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徐濤,關運祥,張振強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臨床以理解、記憶、語言表達、認知進行性退化為主要表現(xiàn)[1]。AD已經(jīng)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的重要疾病之一,關于其發(fā)病機制較為深入的研究有:Tau蛋白假說、神經(jīng)膽堿能傳遞假說、炎癥假說、金屬離子紊亂假說以及神經(jīng)自噬假說等[2]。目前,針對AD的治療主要有抗氧化類藥物、膽堿能受體抑制劑、抗感染類藥物、抗淀粉樣蛋白類藥物等,但療效欠佳且無根治性藥物。所以AD的治療和預防受到了中醫(yī)學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的關注。
中醫(yī)并無AD這一病名,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記憶障礙為主,癥狀與“健忘”“喜忘”“呆證”相似?!吨嗅t(yī)內(nèi)科學》也單列有“健忘”“癡呆”等章節(jié)。“健忘”總的來說病位在腦,但與五臟關系密切,所以隨著中醫(yī)對本病認識不斷深入,對其病位的認識也經(jīng)歷了由一臟至多臟的動態(tài)發(fā)展[3]。本病的病機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多從臟腑虛損的角度立論,尤其以脾、腎、心等為主。標實多由痰、瘀血、邪毒阻滯清竅所致。筆者認為,健忘病位在腦,又與五臟關系密切,老年人五臟功能失調,氣血虧虛無力上充于腦,導致腦髓失養(yǎng)發(fā)為本病,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導致痰濁、瘀血病理產(chǎn)物蓄積于體內(nèi),阻遏清竅發(fā)為本病。痰濁血瘀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正所謂痰瘀同源互化,相兼為病,導致痰瘀互結,病情遷延不愈。痰濁血瘀可以化為毒邪,進而痰濁、瘀血、邪毒阻滯清竅發(fā)為本病[4]。本文旨在探討癡呆疾病的病機轉化規(guī)律。
清代醫(yī)家葉桂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指出“高年陽明氣乏”“五旬又四,陽明脈衰”,均說明陽明脈衰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泛指脾胃經(jīng)?!鹅`樞·天年》載:“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或壽,或卒死,或病久,愿聞其道。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5]?!边@里不難看出,《黃帝內(nèi)經(jīng)》把“六腑化谷,津液布揚”作為長壽的標志。這是因為人體所需要的氣血均需要依靠脾胃的化生,所以后世醫(yī)家李東垣提出[6]:“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腸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人壽應百歲……其元氣消耗不得終其天年”“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認為元氣“非胃氣不能滋之”,必“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先天之氣的盛衰取決于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所以我們認為癡呆的發(fā)生與脾關系密切。
1.1 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乏源,精無所充,腦不得養(yǎng)“年老無記憶者,腦髓漸空”[5]。脾氣虧虛,運化水谷無權,可導致氣血生化乏源,氣血虧虛不能上榮于腦,可導致腎精不足,腎精虧虛無以化髓,腦失所養(yǎng)?!鹅`樞·五癃津液別論》 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5]。”以上都說明了腦髓的充足離不開水谷精微的化生充養(yǎng),也只有脾氣充足,運化有權,腦髓才可得到滋潤和濡養(yǎng),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才能正常。若脾氣虧虛,氣血無以化生,血不化精導致腦髓失去水谷精微的濡養(yǎng),導致髓海不足,如《靈樞·衛(wèi)氣》所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5],所以脾氣對水谷的攝納就顯得尤為重要。精、氣、血同源互化,三者密不可分,均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脾氣虧虛,氣血生化無源就可導致生精不足,精虧無以生髓,進而導致髓空,臨床可出現(xiàn)神不守舍、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以及健忘的表現(xiàn)。
1.2 脾失健運生痰成瘀致呆脾主運化水液,同時又可將水液運行于全身各處,營養(yǎng)臟腑形體官竅。倘若脾失健運,體內(nèi)水液正常輸布代謝障礙,水濕內(nèi)停,濕聚則成痰。《證治匯補》曰:“脾虛不分清濁,停留津液而痰生[7]?!薄毒霸廊珪るs證謨》曰:“蓋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流,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而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矣,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則但見血氣日削,而痰涎日多矣。此其故正以元氣不能運化愈虛則痰愈盛也[8]。”正所謂脾為生痰之源一說。然痰飲一旦形成之后,可隨氣機升降出入至全身各處,內(nèi)可至臟腑經(jīng)絡,外可達皮肉筋骨,周身各處無處不至,故其衰老征象表現(xiàn)較為復雜,痰飲留于心中,可出現(xiàn)痰蒙心竅,神機不用可致精神錯亂,如癡似呆。痰邪蒙蔽清竅可導致腦竅混沌不靈,靈機不運,神志失調則生呆病?!侗孀C錄·呆病門》曰:“痰積于腦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9]?!薄堆C論》云:“痰沉于心包,沃塞心竅,以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記憶者……[10]”《石室秘錄》云:“痰氣最盛,呆氣最深也[11]?!蓖ㄟ^以上經(jīng)典論述也不難看出,痰邪不僅與癡呆有密切關系,而且癡呆的嚴重程度也與痰邪的多少相關。
脾主統(tǒng)血是脾氣可統(tǒng)攝血液運行于脈中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若脾氣虧虛,可導致脾失于統(tǒng)攝致瘀血的發(fā)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化生無源,則氣虛津虧。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推動血液無力則可導致瘀血的形成,《景岳全書·脅肋》曰:“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8]?!睆堝a鈍亦云:“氣血虧損,流通于周身者,必然遲緩,血即因之瘀[12]。”氣血虧虛脈道通行不暢則可因虛致瘀。脾胃為一身氣機的樞紐,一升一降維持一身的氣機協(xié)調,若氣機障礙則氣滯可導致瘀血的形成。瘀血隨氣機升降,流入腦中蒙蔽腦竅,則可出現(xiàn)健忘、表情呆滯等癥。而瘀血內(nèi)阻與臟腑經(jīng)絡導致五臟之氣不能上養(yǎng)于腦,氣血無法上充于腦,腦失所養(yǎng)出現(xiàn)乏力倦怠,兩目失神,記憶減退。所以《醫(yī)林改錯》中王清任論述了“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13]?!薄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云:“血之注于腦者過少,無以養(yǎng)其腦髓神經(jīng),其腦髓神經(jīng)亦恒至失其所司[12]?!币陨厢t(yī)家均說明了瘀血不祛,留瘀于腦,則可造成癡呆的發(fā)生。
1.3 脾虛與痰瘀相互為病加劇呆病發(fā)作痰飲、瘀血作為病理產(chǎn)物同時又復為致病因素影響全身臟腑氣機,蒙蔽清竅,元神失養(yǎng),神明失用,加速衰老的進程。但是痰飲瘀血發(fā)生之源均為五臟之功能障礙。所以痰飲瘀血貫穿本病始終,是本病的病理關鍵,也是本病病機發(fā)生和演變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但筆者認為,痰濁瘀血為標實之癥,臨床上治療要考慮治標,更需考慮治本,將治療著眼于五臟[14]。若痰濁內(nèi)生,濕邪困脾,愈發(fā)導致脾虛,加重氣血虧虛以及升清乏源,腦髓失養(yǎng),心神無所依加重呆病。陳無擇《三因極—病證方論·健忘證治》曰:“今脾受病,則意念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盡心力思量不者,是也[15]?!彼云⑻摵吞叼鱿嗷椴?,導致呆病產(chǎn)生。
老年癡呆主要有“癡”“呆”兩種病理表現(xiàn),是在衰老進程中以神志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全身疾病,病位在腦。而腦在顱中,由腦髓匯聚而成。《素問·五臟生成》中有“諸髓者,皆屬于腦”“腦為髓之?!钡恼f法。腦髓的充盈需要腎中精氣的滋潤,所以腎中精氣充足,髓海得以濡養(yǎng)才會思維敏捷,精神充沛。若腎精不足,腦髓失養(yǎng)就會出現(xiàn)精神意識障礙。《靈樞·海論》曰:“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5]。”《靈樞·口問》亦曰:“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5]?!蓖舭骸⑼跚迦沃赋觥叭酥洃浗栽谀X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認為老年癡呆疾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髓海不足。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進一步說明了這一觀點:“人之腦髓空,者……甚或突然昏厥,知覺運動俱廢[12]?!蹦X髓作為腦功能的物質基礎需要依賴腎中精氣的化生。而腎中精氣一方面是稟賦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正所謂“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后天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后天之精充養(yǎng)先天之精不斷地生精化髓充腦,維持腦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氣血充足,輸布順暢,腎精才有所充,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凑f脾虛是老年癡呆發(fā)生的首要因素?!夺t(yī)林改錯》云:“靈機記性在腦者,由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髓上行入腦,名曰腦髓[13]?!倍I精的盛衰關系到腦髓、大腦的功能是否正常。《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腎藏志”,志也就是指記憶能力,說明人的記憶能力與腎中精氣密切相關。唐容川認為:“蓋髓者,腎精所生,精充則髓足,髓在骨內(nèi),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強,自多技巧。髓不足者力不強,精不足者智不多[10]?!边@也說明了腎精虧虛是AD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腎中精氣不足,溫煦推動無力導致臟腑失常,氣血運行障礙、生痰化瘀均可阻礙清竅,導致精神淡漠、少言寡語、健忘癡呆的發(fā)生。
人到老年,腎中精氣虧虛,臟腑功能下降,血液津液運行不暢可導致痰濁、瘀血內(nèi)生,痰瘀同源互化阻遏清竅導致AD的發(fā)生。痰濁瘀血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病因,又可導致AD的發(fā)生發(fā)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腎精不足,氣化乏源,溫煦功能減弱導致精不化血或陰血不充、精虧血少,脈道艱澀導致瘀血形成。劉守真曰:“五十歲至七十歲……血氣凝澀。”《讀醫(yī)隨筆》云:“凡人氣血猶源泉也,盛而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16]?!惫世夏耆送憩F(xiàn)為皮膚的暗淡無光,舌質紫暗有瘀斑。瘀血阻礙腦絡,心神失養(yǎng),表現(xiàn)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癡呆、語言謇澀以及神昏譫語等表現(xiàn)[17]。《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庇捎谀X對氣血的需求較大,所以腎精不足,氣血運行功能失調導致瘀阻腦絡的發(fā)生,無論是瘀血阻于絡外還是絡內(nèi),均可導致認知功能的下降,甚至是中風的發(fā)生。《血證論》指出:“又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血在上則濁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10]?!爆F(xiàn)代中醫(yī)認為,臟腑的陰陽失調,陽氣亢盛,氣機逆亂,血隨氣逆瘀于腦絡導致瘀血,氣血運行不暢,腦髓失養(yǎng)發(fā)為呆證。其中顏德馨教授提出腦“髓純者靈,雜者鈍”,也就是腦由于瘀血阻滯,使臟腑之氣不得與腦氣相接,氣血無法上充于腦,腦失所養(yǎng),日久病情進行性加重[18]。
腎主水,腎對津液的運行輸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腎中所藏之精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也是氣化的原動力,所以臟腑對水液的運行如脾的運化,肺之通調水道,小腸主液,大腸主津都需要依靠腎的蒸化作用,其清者布散周身,濁者下輸膀胱,形成尿液。人到老年后腎氣不足,腎精虧虛,陰虛火旺煉液為痰[19]?!夺t(yī)貫·痰論》云:“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濫而為痰,是無火者也……陰虛火動,則水沸騰……水隨波涌而為痰,是有火者也[20]?!碧禎嵋坏┬纬?,可積聚于臟腑、形體官竅、經(jīng)絡、血脈等。痰陰邪纏綿,可為致病因素,若痰邪阻滯腦絡,上蒙清竅可有痰蒙神竅之頭暈目眩,神志昏蒙癲狂之表現(xiàn)?!毒霸廊珪分赋觯骸鞍V呆癥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漸致癡呆[8]?!标愂胯I在《辨證錄·呆病門》中明確指出,癡呆與痰的關系,認為本?。骸捌鹩诟螝庵?;其終也,由于胃氣之衰,由于肝氣郁結,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妒颐劁洝吩唬骸疤祫葑钍?,呆氣最深”“治呆無奇法,治痰即治呆”?!兜は姆ā吩唬骸敖⊥?,精神短氣者多,亦有痰也?!币陨隙颊f明了痰和AD的發(fā)生息息相關。而老年人元氣不足,全身臟腑功能衰退,臟腑虛損日久,氣化不利,氣血津液代謝失常導致水濕內(nèi)停,痰濁內(nèi)生,氣機不利,蒙蔽清竅導致神機失用發(fā)為AD。而AD較為難治也在于此,正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雜證謨》中所言:“實痰本不多,其來也驟,其去也速,其病亦易治。虛痰反其多,其來也漸,其去也遲,其病亦難治[8]。”所以AD患者往往在臨床上多有言語錯亂、喜怒無常、痰多吐涎、脘腹脹滿、頭身困重、舌苔厚膩、脈滑等痰濁為病之表現(xiàn)。
中醫(yī)具有整體觀念,人體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氣機的升降相因,陰陽的自和平衡,五行的生克制化均是一種動態(tài)平衡。這種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平衡一旦被破壞,就會出現(xiàn)臟腑功能失調,進而氣機升降反常,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輸布失常發(fā)為痰濁瘀血。所以這些對立統(tǒng)一的平衡關系被打破后,人體的內(nèi)環(huán)境就會被破壞,痰濁瘀血內(nèi)生久則化毒,導致毒邪的產(chǎn)生[21]。毒邪一旦形成就會破壞人體臟腑經(jīng)絡形體官竅。所以內(nèi)生毒邪是在正氣虧虛、臟腑功能低下之時在外邪的作用下導致病理產(chǎn)物蓄積所形成的,進而反過來影響臟腑功能。所以毒邪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22]。上文已經(jīng)詳細論述了脾腎兩虛都可導致痰濁、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痰飲本于津液,瘀血本于血液,津血同源互化。這也就決定了在病理上兩者可相互搏結,最終痰瘀同病。一方面,痰可生瘀,痰形成以后隨氣機升降出入內(nèi)達臟腑,外至經(jīng)絡,阻礙臟腑氣機,氣機不利導致瘀血形成。另一方面,瘀血內(nèi)阻津液輸布障礙,痰濁內(nèi)生,所以痰瘀一旦形成互為因果,相互搏結,日久腐化成毒,腦為清靈之府,邪不可受,但毒邪性惡且易流竄,侵犯人體經(jīng)絡,損人形體,敗人氣血,脈絡組織,敗壞腦髓,導致腦之生機不斷下降,且病情遷延不愈,病勢難以逆轉。
綜上,AD的發(fā)生經(jīng)過了脾虛-腎虛-痰瘀互結及瘀久成毒4個獨立時期,且脾虛是AD發(fā)生的始動因素。AD為本虛標實之證,虛為脾腎虛,實為痰濁、瘀血、毒邪為害蒙蔽腦竅。本病首先責之于脾虛繼而導致腎虛,而腎虛的發(fā)生是本病的根本原因,脾腎兩虛導致痰濁瘀血的形成,痰瘀互結瘀而成毒,導致疾病愈發(fā)難治[23]。所以AD的發(fā)生或是由于痰濁、瘀血阻于腦絡,或是由于痰瘀互結損傷腦府,或是由于毒邪為害,但在治療時須立足于本虛也就是脾腎,著眼于痰瘀毒之標實[24]。臨證時既要健脾補腎,又要巧用活血化痰解毒,同時少佐疏肝健脾之品以助運,使氣血健運,脈道通利,痰瘀毒解,精髓自生,腦絡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