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136000) 闞 慧 付庭萱 王秀艷
微課是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內容精煉、重點突出、形式新穎,運用信息技術將教學素材制作成結構化資源,在十分鐘內完成的可用于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的微型課程[1]。
1.2.1 短小精悍
微課內容短小精悍。短即教學活動時間短,精即教學內容精煉,小即課程資源容量小,悍即資源應用面廣。
1.2.2 實用性強
中學生學習壓力大,中學化學知識點多、內容瑣碎,部分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很難將全部知識徹底消化吸收。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將教學中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制作成微視頻,直觀形象的呈現方式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實用性強,適用面廣,可通過課前預習、課內穿插和課外補充三種形式輔助教學。
1.2.3 可視性強
微課是利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元素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設計成短視頻的一種教學手段。比如對于抽象概念的教學,即便教師使用再華麗的語言,學生還是難以理解該內容,如果借助三維動畫模型將抽象的概念以可視化的情境呈現出來,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再比如對于不具備條件和難以開展的實驗,教師課堂上播放實驗微視頻,可以實現讓實驗過程可視化、實驗情景再現的效果。短視頻帶來形象直觀的感受,給學生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從而輕松化解疑難問題、構建高效課堂。
1.2.4 即時學習
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等多種設備均支持微課的播放,學生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進行預習和復習。微課便于永久儲存、即時學習和反復學習的特點實現了教學的延伸。微課是課堂面授的有力助手。微課為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為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的微課為了博人眼球,制作過于花哨,有喧賓奪主之感,微課主要以輔助教學為目的。教師整合素材資源后,在錄制微課時應該帶著飽滿的情感,帶給學生如同師生面對面授課的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講解時控制好語速,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并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作出回答后方可繼續(xù)播放。學完一個小微課后要完成相應的習題,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用微課輔助教學要逐漸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律性和有效性。
在傳統(tǒng)教學中,由于學生在自身水平、知識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有差異性,教師在面對面的教學中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另外課堂時間有限,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一節(jié)課下來也只有少數學生有發(fā)言機會,無法開展差異化教學,不利于所有學生的發(fā)展。利用微課可以很好地實現分層教學,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制作不同類型的微課,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在課外觀看微課視頻,自主掌控學習進度,可快進、可反復觀看,直到順利完成習題檢測任務,完全掌握知識點。教師也可制作有一定難度的課外拓展微課,以滿足高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
微課學習多以課外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缺少一定的監(jiān)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很難給出及時評價。教育部門對微課質量也缺少科學的評價標準。微課教學視頻五花八門、良莠不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微課使用的混亂。給微課設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微課制作的整體質量。
微課在運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質量參差不齊、創(chuàng)新性不足、資源多重復建設、課堂應用率比較低。制作一節(jié)精品微課,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師日常除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之外,很難再騰出時間和精力去制作高質量的微課。教育行政部門應組織教師參加相應培訓,觀摹優(yōu)秀微課案例,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在微課資源建設方面,可以直接利用互聯網上的精品微課資源,同時建議同一地區(qū)校際之間進行協(xié)作,共同建設微課資源,共建共享,這樣不必每名教師都制作大量的微課,避免資源重復建設,教師只需要將精力集中在自己分工的小部分微課制作上,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師的負擔,用集體智慧和力量去打造適合當地學生學情的精品微課。
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前預習、課上情境展示、課下鞏固拓展中巧借微課,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拓展思維,以達到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果、引領反思、驅動深度學習的目的。根據中學化學課程內容特點,針對不同課型設計不同類型的微課。本文將中學化學微課分成概念原理型、實驗技能型、知識拓展型、作業(yè)習題型和單元復習型5種類型。
概念原理型微課主要是利用三維動畫來展示微觀的抽象概念,加上教師形象、生動的講解,化抽象為具體,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降低學習的難度。
以“甲烷的結構”一課為例[2],有機物的微觀結構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知識點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脫離,而且大部分學生僅僅通過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教師的描述難以在頭腦中形成準確的圖像,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借助甲烷結構的三維動畫模擬教學,既清晰又直觀,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2.1 沒有條件開展的實驗借助實驗微課視頻使其可視化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化學的最有效手段。在教學實際中,受實驗條件、學時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多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免去了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造成了老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老師畫實驗,學生記實驗的現象,靠死記硬背來學習化學實驗,抹殺了化學實驗的獨特魅力,限制了化學學科的優(yōu)勢。
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搜索合適的實驗微視頻或自己制作實驗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實驗視頻,讓實驗過程可視化,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從而加深學生對化學實驗的理解。實驗微課的使用,突破了客觀教學條件的限制。
3.2.2 有條件開展的實驗,借助實驗微課視頻鞏固復習、改進創(chuàng)新
有條件開展的實驗不管是教師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分組實驗,都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對于現象不明顯或比較短暫的實驗片斷,課上時間有限,不能重復太多次實驗操作,導致有些現象來不及捕捉,而且做過實驗之后也容易遺忘。教師可以將課上實驗錄制成視頻,輔以適當的文字說明,加工處理后制作成微課,課后再把實驗微視頻上傳至班級群,通過視頻畫面讓學生回顧實驗,再次捕捉實驗精彩瞬間,啟發(fā)學生思考,并對實驗進行再探究。
以高中化學必修一實驗“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為例,該實驗并無明顯、直觀的反應現象,對學生來說難以通過明顯清晰的實驗結果去驗證化學原理。但是如果將不明顯的實驗現象以慢鏡頭的方式呈現在微視頻畫面中,學生就可以直觀地捕捉到短暫的實驗現象,從而加深對化學反應的認知。
知識拓展型微課主要是指在課標要求掌握的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用微視頻展示的形式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或促進學生在課堂外繼續(xù)學習而設計的一類微課。
以九年級“燃燒和滅火”一課為例,學生課后根據滅火器的微課內容,小組合作設計并制作滅火器,學生在相對自由開放的空間里,拓展了知識面,鞏固、深化了課上習得的知識,同時也鍛煉了獲取信息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與探究精神[4]。
作業(yè)習題型微課[5]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分階段、分層次設計習題,為達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技能的目的而設計的一類微課。該類微課的習題設計主要分為兩種模式:基礎模塊必答題和進階模塊選答題,兩種模式有效解決學生“吃不消”和“吃不飽”的問題,也使因材施教得以有效實施。
教師在微課中首先講解解題所用到的知識點和技巧,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反復學習微課視頻,完成必答題和選答題。
單元復習型微課側重知識的查漏補缺,同時深化對知識的實際應用程度。運用微課進行單元復習是一種既能體現因材施教又省時、高效的教學方式。
以高一單元復習課“金屬及其化合物”為例,教師利用微視頻展示單元知識框架并進一步介紹拓展應用。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拓展深化知識的應用。
不同模式的微課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實際的教學中可根據需要,將多種形式的微課相結合。比如在學習化學式的書寫時,可以在課前給學生發(fā)送“化合價”復習型微課,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關聯再預習化學式的書寫,這樣等課上再學習新知時學生就很容易地熟記了化合價掌握了化學式,新舊知識的無縫對接降低了學習難度。新知結束之時再通過“生活中常見物質的化學式以及物質名稱”的微課進一步拓展知識。課后再利用不同層次的習題型微課讓學生自主鞏固習得的知識,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