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贊江
大連市建設學校,遼寧 大連 116000
侵權法最早期的功能旨在讓侵權人贖罪并對侵權人進行懲罰和威懾。例如,世界上現存第一部比較完備的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中記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古羅馬時期的《十二銅表法》也有類似的條文,《十二銅表法》第八表規(guī)定,毀傷他人肢體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態(tài)復仇而毀傷其肢體。隨著國家的建立和發(fā)展,這種同態(tài)復仇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報復和威懾理論開始向懲罰和教育功能轉變。自19世紀以來,過失責任成為各國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過失責任在歐洲工業(yè)革命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侵權行為法的主要歸責原則,世界各國似乎保持著良好的默契在處理侵權責任賠償時均以過失責任作為判斷標準,包括故意和過失行為。可以說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過失責任原則所引導的侵權損害賠償是當時受害人最主要的救濟方式。
進入20世紀后,科技成就爆發(fā)式增長,汽車制造大量投入流水線生產,加快了汽車量產,汽車也成為尋常家庭的交通工具,飛機制造也在同時期取得了技術性突破,航空技術的應用擴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也極大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志著人類有控制核技術的能力,并為世界發(fā)展提供清潔能源。科技巨大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條件,然而科技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的不僅是百姓高質量生活的條件,還帶來了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伴隨的高風險性事故。汽車交通事故、航空飛行事故、核泄漏事故、高度危險的化學品生產事故等大規(guī)模風險事故頻發(fā)。在新出現的損害賠償面前,以往的過失責任歸責原則不能完全解決受害群體的救濟需求,按照王利明教授的說法是“在這些亟待救濟的各種損害面前,傳統(tǒng)的以過錯歸責為基礎的侵權責任法的社會規(guī)范和調整功能顯得捉襟見肘[1]”。雖然可以通過各種科技手段降低風險系數,但是完全避免風險事故發(fā)生是不切實際的,高度危險責任給傳統(tǒng)的侵權行為法帶來了難題,因為高度危險責任有時往往表現出沒過失的情形。例如,因地震而產生的民用核設施泄漏的問題等。這種現象的出現使過失責任單一的歸責原則向多種歸責原則發(fā)展。侵權行為法上的歸責原則,除過失責任外,尚有無過失責任。[2]這種歸責原則不以有故意或過失為構成要件,不再以懲罰和制裁侵害人為主要目的,而是合理地分配責任填補受害人損失。
侵權行為法發(fā)展的同時保險制度也得到發(fā)展,單一救濟途徑并不能滿足受侵害人所遭受的全部損失,訴訟程序的復雜性和侵權人的經濟狀況,使受害人獲得救助的時間過于滯后,不充分的救濟難以彌補受害人在財產上、生理上的損失和傷痛。責任保險作為一種重要的救濟手段可以簡單表述為,組織或個人投保責任險后,因疏忽而給他人損害的,其經濟賠償責任由保險人承擔。責任保險的救濟方式能夠很好地分擔損失,一方面減輕了侵權人賠償的經濟壓力,有利于社會通過保險制度促進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損害賠償的責任轉移使得受侵害群體多了一種救濟方式,侵權損失由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減少了訴訟成本。西方國家在認識到責任保險的作用后,廣泛推進其發(fā)展并在多個領域均引入責任保險制度。
社會救助的起源有人認為是宗教的教導和人類天性善良有惻隱之心對貧窮和殘疾的人施以援手。我國古代儒家思想就提出過“仁愛”,用“愛”去感化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扶危救困也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一,對待那些處境危急、困難的人應予以救濟和幫助。
20世紀初,歐洲各國大力發(fā)展工業(yè),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資本積累迅速,隨著經濟發(fā)展西方國家開始關注危困群體,為保障人權并適應經濟的發(fā)展,西方國家開始系統(tǒng)制定社會救助制度。社會救助的主要形式是社會保險,主要包括養(yǎng)老保險、疾病保險、工傷保險、失業(yè)保險、生育保險等。[3]除社會保險制度外,各國政府還籌措資金建立交通事故補償基金等各類基金來填補危困群體的損失。社會救助制度的確立標志著多元化的社會救濟機制形成。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誕生標志著我國民法領域的立法技術逐漸走向成熟,侵權責任獨立成編可見其地位之高。我國侵權責任法形成了以過錯責任為基本原則,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明文適用的多種歸責原則。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公平責任,其適用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公平責任簡單說就是加害人和受害人雙方均無過錯,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法院綜合考慮雙方的損失予以分配。例如,高空拋物這類案件,從高層建筑物拋出物件致他人損害,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實施侵害的建筑使用人予以補償。公平責任適用范圍較少,但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睹穹ǖ洹非謾嘭熑尉幰搀w現了預防損害的機能,例如高空拋物案件中增加了物業(yè)的安全保障義務,物業(yè)公司在日常管理中應關注和預防此類事件發(fā)生?!睹穹ǖ洹非謾嘭熑尉帉ΜF有民事立法堅持了繼承和創(chuàng)新,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更好的法治規(guī)范,為我國多元化救濟機制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時有發(fā)生,保險作為一種轉移風險、補償損失的手段,越來越被國家和社會所重視。目前,保險種類不僅有商業(yè)保險還有責任保險。責任保險在我國相較于資本主義國家有明顯的區(qū)別,我國責任保險并不以營利為目的,其更多的機能是利用保險制度保障受害人利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機動車輛險,其具有法定保險性質,是法律規(guī)定必須參加的保險。強制險的引入更加注重填補受害人的損失,這樣不論被保險人本人是否有賠付的能力,受害人均可獲得保險補償金。通過強制險移轉責任承擔,使受害人低成本、無成本維權,并盡快獲得“救命錢”。強制險與商業(yè)保險也并不沖突,商業(yè)保險在其承保范圍內進行賠付,可以說保險的救濟途徑是多元化救濟機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社會救助是國家對公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救助法的立法基石即保障公民獲得社會救助的權利。[4]國家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應關注社會困難群體,“福利社會”發(fā)展必然引導社會救助的立法。我國《憲法》就有相關規(guī)定,例如《憲法》第四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①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目前,我國社會救助內容主要有經常性的社會救助如農村五保、城鄉(xiāng)醫(yī)療,也有緊急和臨時救助。例如,對災民救助、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還有社會互助活動,如慈善事業(yè)、公益組織。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建立了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制度,《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六條規(guī)定,車輛駕駛人在事故逃逸后,沒有參加強制險的或受害人搶救費用超過強制險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梢娚鐣戎贫葹槭芎θ说木葷緩酱蛏狭俗詈笠粋€補丁。救助基金對危困群眾來說是“救急救命錢”,惡性事故發(fā)生,受害人往往需要及時搶救,被害家屬無力負擔醫(yī)療費,救助基金給了被害人生的希望。社會救助就是危困群眾在危急時刻的最后一道救命線。
侵權責任法在我國法學研究領域日漸成熟,相關立法緊跟時代發(fā)展要求,但未知領域、未知風險還很多,為應對新情況、新挑戰(zhàn),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仍然具有意義。侵權法最重要的兩個機能是填補損害和預防損害機能,而損害的預防勝于損害填補。[5]通過立法來規(guī)制人的行為,讓其知悉法律的規(guī)定。調整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使行為人提前做好預防工作,無過錯責任適用范圍不應太廣,否則會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但無過錯責任的適用也應關注重點民生和新科技風險。綜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fā)展,筆者有以下不成熟考慮:一是懲罰性賠償。懲罰性賠償可在某些領域擴大適用。例如,環(huán)境污染、核能事故、藥品及疫苗等,尤其是藥品和疫苗應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規(guī)定,藥品和疫苗關乎民生,相關案件涉及受害人極廣,令人痛心疾首,懲罰性賠償雖不能完全彌補受害人苦痛,但是懲罰性賠償一方面可以對受害人損害加大救濟力度。另一方面也能威懾行為人,讓其擔起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預防事故發(fā)生;二是無過錯適用范圍。為應對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新風險適當調整歸責原則適用十分必要。例如,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無人駕駛會在不久的將來來到我們生活中,針對無人駕駛致人損害如何適用歸責原則目前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此類事故應適用無過錯責任較為妥當,一方面無人駕駛技術的可靠性有待考察,另一方面通過嚴格責任可以迫使生產者強化產品屬性預防事故發(fā)生。
我國責任保險起步雖晚,但發(fā)展較快,多種責任保險適用范圍廣泛,幾乎可以適用于所有的非故意的侵權責任,形成了較為齊全的險種體系,[6]但目前有些險種的重視程度不夠,例如產品責任險,有的企業(yè)為節(jié)省成本往往對責任險視而不見。責任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具有轉移風險、補充損失的作用。[7]筆者認為通過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將某些特定的責任保險作為強制險,有利于企業(yè)分攤風險并且使受害人得到更好的救濟。因為,受害人在主張損害賠償時往往需要面對高額的訴訟費用和過長的訴訟時間成本,受害人在危困之際面對如此復雜的訴訟程序,令常人都感到心力交瘁,而強制險的流程相較于訴訟程序簡單,賠償金也能及時發(fā)放到受害人的手里,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一些社會矛盾。責任保險種類目前應該考慮社會的實際發(fā)展,增設一些新的責任保險類型如環(huán)境責任保險、校園責任保險、醫(yī)療責任保險等。
社會救助制度是多元化救濟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僅依靠侵權損害賠償和責任保險補償并不能完美解決危困群體的困難。例如,交通事故的行為人無賠償能力且沒有參加強制險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墊付對受害人進行救濟。然而,現在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資金籌措和具體實施細則仍是難題。最近十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快速持續(xù)增長,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增強,在關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對危困群體的救助問題。社會救助是國家救濟體系的兜底性制度,該制度既體現國家在公民生存保障中的積極責任,又蘊含現代社會救助法律制度對個人自我負責理念的支持與維護。[8]健全社會救助制度,擴大對危困群體的救助力度和范圍是現代社會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
目前,我國正致力于建設高質量發(fā)展的現代化國家,努力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國家努力奮斗的目標,進一步完善多元化的救助機制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救濟機制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滿意。高質量保障民生才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經濟發(fā)展要依靠群眾,服務于群眾,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旨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救助機制會更加完善,人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