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營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15)
臨床脊柱手術多為修復或重建,術后感染是其最常見并發(fā)癥,不僅影響術后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嚴重者甚至造成神經功能障礙而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此外,大多數患者由于擔心手術效果等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如何加強圍術期護理是臨床十分重視的問題。常規(guī)護理模式因管理角度單一,其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诙帱c反饋管理是一種針對院內、術后感染提出的一種多角度、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制度變革、人員培訓、人員與物品流動追溯以及安全教育等內容,能夠對患者接觸的人員與物品、環(huán)境進行精細化管理。近年來在骨科術后逐漸得到應用[1-2]?;诖?,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脊柱手術的患者,觀察其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2021年9月在本院行脊柱手術的76例患者。納入標準:均首次行脊柱手術;意識清醒,認知功能、交流功能無障礙;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63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60分;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嚴重糖尿病患者;術前近1個月內發(fā)生感染者;精神病患者。將納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各38例。對照組:男13例,女25例;年齡27~56歲,平均(40.13±6.3)歲;損傷類型:穩(wěn)定型爆裂骨折20例、不穩(wěn)定型爆裂骨折10例、楔形壓縮骨折8例。觀察組:男14例,女24例;年齡25~54歲,平均(39.59±6.08)歲;損傷類型:穩(wěn)定型爆裂骨折19例、不穩(wěn)定型爆裂骨折11例、楔形壓縮骨折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包括入院指導、健康教育、用藥指導、術前準備、并發(fā)癥預防等措施。觀察組:為基于多點反饋管理的護理模式,具體如下:①由科室成立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結合臨床實際,并咨詢專家,分析脊柱患者圍手術期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關鍵點及護理要點,并制定對應干預措施,完善制度。②護理人員需重視對醫(yī)療器械及敷料的無菌處理??山⑿畔⒒芾硐到y,對手術使用的器械、敷料及藥品實施條形碼管理,并可通過掃碼追溯其具體操作流程,以信息無誤、操作流程規(guī)范的手術器械、敷料進入手術室,對于不符合操作流程及污染的手術器械、敷料等及時送往處理站。③優(yōu)化環(huán)境及控制接觸人群。增設手術準備室和手術恢復室,手術室大門設立電動門,且在每日首臺手術前提前30 min運轉凈化系統,安排專人定期行打掃、消毒處理,而患者進入手術室采用推平車運送,并嚴格內外2臺推平車的使用場合;嚴格控制參觀人數,且參觀者至少距離醫(yī)生30 cm的范圍外,并禁止參觀者或醫(yī)護人員從一個手術間到另一個手術間,尤其禁止從感染區(qū)進入骨科手術室。④護理人員及患者管理。加強護理人員脊柱??频睦碚撝R、技能操作學習,并每季度組織交流;而術前對患者做好各項檢測結果記錄,查看患者周圍皮膚的準備情況,術前1 d做好口腔護理和血糖控制工作。⑤在術前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對于患者術前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行疏導,旨在促進患者積極配合;術中盡量減少各類導管放置和穿刺,并需嚴格患者抗生素使用情況,對手術時間超過4 h的,護理人員應當提醒臨床醫(yī)師追加抗生素使用量;術后則需做好定時翻身和定期檢查切口、體溫等情況,并及時上報異常情況。兩組患者均護理至出院后,并在出院后1、3、6個月行復查或隨訪。
1.3指標評定 ①時間指標:患者下床活動時間、靜脈輸液時間和住院時間。②術后感染情況:記錄患者術后住院期間內出現切口感染、泌尿或呼吸系統感染以及消化系統感染的發(fā)生率;③護理效果:患者出院后6個月對其日常生活能力(BI)、疼痛(VAS)及負面情緒(SDS/SAS)進行調查,BI得分越高示生活能力越高,VAS得分越高示疼痛程度越重,SDS/SAS均以得分越高示抑郁/焦慮程度越高,SDS分數在53~62為輕度抑郁,63~72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SAS分數在50~59分輕度抑郁,60~69分中度抑郁,69分以上重度抑郁。④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時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定,分為護理態(tài)度、護理及時性、護理專業(yè)性、醫(yī)護配合度、護患溝通效果,每項20分,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85分)、滿意(70~85分)、不滿意(<70分)。
2.1兩組時間指標比較 觀察組靜脈輸液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時間指標比較
2.2兩組感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38例患者中,發(fā)生泌尿感染1例,感染率為2.63%;對照組:38例患者中,發(fā)生呼吸系統感染3例,消化系統感染及切口感染各2例,泌尿感染1例,感染率為21.05%。兩組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4,P=0.033)。
2.3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兩組干預后BI均升高,VAS、SDS、SAS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升降幅度均大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分)
2.4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38例患者中,非常滿意21例,滿意17例,滿意度為100%;對照組:38例患者中,非常滿意14例,滿意18例,不滿意6例,滿意度為84.21%。兩組滿意度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4.52,P=0.033)。
脊柱創(chuàng)傷多由交通事故、意外跌倒及打架斗毆造成。脊柱骨病包括脊柱感染、骨質疏松、椎間盤突出等。而脊柱病變將累及骨髓、神經、血管并引起腰腿疼痛、行動功能障礙等。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是經外科手術修復或重建。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其治療效果取得很大提高。但該手術均為侵入性操作,易發(fā)生醫(yī)院感染。因此,需給予更高的關注。
醫(yī)院感染的來源廣泛,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疏忽都可能會導致其發(fā)生,常規(guī)護理很難徹底預防。本研究實施多點反饋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感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恢復情況、日常生活能力、負性情緒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原因可能為多點反饋管理最大限度的對可能引起感染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手術室物品滅菌消毒工作是否到位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關鍵,但因手術室工作繁忙,可能導致在器械、敷料在派送過程中發(fā)生污染或派送錯誤,而導致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3]。因此,結合現代技術,建立信息流程化,對器械、敷料采用安全回溯系統則避免不合格手術物品流入手術室。而在手術過程中,手術室環(huán)境和參觀人數是關鍵,即便術前做好充分的消毒隔離工作,但手術開始后,門窗隔離不到位,依靠消毒機并不能維持手術室環(huán)境的無菌,而設立電動門、明確內外推平車,最大限度減少手術環(huán)境被污染;此外,有研究顯示[4],以層流手術室和無參觀人員的手術室其感染較少,為層流手術室能夠減少室內細菌濃度,而無參觀人員則減少了人員流動而帶來的空氣污染。因此,在手術過程中,需嚴格限制參觀人數,且注意參觀人員與醫(yī)生之間保持的距離。加強醫(yī)護人員脊柱知識學習,則有利于醫(yī)護人員能提高其防范意識,并及早發(fā)現可能引發(fā)感染因素,而及時隔斷感染。而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減少各類導管放置,則盡量減少因導管放置等侵入性操作導致患者感染。對手術時間超過4h患者追加抗生素,則因手術開始4h后手術室內環(huán)境細菌污染較高,加之患者多伴隨大面積創(chuàng)傷、出血,其感染率大幅度增加[5]。此外,圍手術期取得患者的配合,可減少手術時間而降低感染率的發(fā)生??傊?,多點反饋管理通過多方面管理最終起到降低醫(yī)院感染的效果,患者感染率下降,有利于縮短各時間指標,促進其恢復效果。因此,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提高,而疼痛程度、抑郁/焦慮緩解明顯。此外,由于護理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嚴格遵守各流程護理管理標準,讓患者充分體會了護理專業(yè)性,其護理滿意度得到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對脊柱患者應用基于多點反饋管理的干預模式,可顯著降低醫(yī)院感染率,而提高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