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俊,汪科敏,汪瑤,包海珍
(景德鎮(zhèn)市皮膚病醫(yī)院皮膚科,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白癜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后天色素性皮膚病,發(fā)病率高,主要表現(xiàn)為局限性或泛發(fā)性皮膚黏膜色素完全脫失,目前臨床關于白癜風發(fā)生機制尚無統(tǒng)一定論。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白癜風的發(fā)生可能由多種因素的影響所致,患者自身機體的遺傳因素被激發(fā),從而導致機體免疫、代謝及內分泌功能等紊亂,進而抑制酪氨酸酶系統(tǒng)功能,或破壞黑素細胞結構,最終使患病處色素脫失[1-2]。目前,白癜風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種類較多,其中308 nm 準分子激光作為一種新型激光治療手段以起效速度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受到臨床醫(yī)師與患者的青睞[3-4]。皮膚鏡圖像分析技術是一種安全、無創(chuàng),可觀察皮膚表層、表皮真皮結合部和真皮乳頭層的形態(tài)結構和色素分布模式的先進數(shù)字影像技術[5]。醫(yī)師借助皮膚鏡可清晰地觀察到皮損部位細微的形態(tài)、顏色變化,并細致地觀察毛細血管擴張和早期色素島形成,通過實時動態(tài)觀察皮損變化情況為評估療效和判斷激光治療范圍提供可靠的依據[6-7]。本研究以60 例面頸部及軀干部位白癜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皮膚鏡動態(tài)評估運用308 nm準分子光治療后皮損區(qū)治療效果應用價值,以其尋找一種更加客觀的白癜風療效評估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白癜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34 例,年齡3~60 歲。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白癜風的診斷標準[8];面頸部或軀干部存在皮損;不具備光敏性疾病史;入組前30 d 內未行光療或其他藥物治療;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光敏性疾??;合并紫外線照射疾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精神類疾病,依從性較差;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308 nm 光療,采用VTRAC型準分子光治療儀(美國PhotoMedex公司)根據患者白癜風部位,確定光療照射位置,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佩戴護目鏡,防止對患者眼睛造成損傷,同時告知患者接受照射治療時閉緊眼部,每周治療2次,連續(xù)治療9周。
于治療前及治療3、6、9 周時應用肉眼與BNTBWG-1001 型皮膚鏡(南京倍寧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監(jiān)測治療效果,皮膚鏡鏡頭為20~200倍,檢查方法為偏振法。檢查時觀察患者的皮損部位情況,并做好記錄工作,每次均選取同一位置進行觀察,并采用單反相機對檢查部位皮膚進行拍照。
1.3 觀察指標 應用肉眼評估觀察患者病變部位的白斑面積及色素島的數(shù)量;應用皮膚鏡評估療效,觀察白斑位置的早期色素島形成情況,并觀察白斑位置邊緣的色素加深情況與毛細血管情況。療效判定[9]:治療后,白斑全部消失,膚色恢復正常為痊愈;治療后,白斑面積較治療前縮小≥50%為顯效;治療后,白斑面積較治療前縮小<50%為好轉;治療后,白斑面積較治療前無明顯縮小甚至擴大為無效??傆行?(痊愈+顯效+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3、6、9 周時,皮膚鏡觀察下的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肉眼觀察(P<0.05),見表1。治療3、6、9 周,在肉眼和皮膚鏡的觀察下均可見早期色素島形成,見表2;其中色素島形成主要分為邊緣色素島形成及毛囊周圍色素島形成典型肉眼和皮膚鏡圖片,見圖1。
圖1 皮膚鏡下和肉眼下觀察治療前后皮損區(qū)域變化Figure 1 Changes of skin lesio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under dermoscopic and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表1 治療3周、6周、9周后皮膚鏡和肉眼觀察下總有效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otal effective rates under dermoscopy and naked eye observation after 3,6 and 9 weeks of treatment[n(%)]
表2 皮膚鏡下和肉眼下觀察治療后皮損區(qū)域變化Table 2 Changes of skin lesions after treatment under dermoscopy and naked eye
白癜風發(fā)病率高,屬于后天性疾病,疾病發(fā)生后會導致色素脫失,其發(fā)生機制尚為完全明確。多數(shù)學者認為,白癜風的發(fā)生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使患者自身機體的遺傳因素被激發(fā),導致機體的免疫、代謝以及內分泌功能等紊亂,進而抑制酪氨酸酶系統(tǒng)功能,或破壞黑素細胞結構,最終使患病處色素脫失[10-11]。白癜風會影響患者形象,使患者在日常社交過程中,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易出現(xiàn)自卑、抑郁等情緒,通過盡早診治,有利于改善疾病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308 nm準分子激光是目前治療白癜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臨床常通過肉眼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受醫(yī)師主觀判斷因素影響較大,對于早期比較小的色素島,不能有效、清晰地觀察治療效果。
皮膚鏡屬于新型皮膚組織檢查方法,不僅可觀察皮膚的細微結構,還可觀察皮膚色素[12],被廣泛應用于血管性疾病、非色素性腫瘤、毛發(fā)疾病的診斷中[13]。但隨著皮膚鏡的不斷應用,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皮膚鏡還可應用于白癜風等色素減退性皮膚疾病的臨床診斷、療效評估和治療中,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1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皮膚鏡觀察皮損區(qū)復色患者可見明顯色素島形成,而在無明顯復色的患者中也可見少量色素島形成。治療后3、6、9 周時,皮膚鏡觀察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肉眼觀察(P<0.05)。表明電子皮膚鏡在白癜風308 nm 準分子光照射治療療效評估中應用效果較好,優(yōu)于肉眼評估,主要是由于在肉眼觀察無明顯色素生長位置,皮膚鏡可通過放大皮膚組織,及時發(fā)現(xiàn)色素生長,能早期發(fā)現(xiàn)白癜風患者的白斑區(qū)域色素恢復情況,與付尚尚[15]研究結果一致。證實皮膚鏡能夠早期、客觀、敏銳地發(fā)現(xiàn)白斑復色情況,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色素生長,可更準確地監(jiān)測治療效果,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
綜上所述,皮膚鏡可作為評估白癜風療效的有效手段,可早期發(fā)現(xiàn)白斑區(qū)的色素恢復情況,客觀而準確地評估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