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鈕 靜
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幼小銜接工作難以通過線下活動推進。我園積極實施“互聯(lián)網(wǎng)+幼小銜接”教育模式,做好疫情背景下的幼小銜接工作,減小銜接坡度,減輕幼兒的負擔,取得了預期效果。
疫情更加彰顯“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幼兒在家里通過網(wǎng)絡學習,既新鮮又好玩,其學習不會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教育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相較于傳統(tǒng)的學前教學形式,“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化教育模式拓寬了教育空間,滿足了幼兒的發(fā)展需要。
教師利用“云微課”形式,把相關的繪本錄制成微課,推送至公眾號,并轉發(fā)到家長群中,讓家長和幼兒共同學習。通過一系列繪本課程的推進,家長紛紛在群里分享幼兒在家中的點滴進步,教師在群里引導家長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幼小銜接,讓幼兒對小學生活產(chǎn)生向往。幼兒居家時間較長,為了讓他們適應小學生活節(jié)奏,教師通過云端連線,發(fā)布《幼兒宅家作息安排提示》,供家長靈活調(diào)節(jié)幼兒的作息。由于各個家庭情況不同,《幼兒宅家作息安排提示》只針對部分關鍵環(huán)節(jié),如起床、鍛煉、親子閱讀、午休、休閑等。教師還在線上就“小學好還是幼兒園好”話題,組織幼兒辯論,在辯論中幫助幼兒了解小學生活。
幼兒園和小學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學習方式的不同,幼兒園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游戲,而小學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教學。教師要引導大班幼兒轉變學習方式,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的小學生活做好鋪墊。
“小學與幼兒園有什么區(qū)別?”“我們能打電話給小學的哥哥姐姐嗎?”……幼兒迫切地希望能讓小學里的哥哥姐姐解答他們中心的疑惑。于是,我園組織“云連線”活動。在“云連線”視頻中,一年級的哥哥姐姐與大班幼兒快樂互動,幼兒獲得了更多有關小學學生、生活的知識。
大班幼兒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讓他們快速完成由幼兒到小學生的角色轉換,適應小學生活,是幼小銜接教育的關鍵。
在疫情前,幼兒園都會為幼兒開展幼小銜接系列活動,幫助幼兒“預熱”小學生活,如帶領幼兒參觀小學,走進小學課堂和小學生一起聽課,請小學老師介紹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幼兒對小學生活充滿好奇,但疫情不允許我園開展線下活動。于是,我園靈活應對,開展了“疫情下,云游小學”研討活動,利用云端平臺,請主播老師“云直播”小學活動。通過“云直播”,幼兒初步了解小學的校園環(huán)境,感受小學課堂的形式和氛圍。
我園設計、制作了“云上”調(diào)查表,以便了解家長需求,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和幫助;我園召開“云上”座談會,與家長共同商討、交流幼小銜接工作;我園在公眾號開辟幼小銜接專欄,向家長推送幼小銜接知識。
在“云微課”中,教師和家長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在“云連線”中,我園請小學生對幼兒進行輔導、交流,介紹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在“云直播”中,主播教師前往小學進行直播,幫助幼兒了解小學環(huán)境、班級布置、學習用品等,幫助幼兒平穩(wěn)度過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
在線下,教師往往采用教具、掛圖、手繪等方式,進行教育教學。這次疫情背景下,幼兒園提倡“停課不停學”,教師通過《幼兒宅家作息安排提示》制作《幼兒宅家作息安排提示》,為幼兒精心挑選了好玩、好看的內(nèi)容,為家長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園還積極開拓分享渠道,要求每位教師將所在班級發(fā)生的趣味活動分享至幼兒園公眾號平臺。
特殊的時光,不一樣的幼小銜接活動,激發(fā)了大班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疫情背景下的幼小銜接,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學前教育”模式下,我園悉心陪伴幼兒,讓愛永不“掉線”,在特殊的時光里,守護幼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