?韓延龍、 常兆儒編: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jù)地法制文獻選編》 (第四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年版, 第569 頁。對于雇農、 森林工人、 季候工人、 交通工人、 苦力、 家庭的女廚役及其他有特殊勞動條件的工人, 勞動法還對其施加了特殊保護。 1933 年的 《勞動法》 第一條規(guī)定得更為明確: “本勞動法,對于凡受雇傭的勞動者均適用之?!?參見前引?, 韓延龍、 常兆儒編書, 第584 頁。在抑制地主剝削方面, 即便是陜甘寧邊區(qū)時期, 也不允許富農的地租收入超過其總收入的1/4。?《謝覺哉日記》 (下), 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第1248 頁。

        1949 年建國初期, 城鎮(zhèn)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相差并不大, 行政系統(tǒng)、 教育系統(tǒng)、 軍隊系統(tǒng)、 工人系統(tǒng)都實行定級工資制。 不同系統(tǒng)的級數(shù)和工資并不一樣, 但最高級與最低級之間的差距不超過10倍。?相關數(shù)據(jù)可參見黃新原: 《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的中國往事》,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年版, 第87-98 頁。在社會保障方面, 當時的勞動法對與企業(yè)建立長期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與僅建立臨時性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開始有了區(qū)別待遇。 1951 年2 月, 政務院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 將其適用對象限定為“雇傭勞動者”。 雇傭勞動者包括“工人” 和“職員”, 排除了“臨時工” “季節(jié)工” 和“試用人員”。?“雇傭勞動者” 的所在單位分為兩類: 一是雇傭工人與職員人數(shù)在一百人以上的國營、 公私合營、 私營以及合作社經營的工廠、 礦場及其附屬單位與業(yè)務管理機關; 二是鐵路、 航運、 郵電的各企業(yè)單位及其附屬單位。 參見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編: 《中央人民政府法令匯編 (1951 年)》, 法律出版社1982 年版, 第473 頁。臨時工、 季節(jié)工與試用人員的勞動保險待遇由《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 規(guī)定。 這兩類勞動人員的勞動保險待遇確有不同。 以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為例, 一般工人可以享受的因公殘廢撫恤費為本人工資的75%, 付至死亡時止, 而臨時工等只能一次性獲得12 個月的本人工資。?參見前引?,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編書, 第359 頁。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計劃經濟體制正式確立, 國家根據(jù)勞動者從事勞動的性質, 將勞動者分為了干部、 工人和農民三大類別, 并對這三類勞動者進行了分類管理, 干部歸人事部門管, 工人歸勞動部門管, 農民歸農業(yè)部管。 其中, 干部是指黨政機關、 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中不直接從事生產性勞動的管理人員。 干部身份主要通過從軍、 考入大中專院校、 通過公考招錄等方式獲得。 工人一般都是擁有城鎮(zhèn)戶口在公有制企業(yè)從事生產活動的居民。 農民則都是在集體所有制土地上勞作的農村居民。

        在收入分配方面, 計劃經濟時代嚴格貫徹按勞分配原則, 干部和工人的工資并沒有本質差別。1956 年6 月, 國務院《關于工資改革的決定》 對勞動工資進行了集中統(tǒng)一管理, 制定了24 級工資表。 其中, 最高一級月工資為594 元, 最低一級月工資為45 元。 在勞動關系問題上, 干部和工人都是國家雇員, 與國家都是人事關系, 并沒有行政編、 事業(yè)編和合同編的概念。 干部與工人的工資收入由級別而不是身份決定。 到了計劃經濟的后期, 干部和工人在級別工資之外, 根據(jù)單位效益和個人工作完成情況, 還有獎金和其他福利待遇。?參見國家勞動總局政策研究室編: 《中國勞動立法資料匯編》, 工人出版社1980 年版, 第22 頁。真正與之構成根本性差別的是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下的農民, 他們作為集體土地上的勞動者, 承擔了國家工業(yè)發(fā)展的重擔。 由于數(shù)據(jù)的匱乏, 我們無法一覽計劃經濟時代城鄉(xiāng)勞動者的收入差異, 不過1978 年的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略作參考。 據(jù)統(tǒng)計, 1978年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4 元,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3.6 元, 后者約為前者的39%。?《中國歷年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指數(shù)統(tǒng)計 (1978—2012)》, 載百度文庫網, https://wenku.baidu.com/view/9166041af111f18582 d05a09.html, 2021 年12 月11 日訪問。

        (二) 市場經濟時代的多元勞動者身份

        改革開放初期, 市場調節(jié)被作為計劃調節(jié)的補充手段, 城鄉(xiāng)二元體制開始松動, 不少農民開始進城打臨時工。 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式確立, 勞動力市場迎來的巨大變化, 國企改革和農民工進城大大加快了多元化勞動者身份的產生。 目前而言, 我國的勞動者散落在行政法、 勞動法、 民法等各領域的調整之中, 有人事關系、 勞動關系、 勞務關系、 雇傭關系、 自雇勞動者這幾種主要類型。

        1.人事關系中的勞動者

        人事關系中的勞動者是指擁有行政或事業(yè)編制, 在各級黨政機關從事管理工作的勞動人員。 人事關系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 只有干部身份才屬于人事關系的范疇。 所謂干部, “是指列入干部編制、 享受干部待遇, 從事各種公務管理工作的公職人員”。?浦興祖: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年版, 第209 頁。國家機關、 事業(yè)單位和國有企業(yè)管理人員都屬于干部序列。 雖然與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的人員也可參照適用 《勞動法》 和 《勞動合同法》, 但這類勞動者與工作單位的關系有著明顯的公法屬性,?參見盧修敏: 《人事關系的法律界定》, 載《政法學刊》 2009 年第5 期。二者更接近行政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 擁有編制的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主要由 《公務員法》 《事業(yè)單位人事管理條例》 等法律法規(guī)和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的規(guī)定。 相當于其他領域的勞動者, 處在人事關系中的勞動者基本是終身任職, 擁有比較有保障的工資和社會福利待遇, 在所有勞動者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2.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

        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前, 我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法。 我國的勞動法制度, 是為配合國企改革的推進建立起來的。 1982 年勞動人事部發(fā)布《關于積極試行勞動合同制的通知》, 提出 “新人新制度、 老人老制度”, 最終達到所有職工都實行勞動合同制。?參見宋士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yè)勞動關系變遷的歷史考察》, 載《當代中國史研究》 2018 年第1 期。為配合國企改革, 國務院還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 解決城鎮(zhèn)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1995 年, 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深化企業(yè)職工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 確立了社會統(tǒng)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模式。 1998—1999 年, 國務院先后出臺 《關于建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 和《失業(yè)保險條例》, 初步形成了城鎮(zhèn)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大量國企職工轉軌和下崗的同時, 幾億農民陸續(xù)進城務工, 形成了一個全國統(tǒng)一的的勞動力市場。 為了規(guī)范用工, 全國人大先后制定《勞動法》 (1994 年)、 《勞動合同法》 (2007 年), 勞動法上的勞動者由此形成。 不過, 并不是所有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都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1994 年《勞動法》 第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yè)、 個體經濟組織 (以下統(tǒng)稱用人單位) 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適用本法?!?判定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核心標準就是有無簽訂有效的勞動合同, 并且只有“企業(yè)、 個體經濟組織、 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等組織” 可以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社會法室編: 《新勞動合同法適用指南與案例精析》, 法律出版社2013 年版, 第5 頁。在 《勞動法》 的保護之下, 勞動者應當享有工作時間、 休息休假、 工資報酬、 社會保險和福利、 合同解除等法律保障。

        3.勞務派遣中的勞動者

        2007 年制定的《勞動合同法》 在勞動關系之外, 還規(guī)定了勞務派遣這種特殊的勞動形式。 勞務派遣是指勞動者與勞務派遣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由勞務派遣單位派至其他單位工作的一種勞動制度。 勞務派遣制度區(qū)分了 “用人單位” 和 “用工單位”, 用人單位負責支付勞動者的酬勞和社會保險, 用工單位則放心大膽地使用勞動力, 從而甩掉勞動法上的重重束縛。 這一制度是中國從歐美發(fā)達國家引進的, 其在英美國家的用工比例占到20%—25%。?參見黃宗智: 《中國的非正式經濟》, 載《文化縱橫》 2021 年第6 期。但引入中國之后, 該制度得到了各類企事業(yè)單位的廣泛運用, 成為企事業(yè)單位招收新員工的首選方式。 據(jù)統(tǒng)計, 到2011 年6 月, 全國已有企業(yè)勞務派遣工3700 萬。?參見全總勞務派遣問題課題組: 《當前我國勞務派遣用工現(xiàn)狀調查》, 載《中國勞動》 2012 年第5 期。現(xiàn)如今, 這個數(shù)字可能已經超過了6000 萬, 勞務派遣以及其他的非正式用工可能占到所有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的75%。?參見前引?, 黃宗智文。

        誠然, 《勞動合同法》 對勞務派遣施加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規(guī)定了勞務派遣公司的資質, 規(guī)定了用工單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 規(guī)定勞務派遣的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2012 年修訂后的《勞動合同法》 第六十六條還明確規(guī)定: “勞動合同用工是我國的企業(yè)基本用工形式。 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形式, 只能在臨時性、 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shù)量, 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 具體比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guī)定?!?2014 年1 月, 人社部出臺的《勞務派遣暫行規(guī)定》 第四條第一款, 明確要求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shù)量, 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shù)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 但從現(xiàn)實的情況來看, 這些規(guī)制手段效果并不理想。?參見謝增毅: 《勞務派遣規(guī)制失靈的原因與出路》, 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15 年第1 期。

        4.雇傭關系中的勞動者

        雇傭關系是指雇員在一定或不特定的期間內, 接受雇主的指揮與安排, 向雇主提供勞務, 由雇主向雇員支付報酬的權利義務關系。 由于 《勞動法》 中的勞動關系只適用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 因此私人之間的雇傭勞動不屬于勞動法的范疇, 而只受民法上雇傭合同的約束。 這類勞動者包括受雇于家庭或私人的私人醫(yī)生、 私人保姆、 私人保鏢、 私人司機, 以及企業(yè)招收的實習生。 在法律上, 這類雇傭勞動者與雇主之間不存在從屬性的勞動關系, 雙方是自愿平等的民事關系, 因此不需要國家的特別保護。 雇傭關系中還存在一種臨時性的勞務關系, 即勞動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勞動服務, 用工者依約向勞動者支付勞務報酬的法律關系, 例如工地上的臨時雇工、平臺上注冊的家政服務人員等。 隨著平臺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越來越多勞動者進入這些臨時勞務關系中, 他們的勞動權益如何保障已經成為當前勞動法領域的重點問題。

        5.自雇勞動者

        所謂自雇, 就是自己雇用自己獲得部分或者全部收入的謀生方式。?涂永前: 《大眾創(chuàng)業(yè)時代亟須完善自雇勞動者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載 《法制日報》 2015 年12 月16 日第11 版。自雇勞動者的范圍非常廣泛, 內部差異也非常巨大, 企業(yè)所有者、 個體戶、 自由職業(yè)者、 承包集體土地從事農業(yè)生產的農民原則上都屬于自雇勞動者。 從勞動者社會保障的角度而言, 企業(yè)所有者和個體戶的收入水平明顯高于農民, 他們也有經濟條件為自己購買社保。 因此, 真正值得高度關注的是這3.32 億從事農業(yè)生產的農民, 他們占到了全部勞動人口的41%,?參見前引?。但幾乎在所有的勞動保護法律法規(guī)之外。 1954 年 《憲法》 原本想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 但由于農村土地剛在1948 年確立了農民私有土地制, 直接收回阻力太大, 因此才有了農村集體所有制。?參見劉連泰: 《“土地屬于集體所有” 的規(guī)范屬性》, 載《中國法學》 2016 年第3 期。在農村集體所有制下, 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 農民與村集體是土地承包關系, 受 《農村土地承包法》 的調整。 在計劃經濟時代, 土地承包權不能流轉,農民被固定在土地上, 其生老病死、 衣食住行全仰賴于農業(yè)生產, 國家無力承擔農民的醫(yī)療和社保, 反而汲取農業(yè)生產剩余扶持工業(yè)發(fā)展。 在市場經濟時代, 由于工農業(yè)“剪刀差” 的存在, 農業(yè)生產收益較低, 幾億農村勞動力競相進城務工。 對于絕大部分的農民而言, 無論與用人單位建立何種勞動關系, 他們的勞動收益和受到的勞動保護也遠大于在集體土地上的自我勞作。

        除了上述五類勞動者之外, 現(xiàn)實中各類企事業(yè)單位為了降低用人成本, 正源源不斷地產生出新的勞動關系形式。 當前階段, 企業(yè)用工的一個基本改革趨勢就是在靈活用工的口號下, 推行各種類別的承包制。 京東、 順豐、 小米等巨型私有企業(yè)一直在試圖調整自己的用工方式, 盡可能地將企業(yè)與員工的勞動關系向承包關系轉變。 近年來中國移動等國有控股企業(yè)也啟動了離職承包制, 以此降低用人成本, 提高企業(yè)效益。 所謂離職承包制, 即將運營商與員工的勞動合同關系解除, 然后員工以個人承包公司業(yè)務的形式成為公司的個人代理開展經營業(yè)務。?參見 《中國移動試點員工離職承包, 開啟內部員工承包的個體經濟時代!》, 載搜狐網 “點步專家”, https://www.sohu.com/a/372671848_100153919, 2021 年12 月8 日訪問。在這種用工方式之下, 企業(yè)只保留核心團隊, 其他員工簽訂離職承包書成為公司業(yè)務的外包者, 這對于弱勢部門和底層員工無疑刺激最大。 這種承包制有點像農村土地承包制, 但與后者又存在本質區(qū)別。 在大型國有控股企業(yè)中推行這種用工方式將會產生怎樣的法律后果和社會后果, 值得我們深思。

        三、 現(xiàn)實中的勞動者

        當前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沒有一個整全性的勞動者概念, 而只有被部門法分割開來的勞動者概念。 1982 年 《憲法》 上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原本能夠覆蓋所有的勞動者, 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 大量的勞動者被排除在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外。 國企改革就像一把篩子, 把原先工人群體中的底層工人篩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洪流。 而長期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 則是迫不及待地涌入市場經濟, 尋求經濟地位的上升渠道。 為應對這兩股潮流, 勞動法應運而生。 不過, 相對于勞動領域的豐富實踐, 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實在過于克制。 本文無力描述整個勞動者的現(xiàn)實狀況, 僅嘗試借助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勾勒現(xiàn)實中勞動者的真實處境。

        (一) 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的鴻溝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凱蒂指出, 經濟不平等由勞動收入不平等和資本收入不平等兩部分構成, 其中, 資本收入的不平等是嚴重的經濟不平等, 富人的財富主要來自資本的增值, 而不是勞動收入。?參見[法] 托馬斯·皮凱蒂: 《21 世紀資本論》, 中信出版社2014 年版, 第311 頁。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的一項核心要義就是要消除資本對勞動的剝削, 廢除一部人可以不勞動而光依靠資本就可以過上富裕生活的制度。 對此, 貫徹社會主義原則的1975 年《憲法》 和1978 年 《憲法》 均規(guī)定了 “不勞動者不得食”。 現(xiàn)行憲法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 允許資本市場合法存在, 但如今資本收入的不平等已經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嚴重阻礙了共同富裕的實現(xiàn), 甚至對人們的勞動觀念產生了消極影響。

        資本收益與勞動回報率的巨大差異導致資本進一步向勞動報酬份額較低的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傾斜, 這反過來又加劇勞動回報率的下降。?參見張車偉、 趙文: 《中國勞動報酬份額問題——基于雇員經濟與自雇經濟的測算和分析》, 載《中國社會科學》 2015 年第12 期。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 最直觀的就是房地產市場的回報率和各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近二十年來, 中國房地產市場急劇擴張, 房價年年攀升,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十年的房價幾乎翻了十番, 這就意味著只要資本進入了房地產市場就是穩(wěn)賺不賠。 即便這些房產不能直接套現(xiàn), 憑借著高額的租金, 房產主就可以享受安全而穩(wěn)定的收入。 正所謂“晚買一年, 白干三年”, 晚進入房地產市場的人, 就得給高房價買單。 從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來看, 財富數(shù)額越大, 周期越長, 收益率越高。 有錢人越有錢, 這已然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基本常識。 國內經濟學研究指出: “資本收入差距的嚴重程度已經遠超我們的想象。 相比于5 年各省、 直轄市、 自治區(qū)勞動收入基尼系數(shù)的均值為0.433, 資本收入基尼系數(shù)的均值已達到驚人的0.807。”?肖威: 《經濟轉型背景下勞動收入差距和資本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差異性影響研究》, 載《國際貿易問題》 2020 年第8 期。資本收入和勞動收入的巨大鴻溝也徹底改變了勞動觀念。 當下勞動者的普遍心態(tài)不是現(xiàn)行 《憲法》第二十四條要求的 “熱愛勞動”, 而是想通過勞動積累資金, 然后通過購買房產等方式徹底擺脫勞動。 勞動不再崇高, 而僅僅是滿足生存的手段, 這是當下社會崇尚資本而不是勤勞致富的原因。?顧駿: 《“未富先懶” 與勞動觀念式微》, 載 《探索與爭鳴》 2015 年第8 期。

        (二) 勞動收入差距的持續(xù)擴大

        現(xiàn)行憲法上的分配原則是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制度并存”。 但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 即便是在勞動收入領域, 按勞分配貫徹得也不充分。 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述中, 公平是首要價值目標, 因此, 按勞分配的“勞” 應當是按照勞動投入計算, 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 效率優(yōu)先于公平, 按勞分配的是按照勞動產出計算的。?參見閻天: 《憲法按勞分配規(guī)范的當代意涵》, 載 《法學評論》 2021 年第6 期。因此, 由于勞動效率的差異, 勞動收入的差距在所難免?,F(xiàn)實的情況是, 勞動者的勞動收入一直在持續(xù)擴大, 底層勞動者與上層勞動者的收入差距在持續(xù)攀升, 中層勞動者的數(shù)量在不斷下降, 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淪為底層勞動者。 有學者基于中國家庭收入調查數(shù)據(jù)(CHIP) 發(fā)現(xiàn), 我國城鄉(xiāng)居民勞動收入整體上呈金字塔型, 即勞動收入低的群體占據(jù)了勞動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 從1988 年到2013 年, 這個金字塔的頸部越來越細, 底座越來越寬, 這意味著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勞動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 處于中等收入層級的居民比重逐漸縮小。?參見柏培文、 李相霏: 《要素收入與居民分配格局》, 載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 年第5 期。

        出現(xiàn)這種狀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 “超級經理人” 的出現(xiàn), 他們掌握著企事業(yè)單位的分配權, 很多時候他們的勞動產出又是將他們管理下的所有勞動者的勞動產出計算在內, 因此各種千萬年薪的經理人屢見不鮮。 有數(shù)據(jù)顯示, 2020 年A 股上市公司的高管平均薪酬為198.78 萬元, 排名首位的高管年薪高達4122 萬。?《2020 中國A 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 7459 位高管年薪過百萬, 方大特鋼前任董事長謝飛鳴列第一》, 載新浪科技網,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6-01/doc-iirczymk4658488.shtml, 2021 年12 月10 日訪問。二是勞動者議價能力低, 在與工作單位的勞資談判中處于劣勢地位。 尤其是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和私營大中型企業(yè), 它們自恃對勞動者有足夠的吸引力, 因此在勞動力市場上極度壓價, 并通過勞務派遣、 人事代理、 臨時工等非正規(guī)方式聘用勞動者, 盡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 而一般的勞動者并不了解其中的奧妙, 不少勞動者直到最后簽訂合同的時候才會看到對方的格式化合同, 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參見前引?, 黃宗智文。

        (三) 勞動者身份的不平等問題

        身份歧視是勞動者在職場上面臨的另外一種不公平。 這種身份不平等在機關和國有企事業(yè)單位最為顯著。 《半月談》 記者發(fā)現(xiàn), 在鎮(zhèn)一級基層工作人員中, 可以同時有公務員編制、 行政編制、人事代理、 勞務派遣、 合同工、 臨時工等9 種身份。參見邵琨等: 《傾聽基層心聲: 一個鄉(xiāng)鎮(zhèn)九種人, 沒有編制很傷人》, 載半月談網, http://www.banyuetan.org/jrt/detail/20190213/1000200033134991550022092084838364_1.html, 2021 年12 月11 日訪問。身份的不平等帶來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落差。物質上的不公平主要體現(xiàn)為同工不同酬, 因為有些企事業(yè)單位既不是按照勞動強度分配薪資, 也不是按照勞動的貢獻度分配薪資, 而是根據(jù)不同的勞動者身份的不同類型分配薪資待遇。 全國政協(xié)委員趙銥民調查發(fā)現(xiàn), “在陜、 晉、 豫、 鄂二十余家國營企事業(yè)單位, 正式編制職工的收入通常是合同工的2 倍以上, 是勞務派遣工或臨時工的4 至5 倍, 甚至在一些行業(yè)或企業(yè), 正式職工與同工種臨時工收入差異高達6 倍以上。 除工薪之外, 后幾類員工在住房基金、 補償養(yǎng)老金方面與國家正式職工亦差異懸殊?!睓栎x、 劉杰: 《駐陜全國政協(xié)委員趙銥民呼吁: 制止身份歧視 還勞動者薪酬公平》, 載 《各界導報》 2011 年3 月11 日第7 版。

        精神上的落差有時比收入上的不平等更令人感到刺痛。 在人的本性之中, 尋求他人的承認是人的基本需求, 也是個體尊嚴建構的重要來源。 整個人類的革命史就是一部捍衛(wèi)平等尊嚴的歷史。 社會主義之所以優(yōu)越于資本主義, 就是因為社會主義承諾了一個普遍平等的世界。 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為了保證普遍的平等, 確保每個勞動者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對此, 現(xiàn)行《憲法》 第四十二條第三款中規(guī)定: “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 國有企業(yè)和城鄉(xiāng)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勞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私營企業(yè)中的勞動者大多不是私營企業(yè)的主人, 他們無法做到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勞動。 而在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工作的被賦予各種低人一等身份的勞動者, 更是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勞動制度帶來的屈辱感。

        (四) 勞動者的代際公平問題

        由于體制改革和社會機會的減少, 代際公平問題在80 后和90 后的青年勞動者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不少行業(yè)和企事業(yè)單位都實行所謂的 “新人新辦法、 老人老辦法”。 這種保守的改革立場, 使得改革不會觸動老員工的利益, 而將市場競爭的壓力全數(shù)給到了新員工的身上。 以高校的“非升即走” 改革為例, 制度設計者設想的是引入該制度, 刺激高校教師多產出科研成果, 其實施結果就是大大提升新入職者的考核條件和晉升門檻, 而這部分新進職工卻無法享受原有職工已經得到的種種福利待遇。 實證研究表明: “‘60 后’ 和‘70 后’ 通過提高努力可以顯著改變命運, 但 ‘80 后’ 努力改變命運的作用卻明顯降低。 可以說, ‘60 后’ 和‘70 后’ 成為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 其事業(yè)發(fā)展的初期中國社會為弱勢群體通過努力向上流動提供了更為暢通的渠道。 當前 ‘80 后’ 逐漸成為社會主體, 新的利益格局和社會結構正在逐步形成, 外部環(huán)境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依然居高不下,努力在決定個體經濟社會地位中的作用有所降低?!饼忎h、 李智、 雷欣: 《努力對機會不平等的影響: 測度與比較》, 載 《經濟研究》 2017 年第3 期。代際的不公平意味著下一代的勞動者極度依賴上一代在財富、 知識、 權力和其他社會資本方面的積累, 這也意味著窮人的孩子越來越難擺脫貧窮的命運。 而這正是當下年經人選擇“躺平” 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結語

        革命先驅李大釗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時, 總結了社會主義的三個特征: (1) 社會主義是富裕的而不是窮苦的社會; (2) 社會主義不是被迫勞動而是愉快勞動; (3) 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經濟自由上的真正的自由。參見李大釗: 《社會主義釋疑》, 載 《李大釗選集》, 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 第476-478 頁。無疑, 李大釗所企盼的社會主義是尊重勞動、 尊重勞動者的社會主義。 然而,社會主義的前途是光明的, 但社會主義的道路卻是曲折的。 新中國成立之后, 為了支持國家的國防和工業(yè), 我們犧牲了農民和農業(yè), 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將農民固定在集體土地上, 完成了工業(yè)資本的原始積累。 改革開放之后, 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我們犧牲了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利益, 將資金、 技術和政策供給東部沿海地區(qū)。 在時代的洪流之下, 廣大勞動者的憲法地位、 法律地位和現(xiàn)實地位隨之上下翻滾, 全然由不得自己做主。 通過本文的梳理,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 規(guī)范上勞動者的概念在不斷窄化, 出現(xiàn)了大量不是勞動者的勞動者。 這種法律概念的窄化意味著法律的不平等保護, 意味著法律對不同階層的勞動者實施了差別對待, 這反過來又加劇了現(xiàn)實中勞動群體貧富差距。 無怪乎黃宗智要說, “今天的勞動法規(guī)已經把原來革命傳統(tǒng)中 ‘勞動人民’ 或 ‘工農階級’ 的大多數(shù)排除在其外, 實質上已經成為一種強烈傾向維護特權身份和收入階層的既得利益的法規(guī), 和革命傳統(tǒng)中的勞動立法十分不同”。參見前引?, 黃宗智文。

        如今, 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之下, 共同富裕成為了黨和國家在未來幾十年的核心議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推進共同富裕的首要原則就是鼓勵勤勞創(chuàng)新致富。 “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 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chuàng)造。 要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放在首位, 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 增強發(fā)展能力創(chuàng)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 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yè)技能, 提高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 增強致富本領。 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 暢通向上流動通道, 給更多人創(chuàng)造致富機會, 形成人人參與的發(fā)展環(huán)境, 避免 ‘內卷’、 ‘躺平’?!绷暯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載 《求是》 2021 年第20 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應當堅持以勞動和勞動者為本位。 從內涵上看, 以勞動者為本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一項核心內涵。

        以勞動者本位推進共同富裕, 首先需要從憲法上塑造一個統(tǒng)一的勞動者概念, 重申勞動光榮的觀念, 提升勞動的價值和勞動者的社會地位。 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 堅持人民民主的價值理念, 提升各級人大和政協(xié)底層勞動者群體的代表比例, 讓更多的勞動者有機會為自己發(fā)聲;第二,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推動財稅體制的價值轉型, 由效率優(yōu)先轉變?yōu)楣絻?yōu)先, 國家財政和稅收政策重點向貧困地區(qū)和勞動者密集產業(yè)傾斜; 第三, 切實落實按勞分配,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抑制資本的高增值率, 提升各地區(qū)、 各行業(yè)、 各企事業(yè)單位低收入勞動者的收入水平; 第四, 完善勞動法律法規(guī), 提高對各類勞動者的權益保護, 考慮制定統(tǒng)一的《勞動者權益保障法》, 將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勞動者都納入法律保護范圍。

        猜你喜歡
        勞動者勞動
        讓勞動實踐真正發(fā)生
        少先隊活動(2022年5期)2022-06-06 03:44:48
        致敬勞動者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勞動者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勞動使人快樂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最美的勞動者——《紡車圖》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性生交大全免费看|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区三区|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夫|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视频|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小视频| 精品女厕偷拍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1| 国产天堂av在线播放资源 |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草逼福利视频| 无码人妻人妻经典| 欧美成人小视频| 大红酸枝极品老料颜色| 久久综合噜噜激激的五月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播放| 亚洲码专区亚洲码专区|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广东少妇大战黑人34厘米视频| a√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 免费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一区| 午夜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影院| 婷婷成人基地| 久久一区av蜜桃人妻|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另类高清zo欧美|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新视觉亚洲三区二区一区理伦|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日本黄色高清视频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