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霖
2011 年8 月2 日,教育部出臺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又頒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其中,對小學低年級的硬筆書法要求如下:“學習用鉛筆寫正楷字,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筆順規(guī)則;會借助習字格把握字的筆畫和間架結(jié)構,書寫力求規(guī)范、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睍ń逃闹匾院鸵?guī)范性要求不言而喻。
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力量弱,精細肌肉發(fā)展不協(xié)調(diào),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配合還不到位,難以精細地控制手指動作。所以剛開始握筆寫字很容易歪歪扭扭,無法控制,難以寫出筆畫的細節(jié)。例如寫“之”字的捺畫,有的學生可以寫出一波三折,但起筆的輕筆入紙與收筆的平出筆鋒就很難寫出來。
2.注意力難以持久。低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寫字的時間一長,學生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就容易變形。每次寫字時,學生都會按照教師的要求握好筆,擺正坐姿,但寫著寫著,各種錯誤的握筆與坐姿就陸續(xù)出現(xiàn)了。
3.觀察能力弱,難以抓住字形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
(1)字的大小分不清。例如“口”與“國”,在書寫時“口”字大“國”字小,很多學生就看不出它們的大小變化,寫出來大小相仿。
(2)筆畫的長短輕重分不清。例如“言”字,第一橫長,二三橫短,但一年級學生在書寫時,往往會把前兩橫寫短,最后一橫寫長。
(3)筆畫找不準起筆、收筆的位置,字在田格中找不準中心。例如寫橫畫,如果寫短橫,要從近豎中線處起筆,行筆到右側(cè)起筆相對應處收筆;寫長橫要從遠豎中線處起筆,行筆到右側(cè)起筆相對應處收筆。如果起筆位置不準,這個橫要么長短不恰當,要么左右不對稱。
4.學生還沒有形成初步的漢字書寫審美能力。一般來講,一年級學生練習書法大多是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寫,但不能判斷什么樣的字是美的,基本上是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
正是因為以上的原因,所以一年級的書法啟蒙教育任重而道遠。如何讓學生寫出端正美觀的字并保持寫字的興趣,是每一位低年段書法教師的必修課。
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來談談對一年級書法啟蒙教育的思考和實踐。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在書法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只有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書寫興趣,調(diào)動學生寫字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書法,書法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師可以在教室里貼上生動形象的基本筆畫的圖片,讓學生既能記住這些筆畫,又能感受漢字的線條之美。教師還可以把優(yōu)秀學生的作品張貼在教室里,比如“靜能生慧”“有志者事竟成”……這既對學生進行了常規(guī)教育,又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每次作業(yè),筆者會給寫得漂亮的字加上“*”,優(yōu)秀作業(yè)會得到“寫得好”字樣的獎章。同時,在教室墻上布置“書寫明星榜”,把學生的優(yōu)秀作業(yè)貼出來展示,讓全班學生欣賞。每一個月,給寫字優(yōu)秀的學生和有進步的學生頒發(fā)“書寫小明星”和“書寫小達人”的獎狀。
魯迅先生說:“我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jié)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痹趯懽终n上,筆者會給學生看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讓學生感受書法之美。筆畫合乎規(guī)范,有力度、有厚度、有質(zhì)感,結(jié)構嚴謹,有虛實、疏密、主次、穿插、呼應。在這樣的熏陶下,學生的眼力得到了鍛煉。以“眼”帶“手”,“眼”先高起來,“手”也會慢慢高起來。
筆者經(jīng)常會在學生練字疲勞時,以講故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獎勵,如講《懷素寫字》《程邈創(chuàng)隸書》等書法小故事,讓學生感受書法家寫字時的用心和專注。
書寫姿勢包括執(zhí)筆姿勢和坐姿。晉代衛(wèi)夫人在《筆陣圖》中說,“凡學書字,先學執(zhí)筆”。正確的握筆姿勢,是低年級書法教師需要對學生花工夫的地方。筆者在實踐中這樣做。
筆者在每次寫字前,都讓學生先把手掌張開,從大拇指開始,依次彎一彎。再握拳伸開,做3 次,然后手掌相對,手指對對碰。平時,還會布置學生回家練習用筷子夾黃豆、畫波浪線和畫圓圈,以此來鍛煉手腕的靈活度。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編兒歌是書法學習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如第一天拿筆,筆者會先讓學生學握筆兒歌:“大指二指對齊捏,三指在下來托起,四指五指往里卷,筆桿離開虎口處,拳心要空腕用力,提筆就是練字時?!泵總€學生姿勢準確了,才開始動筆。但是,有的學生無法把兒歌和動作結(jié)合起來。筆者會結(jié)合視頻、漫畫,盡量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讓學生牢記。比如:采用比賽形式,看看誰的姿勢標準,請坐得好的學生當評委。把鉛筆當成甜筒:“這么脆的甜筒很容易碎,你會怎么拿呢?”通過形象的比喻,讓學生真正理解并牢記握筆的正確姿勢。
所謂“四點法”,即把執(zhí)筆時用力的四點(拇指、食指、中指、虎口)用紅筆點出來,這樣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手部該用力的地方。
有的學生握筆特別用力,寫字很重,筆者就手把手地輔導,通過教師的手讓學生感受到用筆的輕重變化——頓筆時手稍用力,其他時候握筆是輕松靈活的,這樣手就不容易累,握筆就不易變形。慢慢地,學生的手感就會好起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提出:“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 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边@個時間是有科學依據(jù)的。我們要利用好10分鐘,教在精華處。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觀察范字的能力比較弱,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筆者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讓學生看具體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起筆、收筆位置;筆畫長短變化;筆畫的相對位置,從而確定筆畫之間的關系。如筆者在教“衣”字時,就讓學生關注每一個筆畫的關系和位置,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點和撇都在豎中線上起筆。筆者再引導:豎提怎么寫?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在撇的一半左右,起筆差不多在橫中線。那小撇呢?原來也在橫中線左右,最后一筆捺,碰長撇與短撇,不碰豎提。這樣,一筆筆地觀察、分析,學生的觀察能力就得到了鍛煉。學生逐漸就能自己分析范字了。
我們的漢字,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有斜有正。觀察字的大小、形狀、重心、主筆,要學會先觀察字的整體結(jié)構,找到筆畫之間的關系。如三點水,筆者用兒歌幫助學生觀察并記憶:“點頭提頭對對齊,中間一點向外冒,形成一個小半圓。”這樣,學生就算脫離田字格也能把字寫好。
比如,筆者寫四個“把”,讓學生說說哪一個好。學生觀察后發(fā)現(xiàn):第一個“巴”掉下面了。第二個“豎彎鉤”沒有長長的伸出去。第三個“提手旁”寫得太短,整個字變短了。只有第四個最美觀。學生的作業(yè)也可以采用生生點評。在這樣的反復訓練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會得到提高。教師也可以留下關鍵筆畫,讓學生到黑板前加筆畫。學生通過自己的擺放,明確筆畫之間的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一點、低一點、左一點、右一點,都可能使字變“丑”。
總之,一年級是學生身體以及心理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也是開展書法教育的黃金時段、關鍵時期。如果教師能夠在這一時期激發(fā)學生的寫字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采用適當?shù)姆椒ǎ囵B(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做到“意在筆先”,那么,一定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書法教育也就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