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雪欽(福建省廈門海滄東孚中心小學,廈門 361027)
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推出,成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在新課標的解讀中,劉學智、李美瑩等專家提出,教材改革的內在邏輯就是建構縱向銜接,橫向配合的教材體系,要理順各學段各年級教材的遞進關系,解決教材中層級脫離的問題,從根本上完善教材的適應性、現實性、銜接性、差異性,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旨歸改革教材[1]。此外,《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 號)也明確指出,建成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的體系。由此可見,做好小初銜接工作是教育者的使命擔當[2]。
從當下來看,小初兩種教育存在著重要差異,小學課堂具有明顯的彈性,活動形式多樣,結構相對松散;而初中以正規(guī)課程的教學行為為主,并有嚴格的作息制度、學習來保證教學效果[3]。小初差異形成了小初銜接過渡中的“坡度”,造成六年級畢業(yè)生普遍進入初中后出現適應性差的問題。部分學生升入初中后,出現焦慮和不良情緒,產生茫然、不知所措、失望、厭煩等心理。由此可見,做好小初銜接是當前迫切的教育課題。
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后,可以看到部分課程采用的小初銜接方式較簡單粗暴,甚至直接“小學中學化”,將初中的學習內容提前給小學生上,這顯然違背了新課標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精神,這也提醒我們需要回歸學生立場,以學生視角思考,堅持“以學生的成長作為設計和實施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個過程中,換位思考學生可能會產生的苦悶、彷徨和茫然,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引導學生主動去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提升適應能力。正如林肯所說,“擁有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勝過擁有一座金礦。”
另外,在師生及家長訪談中發(fā)現,小升初最大的問題是在適應上,包括多門課程的學習適應、學校生活、時間管理、人際交往等,所以銜接融合課程探究應該指向性明確,就是幫助六年級學生在小學畢業(yè)前做好準備,柔性成長,順利跨入初中的學習與生活。
小初銜接體現的是教育的連貫性。小初銜接能在完整系統(tǒng)地把握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緩解學生認知心理上的影響,克服其認知風格上的差異,消解其認知方式上的不同[4]。因此,本研究在六年級下學期圍繞基于新課標的理念、《綱要》的指導要求、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心理學相關理論等,針對學生適應性差問題開展小初銜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yè)”“生活和社會適應”六大模塊大單元教學設計。
心理學科目前尚沒有全國統(tǒng)一教材,因此沒有明確的小初銜接課給我們參考,對我們來說,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以“升學擇業(yè)”模塊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例,小學與初中的課程內容相對獨立,六年級學生面對升學被動盲目、目標不清晰、發(fā)展動力不足[5]。埃里克森認為,小學階段正處于勤奮感與自卑感的時期,如果成功將會感到自信,如果失敗就會很容易體驗到一種無能感,感到自卑。而成功不僅需要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也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技巧,更需要較好的內在素質。要想順利完成小初銜接和跨越,學生需要具備很強的自信心、明確的目標、善于合作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等。教育專家林格提出,每個學生都渴望成功,學生自身存在主動性,蘊含著無限可能性。因此,“升學擇業(yè)”單元主題設定為“小成功孕育大成功”。(見表1)
表1 “小成功孕育大成功”——“升學擇業(yè)”單元教學設計
小學教師與初中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較大的差異,小學以形象思維為主,更注重活動體驗,而中學漸漸從形象思維過渡到理性,更注重思維能力,課堂容量和效率要求更高。另外,兩級學生在學習方法、認知心理等方面也不相同。基于以上的差異性,在小初銜接教育上要融合小學和初中兩種教育方法,增強兩級教師的研討,創(chuàng)新小初銜接教育教學方式。
例如,在一節(jié)“升學擇業(yè)”融合探索課“跳格子挑戰(zhàn)賽”上,本節(jié)課前后由小初和初中兩位教師授課,在課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是一次創(chuàng)新之舉,兩位教師共同探索“小成功孕育大成功”這個理念及方法。前半節(jié)課,教師重在用活動對方法進行探索,應用了具身認知理論,用跳格子貫穿始終。后半節(jié)課,教師在前半節(jié)課教師授課基礎上,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用繪畫心理療法去反省自己已擁有的能量,用所學小成功孕育大成功的方法充盈自身的能量。前者更注重活動,后者更注重思維,這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即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體驗到小成功所帶來的快樂,樹立小成功孕育大成功的愿望和信念。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兩位教師不僅在內容上有銜接部分,在板書呈現上也明確體現銜接要點,甚至給予學生留白空間,讓學生學習應對初中后更多的挑戰(zhàn)。
這次的小初銜接嘗試讓小學教師和初中教師相互碰撞,互相分享了小初兩個學段的教學經驗,提升了專業(yè)素養(yǎng)。而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學生的過渡和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小教師的銜接與溝通也助力小初的順利探索。
為增強初中教師對初一新生適應性的認知,除了常規(guī)心理檔案、特殊學生心理檔案之外,增設小初銜接學科項目評價表(如表2所示)。評價是一種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手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初銜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中,評價具有共享學習成果、激勵后繼學習的意義[6]。本項目以六年級過渡時期的成長需求為導向,引導學生參與六大能力的體驗和學習實踐,進行自評、互評、師評、總評,最終形成一個具有跨學段適應性的綜合評價表,也是六年級學生為入學做準備的綜合素質的體現。
表2 小初銜接學科項目評價表
銜接教育就像橋梁,可以實現“天塹變通途”;銜接教育猶如運河,可使不同水域相互溝通。我們探索的小初銜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新課標為目標,指向性明確,注重梯度進階,在課程、教師、學生三方面進行銜接融合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具備跨越意識,使其學習適應、學校生活、時間管理、人際交往等方面得到全面“升級”,有效地幫助六年級學生在小學畢業(yè)前做好準備,柔性成長,順利跨入初中學習與生活。但是該小初銜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課程探究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