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柯
(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中學 安徽巢湖 238000)
黨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最生動的教科書,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而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也是黨的未來,青少年的思想決定著民族的前途。所以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對其進行有效的黨史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黨史教育是當代青年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等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把黨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體會黨的故事和思想,激發(fā)他們學習黨史的興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向黨靠攏,跟黨走,從而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拼搏的理想,為國家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社會,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的發(fā)展、各種媒體的興起,“歷史普及”已經不僅僅體現(xiàn)在書籍、教室,各種歷史題材的網文、微博、影視劇、“架空小說”,都在互聯(lián)網上鋪天蓋地,讓“歷史研究”的難度大幅下降。在這海量的信息流中,有不少人以“新思維”“新歷史”為幌子,大肆宣揚美化西方、貶低自身。他們多是否定民族歷史和文化,否定民族傳統(tǒng)的精神,有些看似“有理有據”,實際上完全是歷史的虛無主義。在具體表現(xiàn)中,多是對歷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否定,沒有具體分析,就盲目地否定了歷史發(fā)展進程。
對黨、對國家、對民族來說,歷史是源頭、是生命。否認黨史和國史,不僅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近幾年,許多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浮出水面。它以唯心主義的歷史觀為哲學根據,以個人至上和功利主義為根本價值追求,任意扭曲和否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建設、改革等偉大的歷史,這種思想是十分危險的。而要想戰(zhàn)勝歷史虛無主義,就必須以歷史為依據,借助歷史史料、研究資源等做出佐證,深化歷史教育與黨史教育的融合,用知識武裝學生的頭腦,讓廣大的青少年可以對歷史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判。
歷史是我們的良師。學生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歷史,更好地理解和體驗黨史、歷史的教育,這對學生繼承和弘揚革命先輩的偉大愛國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中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把黨史教育融入歷史課堂,有助于學生認識廣大優(yōu)秀黨員的優(yōu)秀品格,學習他們堅韌的精神,繼承先輩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拼搏努力的理想信念。在中學歷史課中,把黨史教育與歷史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同學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從而對今后黨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現(xiàn)在的中學生,正是思維邏輯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網絡的發(fā)展讓他們產生了許多不良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教師應該對高中的學生進行黨史教育,使他們認識到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使他們更加堅定地信仰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光榮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種精神和優(yōu)良的素質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通過學習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領會光榮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并學會處理好與朋友、團隊之間的關系,并能影響到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健全個性的培養(yǎng)。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學習意識也在逐漸提高,需要教師以更為有效的教學方式運用,以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育目標,培養(yǎng)出高質量的優(yōu)秀人才。特別是歷史課程本身具有的延展性和發(fā)展性,要求學生具有辯證思維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新、舊教科書的教學內容進行比較,在強化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并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出一批有理想的青少年。
例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十年對峙”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當前的高中歷史教材與中外歷史教材的內容,把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了解國共十年對峙的重要歷史事件,并讓學生分析土地革命和紅軍長征的意義,了解共產黨發(fā)展的艱難歷程,并透過學習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懷。為使學生能更好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教師還應鼓勵他們在課余時間內收集有關材料,以使他們在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中,樹立自己的理想信念,使他們始終堅持做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的中流砥柱。把黨史教育和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庫,提高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歷史教育的真諦。
歷史教師要達到教學目的,就必須重視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把學生帶進一個歷史場景,讓他們從一個歷史人物的視角來思考,來認識這個時代的歷史。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設問、直接提問等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通過交流互通,來拓展自身的學習思路。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研究,也可以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比如,在講解抗日戰(zhàn)爭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同學到當?shù)氐目谷樟沂磕箞@去參觀,或是去采訪當?shù)氐目谷绽媳?,讓同學們能夠體會到與祖國同舟共濟的歷史情誼,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在歷史課上,有些教學內容是比較單調、抽象的,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針對這部分內容,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黨史資料,對歷史的細節(jié)進行補充,使歷史故事更加鮮活、豐富。比如,由歷史教師帶領同學去采訪當?shù)氐目谷绽媳?,讓同學近距離地體驗革命志士在探索救國救民、探索之路上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以此豐富歷史細節(jié),在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的基礎上,也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在上課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材料,提出幾個思考問題。在歷史課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同學們一起討論,讓每一組都組織出自己的演講,根據自己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史料來源、史料性質等方面進行討論交流。
在黨史和高中歷史教學中,只依靠理論講解是遠遠不夠的,當前高中歷史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從歷史中挖掘出其中的教育價值。所以,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滲入革命精神的內涵,并且要讓學生們親身體驗。通過導入精神體會,增加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識,讓學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明白和了解歷史,得到自己的思想和領悟。
比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什么樣的精神?這一精神內涵是什么?”讓學生結合這一提問,以及所學知識,形成自身的思考。在接下來的一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并用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通過這一思考教學,讓學生理解到革命精神并不是停留在歷史上,而是貫穿了歷史,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現(xiàn)代。而需要學生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意識去感知,用自己的思想去觀察和實踐。教師要教導學生學習歷史,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所能看見的表層,而是要透過文字,讓學生去感受那熾熱的革命精神。
黨史教育的內容,歷經百年,涵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探索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三個階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雖然它的內容主線清晰,但同時也混雜著某些與黨史無關的東西,使其在某種程度上減弱了其線索性和主題性,使教學過程中不夠明確。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試圖通過多種線索將黨史內容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宏觀、明確的歷史脈絡。
例如,在講述長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紅軍長征史》為主題,將有關的內容進行梳理,使學生對課本的理解更加地透徹。教師在講述“長征”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可以以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為主線,將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全國抗戰(zhàn)史,并認識到抗日戰(zhàn)爭中黨的重要角色。在歷史課的教學中,作為教師應注意到在中國近代歷史教育中,黨史教育是貫穿了1921 年之后的,它的知識面很廣,為了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從而使學生們意識到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構知識網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知識導圖的形式構造自己的知識網,并根據自身的認識,將歷史的內容以知識導圖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為使知識導圖更科學、更合理,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的知識導圖繪制進行適當?shù)囊龑?,或抽出一定的時間,向同學們展示有代表性的知識導圖。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更好地了解歷史的內涵。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時間尺,將黨史上的重大事件串聯(lián)起來,例如設置黨史百年年代尺,記錄在每一年黨史上發(fā)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適時補充一些世界史的內容,通過完善時間尺,使學生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問題。
中國古代有很多杰出的人才,他們造就了中華文明的光輝。綜觀高中歷史教材,其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在對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進行教學時,除了要講清楚有關人物的事跡外,還要引導學生從他們的具體行為中了解他們所體現(xiàn)出來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而這些素質和精神,則是可以在當代共產黨人的身上得以充分地表現(xiàn)和發(fā)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聯(lián)系,通過綜合教學,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比如,在教學“商鞅變法”的過程中,要使學生們意識到他的改革與奉獻精神,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勇于與舊勢力抗爭的精神。在引導學生分析這一精神的同時,教師還可以拓展“紅船精神”,將人物精神分析與“紅船精神”中的“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結合起來,使同學們了解“紅船精神”所蘊藏的深厚中華文化,使他們了解到“紅船精神是中國人民勇于創(chuàng)新的堅強精神支柱”。再比如,在對“鑒真東渡”的分析中,引導學生剖析鑒真所表現(xiàn)出的高尚品格,并與“長征精神”中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相結合進行論述。通過對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與時代精神的融合進行剖析,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所具備的特色民族精神,是在各個歷史階段都有著鮮明而具體的體現(xiàn)的。對于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精神,與當代共產黨人的崇高品格,以及在各個時期所形成的時代精神,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這些優(yōu)秀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對當代社會的影響,以培養(yǎng)學生向優(yōu)秀人物學習、向崇高精神學習的品質,教育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善如流,勇于承擔責任,并將這一點貫徹到實踐中去。
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校外進行“紅色實踐”,既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又能有效地達到教育、教學目的。因此,歷史教學應注重歷史課外學習、社會實踐,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歷史活動來進行黨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比如在周日,教師可以邀請一些老黨員、政府領導、各行各業(yè)的模范人物來上課,向學生們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宣傳自己的家風,讓他們近距離地接觸這些社會上的正能量和榜樣,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重大節(jié)日期間,在學校組織一場以紅色為主題的聯(lián)歡晚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組織詩歌朗誦、舞蹈表演、革命故事、戲劇表演等,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了解革命文化。在保證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們走出校園,近距離地感受黨的偉大和歷史。比如,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去烈士陵園,為他們講述烈士的光榮事跡,讓他們重新感受到紅色的革命基因。
總而言之,開展黨史教育,既是讓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也是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在學習黨史的同時,通過黨優(yōu)秀的作風和革命精神啟迪,讓學生能夠更加堅定努力地學習。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歷史、黨史學習的濃厚興趣,以此切實加深對歷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