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龍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芒寬民族中學 云南保山 678031)
“做一位班主任很累,但是累中卻有著莫大的幸福;做一位班主任很苦,但是苦中卻又透著絲絲的甜?!被蛟S每一個做過班主任的教師都曾有過這樣的心聲。作為一名班主任,不僅要承擔著教學的任務,更要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吸引學生,用自己熱誠的方式感染學生,用自己輕聲的話語安慰學生。班主任的工作是那么的富有詩意,卻又那么的艱難,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的路上有著太多的責任與義務,要堅守太多的執(zhí)著與渴望。所以,作為一位班主任,更加要學會靈活運用管理學生與班級的智慧,讓自己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管理水平。
1.2006 年,國家發(fā)布的一份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對班主任一詞首次做出了明確的定義:中小學班主任是我國中小學教育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初中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班主任是中小學德育的中流砥柱,是連接學生與父母、社會的紐帶,是實現低齡兒童素質教育的關鍵。通過該文件中對“班主任”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班主任一職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校發(fā)達的教學任務、促進教師與家長的良好溝通、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向學生傳達學校的指示和領導而設置的必要職位,班主任是班級活動與管理的主要領導人,是幫助學生進行正常學習活動的必要指導者。
2.班級管理是一種由班主任與同學共同參與的一項活動,由老師負責安排整體活動,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完成下發(fā)的各項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教育措施,例如開展課外活動等,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課堂教學也要根據每位同學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從而更好地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課堂學習氛圍。
1.絕對權威的強制型
強制型管理是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模式,也是當前班級管理中應用最廣泛的模式。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傳統(tǒng)觀念中,學生自讀書那天起,在班主任面前需做到完全服從。強制型管理模式雖然表面上能夠使班級井然有序,但看似循規(guī)蹈矩的學生心里也會對班主任生出不滿,不愿與班主任溝通交流。除此之外,強制型管理也會極大地遏制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令學生的思想被局限在班主任所設置的方寸之地中。學生在絕對權威下雖體現出百依百順,但實際上卻是雙方心理距離被拉長的體現,并不能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和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2.解放天性的溫和型
溫和型管理是鼓勵學生追求個人個性發(fā)展的班級管理模式,擁有較大的自由度,能夠讓學生充分地解放天性、發(fā)展自我。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盡可能地減少規(guī)矩對學生的束縛,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溫和型管理的實施通常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親近,可以有效地促進師生關系的發(fā)展。但溫和性管理對于班主任與學生的要求很高,若是班主任不能很好地把握放手的程度和時機,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學生的過分自由化很可能會使班集體變得散漫無紀律、團隊合作能力低下、喪失服從性和無心學習。而當學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個性時,則容易產生自我放任的心態(tài),甚至蔑視學校規(guī)章制度、挑戰(zhàn)班主任[1]。
3.張弛有度的折衷型
折衷型管理是介乎于溫和型管理和強制型管理之間的班級管理模式。折衷型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須得注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折衷型管理很好地彌補了溫和型及強制型之間的不足的同時,對班主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可以做到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做到“張”與“弛”。從以上三種管理型看出,相較其他兩種管理型,折衷型管理所起的效果更好,真正讓班主任做到了“亦師亦友”。但可惜的是,由于折衷型管理所需要的前提準備過多,管理過程中耗費的時間精力也更多,現實生活中采用此管理模式的班主任還較少,推行程度遠不及強制型與溫和型管理。
1.創(chuàng)新班級管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許多原本盛行的教育理念開始顯露弊端,不再適合新時代學生的身心特點發(fā)展。例如,傳統(tǒng)教學中,班主任常會以體罰的形式懲罰不聽管教的學生;但以現代教育的視角來看,體罰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管理方式。在接受懲罰后,學生看似對班主任的安排言聽計從,但內心卻并沒有真正地被說服和打動,與老師之前的鴻溝也越來越大。此外,內心敏感的中學生在遭受體罰之后,身心的發(fā)展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對學習也喪失信心。因此,創(chuàng)新對于當前的班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創(chuàng)新管理要求班主任在開展教學活動之余,對班級管理的藝術做出思考,而不是直接復刻先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沒有一種固定的管理模式是可以適用于所有的班級情況的,班主任應根據班級特點做出適當的改變。同時,創(chuàng)新管理也要求班主任花費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新型的班級管理模式,具有足夠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大膽嘗試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建立獨屬于自己班級的一套管理理念。譬如:在藝術生班級的管理中,在學生進行藝術性創(chuàng)造時,班主任應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與自由。同時,班主任也應制定班規(guī),規(guī)定學生的自由只是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而不是行為上的完全放任。當學生因為過分自由而影響課堂紀律時,班主任也應該及時制止,在給予懲罰的同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為的不足之處。創(chuàng)新管理要求班主任能夠敏銳地感知班級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出管理措施的調整,而不是局限于先前的班級管理理念。
2.實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先進篇》,是孔夫子在實際教學中所感悟出的經驗道理。每個中學生都是獨立發(fā)展的個體,都有其差異與特別之處。班主任需要發(fā)現每位學生身心與性格發(fā)展的不同特點,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管理方法上的改變,使學生都能夠揚長避短,朝著更有利于長期發(fā)展的方向成長進步。若是班主任為圖方便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進行班級管理,雖然看似變得毫不費力,卻無法取得理想中的成果。例如,每個班里總會有成績好與成績差的學生,這是學生的學習和接受能力上的差異所引起的結果。如果班主任毫無針對性地為每個學生設立同樣的成績目標,很有可能會導致成績差的學生深感無力,進而放棄學習;也可能使成績好的同學放松自我,不再認真學習。最后,受益最大的學生可能只有成績水平處于中等層級的學生。班主任為圖一時之便,反而得不償失。
因材施教要求班主任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志趣、能力進行不同的教育。即班主任因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成績水平和其他科目教師的反饋來對學生的性格與能力做出評判。必要的時候,班主任也可以通過與父母直接溝通的方式增進對學生的了解。譬如:小王同學性格活潑開朗,夢想著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活中成為一名喜劇演員。班主任應該適當引導,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小王同學表現機會,但也應注意不讓小王同學愛說話的性格影響班級課堂紀律。而小張同學性格內向,興趣愛好是看書,班主任則可以通過與她交流讀書心得,互相分享推薦書籍的方法來與她溝通。班級是由不同的個體所組建成的有愛的大家庭,想要家庭和睦,就應該確保每一位家庭成員都得到正確對待,都不會被忽略[2]。
3.推行情感教育
中學生性格敏感,對于許多事情的處理還不夠成熟,而班主任作為班級學生的引導者,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使學生們正確看待和處理不同的情感。友情與親情是中學生情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同一個班級中一起生活,學生們免不得有發(fā)生矛盾爭執(zhí)的時候,班主任在發(fā)現此類現象時,應立刻采取行動,避免演變成校園霸凌等不良事件。班主任應了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公平公正地做出決斷后,再讓爭吵雙方互相向對方道歉,握手言和。同時,還要以此為例,告誡同學們要珍惜友情,和諧相處。同時,班主任也應關注學生們的家庭關系,以班會課的形式邀請學生分享主題為親情的詩詞、格言與故事,鼓勵班級同學在課下向父母道謝,感謝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讓學生體會父母的不易,理解父母。情感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感情觀,只有學生本身被情感打動,理解情感的本質,他們才會同班主任交心,信任班主任,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才能消除。情感共鳴的產生有助于班主任管理模式被認同和接受,提高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質量。
4.建立團隊意識
中學生的心理還不成熟,但獨立意識與個體意識已經比較強烈,個人性格色彩鮮明,我行我素。為了引導學生與他人合作,建立團隊意識,班主任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將班級分成幾個小組,由小組長進行管理。班主任們下發(fā)的任務、班級中開展的活動都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以此加強學生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同時,班主任也可以讓不同小組之間隨機進行交流,分享彼此的學習方法,合作完成課題。當小組表現良好時,班主任可以對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進行同等的獎勵;當小組內有學生表現不好時,班主任則要懲罰所有的小組組員。對小組全員的懲罰對減少小組內部分同學的不良行為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也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也要為小組的其他成員負責。
因此,在中學時期,班主任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可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與競爭,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培養(yǎng)團隊榮譽感與合作意識。但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分組時應注意不能將成績好的學生、成績差的學生和性格特征相似完全分在同一組里,否則彼此之間的進步空間都會被限制,競爭關系大于合作關系,反而不能更好地與對方合作。
5.以學生為主體
班主任的教學管理方式應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根據自己一廂情愿的想法來操作。班主任應明確自己的任務是為學生而服務,有根據性地調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同時,班主任也應認識到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應正確合理地與班委團隊溝通,使班委團隊也加入班級管理的隊伍中來。班委們與學生年紀相仿,更加懂得學生的心理,也可以更好地服務學生。
此外,班主任也可以與學生們溝通,將自己從老套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方式中解放出來,提高班級管理效率,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不是一味地樹立班主任的威嚴,將自己當作班級的領導者,卻遺忘了班主任為學生與班級服務的任務。
6.總結經驗教訓
班級的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個成功的、合適的、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法,是班主任在實際管理活動中不斷探索、改進出來的。新的管理方法的嘗試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這就要求班主任在不斷地嘗試的同時,也要善于總結不同的經驗教訓,為之后的管理方式的改進打下基礎。
經驗的總結可以使班主任加深對班級的了解,也可以避免班主任走上同樣的彎路,并為未來的管理帶來有借鑒意義的方法。當班主任發(fā)現一種方法非常適宜自己所處的班級的管理時,可以提出更多的相似的方法來加強管理。或是班主任可以提煉這種方法中的精神核心內涵,創(chuàng)造出更多適合的管理方法。
1.明確目的
在班級管理中,當班主任能夠明確自己的身份,明確自己的存在目的時,便能更好地為班級管理做出貢獻,這也是班級管理成功的重要基礎。當班主任錯誤地將自己的存在目的過分放大或過分縮小時,只能使班級管理陷入混亂,無法維持正常的班級秩序。只有在明確班級管理的目的后,才能提出正確的管理方法,建立一個班風良好的班集體[3]。
2.尊重差異
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當前的班級管理中是非常常見的,這是因為班主任并沒有正確地看待不同個體之間的發(fā)展特點,只是一味地嚴苛地按照學校內部的統(tǒng)一規(guī)定對待每一位學生。但這種方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在班主任尊重差異、尊重不同學生的特色后,學生們才會真正地聽從班主任的管理,使班級秩序井井有條。
3.合作管理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引導者,卻不是唯一的主角。班主任在完善班級管理模式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乃至于家長的合作來加強班級管理,讓學生們意識到班級管理的工作也有自己的責任在,并不只是班主任一個人的努力。
綜上所述,正確的管理方式方法是班主任班級管理的重要基礎,鑒于當前的管理現狀還存在許多不足,對班級管理技巧與智慧的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創(chuàng)新班級管理、實施因材施教、推行情感教育、建立團隊意識、以學生為服務主體和總結經驗教訓,可以使班級的管理變得更加高效直接。班主任應明確自身的存在目的、尊重學生差異、與學生合作管理班級,才能建立一個班風良好的班級,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