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李玉輝
王富仁《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印象記》一書中的大部分文章曾發(fā)表于《太原日報·雙塔》副刊,最早的一篇發(fā)表于1993 年1 月7 日,距今已近三十年。書中的多數(shù)文章為宮立從舊報紙中整理所得。宮立遠赴太原,在山西省圖書館查閱《太原日報》,整理這些文章,意義非凡,這既是史料的整理,也是學術的傳承,其中不乏“卓苦勤勞之風”和“堅確慷慨之志”①。學術研究正是一代代人薪火相傳的事業(yè)。
王富仁已經(jīng)不在場,但是王富仁的文字仍然在場,它以不在場的形式在場,顯示了多層次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人們通常的意識是把在場的東西看作優(yōu)越于不在場的東西,在場的東西是現(xiàn)實的,不在場的東西是不現(xiàn)實的?!雹谂c此迥然,王富仁看重的是“在場”背后的“不在場”的存在,這些“不在場”才是真正支持“在場”的存在。由此,既審視現(xiàn)實,也審視現(xiàn)實背后的歷史、文化支撐和架構。從歷史觀上來說,這實際上是強調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交融與共存,三者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也不存在時間上的間隔,而是呈現(xiàn)為混沌的整體性。王富仁注重文學、文化、人的整體性研究。作為過去的現(xiàn)在才能展現(xiàn)出更加完整的意義。由此,走進過去的文學現(xiàn)場,理解過去的文學,即理解現(xiàn)在的文學。在過去發(fā)現(xiàn)的不僅是過去的留存,還是更加完整的現(xiàn)在的意義。作家作為感性生活、文化、精神中的個體才是完整的整體。
王富仁認為蔡元培“兼容并包主義是他的母親的哲學”③,進而劃分了三種哲學類型:父親的哲學、母親的哲學、兒子的哲學?!案赣H的哲學是不能生育的哲學,父親的哲學永遠以自己為標準,排斥一切與自己不同的東西。母親的哲學是能生育的哲學,它不以自己為標準,而從兒子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父親的哲學規(guī)范這個世界,母親的哲學生育這個世界。兒子的哲學則既不規(guī)范這個世界,也不生育這個世界,而是尋找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道路,使自己能自立于這個世界。”④這種哲學類型的劃分,并不是為了讀者理解方便刻意為之,而是王富仁在日常生活感受的和理解中慢慢建構起來的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切身感受和理解。這三個概念并不是單純概念的界定,它們包含了王富仁作為生命個體的全部感性豐富性。在中國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切切實實地存在著這樣的一些哲學,在王富仁的歸納下,它們具有了形象的命名,既便于理解日常生活的一幕幕,也便于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通過這種概念的解析,也更加讓人們深刻地理解蔡元培“被遮在了歷史的背后”的悲劇。在蔡元培一文的深層,不僅僅是蔡元培的悲劇,也是母親的悲劇,文中隱含了在中國文化中的兩重悲劇,作為個體的蔡元培和作為群體的母親,這兩種形象在這里是重疊的,他們構成了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深沉底色,也是王富仁在行文中發(fā)出的深沉詠嘆,這正來自于對生活的感性豐富性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郁達夫一文的結尾:“他帶著赤子之心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又帶著赤子之心回到上帝那里去了?!雹輰⒆鳛椤熬裆鲜莻€孩子”的郁達夫形象貫穿了始終,又包含了一層深沉的悲哀。這個“赤子之心”的郁達夫最終沒有在這個社會中找到他的“母親”,他只得到了一個“繼父”(社會)命運。在一個充滿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受傷的總是孩子,更何況是一個“精神上的孩子”,這是理解郁達夫其人的基點,也是理解郁達夫其文的基點。這樣,就把郁達夫還原到了他的生存處境之中,也還原了他的精神結構。這樣的郁達夫形象是感性的、生動的、具體的,也是真實的。一篇文章,不僅僅具有識別人格的意義,更是描述了人性的各種面向,揭示了文學史中的各種真實面影,探尋了真實的靈魂。文章雖小,但是飽含了深層的情感和多層次的文學史建構,同時也是從文化層面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一種勾勒。
從行文脈絡來說,王富仁的行文往往以平淡起筆,中間曲折有致,末尾則給讀者一種思想和情感自然而致的驚雷般的震動。粗讀,娓娓道來,語似平淡,細讀,句句卓識,水靜流深。文章整體上就像下游的黃河一樣,寬闊平靜,但是,黃河的下游離不開黃河的中游和上游,黃河的下游實則隱含了中游和上游的滔滔之勢。正因為在王富仁的文字背后有感性的豐富性和思想文化的積淀,所以,他能深入淺出,游刃有余,辨析人物,剖析文化,莫不中節(jié),合于人物品性,揭示文化根性。王富仁的語言也完全是中國的語言,他吸納西方的思想學說,融入自己的思想、文字中,而不是用西方的術語生硬解構中國文化、文學。這可以說是王富仁一以貫之的思想、文字準則。文學研究者筆下的文字、概念是“在自身的文學感受中自然生發(fā)出來的”⑥,從同情和理解的角度切切實實地理解一個作家所處身的文化語境和現(xiàn)實矛盾。
此外,文字中夾雜的雜文筆法,常常令人拍案叫絕,這既是來自魯迅文字的濡染,也是王富仁在深厚的生活中的思想積淀和超拔。在概括北京市民的言行風格時,王富仁指出它的“藝術風格的總特點是:以最謙卑的形式表示對你的輕蔑……”⑦這就不僅僅點出了老舍所處身的北京市民文化的特點,也說明了其中的悲哀和病灶所在,在明晰的思辨性的思想描述中,帶有一種沉痛的情感。由此,才能明白老舍語言形式曲折的原因所在。從語言感受上來說,王富仁的語言同魯迅的語言一樣,“讓你同他一起憤怒、一起痛苦、一起歡樂”⑧。王富仁不僅僅剖析每個作家的思想、文化和心理,也在進行自我剖析,并且對知識分子的精神癥候進行剖析,在魯迅與梁實秋的比較中,王富仁直言:“實際上,像魯迅這樣沒有奴顏媚骨的中國知識分子到底還是極少極少的,我們都還是和梁實秋一樣不愿惹那些惹不起的人,而有時又憋不住教訓幾句處境不如己的人幾句而滿足些自己的自尊心的人,有時梁實秋反而比我們更有些勇氣說出些社會的真實。假若考慮到中國社會上還有很多有意殘害同類以求取自己的飛黃騰達的人,還有很多并非為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而打著自由的招牌無法無天、踐踏社會公眾的生活法則的人,還有很多沒有任何道德心故意殘害同類的人,還有明目張膽地行私利己、欺壓百姓的人,梁實秋所注重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也就不是多余的了,而梁實秋不但要求別人雅,也更嚴格約束自己的人格,也就顯得很寶貴了?!雹徇@里剖析的不僅僅是梁實秋,更是剖析當代文化環(huán)境和知識分子的精神、思想狀況,讓人不得不反省對魯迅和梁實秋的認知,反省自己所處身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自己的道德、人格,到底如何。這種帶有濃重雜文色彩的文字并沒有逸出文章的思辨脈絡,它是行文思辨所不得不行,情感與思想的張力結構所不得不發(fā),發(fā)乎情,又止乎運思。這正是魯迅所期望批評家的將解剖、判斷作家、作品與解剖、判斷自己的心理、精神一起進行,“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別人留情面”⑩。
王富仁是將每一個作家都作為一個身邊的人來感受和理解的,這正是王國維所說的:“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作為山東大學的本科生,王富仁很好地理解了山東大學的老校長成仿吾,“成仿吾是個認真的人”,他從事文學、革命、教育,莫不認真不渝,愈是艱難,愈是執(zhí)著,“魯迅絕不以理想的東西代替現(xiàn)實的選擇,成仿吾則往往把理想的當成現(xiàn)實的標準要求自己和別人”,所以,王富仁認為“成仿吾總有些‘左’”。這樣一位認真的老校長,自然是應當贏得“相當?shù)淖鹁础薄?
這是一部魯迅色彩濃重的著作。王富仁先生是重要的魯迅研究專家,魯迅是其文化、文學比較視野中的重要力量,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能夠處處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作家與魯迅的比較,這種比較并不是尋找優(yōu)劣高低,而是尋找歷史的脈絡,探尋認知和理解的可能。王富仁本科學習的是俄語,碩士研究生階段做的論文是魯迅小說與俄羅斯文學的比較,《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一書獲得了1990 年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一等獎。在朱自清與魯迅的比較中,王富仁認為:“朱自清散文所表現(xiàn)的同情心,其主要特征還是以弱者的身份對弱者的同情,所具有的是彼此體諒、相濡以沫的意義。魯迅的作品也表現(xiàn)了對人類苦難的深厚同情,但他則是以強者的身份對弱者的同情。他同情弱者,但同時也希望弱者變?yōu)閺娬?,能以自己的力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比較的意義在于能夠獲得更加深刻的認知,這里的比較將兩位文學家的“同情”做出了明確的界定,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學類型,深層次上,是對知識分子身份和功能的辨別,一個知識分子,總要承擔一定的文化責任和道德義務,這既呈現(xiàn)為文學作品,也呈現(xiàn)為個人的人格。知識分子又必然有其自身的限度,所以,“假若中國知識分子覺得學習魯迅還太難,不妨先學學朱自清”?。在寫成仿吾的一文中,王富仁比較了成仿吾與魯迅的認真,指出了他們的差別。“魯迅的認真是對于追求目標的認真,成仿吾的認真則更是行為規(guī)范的認真”;“魯迅承認自己追求目標的合理性”,也承認他人追求目標的合理性,“而成仿吾則往往以自己的目標衡量一切”;“魯迅絕不以理想的東西代替現(xiàn)實的選擇,成仿吾則往往把理想的當成現(xiàn)實的標準要求自己和別人”。?所以,在魯迅的認真里有很大的自由空間,成仿吾則不然。這樣的辨別,既是文學感受、人格上的辨別,也是實踐上的辨別。魯迅的認真與成仿吾的認真就十分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了。文學正如山水湖泊,需要各種各樣的樣式,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這些不同的形態(tài)才能匯聚成星河大海。
寫老舍一文,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魯迅的《論“他媽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行文風格,背后是開闊的思想文化視野和對人性的洞見。王富仁從儒家文化切入,指出清朝統(tǒng)治者用儒家文化穩(wěn)固了統(tǒng)治,卻無法用儒家文化來抵抗外國侵略者,作為滿族知識分子的老舍有著更為復雜的心理,他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少有的幾個有儒家之風的人物,“如果說魯迅因執(zhí)其一端而使自己成了一個始終如一的思想家,而老舍則常常游移于兩端,把自己內在思想的統(tǒng)一性放在了一個模糊渾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中,你沒法斷定哪一部分是他的肺腑之言,哪一部分只是他的應酬之辭”?。這是老舍不得不選擇的“唯一有效的表達方式”。這一判斷既是對魯迅的深刻認知,也是對老舍的準確判斷,既點出了老舍的悲劇之源,也點出了滿族知識分子的悲劇所在。這種洞若觀火的審視和判斷,猶如老吏斷獄,背后有深厚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層面的思考。從感受、情感、文化、歷史、思想的深層對一個作家有了整體的把握。
中國現(xiàn)代學術話語的建立,是每個學者學術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在立場問題上,王富仁有霹靂手段,對道義的擔當當仁不讓,但是在談到前人時則是一派仁人藹然語氣,這是坐在院子里談閑天,是漫步中的自由談,方寸的腳步間自有一番天地,自有一種見識,自有一種境界。他所看到的是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每個人對自由空間的開拓,人活出一種自己的生命精神和境界。隨著學術規(guī)范的建立,以及功利主義的盛行,人文主義的一面越來越淡漠,或者說,在學術研究中生命感受和體驗的層面越來越淡漠,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功利而研究,學術研究也大有沙漠化的趨勢,研究中學者的自由個性越來越稀薄,這無異于魯迅所說的“恰如用自己的手拔著頭發(fā),要離開地球一樣”?,頭發(fā)越拔越少,地球卻沒有離開分毫。研究者不是作家的影子,研究者應該與作家共生共存,維護人性和文化的多維度和尊嚴。他們各自獨立自由又緊密關聯(lián)在一起。研究者闡釋文學應有的價值,即維護自己的價值和尊嚴。研究者要忠于歷史,在歷史的書寫里寫出人性的痕跡,不抹殺任何一種人生傾向的價值,從中攫取生的和已逝的靈魂和精神,這也是為往圣繼絕學的方式。王富仁從社會生活體驗走入文學研究,他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的生活體驗,他將這種深入體驗融入自己的研究中,既深化了對生活的認知,也提升了文學研究的體驗感和思想性。如何深入生活、生命深處,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研究中,仍然是每一個研究者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F(xiàn)代化的重要議題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應該是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不是分裂的、撕裂的,正如魯迅所說:“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因此,魯迅的短篇小說之所以達到了現(xiàn)代高度是因為他“站在現(xiàn)代歷史的高度,為了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發(fā)展,重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的生活環(huán)境,感受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和他們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建立在群體關系之上的人,現(xiàn)代人應該是立足于個體的人,這是一個共同感受、共同體驗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滿足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抗爭,爭取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構成了群體的自由發(fā)展。書中的每一個作家都在爭取自由發(fā)展的空間,雖然有愴痛,雖然有失敗,但其中展現(xiàn)出來的人的自由價值是千古不滅的。
這一切都離不開王富仁對每個現(xiàn)代作家和現(xiàn)代文學的整體性理解,所以,他終生所崇拜和熱愛的是思想“太深刻”的魯迅,郁達夫是個可愛的“孩子”,郭沫若很熱情,老舍太小心,梁實秋太高雅,徐志摩是“現(xiàn)代才子”,聞一多是“東方老憨”,朱自清“富有同情心”,葉圣陶是“我們的好老師”,巴金則是“我們的好朋友”……這樣的把握是思想與情感均衡的把握,構建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一種感性書寫圖式,這是一幅有血有肉的靈動的剪影,從中看到的是每個現(xiàn)代作家的生命痕跡和精神輪廓,他們各自發(fā)展了自己的個性,獲得了自己的人生、思想、精神空間。作為后來者,也同樣應該在這條路上繼續(xù)探尋,研究者正應和作家一起“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并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
①魯迅:《〈越鐸〉出世辭》,《魯迅全集》第8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1 頁。
②張世英:《論境界——兼論哲學何為》,《羈鳥戀舊林:張世英自選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9 頁。
③④王富仁:《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母親——蔡元培印象》,《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印象記》,東方出版中心2022年版,第2 頁,第3 頁。
⑤王富仁:《他在精神上是個孩子——郁達夫印象》,《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印象記》,東方出版中心2022 年版,第70 頁。
⑥王富仁:《感受力與理解力——楊聯(lián)芬〈孫犁:革命文學中的多余人〉》,《王富仁序跋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29 頁。
⑦⑧?王富仁:《老舍一死驚天下——老舍印象》,《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印象記》,東方出版中心2022 年版,第130 頁,第131 頁,第126 頁。
⑨王富仁:《現(xiàn)代雅人梁實秋——梁實秋印象》,《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印象記》,東方出版中心2022 年版,第168 頁。
⑩魯迅:《答有恒先生》,《魯迅全集》第3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77 頁。
?王國維:《人間詞話匯編匯校匯評》,周錫山編校,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 年版,第232—233 頁。
??王富仁:《他的優(yōu)點也是他的缺點——成仿吾印象》,《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印象記》,東方出版中心2022 年版,第95 頁,第93-94 頁。
??王富仁:《他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朱自清印象》,《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印象記》,東方出版中心2022 年版,第100 頁,第100 頁。
?魯迅:《論“第三種人”》,《魯迅全集》第4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52 頁。
? 魯迅:《“這也是生活”……》,《魯迅全集》第6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624 頁。
?王富仁:《中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發(fā)展的歷史軌跡》,《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印象記》,東方出版中心2022 年版,第203 頁。
?魯迅:《論睜了眼看》,《魯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5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