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67期)競臨:米芾《清和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海岳外史”“襄陽漫仕”,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襄陽(今屬湖北)人,后遷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宮”。米芾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世號“米顛”。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且精于鑒別,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書畫自成一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
《清和帖》是米芾書法作品的精品之一,寫得瀟灑超逸,不激不勵,用筆比較含蓄,與其他帖比較,溫和了許多,但筆畫的輕重時有對比,字的造型欹側(cè)變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幾分俊邁之氣。
釋文:
芾啟久違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衰年趨 召不得久留伏惟 珍愛米一斛將微 意輕尠悚仄余惟 加愛加愛芾頓首 竇先生侍右
臨習要領(lǐng):
芾:字形修長挺拔,中宮收緊。首豎先重后輕,向右下斜,橫向右上提,形態(tài)較長,與右豎連寫,兩豎上開下合,左低右高。右短橫收筆向左下,形似短撇,與中橫相呼應(yīng)。橫逆起上斜,中段有弧度,位置略偏左。左短豎向左下斜,橫折鉤較寬,中豎粗壯且略向左下斜伸。
啟:橫與撇連寫,橫短撇長呈弧形,“口”小而簡約。連筆上挑寫橫撇,橫短撇長。捺改寫為一橫,收筆在畫內(nèi),牽絲與下部相連。下“口”寬扁,豎短而向左下斜,橫折上斜,末橫尖起圓收。上部左縱右橫,下部偏右,中間密而四周疏。
久:兩撇斜縱,一捺橫伸。首撇露起而直向左下行筆,調(diào)鋒后向右上寫橫,折處方整,撇向左下,直中微曲,收筆圓轉(zhuǎn),提筆向左帶尖。兩撇右上開左下合。捺畫起筆與撇尖接,稍向右下行筆后即轉(zhuǎn)筆向右平行,捺腳圓潤含蓄。
違:“韋”部取縱勢,橫向間距緊密,中間尤緊。先寫橫折,連帶寫第二橫,緊接著寫中間“口”,上橫末牽絲下帶為豎,橫折寬扁,下橫緊挨上橫。下部橫折與橫連寫,然后寫下豎,形態(tài)粗壯,收筆上挑,再寫最上面一豎,收筆帶鉤,出鋒向左,與左上一點呼應(yīng)。橫折折撇成短豎狀,平捺逆起斜行,捺腳微向右上,形狀飽滿且長。
傾:左低右高,中間小而短。首撇起重收輕,豎比撇長,呈向勢而居右。中間先寫短橫,豎提偏上,提長而與右橫相接。橫與短撇、豎又連寫,略帶弧度,與提呈相背之勢;橫折略細,橫短斜而折曲長。內(nèi)三短橫左接右離,間距緊密。短撇斜弧左伸,末點取縱勢與豎末相接。
仰:與上一字相似,均為三個部件構(gòu)成,外形上必須區(qū)分開來,左右兩個部件的收放對比加大,中間部分仍需短小。首撇短弧狀,起輕收重,豎短而相接于撇畫中部。中間撇用逆勢,形似短橫。豎提與右橫折鉤連一筆寫成。豎折折鉤之筆法,取橫向伸展,最后一豎上昂下伸,中間略帶弧度,并向右下略斜。
夏:上縱下橫,中宮收緊。首橫略長,圓起折收,與下撇和豎連寫。豎末上挑牽連橫折,部分相疊。三短橫上短下長,左右相接。下撇從橫末起筆,直而向左下斜,收筆回鋒向右上出鋒。橫撇的橫畫向右下斜,撇則角度較平且有弧度。捺與兩撇相交,尖起平行再轉(zhuǎn)向右下漸行漸按,向右平出捺腳,圓潤平和。
序:點短平且較小,出鋒與橫呼應(yīng),筆斷意連。橫上仰且向右上斜,收筆迂回;撇的起筆先牽絲左引,再縱向按筆后略向左下行筆,收筆略頓后向左上出鋒。下部形態(tài)較長,上收下放。橫撇與點連寫;橫鉤圓轉(zhuǎn),出鉤較長。向上環(huán)繞寫豎鉤,豎短鉤長,鉤平而向左。
清:三點水向左下斜,三個點的收筆均出鋒牽絲與下一筆呼應(yīng),首尾相顧。三橫均上斜,上短下長;下豎從上橫的中間起筆,呈向勢,略向左下斜;橫折鉤取長勢,內(nèi)兩橫化為點。最后寫上面一豎。三個部件縱橫分明,交替變化,左右寬窄明顯,高矮參差。
和:字形略小,較寬扁,左縱右橫。首撇下俯,橫上斜且與下筆連寫,豎畫不宜伸展,起重收輕,撇折位置偏下。右部居中稍下靠,口部上開下合,兩豎均斜,形態(tài)趨扁,首豎與左提相接,以免孤零。
起:左上“土”部取長形,兩橫上短下長,豎畫居中;下部豎、橫連寫似一點,并與撇畫相連;平捺先平后斜再向右上,收筆出鋒向左上。橫折取縱勢,短橫似點;豎彎鉤取縱勢,豎畫尖起,漸重下行,轉(zhuǎn)彎處鋪毫右行,微出鋒代鉤?!凹骸辈咳∈談荩c捺放形成鮮明的對比。
居:字形較長,整體向左下斜,形斜而重心正。橫折上斜,橫略長而折似撇。下短橫向右下斜,似點狀,且收筆上挑。撇畫長而曲,收筆較重,且向左出鋒。橫與撇相接,形態(tài)較長,收筆向左上出鋒,連筆寫豎,豎向左下斜。橫折比上橫略短,最后一橫與左豎相離。
何:撇畫粗重,略有弧度。豎畫相接于撇畫中部,略向左下斜,豎收筆上牽寫橫,再帶出“口”部,連帶似兩挑點,位置上靠,與上橫相接。豎鉤長而下伸,比左豎略長,出鉤較平。上收下放,左縮右伸。
如:撇折實連,似一弧線,收筆向上出鋒與左撇牽絲相連,撇長而有弧度,起慢收快,上翻后折鋒寫橫,向右上斜,略帶弧度。右部“口”用草法,與左橫連寫,形態(tài)如橫折鉤。整個字形取橫勢,上開下合。
衰:點橫相連,均較短小。橫末接豎,呈向勢,橫折的橫短折長,橫與豎相交,中橫上仰且與兩豎相交,最后一短橫反其形,寫得特別長。橫末接長撇,斜而直挺,中間沒有弧度;豎提居中,撇、捺連寫似兩點。字形上收下放,上緊下松。
年:撇短收似點,首橫起重收輕,上斜較多。第二橫較平,起筆偏左,第三橫略短,取仰勢。最后一橫長而斜,收筆與首橫相齊。長豎直而挺,位置偏右,起筆與上橫相接,與第二、三橫的收筆相接,四橫之間有不同的疏密。
趨:整字用筆輕盈流動,左疏右密,上收下放。首橫尖細上仰,豎長而挺,收筆帶鉤;下橫遠出上仰,中段有弧度。下部數(shù)筆相連,平捺弧勢明顯,先平后斜,捺腳平出后回收上挑,與“多”部首撇呼應(yīng)。首撇自右下向左上起筆,形長勢直,后面筆筆相連,多次折轉(zhuǎn),長度與角度均有變化。最后一點略粗。
召:行書中“刀”常常寫成一撇和橫撇。首撇略弧,橫撇橫短撇粗,上部重心向左下傾斜?!翱凇比”鉅?,上開下合,位置偏右。左豎向右下略斜,橫折上斜,轉(zhuǎn)折處宜方,末橫起輕收重,勢態(tài)較平。
不:筆畫少則用筆宜豐。首橫鋪毫重按,中收而折轉(zhuǎn)連寫長撇;撇有一定的弧度向左下斜,收筆圓潤遒勁。中豎短而細,與撇的中部相接,稍向左下傾斜。最后一點遠離,錯落于撇豎相接處。字形上小下大,用筆上重下輕。
得:左低右高,左窄右寬。行書中雙人旁的兩撇往往似點狀,連寫時又合并為一豎提。起筆縱落后快速右按再馬上轉(zhuǎn)向下行,收筆調(diào)鋒后向右上出鋒。右上“日”用省減法,寫成兩個相連的點。兩橫上短下長,上平下斜。豎鉤起輕收重,出鉤較長,牽絲連帶寫點。
久:首撇露鋒重按起筆,側(cè)落中收,收筆直接調(diào)鋒轉(zhuǎn)向?qū)憴M,橫上斜較明顯,部分與撇畫相疊,轉(zhuǎn)折處圓潤。撇長而向左下斜行,前段較直挺,粗細變化不大,至末端漸按變粗,向左出鋒;兩撇上開下合。捺取反勢,寫成長點,角度也比較平。
留:上部用省減法寫成三點,左放右收,左低右高,收筆實連寫下豎,取向勢,弧度較大。豎畫收筆調(diào)鋒向右上弧行,再轉(zhuǎn)向右下斜;這樣較明顯的環(huán)狀線條表現(xiàn)得很柔美。折筆處重按向左下,收筆牽絲上帶寫中豎,再連筆寫中橫。最后一橫粗重。整字一筆寫成。
伏:左低右高,左收右放,左窄右寬。首撇短粗渾厚,使不出鋒;豎短而尖接,位置偏左。右橫較上斜,出鉤上帶。撇長而上昂,取縱勢,至尾部微按左出,收筆處比左豎略高。捺畫起筆與橫相接,與撇相交,收筆下帶出鋒。
惟:外形特征與“伏”字相近,左右之間留白較多。左部兩點一縱一橫,左點長而后點短,牽絲相連,右點也與一豎連寫。豎向右下略斜,收筆出鋒上帶。右部撇、點、豎連寫,豎收筆較重,上牽寫橫,四橫連寫,有長短俯仰之別。最后寫一豎,兩豎相向。
珍:左右均呈縱勢,重心向左下斜。首橫短小如點,先豎再寫中橫,環(huán)繞連提,兩橫間距較大,提的形態(tài)較長。右部撇畫承左筆意,折鋒而起,向勢下撇后接寫捺畫,取反勢,不出捺腳,而是向下連撇,三撇連寫,先長后短;角度與弧度均有變化。
愛:首撇與上字相接,短小且有弧度。三點橫向連寫,第三點收筆向左,并與下點相連,部分相疊。橫鉤細而上斜,出鉤又與“心”的左點連寫;臥鉤平而小,出鉤與中點相連,右點高且輕盈。縱撇與中點相接,與臥鉤相交。橫撇先細輕再轉(zhuǎn)而弧行。捺平而右伸。
米:兩點先短后長,起筆處左低右高,上開下合,撇點長而與橫相連。橫略長而向右上斜,收筆上翻欲與豎相連。豎長而有向背變化,直中帶曲,收筆出鉤。撇畫與豎相交,略有孤度。捺取反勢成長點狀,與撇接而相交于豎,增加了小空間,使分割更富變化。
一:上下兩字均為長形,“一”就橫勢,如需短縮則為點狀,有塊面感,伸展則略細,且左低右高之勢態(tài)可夸張一些。尖落圓轉(zhuǎn)略按起筆,向右上行筆時漸行漸提,調(diào)鋒收筆后向左下牽絲,與下一筆相連。
斛:牽絲尖落,漸按縱行寫第一撇。橫撇與下豎連寫,形態(tài)長而呈向勢,收筆向右下后再上挑寫橫折鉤,橫折鉤弧勢較大。內(nèi)部先豎后兩橫,第二橫上挑牽絲,與右點相連,兩點連寫成一弧,與下橫實連。橫粗且平,收筆向左上出鋒。末豎長而右下伸展,上段直挺,下部弧曲。
將:左窄右寬,左收右放。先寫點再寫豎,點取仰勢。上帶后寫豎畫,略向右下斜,收筆出鋒向左上,連寫挑點,并與豎相交,一直連到右上方,與右撇接寫。右撇較直,橫撇稍短,牽絲連點,內(nèi)部分割成三個小空間。橫斜而偏右,豎鉤向右下長伸。最后一點粗重,位置偏下。
微:筆畫多而用筆較輕,三個部件均成縱勢。左部先放后收。首撇最長,連寫第二撇稍短;豎輕細而短,收筆上挑出鋒。中間宜正。豎直挺,橫折、豎連寫,取橫勢;橫、豎折連寫,最后一豎較長。右部前三筆連寫,上撇直細,橫短而上斜。收筆連寫弧撇,捺取反勢,收筆較輕。
意:三個部件收放自如,均取橫勢,整字略長?!傲ⅰ辈繉挾煺梗瑑蓹M上平下斜,上收下放?!叭铡庇檬p法,上橫牽絲帶下如一豎,橫折直接帶下?!靶摹彼迫B點,用筆較重。上斜下正,動中求平穩(wěn)。
輕:左放右收,左右相向。先寫一豎,向左下斜且有弧度,呈向勢,上橫粗重、中橫略細,提斜且重按快收。右部連筆,橫短而平,撇折相連。點取橫勢。下兩橫短而斜,最后一豎偏右。整字左低右高。
尠:與上一個字勢態(tài)相反,左高右低,參差錯落。首橫長而伸右以補空疏,兩豎左直右斜,兩短橫成點狀,第四橫左伸右收,與豎相交。收筆連寫豎折,取斜勢,兩點相連,并與右豎實連,豎長而略細。左右兩點連寫似橫。最后撇長而斜向左下伸,尖狀收筆。左右緊湊。
悚:左收右放,右窄右寬。兩點左縱右橫,左豎尖起圓收,由輕漸重。右部首橫上斜,橫末接豎。豎斜而上帶;橫折輕盈,下橫短平。中豎長而曲,上昂下伸,收筆帶鉤。撇弧捺收,取反勢帶下。
仄:四筆一連兩斷,兩斜兩平,重心偏左。首橫斜切露鋒起筆,橫末接豎,直中帶曲,斜向左下,收筆較重,向上出鋒。第二撇則短而弧,靠緊左撇。捺取反勢,成長點狀,角度較平,收筆出鋒帶下。
余:左低右高,左收右放。首撇形似月彎,尖起尖收。上點短而與橫折、橫連寫,似橫撇彎鉤之狀。豎提較長,與右上長撇呼應(yīng)。右撇先重后輕,收筆與左提尖接,捺取反勢,收筆帶鉤。兩橫上短下長,上平下斜。豎鉤居中。兩點向左右伸展。
惟:左斜右正,上開下合,中間留白較多。兩點相離,一縱一橫,豎斜向右下,與右點相接;撇、點、豎連寫,豎略向左下斜。先寫四橫,上下較短,中間略長,間距有大小。最后一豎呈弧形。整字左疏右密,左低右高。
加:左縱右橫,左放右收,左疏右密。橫折鉤取長形,橫斜而轉(zhuǎn)折處圓潤,出鉤較平。撇畫從橫的右側(cè)穿過,與下鉤相接。右部首豎斜向右下,起筆與轉(zhuǎn)折處相接。橫較上斜,折向左下。最后一橫短小似點。上開下合,右下空疏較大。
愛:首撇取縱勢,位置偏上,在上一字的中下部,以補足上字右下空疏。三點橫向連寫。左點取縱勢,收筆連寫橫鉤。橫鉤形長勢寬,橫向右上斜勢較大,出鉤連點。臥鉤較長,兩點連寫后接長撇。長撇形長勢弧伸向左下。橫撇圓轉(zhuǎn),兩撇上開下合。捺畫伸展圓潤。
芾:首豎粗重,逆鋒尖起,短橫偏下,右豎細長,右短橫向右下斜,收筆向右下帶出。中橫短而細,略帶弧度。左豎斜向左下,收筆向上,牽絲連寫橫折鉤;出鉤粗重,上帶寫長豎,與鉤部分相疊。
頓、首:草書兩字相連形似一字?!邦D”字先寫橫,收筆上帶寫豎提,收筆向左寫豎折、豎,并與右部“頁”連寫,數(shù)筆并寫似一橫畫,帶下弧撇即為“頁”部草書寫法?!笆住弊謨牲c連寫再寫橫后接撇折,幅度變小后形似連續(xù)的弧線相連,即為此形態(tài)。
竇:穴字頭取寬扁橫勢,下部則取縱勢。首點圓轉(zhuǎn),左點飽滿,均粗壯有塊面感。橫鉤用“跳筆”,橫與鉤之間斷開,下部撇短,豎彎輕細?!巴痢辈勘鈱?,間距宜密。“四”比“土”更寬一些,上開下合,中間兩豎與上橫相接?!柏悺比】v勢,左密右疏,數(shù)橫相連,與左右兩豎一接一離,下兩點撐開。
先:上收下放,左縮右伸,上緊下松。首撇短而似點,接寫短橫,收筆上挑接寫短豎。下橫較斜,起筆比撇偏左,收筆與上橫齊,橫末折轉(zhuǎn)寫撇,用筆細而弧行,收筆略重,向上出鉤。豎彎鉤取橫勢,豎短橫長,出鉤較長。
生:撇尖起圓收,轉(zhuǎn)而寫橫,形似豎折,橫長而略上斜。收筆上挑接寫長豎,收筆環(huán)繞寫兩橫?;⌒螆A轉(zhuǎn),末橫短斜。整字上大下小,居“先”字左下,似托住上字;整體求平衡。
侍:左右寬窄對比懸殊,左收右放。首撇方起側(cè)落,提而轉(zhuǎn)中鋒尖收,使不出鋒。豎畫細而與撇相離,豎短撇長。右部三橫長短參差,均向右上斜,俯仰交替。上豎斜向左下,出鉤側(cè)向右下,起筆位置在一條縱向線上,出鉤較多而短。末點與橫相交。
右:先寫撇畫,弧勢較大,中間略輕,收筆較重,向左上出鋒。橫比撇長,切落重按,向右上漸行漸提,收筆下帶,牽出細絲。短豎起輕收重,略向右下斜。橫折較寬,尖起細行,折筆處變重。末橫較粗,與兩豎相接甚密。
(參考形式)
丁國東(江西九江)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
姜紹來(湖北宣恩)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蒲秀泉(廣西南寧)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蔣明剛(福建廈門)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占亞雄(湖北黃石)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方存雙(上海)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馬宏明(甘肅天水)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陳川生(四川都江堰)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何亞龍(甘肅蘭州)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張治富(江蘇昆山)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黃學武(安徽淮南)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陳義軍(上海)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袁尤慶(江西南昌)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馮才權(quán)(廣東湛江)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張思勇 (貴州黃平)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曾文軒(湖南婁底)
高曉宏(海南??冢?/p>
朱永強(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