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筆
- 《草堂十志》技法精講(三)
鋒,由粗變細出鋒收筆。3.反捺形態(tài)與側點相近,自左上向右下切入,漸重向右下行筆,中間可略有弧度,收筆重按,根據(jù)需要確定長短。五、點的寫法點有長短和方向的變化,還有與其他筆畫相近的形態(tài)。點的基本形態(tài)是尖起圓收,起、行、收在同一個方向,如側點、長點、垂點、橫點;變化形態(tài)是起、行、收改變方向,如俯點、仰點,還有的與其他筆畫形態(tài)相近而得名,如撇點、挑點、豎點、橫點等。1.側點其勢向右下,筆畫短小,呈俯視狀。起筆從左上向右下切入,速度由快到慢,用筆由輕到重,中部可有
中國篆刻 2023年10期2023-11-03
- 米芾《盛制帖》結字賞析與臨摹圖解
較長。上橫短斜,收筆牽絲下帶寫橫折鉤,橫長折短鉤含蓄,豎畫略長,橫折稍寬,內(nèi)兩短豎弧斜,與橫折相交,以求中密,下橫長而上斜,收筆向右上挑,與斜鉤呼應,斜鉤起筆逆鋒與橫的右部相交,收筆比左撇略低,調(diào)鋒出鉤含蓄,出游絲接寫弧撇,最后一點粗重,在橫與折之間。制:上下錯位,一正一斜,下部右傾,字形動蕩。撇橫連寫,中橫偏左部,收筆連左豎,勢斜形曲,橫折鉤較短小,橫上斜而折筆細輕,出鉤含蓄,中豎略向右下斜,收筆向上挑出連寫右部短豎,斜而似點,豎鉤短縮為斜弧豎。下部“衣
中國篆刻 2023年10期2023-11-03
- 米芾《致伯充尺牘》結字賞析與臨摹圖解
起筆,漸行漸按,收筆迂回上挑接寫豎畫,逆起尖收,鋪毫行筆,先重后輕,收筆稍向左下略斜,含蓄蘊藉。一:比上字略短,承上豎收筆之意,露鋒起仰行,漸行漸重,戛然而止,收筆形態(tài)呈方狀,筆意向上,使不露鋒,與下一字左撇相呼應。月:字形狹長,上緊下松,上收下放。撇畫縱落斜行,稍有弧度曲向左下伸,收筆略按左推,粗重見方。橫折鉤的橫短且上斜,轉折處明顯方折,豎鉤內(nèi)切,與撇呈相背之勢,出鉤向左上,與內(nèi)兩短橫呼應,兩橫相連,方向不同,左接右離,位置偏中上,留出大量空白,形成上
中國篆刻 2023年9期2023-09-25
- 《草堂十志》技法精講
、輕按和逆入橫,收筆的方向、輕重有較多的變化,呈現(xiàn)出圓與尖的不同。1.左尖俯橫其勢向下俯,落筆輕快,自左向右切落后繼續(xù)向右行筆,中間略上拱,速度較快,形態(tài)稍短,要沉穩(wěn)勁挺,收筆向右頓。一般在字的上部,如“草、沫、結、若”等字。也有在字的最后一橫,如“群、金”等字。2.左尖仰橫呈上仰之勢,起筆尖銳,自左上向右下方切入后轉筆右行。行筆中段下凹,弧度大小因字而異。根據(jù)下一筆的位置,收筆筆勢不同,有的向左上出鋒,如“拍、噴”等字,有的頓筆后向左下連帶寫下一筆。如“
中國篆刻 2023年8期2023-09-15
- 米芾《值雨帖》結字賞析與臨摹圖解
間筆畫交互緊密,收筆向下,形長勢遠。頓:左右占地相當,上合下開,中間留白較多,縱向線條呈相向之勢。首橫方起,先重后輕,提筆上挑連帶寫豎提,有弧度且向左下行筆,提先向右上再轉向左上,牽絲上帶,豎折似長提狀,中間弧勢明顯,與右上第一橫相連,橫收筆接寫撇與左豎,有弧度,橫折較長,收筆出鉤代替末點,內(nèi)三橫一撇用“S”形弧線代替,收筆與下字第一點相連。首:兩點相連,先虛后實,橫畫較短且上斜,撇、豎連寫成一弧線,收筆原路返回上挑寫橫折,用圓轉之法,左右兩豎呈相向之勢,
中國篆刻 2023年8期2023-09-15
- 2023年8月(367期)競臨:米芾《清和帖》
左低右高。右短橫收筆向左下,形似短撇,與中橫相呼應。橫逆起上斜,中段有弧度,位置略偏左。左短豎向左下斜,橫折鉤較寬,中豎粗壯且略向左下斜伸。啟:橫與撇連寫,橫短撇長呈弧形,“口”小而簡約。連筆上挑寫橫撇,橫短撇長。捺改寫為一橫,收筆在畫內(nèi),牽絲與下部相連。下“口”寬扁,豎短而向左下斜,橫折上斜,末橫尖起圓收。上部左縱右橫,下部偏右,中間密而四周疏。久:兩撇斜縱,一捺橫伸。首撇露起而直向左下行筆,調(diào)鋒后向右上寫橫,折處方整,撇向左下,直中微曲,收筆圓轉,提筆
中國篆刻 2023年6期2023-07-21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二十一)
畫。首點取側勢,收筆向下,橫折折撇自左上向右下斜,收筆向左下,再頓筆寫捺畫,不可太斜。橫折折撇的波折幅度可大可小,有時變?yōu)橐恍本€,如“逥”字。首點與第二筆可連寫,也可筆斷意連,橫折折撇的長度根據(jù)被包圍部分的長短而定。末畫的平捺常收筆比起筆細輕,起筆較重,中間行筆略細,收筆可粗重些,也可變細,這種捺法外形很像橫畫。在行書中往往借用草書的寫法,以求變化和加強筆勢的連貫。點與橫折折撇省減成一弧線,平捺寫成左重右尖橫。有的將三部分用一弧線連成,如“游”字,上段起筆
中國篆刻 2023年5期2023-06-06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二十)
直可略向右下斜,收筆向左上,再寫左橫,左重右輕向右上挑,右豎略向左下斜,起筆比左豎高;右短橫略向下斜,也有寫成點狀,收筆向左下。草字頭還可以將兩豎變化成兩點,呈上開下合之勢,左點用仰點,右點用撇點,兩點可分開寫,也可連寫。橫畫的長短根據(jù)下面部分而定,撇點常與橫連寫,橫畫可仰可俯,收筆向左下,或與下一筆連寫。草字頭還可以寫成一橫兩豎,即現(xiàn)在簡化字的寫法。橫呈仰勢,收筆向左上,與左豎筆意相連,左豎向右下斜,右豎向左下斜,兩豎左低右高,上開下合。小字旁先寫中豎,
中國篆刻 2023年4期2023-05-13
- 米芾《韓馬帖》
長,中間有弧度,收筆帶鉤與左豎呼應,細而向左下斜,橫折鉤細而輕盈,與左豎形成上合下開之勢。中豎上昂,行筆粗重厚實,收筆爽利。頓:左右均占,左疏右密。首橫左重右輕,豎提長伸,提向左收筆,豎折與豎省減為上挑弧線,與右部上橫牽絲相連。橫、撇、豎連寫,呈弧形,橫折較長且粗重,收筆上挑,內(nèi)三橫左接右離,短輕似點,撇細而下牽與“首”字呼應,省減末點。首:前五筆均連寫,空間較疏朗,用筆細挺。兩點分得較開,橫短而上斜,撇與豎連成一弧線,橫折圓潤呈向勢,內(nèi)兩橫短而偏左,末橫
中國篆刻 2023年4期2023-05-13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九)
相接或斷開,撇的收筆一般用回鋒撇。有時為了結體的需要,上點移至橫下側,如“底”字。病字頭首點宜側,橫畫可仰可俯,收筆向左下,順勢寫撇,呈向勢,給右下留出更多空間,收筆向左上出鋒,左兩點一上一下連寫,末點收筆向右上。尸字頭尸字頭的橫折或呈扁狀或呈長形,當下面部分較寬時,應橫長折短,下面部分呈長形時,應橫短折長;下橫不宜太長,撇畫取縱勢,收筆可回鋒,也可出鋒。戶字頭戶字頭比尸字頭多一點,寫法類同。首點與尸部不宜離得太開,可以出鋒帶下,撇畫也不宜太豎,有一定的弧
中國篆刻 2023年3期2023-04-07
- 古帖競臨
,起重收輕,左橫收筆上挑,右豎略高于左豎,橫豎相交點偏下。中橫左部略伸,左低右高且有較明顯的弧度,收筆下帶與左下豎畫呼應,左豎向下弧斜,橫折鉤縱橫相當,出鉤較長,中豎上插,與上部右豎相疊,先重后輕,直下而止,中間收而上下放。頓:上合下開,高低錯落不明顯,較為平穩(wěn)。先橫后豎提,豎向左下斜,提斜而向左收,與豎折相連,省略一短豎,以便與右橫相連,橫末接寫短撇和豎,呈弧形,橫折挺拔,三短橫偏左偏下,短撇收而直,末點與豎相接,似豎鉤狀。首:兩點連寫,第二點下帶,部分
中國篆刻 2023年3期2023-04-07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八)
較斜,起筆偏左,收筆不超過折筆處;中豎長而直挺,從“曰”部的中間過,首橫與末橫偏右側左。馬字旁馬字旁為繁體寫法。首橫上斜呈仰勢,折鋒后寫短豎,呈直勢或背勢,中間略向左突出,豎末向左上出鋒接寫二短橫;左豎起筆承右下上帶筆勢,下行后轉筆寫橫,呈下斜之勢,不可太長;用圓轉法接著寫豎鉤,出鉤向右平拖;末四點用一挑畫替代。貝字旁貝字旁為繁體寫法。左豎不可太長,橫上斜且短,右豎比左豎要長;內(nèi)二短橫稍偏下部,取勢略上斜;末橫自左豎的左部起筆,收筆接寫撇,勢較斜,形態(tài)稍長
中國篆刻 2023年2期2023-02-25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七)
王字旁首橫上斜,收筆時略頓后寫豎,稍向左下斜;豎末出鋒向左上,接寫中間一橫,呈俯勢,形態(tài)短小,收筆處可在豎畫之左或其右,向左下出鋒,或連筆寫橫,末畫上斜,往往寫成挑。方字旁首點或側或俯或直下;橫畫宜短,呈上斜之勢;撇畫縱行且有弧勢,角度不可太橫;橫折鉤的轉折處用圓轉的方法,形態(tài)不長,出鉤向上,常常與撇相接。蟲字旁蟲字旁在左邊時,呈窄長形,右邊大則左部小,右邊筆畫少則左部宜大,如“虹、蜍”等字??诓砍时鉅?,上開下合,左豎形短似點,向右下斜,橫折的收筆為了筆勢
中國篆刻 2023年1期2023-02-16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六)
化。上點取側勢,收筆出鋒向左下,第一橫承上筆意,可用帶鉤橫,形態(tài)稍長,收筆處與點右對齊;第二橫最短,類似橫點,可向上或向下成斜勢,收筆常出鋒與第三橫起筆相呼應;第三橫比之稍長,收筆向左下,順勢寫口部的豎;橫折挑一筆寫成,重心與上點對齊。有時言字旁下部分的二橫和口部用點挑來代替,從整體上看,好像在三點水的第一點與第二點間加了一橫。上點或側或臥,橫畫粗短,收筆向左下,順勢寫點,或連或斷,末挑向右上出鋒較長。首點切入筆,收筆向左下出鋒,橫畫承上筆意,頓筆后向右上
中國篆刻 2022年12期2023-01-06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四)
捺畫可改寫為點,收筆向右上,有時為了加強筆意連貫,撇捺連寫成撇挑。挑畫的長短看右邊部件的筆畫而定。首橫呈仰勢,收筆向左上出鋒,再寫豎畫;豎略靠橫畫的右邊,上短下長;撇不宜太長,捺畫改為點,寫在橫豎交叉的右下空疏處,收筆向右上出鋒。木字旁的撇和捺在行書中常常連寫成撇挑,挑過豎畫較多,勢向右上,具體長短看右部的筆畫而定,但須與左邊起筆相呼應。木字旁中的撇挑有較多的變化;撇和挑的位置及長短呈對比變化。當撇縮時,挑就長而放,豎畫收筆上挑出鋒接寫撇,短小偏下,頓筆后
中國篆刻 2022年10期2022-11-03
- 2022年12月(359期)競臨:米芾《致知府大夫丈帖》
。首橫起筆緩舒,收筆與下豎相連,取向勢,橫折鉤取縱勢,出鉤平拖。拜:左收右放,左部撇與兩橫左開右合,左撇位置偏右。右部四橫起筆處穿插在左部空隙處,左右緊密,右豎長伸,與橫相交點偏右,因豎畫特別長,中下部多寫一點,此法稱“補足空疏”。后:繁體的“后”字左部是雙人傍,行草中省減后與“三點水”寫法相似。首撇粗壯,下撇與豎連寫,收筆向右上挑出。右部兩個撇折上長下短,下撇短縮,橫撇左伸有弧度,捺畫起筆與左部相接,中段較直,捺腳含蓄。整個字中間疏,留白多。進:首撇粗重
中國篆刻 2022年10期2022-11-03
- 2022年11月(358期)競臨:米芾《留簡帖》
第二豎粗短,右橫收筆下帶。中橫長而上斜,收筆出鉤下帶,左下豎畫較細,橫折鉤取縱勢,中豎粗壯上插,直中帶曲,略向右下斜。頓:先寫上橫,形態(tài)短小,收筆上挑寫豎提,豎長提斜,上提后出鋒向左上接寫豎折和豎,用草法,起筆逆起,提后上挑代替豎,與右邊第一橫相連,右部一筆而成,左高右低。首:用草法,兩點上開下合,間距拉開,下部橫畫長而上斜,重心偏左。下部為三折筆,兩斜一橫,長度與角度要有變化,最后一折與下一字的首橫相連。再:首橫承上一筆筆意,橫短而細,收筆下帶寫豎,向左
中國篆刻 2022年9期2022-09-26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三)
另一種是帶鉤橫,收筆向左上;豎畫過橫的右部,上短下長;挑畫另起筆,勢較斜,形態(tài)稍長,也可與豎畫連寫,豎畫收筆向右下頓,轉而寫挑。工字旁工字旁形態(tài)短小,在左邊時應重心上靠。首橫自左上向右下落筆,轉而向右行筆,收筆時向右下頓筆,接著寫豎,略向左下斜,收筆時稍頓,末橫改寫成提。立字旁立字旁在左邊時,應處理成長形,左松右緊。首點靠右,上橫離點稍遠,收筆與左點起筆相連,再向左下行筆,收筆向右上出鋒與撇點起筆連寫,末橫寫成提畫。
中國篆刻 2022年9期2022-09-26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十二)
左,第三點居中,收筆與第一點基本對齊,中間留出空間以讓右。參照楷書寫法,將三點分開。上點取側勢,第二點取偃勢,第三點取仰勢,上兩點之間疏,下兩點之間密,中間點略靠左,呈“左弓”之勢。第一點或側或俯,收筆向左下,第二點起筆承右上筆意,露鋒落筆,再轉向右下頓筆,收筆向下與第三點起筆相連,再向下行筆后寫挑點,如“酒”字;另有第二點向下(自上而下,或自左上向右下),第三點較平挑出的,如“湖”字。第三種形態(tài)是三點相連,筆勢連貫,首點切入落筆,稍頓后快速向左下出鋒,按
中國篆刻 2022年8期2022-08-30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九)
,快速短促,空回收筆。橫點取勢橫向,類似短切橫的縮短。起筆自左向右切入,向右頓筆,向左重按收筆。承上啟下點自右上向左下切人后立即轉鋒向右下行筆,要輕快短促,再向右下頓筆,收筆向左下方出鋒。垂點自左上而下切入,呈尖狀,漸重向下行筆,稍頓后向上收筆。垂點有長有短,中段略向左弓出取向勢。豎點類似垂露豎的縮短。起筆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頓筆后向下行筆,收筆向右下重按。挑點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頓筆重按后再向右上行筆,收筆呈尖狀,與下一筆相呼應,挑出部分略長,起筆部分為承上
中國篆刻 2022年5期2022-05-21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七)
漸輕,漸行漸提,收筆時快速向右上出鋒后與下一筆呼應?!罢邸迸c“轉”指筆畫運行過程中轉換方向,在楷書中不相連的筆畫,在行書中卻連寫,增加了筆畫之間的轉與折。 折筆須提按交替,但要方中寓圓,既方整峻朗又圓潤流暢。轉筆須提筆徐行,用筆略輕,速度略快,方能有力,遲滯則失勢,若環(huán)轉過快,則如春蚓秋蛇,柔弱無力。行書中常常應轉折并用。橫折橫轉落筆承上一筆勢,自左向右輕快入筆,行筆由輕漸重,轉折處邊按邊行,圓潤而自然流暢,折筆的痕跡不明顯,呈圓弧狀;再向左下行筆,收筆向
中國篆刻 2022年3期2022-04-02
- 第二講 基本筆畫寫法
,由輕到重行筆,收筆有重按和尖狀兩種。二、提的形態(tài)比點大。尖狀起筆,轉向后由重到輕,行筆的方向有斜、平之分,尖狀收筆。三、撇的形態(tài)長短變化較大,尖狀起筆,轉向后由重到輕,行筆的角度和弧度有多種變化。四、橫的形態(tài)有長短之分,短橫略向右上斜,長橫較平。尖狀起筆,轉向后向右行筆,重按收筆。五、豎的形態(tài)有長短之分,長豎垂直,短豎有直有斜。尖狀起筆,轉向后向下行筆,收筆有尖狀收筆和重按收筆兩種。六、捺的形態(tài)有長短之分,根據(jù)在字中的位置不同有斜捺和平捺兩種。尖狀起筆,
中國篆刻 2022年2期2022-03-29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六)
短。曲反捺捺畫的收筆取勢向右,而反捺收筆取勢向左,與之相反,故稱反捺,它的形態(tài)較多。起筆順勢切入,用筆漸重,行筆漸慢,重頓后向下或向左收筆。反捺的弧度有大小之分,形態(tài)有長短之別。平反捺起筆承上筆意切落,重頓后向右行筆,至中段稍提,行筆漸快,取平勢,收筆較輕。“送、通、迢”等字的捺用回鋒收筆,意向下?!斑€”字的捺則露鋒收筆,呈尖狀。方頭反捺這類捺的寫法類似平反捺,取勢較斜。起筆切落即頓,再向右下快速行筆,漸行漸提,收筆稍駐后向左提筆空回。起筆處粗大、方折,中
中國篆刻 2022年2期2022-03-29
- 《鮮于璜碑》技法解析(二)
起筆有藏露之分,收筆也有方圓之別。其起筆、收筆之輕重的選擇,多取決于起筆之上和收筆之下有無障礙。起筆之上有障礙的一般輕起重收,收筆之下有障礙的一般重起輕收。這些豎畫,在例字中的應用分別是:①輕起豎,如“下”字中豎。②重起豎,如“山”字中豎;而“奉”字上中豎是重起輕收,下中豎是輕起重收;“秩”字“禾、木”豎是輕起重收,“失”字豎是重起輕收。③中長豎,多用于上下無障礙的中豎或側豎,書寫時藏鋒入筆鋪毫、行筆較慢,至中稍稍提鋒、行筆較快,收筆處略按筆、起伏明顯,如
老年教育 2022年2期2022-02-27
- 第一講 起筆、行筆與收筆
驟:起筆、行筆、收筆。在運筆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向、力度、速度,并進行交叉組合后,就可以寫出各種各樣的筆畫形態(tài)。一、起筆硬筆書法的起筆方式為尖狀落筆,即筆尖凌空輕快入紙,產(chǎn)生尖狀的效果,而不是把筆尖先放到紙上以后再開始運筆。需要進行手指伸縮的專門性練習,并應用到運筆之中。起筆的方向根據(jù)不同的筆畫以及在一個字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有較多的變化。起筆的力度由輕到重,速度由快到慢。二、收筆硬筆的收筆分尖狀細收和重按圓收兩種。尖狀收筆是筆尖快速離開紙面,從而產(chǎn)生
中國篆刻 2022年1期2022-02-18
- 苕溪詩蜀素帖 技法精講(四)
收筆出鋒豎寫法與垂露豎相同,收筆處向左上方或右上方出鋒,與下一筆相呼應。根據(jù)出鋒方向不同,略向左或向右弓,帶有一定的弧度為佳。斜側豎起筆自上而下切落后重頓,形稍方折,向下行筆速度漸快,收筆一般向左上,如果在最左邊時,應向右上收筆,以便與右部起筆呼應。上重豎起筆或藏或露,輕落筆,重頓后快速向下行筆,漸行漸提,線條漸細,收筆稍駐。呈上粗下細之形,常用在穿過數(shù)個橫向線條的字中,使縱橫交錯處顯得靈動自然。右弧豎起筆承上一筆意,先輕頓后再向下稍快行筆,中段向左微凸,
中國篆刻 2021年12期2022-01-04
- 蘭亭講壇
加強豎畫的力度,收筆時應重按后再向左上或右上收筆。懸針豎懸針豎顧名思義即如針懸于空中之形態(tài)。起筆與垂露豎相同,行筆至三分之二處時速度加快,線條由粗漸細,快速向下出鋒。彎尾豎這類豎形態(tài)較長,行筆到下端后略向右側轉,如“斷、新” 等字,筆勢要娓婉含蓄,收筆向右下快速出鋒,或回鋒向上;也有向左下出鋒的,如聲(聲)字。上尖豎上尖豎的形態(tài)為上細下粗,用筆上輕下重。落筆時自上而下切入,行筆漸重向下,中部向左或向右弓出,收筆略向右或向左頓。短斜豎形態(tài)較短,形狀如長點。起
中國篆刻 2021年11期2021-11-27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二)
再由輕漸重,頓勢收筆。帶鉤長橫起筆常以露鋒切入為主,頓轉重按后向右行筆。收筆時重頓后向左下或左上出鋒收筆,與下一筆的起筆相呼應。帶鉤長橫一般為字的主筆,形態(tài)較長。該類模式主要特點在于將策略和交易賬戶實時連接,微量網(wǎng)實現(xiàn)將用戶策略與交易賬戶托管在云端,資金不出賬戶,切實保證資金的安全。并基于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技術開展動態(tài)化安全防護,云交易可確?!?×24小時”全自動運行,使得用戶的交易可以順利下單并完成。在這種模式下,微量網(wǎng)真正將策略提供方與用戶進行對接,實現(xiàn)
中國篆刻 2021年10期2021-11-01
- 苕溪詩蜀素帖技法精講(一)
的關系。起、行、收筆要交代清楚,不能含糊,要逐步頓挫沉著有力地運行,寫得圓潤飽滿,力能扛鼎。短平橫落筆輕快,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切落,輕頓后轉筆向右行筆,速度較快,形態(tài)稍短,要沉穩(wěn)勁挺,收筆向右頓。短仰橫呈上仰之勢,起筆尖銳,自左上向右下方切入后轉筆右行。行筆中段下凹,弧度大小因字而異。收筆根據(jù)筆勢不同,有的向左上出鋒,有的頓筆后向下連帶寫下一筆。短俯橫其勢向下,筆畫短小精焊,呈俯視狀。起筆從左向右下方切入,略頓后向右行筆,速度由快到慢,用筆由輕到重,中部有一
中國篆刻 2021年9期2021-10-08
- 蘭亭講壇
入后向右下重按,收筆出鋒向右上,右點可用側點,也可收筆出鋒向左。大字底橫畫要長,左低右髙,中段略細;撇畫宜收,撇的起筆在橫的中上部,不可太向上伸,中段要呈弧勢,回鋒收筆,捺用反捺,收筆處比撇畫稍低。貝字底左豎不能太長,橫上斜,頓筆后向下寫豎,收筆比左豎低,內(nèi)二短橫接左豎,與右豎相離,留出空隙,末橫左遠出,行筆上斜,頓筆后向左下寫撇,宜直挺,最后一點自右豎末起筆,用側點。土字底土字底的筆順在不同的字中不一樣,如“坐”字是先寫兩橫再寫一豎,在“至”字中是先寫一
中國篆刻 2021年4期2021-04-30
- 軟硬兼施(十五)
部起筆,短豎直,收筆向右上,右部的撇短橫長,可兩筆連寫,豎靠左,收筆出鋒向左?;⒆诸^短橫上斜,斜撇角度較直,長短視右下部分筆畫多少而定,橫鉤稍寬,略上斜,橫收筆重頓下行寫成豎鉤,中豎不與上橫相粘,下二短橫連寫,上長下短,橫向間距上疏下密。點橫部點宜側,橫宜長,點一般處在橫的中部或偏右部。另一種寫法是將點和橫連寫,點可加長而橫則稍短,點伸橫縮,如“亦”字。十字頭橫長豎短,橫略上斜,要平直,豎有弧度,中段向右,似彎鉤的寫法,但起筆與收筆處在同一垂線上。皿字底左
中國篆刻 2021年3期2021-03-19
- 軟硬兼施(十四)
。左豎起筆稍頓,收筆向右上,橫上斜,重頓后向下寫豎,收筆處比左豎要低,末橫左輕右重,收筆與右豎相接。私字旁私字旁在一個字的上部,所占位置較小。短撇略斜,收筆時向右下頓,折筆上斜,收筆上挑,撇點的弧度可以大,可與前筆連寫,也可分筆寫。整個偏旁呈三角形,上小下大。人字頭人字頭要撇捺舒展,下部一般是撇低捺髙。撇的形態(tài)較長,有弧度,起筆可切入、可頓筆,中段注意提按變化。捺畫起筆比撇略低,切入落筆,角度稍平,收筆變化較多,可出鋒向右,也可含蓄出鋒,或回鋒收筆。草字頭
中國篆刻 2021年2期2021-03-09
- 軟硬兼施(十三)
昂;第二橫最短,收筆向左下;第三橫起筆向左遠出,斜度較大,橫末頓筆寫“月”部。利刀旁豎鉤類似垂露豎的寫法,收筆時向左下方重按后推筆略向左上鉤出,鉤勢飽滿爽利。短豎略斜,收筆向上,也可寫作點;豎鉤較長,也可不出鋒。短豎的位置要稍偏上些。三撇兒三撇要注意長短和角度的變化,但重心要對正。三撇也可連寫,以求生動。行書中三撇較短,形似三點。又字旁又字旁在右邊時一般寫成撇收擦放,行書中撇可與橫分筆寫,使撇的上端靠近中心。若撇伸至左部下端,捺則要下沉,寫成反捺。反文旁首
中國篆刻 2021年1期2021-01-21
- 軟硬兼施(十二)
衣字旁首點俯下,收筆出鋒向左下;橫畫要上斜,收筆稍頓后接寫弧撇,形態(tài)稍長,豎畫對準上點中心;撇點和側點交會與豎畫起筆處。反犬旁首撇稍長,彎鉤起筆輕頓后上斜行筆,頓筆后向下呈弧勢運筆,出鉤含蓄,末撇自彎鉤的中上部落筆,向左下行筆,收筆回鋒向右上方,以求與右部呼應。夕字旁首撇自右上向左下切入筆,重按后向右上寫橫折,折筆處圓轉,再寫回鋒撇,末點寫成挑點,出鋒向右上,點過撇畫,一則呼應右邊,二則補足空疏,以免筆勢相悖。女字旁首撇直挺,反掠不能太長,右撇稍長,并要有
中國篆刻 2020年12期2020-12-23
- 軟硬兼施(十一)
——蘭亭講壇
衣字旁首點俯下,收筆出鋒向左下;橫畫要上斜,收筆稍頓后接寫弧撇,形態(tài)稍長,豎畫對準上點中心;撇點和側點交會與豎畫起筆處。反犬旁首撇稍長,彎鉤起筆輕頓后上斜行筆,頓筆后向下呈弧勢運筆,出鉤含蓄,末撇自彎鉤的中上部落筆,向左下行筆,收筆回鋒向右上方,以求與右部呼應。夕字旁首撇自右上向左下切入筆,重按后向右上寫橫折,折筆處圓轉,再寫回鋒撇,末點寫成挑點,出鋒向右上穿過撇畫,一則呼應右邊,二則補足空疏,以免筆勢相悖。女字旁首撇直挺,反掠不能太長,右撇稍長,并要有一
中國篆刻 2020年11期2020-11-24
- 軟硬兼施(八)
?!笔c用俯點,收筆向左下帶出,轉勢向右下頓筆寫直點,位置略靠左,挑點起筆與之相連,收筆出鋒向右上,與右邊筆畫相呼應。首點用俯點,第二點用豎點,露鋒起筆,重頓后向下行筆,由慢漸快,順勢寫挑點。首點用側點,勢略平,形態(tài)較長,中點頓筆下行,收筆與挑點起筆相連,頓筆后向右上挑出。單人旁單人旁由撇與豎構成。撇與豎可分開可粘連,撇的形態(tài)變化較多,有直曲、長短之分,起筆可用頓筆,也可用切入,收筆有露有藏。豎可用垂露豎,如“修”(脩)也可用帶鉤豎,出鋒向上,也有用上尖豎
中國篆刻 2020年8期2020-11-03
- 收筆筆法勢和收筆筆法分析研究
畫的起筆、行筆、收筆各有各的筆法勢和由此產(chǎn)生的筆法,其在一個筆畫中的作用不盡相同,從它們的主要作用方面總結:起筆決定著精到度,行筆決定著力度,收筆決定著到位度。實際上起筆也有力度和到位度的問題,行筆、收筆也是這樣。但作為收筆筆法的形態(tài)主要作用是到位度,而每個字的收筆筆法的作用更大,對字結構還有一個穩(wěn)定結構、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筆畫不同的收筆取勢方式也是豐富收筆筆法的關鍵。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分析的這些筆法墨跡形態(tài)在寫小字時,許多是由于筆頭形態(tài)造成的,而不是
江蘇教育 2020年45期2020-08-06
- 折(二)
法,棱角不明顯,收筆重按,根據(jù)不同的形態(tài),與長點組合的角度不同,如“娛”字,女字旁在左,其撇與點的夾角較大,而在字的下部時,如“妄、每”,往往夾角較小。撇 折折為與挑的組合,書寫時先頓筆寫短,可有向,背之法,收筆速度稍慢,順筆勢頓筆寫挑。筆勢要與下一筆相呼。橫折撇橫與撇的組合,橫往上斜,收筆處略頓,向左下寫撇要有弧度,中段略向右呈弓形。橫折折撇為橫與折的兩次組合。轉折處有三個,第一個轉折處為頓筆方折,第二折為提筆輕轉,第三折為轉筆圓折。該筆畫較多運用在走之
中國篆刻 2020年6期2020-06-24
- 蘭亭講壇——軟硬兼施(五)
捺腳,根據(jù)捺腳的收筆形態(tài)分為出鋒平捺和收鋒平捺。收筆時平坦地向右行筆,為出鋒平捺;收筆時重按后再回鋒,形成含蓄的捺腳,為收鋒平捺。短 捺捺畫收筆取勢向右,而反捺收勢向左,與之相反,故稱反捺。反捺的形態(tài)較多,起、行筆較類似,收筆方向不同形成不同形態(tài)的反捺。如“欣”字的反捺收筆向左上方;“足”字向右下收筆;“之、故、終”收筆時向左下作一鉤狀出鋒。折“折”與“轉”指筆畫在運行過程中轉換方向,一些在楷書中不相連的筆畫,行書常一筆連寫,增加了字中的轉與折。折筆須提按
中國篆刻 2020年5期2020-06-09
- 圖說小楷技法(十二)
,發(fā)筆時要逆入,收筆時要回顧,行筆時要意有所顧,逆勢澀進?!督?jīng)》所謂“畫如長錐之界石”,喻其行筆不可有光滑浮薄之意。凡寫長畫,當于不平中求平,使其畫勢上平而下呈拱狀,猶如覆舟之狀,切忌上平下亦平,則板刻之弊立見。唐柳宗元《八法頌》中所言“勒?;计健保词谴艘?。橫畫又要貴于變化,元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說:“凡平畫忌如算子,終篇展玩,不見橫畫,始是書法。”所謂“不見橫畫”,即是指無平行齊頭,板刻、凝滯之筆。1.長畫(圖1):①先輕鋒逆入,將筆略提,然后迅速朝
老年教育 2020年5期2020-05-02
- 軟硬兼施(三)
加強豎畫的力度,收筆重按后向左上或右上回鋒,形成珠狀。懸針豎懸針豎顧名思義即如針懸于空中之形態(tài)。起筆與垂露豎相同,至三分之二處后速度加快,線條由粗漸細,快速向下出鋒。出鋒豎寫法與垂露豎相同,收筆處向左上方或右上方出鋒,與下一筆相呼應。中部略細,根據(jù)出鋒方向不同,略向左或向右弓,帶有一定的弧度為佳。曲頭豎曲頭豎起筆的筆勢承左上而來,應由左帶鉤入筆,頓筆后漸重下行,收筆稍駐。該類豎畫大都與其它筆畫連接。短斜豎形態(tài)較短,一般用在全包圍或半包圍結構的字上,形狀如長
中國篆刻 2020年3期2020-03-24
- 軟硬兼施(二)
作弧狀向右行筆,收筆處重頓后回鋒收筆。凸長橫勢態(tài)與凹長橫相反,呈下俯之勢,形態(tài)活潑靈動。側勢切入,頓筆后向右上略作弧形行筆,收筆重按后向左下回鋒收筆。左尖橫形態(tài)短小,起筆平勢切入,要輕快;收筆圓勁沉穩(wěn),有方有圓。右尖橫主要用于與下一筆連帶呼應,頓勢起筆,重按后快速向右上提筆出鋒。收筆下鉤橫落筆輕快,行筆向右上略斜,收筆向右下頓后,向左下出鋒收筆。形態(tài)呈下俯狀,和下一個筆畫相呼應。收筆上鉤橫這類橫主要用在下一筆是豎或撇的情況。起筆切入,呈尖狀,由輕漸重行筆,
中國篆刻 2020年2期2020-03-23
- 軟硬兼施(一)
的關系。起、行、收筆要交代清楚,不能含糊,要逐步頓挫沉著有力地運行,寫得圓潤飽滿,力能扛鼎。短平橫起筆輕快,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切落,輕頓后向右行筆,收筆略頓根據(jù)下一筆情況,有時向左上角回鋒,如“不”“在”,有時向左下方向收筆,如“諸(諸)”“丑”。短仰橫呈上仰之勢,起筆尖銳,自左上向右下方切入,行筆中段下凹,弧度大小因字而異,收筆有向上和向下兩種。短俯橫其勢向下,呈俯視狀,筆畫短小精悍。起筆從左下向右上方切入,速度由快到慢,用筆由輕至重,中部有一定彎勢,收筆
中國篆刻 2020年1期2020-02-08
- 圖說小楷技法(六)
小晴第三節(jié) 小楷收筆法收筆,亦是小楷用筆的重要組成部分。收筆不但意味著一畫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下一筆的開始。收束得好,不但能使點畫形態(tài)完滿,同時也可使整個字氣完神足。在書寫實踐中,人們往往會留意發(fā)筆而忽視收筆,只知起筆藏鋒之不易而不知收筆出鋒會更難。故明倪蘇門《書法論》謂:“用筆四處不可不留心,出也、收也、轉也、放也?!逼渲芯陀兴奶幧婕?span id="camuscw" class="hl">收筆,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收筆的基本法則。一、小楷收筆有藏露之分小楷用筆,以藏鋒為主,收筆時藏鋒斂鍔,宜將筆鋒收歸畫中為度,才
老年教育 2019年11期2019-12-06
- 古代隸書硬筆臨摹字帖(一)
。彎曲幅度不大,收筆處如雁尾狀。曹全碑禮器碑禮器碑曹全碑臨習提示 范 字 示 范 對臨練習 背 臨垂露豎禮器碑逆鋒入筆,轉筆向下運行,至末端回鋒收筆。凡在字左側之側之豎多用此豎。石門頌禮器碑禮器碑乙瑛碑臨習提示 范 字 示 范 對臨練習 背 臨懸針豎史晨碑與垂露豎寫法基本相同,只是運筆至末端出鋒收筆。凡在字最后一筆之豎多用此豎。曹全碑曹全碑曹全碑曹全碑
中國篆刻 2019年10期2019-10-28
- 《顏勤禮碑》名跡賞析(三)
比較多樣,如果按收筆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收筆回鋒點和收筆出鋒點兩類。(1)收筆時出鋒一般寫法是藏鋒起筆,自右下向左上逆筆蓄勢,再向下按筆略頓,然后向左略頓或回鋒收筆。收筆回鋒(有時只需有回鋒意識,未必有回鋒動作)的點,筆鋒藏在點中,含蓄凝練。(2)收筆時回鋒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向右上出鋒。書寫技法是:藏鋒起筆,略頓,向右下行筆,并回帶蓄勢,再向右上迅速出鋒,“三點水”的最后一點即是此種寫法,如“沈”字;另一種情形是向左下出鋒,書寫技法與第一種相似,只是出鋒方
老年教育 2018年3期2018-03-31
-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九)
的,還有輕起筆重收筆的。單人旁2注意豎的多種寫法,有藏鋒收筆也有回鋒收筆,還有正側角度不同的寫法。走之底1行書中經(jīng)常有減省筆畫現(xiàn)象,橫折折撇之上有點和沒點的都很常見,變化主要在橫折折撇。走之底2平捺的寫法也多變,有切筆收筆也有向左下呼應下一字的回鋒收筆。將橫折折撇與平捺組合成豎折寫法的也較有趣。
中國篆刻 2018年1期2018-01-18
- 一字千進(19)
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時第二種寫法:當h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時k的連寫:第一種寫法:當k前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時第二種寫法:當k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時期期練利用本刊的贈帖或自備四線格,抄寫每期精選的句子及字母,拍照發(fā)微博并@新東方英語中學生雜志和@教書匠的理想主義,即有機會贏得精美禮品一份。日日練歡迎加入“一字千進”粉絲群(QQ群號:443040462),每天跟著丁冰老師一起練字。
新東方英語·中學版 2017年7期2017-07-03
- 《蜀素帖》單字選析(四)
上彎曲橫向行筆,收筆處回鋒挑出,落筆為點。這個字寫出了不同尋常的姿態(tài),中豎遠高于下部筆畫,形成了較大的空白,兩個“山”的四個短豎不是省略就是變?yōu)榱它c。最后一短橫的波折,是米芾的習慣用筆,要用心學習。枝:露鋒尖筆落紙,加重后右上行筆,漸行漸提,后挑鋒向上寫豎,先重后漸變輕收筆寫完;在豎的中部重下筆作撇后重折筆挑出,此筆較長。右部藏鋒向右上寫出一橫后,翻筆作豎,順勢向右彎折,先稍輕筆豎向再逐漸加重撇出;接筆作反捺,由輕變重,與撇交叉后漸輕收筆。這個字的左右部分
老年教育 2017年3期2017-06-05
- 《蜀素帖》單字選析(五)
寫橫,逐漸加重至收筆處向左上挑起。然后,藏鋒作豎,收筆處輕提向左挪動再藏鋒作橫,漸提筆至橫末端,提筆連帶作橫撇。折回鋒,先重后輕橫向行筆,至后段加重右斜上行筆,后收筆微挑起回鋒。這個平捺的寫法不同于一般捺的寫法,要注意其中的提按變化。右邊部分,露鋒輕下筆作橫撇,折向右短橫收筆。藏鋒作豎,行筆漸行漸重,收筆處折向右行筆,露鋒收住。“走之”的最后一平捺上面的空白很突出,字中部的空白雖不大但不能忽視,包括右上“巳”部框內(nèi)的空白,與其它部分形成疏密、虛實的對比。旖
老年教育 2017年4期2017-05-10
- 蜀素帖析(三)
度撇出,與提疊加收筆。在短撇的中部輕下筆,寫短橫,再轉折后重下筆輕收筆,寫另一個短撇。最后,寫出短橫反捺,完成字的上部結構。后重行筆寫短撇折,收筆處稍回筆,或作空中回鋒。由重漸輕寫撇,順勢露鋒起筆,向右上寫橫,并逐漸變輕尖收筆完成。最后一橫較長,形成左部較大的空白,與右部的小空白呼應。凌:露鋒入紙,頓筆寫點,提筆出鋒后斜向左下寫第二點,筆鋒折向右上提出。露鋒寫短橫,截筆收住。重起筆,切筆露鋒輕入紙寫豎,藏鋒重筆寫橫,起筆后稍右向上行筆;折后稍提筆,向左下行
老年教育 2017年2期2017-03-08
- 《九成宮醴泉銘》名跡賞析(七)
滑,同時下沿逐漸收筆出鋒。書寫“捺”時,因用筆的輕、重、提、按、轉折等方面的力度不同,會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之狀。本小節(jié),主要將捺分以下幾類加以比較:(1)斜捺逆向藏鋒,輕轉,中鋒向右下均勻行筆至捺底,保持上沿平滑,下沿逐漸收筆出鋒。(2)彎頭捺左上逆鋒起筆,輕轉,向右下由輕至重逐漸行筆至捺底,保持上沿平滑,下沿逐漸抬起,收筆出鋒。(3)細斜捺切筆入鋒(不藏鋒),其余筆法與捺相同,捺勢修長。(4)平捺左上逆勢起筆,輕頓后,向右下由輕而重行筆至捺底,保持上沿平
老年教育 2017年2期2017-03-08
- 一字千進(15)
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時第二種寫法:當u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時w的連寫:第一種寫法:當w前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時第二種寫法:當w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時期期練利用本刊的贈帖或自備四線格,抄寫每期精選的句子及字母,拍照發(fā)微博并@新東方英語中學生雜志和@教書匠的理想主義,即有機會贏得精美禮品一份。日日練歡迎加入“一字千進”粉絲群(QQ群號:443040462),每天跟著丁冰老師一起練字。
新東方英語·中學版 2017年3期2017-03-06
- 一字千進
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時第二種寫法:當a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時o的連寫:第一種寫法:當o前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且o后面的字母是在上方起筆時第二種寫法:當o前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且o后面的字母是在稍下方起筆時第三種寫法:當o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且o后面的字母是在上方起筆時第四種寫法:當o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且o后面的字母是在稍下方起筆時
新東方英語·中學版 2017年1期2017-02-25
- 一字千進(14)
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時第二種寫法:當e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時i的連寫:第一種寫法:當i前面的字母是在上方收筆時第二種寫法:當i前面的字母是在下方收筆時期期練利用本刊的贈帖或自備四線格,抄寫每期精選的字母及句子,拍照發(fā)微博并@新東方英語中學生雜志和@教書匠的理想主義,即有機會贏得精美禮品一份。日日練歡迎加入“一字千進”粉絲群(QQ群號:443040462),每天跟著丁冰老師一起練字。
新東方英語·中學版 2017年2期2017-02-21
- 蜀素帖析(二)
重,再加重至短橫收筆處輕提上行,先重后輕順勢寫出豎鉤,再順筆藏鋒重筆寫提,逐漸輕提而出。提手重而不呆,一氣呵成。字的中間部分也是一筆完成的,輕下筆—漸加重—收筆處稍輕,完成豎劃,豎稍長稍彎(這種筆畫的彎弧度在米字中極多,這樣寫來不呆板,應加注意!)。重起筆寫短橫,順筆而下寫長橫,長橫輕下彎,起筆、收筆處因連帶筆鋒稍重一些。此橫收處上翻筆,再向左下寫出第二個長橫,收處再上翻筆向左下行筆寫出提方向的一橫,之后輕收筆再重筆左下撇出順筆重下筆寫點,點雖有出鋒,但并
老年教育 2017年1期2017-02-10
- 怎樣寫《乙瑛碑》(七)
提起。(4)回鋒收筆。如果實回,筆鋒走筆畫的下緣。2.撇畫的變化(1)撇畫根據(jù)其在字中的位置和作用,有長短之分、平斜之別。圖18—2為“雜試通利”的“利”字,其禾字旁有兩個撇畫,上面那個撇畫短而平,下面那個撇畫長而斜。圖18-3“功”字的撇畫特長,將左邊工字旁整個托起來。(2)單人旁的撇畫,多是從右上向左下行筆,這叫順寫;也有的是由左下向右上行筆,這叫逆寫。如圖18-4“作”字單人旁的撇畫就是逆寫,即由左下向右上行筆寫出來的。(3)《乙瑛碑》的撇畫還有一個
老年教育 2017年1期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