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暢
“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chuàng)新要活力?!保?]“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中教學內容和開課形式都極具特殊性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增強課程活力尤為重要。開設特色課堂,引領“形勢與政策”課程中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是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途徑。特色課堂是指突破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根據(jù)課程特點,挖掘課程建設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多方助力共同打造的新型課堂。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通過打造特色課堂引領課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能夠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程活力,有效實現(xiàn)學生從“要我聽”到“我要聽、我要講”的轉變,促進“培養(yǎng)學生堅定信仰”這個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形勢與政策’課是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zhàn)的核心課程,是第一時間推動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保?]可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必須抓住“第一時間”對學生進行理論武裝、釋疑解惑、教育引導。特色課堂的打造緊緊抓住“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突出特征,以理論武裝為抓手,通過生動鮮活的素材釋疑解惑,通過師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形成了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的高速通道。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3]這就要求“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必須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按照《意見》要求,“形勢與政策”課要保證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每學期不少于8 學時。相對于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更新快、時效性強,但是開課方式相對分散、每學期學時極為有限且授課學生基數(shù)極大。這種特殊的開課方式在教學中存在的現(xiàn)實困境一是教學互動差,二是課程在學生心目中重要性不夠,極大地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特色課堂的打造恰好可以解決這種困境。上好特色課堂,必須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在全校范圍內發(fā)動學生搜集教學素材,必須要遴選最生動的素材融入教學,還需要邀請學生走進特色課堂、現(xiàn)身說法等。通過這種方式打造的特色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尊重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中真正走進了課堂,為實現(xiàn)從單純“聽”到真正“信”的重大轉變創(chuàng)造了條件。
按照《意見》要求,“形勢與政策”課程要“第一時間”推動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因此,特色課堂的打造必須堅持時效性原則,突出教學內容的及時性。比如,在2020年春季,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形勢與政策”課程必須要向學生及時宣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精神,解疑釋惑,因此打造“疫情防控”特色課堂就極為迫切。再例如,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貧困的艱巨任務,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4],而抓住這個時機,緊密結合脫貧攻堅主題的特色課堂,弘揚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講好脫貧攻堅的生動故事,就成為“形勢與政策”亟需完成的目標任務。因此,時效性原則是打造特色課堂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也是增強教學吸引力的重要舉措。
遵循主體性原則是指在特色課堂的打造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特色課堂的主要特色就是受教育者的積極參與。在特色課堂的打造中,除了教學主題由教師確定之外,相關教學素材的搜集及呈現(xiàn)形式,以及參與課堂教學的具體形式,都由學生自主選擇,以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參與特色課堂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作熱情,提升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自主思考和深入理解能力,逐步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因此,主體性原則是特色課堂的核心,是特色課堂最鮮明的特色。
遵循協(xié)同性原則是指在特色課堂的打造中,不僅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還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整合各方教學力量,協(xié)同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例如,“疫情防控”特色課堂中可以邀請抗疫一線醫(yī)護工作者參與課堂教學,“脫貧攻堅”特色課堂中可以邀請駐村第一書記參與課堂教學,等等。這種多方力量協(xié)同配合打造的特色課堂,通過生動鮮活的教學素材、多元立體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呈現(xiàn)教學主題,收到傳統(tǒng)課堂難以實現(xiàn)的教學效果。
特色課堂的打造要緊密結合每學期《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要點》設計教學內容,根據(jù)院校實際和能夠充分利用的教學資源進行精心設計,整合多種力量組織實施。下面舉例闡述特色課堂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具體組織和實施。
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要點》其要求之一就是要“生動講好我國脫貧攻堅故事,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鑒于此,我們緊抓黨史學習教育契機,立足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的偉大勝利,精心設計了脫貧攻堅特色課堂——《“感悟百年黨史,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同上一堂“形勢與政策”課》。經過精心打磨,本次特色課堂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第一,強化集體備課,夯實課程建設基礎。開課前,組織開展多元立體的“感悟百年使命,弘揚脫貧攻堅精神”集體備課會,共同探討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有效路徑。在集體備課會上,通過專家的理論導讀,深析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的深刻內涵;通過駐村第一書記分享自身參與扶貧工作的實踐體會,挖掘思政課鮮活素材,抓實思政課教學資源建設;通過教學督導對教學設計的點評,精心謀劃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全體任課教師的理論研討,闡釋“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集體備課會內容豐富、形式多元,呈現(xiàn)出立體化特征,有效提升了教師備課、授課水平,為專題教學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模塊化思政課堂。任課教師認真總結集體備課成果,將專題教學設計為理論闡釋、親歷扶貧、成長見證、接續(xù)奮斗四個模塊,以模塊化教學模式實施課堂教學。第一模塊由授課教師進行理論闡釋,為同學們深刻闡釋我國脫貧攻堅的理論成果,講清楚“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制勝法寶。第二模塊由駐村書記分享脫貧攻堅案例,傾情講述參加扶貧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擔當。第三模塊是成長見證,4 名同學講述自己家鄉(xiāng)脫貧攻堅以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第四模塊是接續(xù)奮斗,授課教師總結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深刻領會脫貧攻堅精神的深刻內涵,號召同學們在實踐中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以實際行動接續(xù)奮斗,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模塊化教學把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按照多元目標進行系統(tǒng)綜合,使專題教學內容更加立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增加了思政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第三,緊抓關鍵環(huán)節(jié),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們積極挖掘學生自身的主體能動性,抓住黨史學習教育的有利契機,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大學生講脫貧攻堅的故事”主題征文活動,在征文大賽中遴選出4 名學生走上“形勢與政策”課講臺參與授課。在同上一堂“脫貧攻堅精神”形勢與政策課課堂上,4 名學生分別講述了自身親歷的脫貧攻堅的故事,分享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學生們樸實的話語、鮮活的事例、真情的流露感染了整個思政課堂,引發(fā)師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彰顯。
第四,重情感共鳴,提升學習思政課的獲得感。本次特色課堂通過新穎的教學設計,鮮活的教學內容,第一書記和身邊同學的現(xiàn)身說法,極大增強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獲得感。課程結束后學生們紛紛表示,這堂生動的“形勢與政策”課讓自己深受觸動,獲益匪淺。有同學說:“三位第一書記的故事生動地展現(xiàn)了脫貧攻堅的場景,拉近了我們與脫貧工作的距離,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更關注家鄉(xiāng)的變化,身邊的變化,對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這使我更加堅定理想,積極進取,爭取有朝一日也能參與其中?!边€有的同學說:“我很喜歡這種教學形式,以前認為脫貧攻堅戰(zhàn)離自己很遙遠,不懂得怎樣脫貧,扶貧。通過這堂課才知道脫貧扶貧就在我們的身邊,貼近我們的生活。在將來,自己也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年春季,面對全國上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形勢,為了讓學生及時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大力弘揚抗疫一線醫(yī)護人員臨危不懼、勇于擔當精神,扎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用好疫情防控鮮活素材,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形勢,并使他們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開展疫情防控專題教學勢在必行。特別是作為一所中醫(yī)藥類院校,開展戰(zhàn)“疫”中國特色課堂具有現(xiàn)實背景:廣大中醫(yī)醫(yī)護人員義無反顧地奔赴抗疫一線,涌現(xiàn)出一大批模范先進人物,中醫(y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fā)揮了獨特優(yōu)勢,等等。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用好中醫(yī)藥戰(zhàn)疫的鮮活素材,對于廣大中醫(yī)藥學子堅定中醫(yī)藥文化自信,立志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yī)生,意義重大。為此,按照學校黨委的統(tǒng)一安排,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學校黨委宣傳部、教務處、學生工作部等部門通力合作、精心策劃,為全校師生在云端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形勢與政策”課——“戰(zhàn)‘疫’中國課堂”。
第一,專兼結合,教師隊伍實力雄厚。在教學團隊的構成上,一是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積極邀請黨政領導干部上講臺講“形勢與政策”課的相關要求,本次在線授課邀請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等主要領導進行視頻連線授課;二是馬克思主義學院7 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主講;三是學校馳援武漢、襄陽醫(yī)療隊的部分醫(yī)療隊員通過視頻連線在課上分享了他們的戰(zhàn)“疫”經歷。這樣,通過整合專兼職的師資力量,組成了強大的教學團隊。
第二,以中國戰(zhàn)“疫”為材,教學內容生動鮮活。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這堂“形勢與政策”課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思想,以中國戰(zhàn)“疫”為材,以真人故事為例,用身邊醫(yī)護人員參與馳援武漢、襄陽的感人故事為生動案例,深入挖掘抗疫斗爭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本次特色課堂共設計了“戰(zhàn)疫中國,有中國制度”“戰(zhàn)疫中國,有家國情懷”“戰(zhàn)疫中國,有中醫(yī)藥的力量”“戰(zhàn)“疫”中國,有青年的擔當”四個篇章。通過鮮活的事例,引導廣大師生深刻認識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政治優(yōu)勢,深刻認識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優(yōu)勢;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刻認識肩負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深刻認識進一步傳承弘揚好團結奮進、迎難而上的民族精神,進一步堅定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增強了他們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醫(yī)藥的行動自覺。
第三,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新穎精當。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努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努力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首先,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用中國戰(zhàn)“疫”的生動實踐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其次,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既講授中國戰(zhàn)疫體現(xiàn)的制度優(yōu)勢,又著重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使命擔當;再者,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既著力講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又結合中醫(yī)藥院校的專業(yè)特色,增強學生傳承中醫(yī)藥事業(yè)的自覺。
第四,學生反響熱烈,教學效果入腦入心。在停課不停學期間,能夠上這樣一堂既有理論深度又生動鮮活的“形勢與政策”課,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強烈反響,很多學生在直播過程中熱烈討論,和主講教師積極互動。他們有的說:“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積極響應國家和學校的號召,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學校英雄當成榜樣,學習他們勇敢頑強的精神,在抗擊疫情的戰(zhàn)線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用實際行動踐行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有的說:“直播課中,當我看到援鄂歸來的我校醫(yī)護人員和工作者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娓娓道來時,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巨大感動?!边€有的說:“這次疫情讓我見證了中醫(yī)藥的巨大魅力,使我增強了文化自信?!睂W生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充分證明了這堂“形勢與政策”課的獨特魅力——真正實現(xiàn)了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入腦入心。
特色課堂作為“形勢與政策”教學的品牌項目,在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與此同時,特色課堂的打造要與日常教學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引領“形勢與政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按照教育部每學期印發(fā)的《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要點》要求,“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一般應涵蓋全面從嚴治黨形勢與政策的專題、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與政策的專題、港澳臺工作形勢與政策的專題、國際形勢與政策專題等四類專題??梢?,“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不僅涉及范圍廣,而且教學內容更新快,加之每學期課堂教學學時短,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如何確保教學專題的廣度和深度,成為“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在原有的打造特色課堂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yōu)學院、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的豐富資源,探索建立了“課堂教學+線上必學+線上選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選擇2 個專題在線下通過課堂教學完成,指定1~2 個專題由教師導學,學生在線上完成,余下的線上資源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自愿選學。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一方面拓展了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廣泛性和時效性,并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與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固定于某個學期集中開課不同,“形勢與政策”課程要貫穿全體學生整個大學學習期間,要求全覆蓋、不斷線。由于教師數(shù)量有限,這種開課模式直接后果就是每學期開課時間短,授課學生基數(shù)大,師生課堂互動差。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課程的獲得感,是教學改革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加強在特色課堂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我們不斷探索改革,總結經驗,根據(jù)課程的性質與特色,初步形成了以“一句話說時政:我看中國與世界”為代表的課堂互動模式。具體做法是:教師于每次開課前布置學生通過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等公眾號以及學習強國平臺等官方媒體,查閱一周內的熱點新聞,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進行總結歸納并撰寫體會感悟;課堂上通過學習通平臺搶答或隨機選人的方式,進行新聞播報與分享,每人發(fā)言時間1 分鐘,教師進行集中點評;課堂上沒發(fā)言的學生需把準備的內容發(fā)送到學習通課程討論區(qū),由同學之間進行互評。通過這種全員參與的互動模式,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了關注國際國內時政熱點的習慣,提升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科學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每門課程都必須解決的問題。鑒于“形勢與政策”課開課方式的特殊性,我們在教學中逐步形成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全過程考核模式。根據(jù)課程特點,安排形成性評價占比60%,終結性評價占比40%。其中形成性評價尤其注重考察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情況,將特色課堂的參與情況和學習通學習積分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終結性評價注重考核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情況,通過在線測試的方式完成。為了體現(xiàn)考核的客觀性和連續(xù)性,任課教師每學期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并錄入教務系統(tǒng),考核不合格的學生要進行補課、補考。此外,在考核中,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特色課堂教學,我們首創(chuàng)了參與特色課堂教學的學生免于期末測試的激勵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這種考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形成了有效激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保?]“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知識融合程度高,不僅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外交等社會科學,還融合了前沿自然科學的新知識,對教師的能力素質、知識儲備、學科背景具有極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師隊的配備上,必須堅持優(yōu)中選優(yōu)的原則,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校輔導員等教師隊伍中擇優(yōu)遴選,從事“形勢與政策”教學與科研工作。同時,積極邀請黨政領導干部、各行各業(yè)的模范人物上講臺講“形勢與政策”課,形成一支政治素質強、知識背景廣、家國情懷深的規(guī)范一體化的教師隊伍,為“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以特色課堂引領“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不但有效提升了“形勢與政策”的教育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學習課程的獲得感,而且在及時、準確、深入地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使青年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堅定“四個自信”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