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玨
張朝創(chuàng)作的這首風格新穎、大膽創(chuàng)新的中國鋼琴作品,以我國主要的唱腔“皮黃腔”命名,“皮黃腔”分別是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形式,一般來說,西皮唱腔高亢嘹亮,剛毅卓立,適合表現(xiàn)歡快、激昂、豪邁的感情;而二黃則大有不同,二黃唱腔的曲調較為從容鎮(zhèn)靜、莊重嚴肅,更適合表現(xiàn)沉穩(wěn)、抒情的情感表達。
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不僅運用了京劇的兩個聲腔,而且運用了京劇的板塊結構、旋律特點、伴奏形式。然后,根據(jù)音樂發(fā)展變化的需要,加之作曲家的巧妙運用,使音樂豐富了多樣性、連貫性和自然的邏輯發(fā)展。這部獨具特色的中國鋼琴作品,既融合了中國戲曲獨特的元素,又結合了作曲家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創(chuàng)作風格,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镀S》運用了大量京劇劇目的元素和材料,這也體現(xiàn)在京劇樂器獨特的音色上。使全曲在音色表現(xiàn)中獨樹一幟。所謂模仿京劇樂器,就是模仿京劇樂器的聲音。通過對京劇樂器的模仿,使用西方鋼琴音樂語言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手法,從而表現(xiàn)出獨特的音色特征。
音樂表演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就不僅是要遵循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樂譜上所標注的表情術語以及力度記號等,還要充分發(fā)揮演奏者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但是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其前提就是必須遵守和尊重作曲家的作品,并對作品做出詳細的分析和理解,對作品每個小節(jié)甚至是每個音的演奏方法都要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解釋。
在首先出現(xiàn)的“導板”之中,作曲家用以自由的節(jié)奏和節(jié)拍,展開了整個樂曲,似乎是在聽他娓娓而談整個故事。首先以顫音和倚音開始,好似面前出現(xiàn)一片平靜的水面,因此在彈奏顫音和倚音的時候,演奏者需要擁有足夠控制好音量和音色的手指技能,左右手彈奏顫音的重復次數(shù)要一致。接著的一串琶音,將人們引入故事的開頭,琶音要連接自然、順滑,節(jié)奏可以由慢到快再逐漸慢下來,就像是有人在云霧繚繞的山谷間彈琴,給人以靈動而又夢幻的感覺。在進入“原板”,譜面上標注的是“安詳?shù)亍?,但在演奏時,雖然都是弱音,但需要以“肯定的”語氣,手指要結實且堅定地輕輕拿起輕輕放下。在力度方面,要用力量轉移的方法就是力量輪流運轉于每根手指,使每個樂句連貫起來。到了“二六”段,這個樂段準備開始表現(xiàn)作曲家回憶童年時期的美好時光。整體的節(jié)奏速度比上一段加快了許多,節(jié)奏節(jié)拍也相應的加快了不少,所要表現(xiàn)的更為活潑生動。但這兒的速度并不是死板的按照節(jié)拍器彈,而是要具有彈性的。在音樂色彩層面上,應與前面樂段的音色有區(qū)別和對比,所需要的音響效果應當是明朗的、充滿生機的[5]。
“流水”段落,仿佛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風景油畫,所描繪的是在云南美麗壯闊的滇池邊,花香撲鼻,一縷清風拂過湖面激起一陣漣漪,三兩孩童在滇池邊愉快的奔跑玩耍的場景。彈奏時,要仿佛是一陣微風吹過,使得樂句整體氣息連貫流暢。此段是一段手指快速跑動的小片段,需采用貼鍵的彈奏方式方法,彈奏結束時手指也不能離開鍵盤,發(fā)揮手腕的作用,做好銜接?!翱烊邸敝饕鑼懞捅憩F(xiàn)的是作曲家氣度不凡,生機勃勃時期的景象,樂譜上所標注的是“精神飽滿的”,因此,不管是從力度再到速度,都要與前面的段落形成鮮明的對比。左手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就像是在模仿中國樂器——京胡,因此左手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抓穩(wěn)節(jié)拍和節(jié)奏點,時刻注意音色的均衡。
“慢板”開始之后,表現(xiàn)出與前段的“快三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描寫劇幕從激動的氣氛中轉變成一片安寧平靜的夢境,好似美麗的大自然景象,使之成為人心之所向。在高聲部的純八度的出現(xiàn),直擊人的心靈,讓聽眾和表演者仿佛是看到美麗壯闊的滇池景象,能夠給予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奥濉敝性S多的弱音踏板,這些弱音踏板創(chuàng)造出了極具夢幻的音樂色彩效果。整段的演奏力度要輕柔,才可以增加音樂上的層次感,這個樂段的低音部是主旋律聲部,因此,低音部的音色要干凈沉穩(wěn),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中要用手指指腹的位置來彈奏這個樂句,因為這樣才能使這個樂句的音色更干凈利落。在標注著“模仿鐘聲”的樂段,演奏時手指落下到鍵盤的速度要稍微慢一點,要讓每個音符都像是從遠處傳來一聲聲似有若無的鐘聲,從耳膜只達到人的心里,發(fā)人深省。
“快板”的標注為“果斷的”,這一樂段最重要的是對于節(jié)奏感的掌握,彈奏時,聲音要有彈性,就像打球時一樣,用手臂的力量做出音樂的明暗對比?!皳u板”這一樂段很特別,就像是描繪林沖在茫茫的大雪里,被迫走上梁山的場景。譜面標注的是“焦慮不安的”,就像是舞臺上的京劇演員不停的在臺上快速走圈打轉,所要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急切焦慮的感覺,因此演奏者在彈奏時一定要身臨其境,準確且細致的表達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內涵。最后的一段那一小段的刮奏將樂曲進一步增強?!岸獍濉庇蓛蓚€突強力度標識的和弦開始的,預示著悲憤激昂的情緒。左手模仿的是京劇伴奏中的板鼓,右手采用斷奏的彈奏方法,左右手的結合將樂曲的情緒完美的展現(xiàn)了出來。演奏者要通過體會不同的觸鍵方式和方法,找出最適合這一段的觸鍵方法,深切感受所發(fā)出的音效的變化。
“尾聲”樂段,就意味著即將要進入到全樂曲的最后段落,雙手都采用了四和弦,用以打造一種光輝、明亮、偉大的人物形象。同時,從很強到突強的力度記號的變化也成為了全曲音響效果和音色最強烈的部分。每個和弦都要利落干凈,通過手臂的放松動作將全身的力量輸送到手指尖,突出最高的那個音,左右手的交替彈奏配合,形成輝煌地音響效果,音樂在雄偉中結束。
“西皮”與“二黃”在鋼琴演奏技法中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對于整個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因為作曲家做出這樣創(chuàng)新性的結合,將“西皮”“二黃”這種完全與西方音樂毫無相關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戲曲音樂,用現(xiàn)代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現(xiàn)代鋼琴相結合,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具中國風味的音樂作品,給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新性和可能性。不僅讓作為學生的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與中國民族音樂息息相關的音樂作品,更是給更多的中國作曲家做出表率,帶領他們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獨屬于中國的鋼琴音樂作品。
在演奏的過程中,確實會遇到很多的技巧問題,如在演奏時需要用到指腹的力量,運用手腕的運轉,使力量均勻的分到每一根手指以及指尖,干凈的跳音,連音的奏法等等的技巧學習,都是在這首樂曲中筆者所收獲到的。這首樂曲在難度上雖不是最難的曲子,也不是技巧性最強的樂曲,但這其中所能讓演奏者學習到的音樂技巧和音樂知識卻是許多音樂作品中所沒有的。但實際演奏時不能一味的使用弱力度,而是要柔中帶剛表現(xiàn)出堅定、肯定的意味。這也就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時需不斷揣摩和尋找最合適的力度用以演奏原版中的弱音。亦如在“搖板”中,因要模仿京劇演員在舞臺上激昂的“呀呀”聲,所以作曲家很巧妙的采用的是散板節(jié)奏形式以及保持音反復的方式,來表現(xiàn)這種激昂的情緒,在技巧方面,這一樂段需要右手快速的彈奏以此來表現(xiàn)出激昂、迂回婉轉的情緒特點,這就需要右手具備一定的演奏功底,所以在這一樂段的練習時會單獨練習右手,加強右手的彈奏能力,也是在這一樂段的練習過程中。在“搖板”段落的最后有一小段的刮奏,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和技巧,不僅不會對手指造成傷害且刮奏出來的音響效果非常的完美。練習這首樂曲不僅可提高自身的演奏能力,更是磨練毅力。
《皮黃》這首樂曲之所以能稱之為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一大跨越,不僅是因為題材新穎,極具中國民族音樂特點,更是因為這首樂曲給聽眾和演奏者所帶來的音樂美感非常豐富?!镀S》這首樂曲中所帶給人們的無疑是意境悠遠的,充滿畫面感的,具有多層次的音樂美感體驗。樂曲《皮黃》的“動態(tài)之美”,這部音樂作品就像一幅動態(tài)山水畫,首先在演奏這首樂曲開篇時,仿佛帶演奏者與作曲家一同回到小時候,感受童年的快樂和天真,感受云南美麗的風景,感受藍天白云,感受風輕輕的拂過水面,感受只屬于孩童時的那份童真,好像在與作曲家一起玩耍。其次在進行到中間部分時,那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似乎長大成人了,開始有煩惱,有各樣的艱難險阻,需要有耐心的一一解決,有難過,有傷心,這些情緒不止屬于作曲家,也屬于每一個人,所以演奏者需要身臨其境,通過音樂作品與成長中的這個孩子對話,并且?guī)椭麑⑺磉_的通過音樂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好讓聽眾也能感同身受。最后,在尾聲部分,那個有煩惱的孩子真真正正地長大了,他解決了所有的煩惱和困難,迎來了光明和輝煌的未來,實現(xiàn)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樂曲《皮黃》的“意境之美”,這首樂曲是中國音樂作品,而中國音樂審美的特色之一就是講究意境美,就像中國的山水畫,不似西方的油畫那樣追求細節(jié)和形態(tài)的逼真,而更多的則在于表現(xiàn)一種神韻,創(chuàng)作者想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主觀情感的意境,中國的審美藝術更多在于追求神似,喜歡借景抒情,因此,中國音樂的特點更多的是在于表達音簡而意長,余音繞梁?!镀S》就特別好的展現(xiàn)了這一音樂特征,在樂曲的開始,顫音、裝飾音以及一連串的琶音,由高音至低音最后又回到高音,仿佛在云霧繚繞的山谷中彈琴,山谷之間會產生回音,將聽眾帶入風景優(yōu)美且意境清幽的氣氛中,留給聽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包括在“慢板”中的“模仿鐘聲”樂段,右手的高音與左手的低音相結合,就像遠處山谷中的寺廟傳來的鐘聲,給人以朦朧、夢幻的音樂意境美,忽遠忽近的鐘聲渲染了虛無縹緲的音樂氛圍。對于中國民族音樂來說,意境是最重要的,不論哪首中國樂曲或多或少都會有描寫意境的樂段,甚至有些樂曲從始至終都貫穿意境的音樂美感,只有中國的音樂追求意象和神韻,追求形散而神不散,因此在中國樂曲中,許多的樂段會用到散板節(jié)奏,而西方的音樂都更多的表現(xiàn)在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更注重于節(jié)奏和氣勢,所以這也是中國音樂作品的獨到之處,是中國音樂作品的標志和特征。這首樂曲的旋律音符其實并不難,但是其中的每個音符都缺一不可,就是這樣簡單的音符構成了獨特的意境之美。
樂曲《皮黃》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是作曲家對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對社會生活的感慨、對客觀世界的感悟、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每一部音樂作品都飽含作曲家豐富的精神世界。演奏者要尊重每一首音樂作品,要認真對待每一首音樂作品,認真的感受每一首音樂作品的音樂美感。不僅是對演奏者自身音樂美感的培養(yǎng),更是對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的尊重和贊美。張朝老師的每一部作品都滿帶深意,每一部作品都是經典,美好的音樂總是能喚起人們心里的共鳴,美好的音樂亦是能給予正處于低谷的聽眾以生的希望。雖這首樂曲是以《皮黃》為標題,但在這其中,真正所要表達的其實是作曲家對人生所經歷的一個回顧,亦是帶給演奏者和聆聽者予以光明未來的希冀。這樣一首經典且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它不僅題材新穎且飽含深意,在體驗作曲家情感世界的同時,亦能提升演奏者和學習者自身情感表達的能力。許多時候,應當更多的選擇和學習不同體裁、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生活環(huán)境以及不同人生道路的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鋼琴音樂作品,提升自己演奏能力的同時,亦是增長自己對音樂美感的體驗和經歷,能夠更多更好的表達作曲家的思想情感,演奏好每一部音樂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