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凱飛 黃麗玉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ICU 215501
急救護理是護理學科中的重要內容,其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常見急、危、重癥的識別、觀察和救護能力,以達到提高搶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1〕。近年來,隨著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質量要求的逐漸提高,對新生護理力量的專業(yè)素質和服務能力的要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全功能電腦模擬人(HAL)可充分逼真地模擬人體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和臨床實際情況,且無醫(yī)療風險和可重復操作,在急救醫(yī)學教學、技能訓練、技能評估等方面有較高的使用價值〔2-3〕。教師標準化病人(TSP)是通過模擬逼真的臨床場景,在多種臨床綜合能力及各項臨床實踐技能方面對本科實習護生進行指導、訓練和考核,該方法也被用于臨床教學中〔4-5〕。現(xiàn)以該院2021年常州大學護理系實習生30名護生為研究對象,探討HAL結合TSP實踐教學模式在急救培訓中的實施效果。
選取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21年常州大學護理系實習生城中院區(qū)小組為對照組(15名),該院2021年常州大學護理系實習生陽湖院區(qū)小組為觀察組(15名)。納入標準:①首次實習的護士;②全日制統(tǒng)招入學本科學生;③在知情同意下參與研究,并積極配合完成相關調查;④完成整個教學過程;⑤身體健康,無嚴重的軀體疾?。虎藜韧鶡o精神疾病心理障礙。排除標準:①長期病假者,②正在參與其他教學調查研究者,③有毒物或酒精等依賴或濫用史者。對照組男1例(6.7% ),女14例(93.3%);年齡21~23歲,平均(21.25±1.71)歲;輪轉時間5~10個月,平均(7.72±1.25)個月。觀察組男2例(13.3%),女13例(86.7%);年齡21~24歲,平均(21.12±1.54)歲;輪轉時間為5~10個月,平均(7.65±1.32)個月。兩組實習生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實踐教學帶教老師的資質均衡。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實踐教學模式,觀察組的典型病例以HAL結合TSP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具體內容如下:
1.2.1常規(guī)實踐教學模式 按照課程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的實訓項目以傳統(tǒng)的實訓教學方法進行,老師提供案例,講解案例,示范操作,學生練習、老師予以糾錯、指導。結束后組織學生考核、教師評價。
1.2.2HAL結合TSP實踐教學模式 (1)設計教學案例:根據HAL的特點及教學思路,設計相應的教學案例,共包括4個典型病例,分別為急性胸痛患者的呼救護理、肺部感染患者的急救護理、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急救護理、急性膽石癥患者的急救護理,每個病例都包括護士該如何接診,遇到相關問題如何處理等。(2)課時安排:HLA結合TSP課程共計個32個課時,安排在實習4個月后,中期教學檢查前。(3)課前準備:由教師根據課程進度在課前1 w提供相關案例,布置學習任務和目標要求,學生根據案例,利用可開放性的學習資料學習資源、查閱文獻等,讓學生根據病案資料提出病人評估、觀察的要點,可能會涉及的急救操作,提出病人現(xiàn)存和潛在的護理問題等,讓學生提前做好相關理論知識的準備。完成案例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4)模擬教學演練:為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與學生根據實踐內容準備物品及場景,所有參與教學的教師及技術人員反復排演整個教學過程。依據腳本,展示包括 HAL的各種癥狀,如腹痛、血壓下降等;護士與病人溝通,如安慰病人、向病人進行解釋;技術人員配合授課的進度,適時展示HAL的各種病情變化。(5)分組培訓,分工明確:研究內容共設計了典型的4個急癥病例,15個實習生分成3組,每組5個學生,由5個人分別完成1個病例,要求對護理對象進行全面的身體評估,觀察生命體征;觀察各監(jiān)測器械各項指標、曲線;評估數(shù)據和結果,能辨別異常評估并解釋結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搶救訓練,教師標準化病人在監(jiān)控室完成“病人”的真實模擬過程,同時通過對講裝置,模擬護患對話;另一指導教師在現(xiàn)場記錄、提示或引導搶救操作,小組成員記錄搶救演練全過程。組員輪流承擔搶救指揮、循環(huán)支持、呼吸支持、輸液注藥等不同任務,從不同角度體會搶救中相互交流配合的方式、方法。(6)討論、評價:模擬搶救演練過程全程錄像,操作時同步轉播錄像,其余未參與的學生在觀摩室觀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錯誤操作,提出正確的操作方式。教學結束后要求學生書寫實踐報告。培訓結束后,發(fā)放調查問卷,全部當場收回,了解學生對本次實訓的評價、看法和建議。
1.3.1急救能力〔6〕統(tǒng)計兩組護生的出科考核成績,包括理論成績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績,其中理論成績包括急救基礎知識、急救??浦R(設計相關典型案例)和急救流程,分別占30分、30分、40分,滿分為100分。技能操作考核包括5項技能,分別為負壓吸引、除顫、徒手心肺復蘇、靜脈輸液和吸氧,每項20分,滿分為100分。采用統(tǒng)一組織考核的形式,分數(shù)越高表明護生的急救能力越好。
1.3.2臨床教學模式滿意度 采用自行設計的《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實習護生對臨床教學模式評分表》進行調查,共包括5項內容,分別為實踐教學學習意識、實踐教學學習策略、實踐教學學習行為、實踐教學人際關系技能以及實踐教學學習評價。每項根據滿意程度不同分為很好(10分)、較好(8分)、一般(6分)、較差(4分)、很差(2分),分數(shù)越高、滿意度越高。
觀察組在急救基礎知識、??浦R、急救流程、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的急救能力比較(分,
觀察組在實踐教學學習意識、學習策略學習行為等方面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的臨床教學模式滿意度比較(分,
護生是臨床護士的后備力量,普遍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工作經驗稍顯不足,操作技術不過硬。臨床教學是幫助他們牢固掌握專業(yè)理論知識、鍛煉護理操作技能、提高綜合臨床素質的重要途徑〔7〕。但近年來,我國患者及其家屬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護生的護理實踐操作機會越來越少,尤其是臨床危急重癥患者的搶救現(xiàn)場,護生只能遠觀〔8〕。常規(guī)的護理教學培訓方式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緊張的護患關系形式,改革實踐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教師標準化病人(TSP)雖然已被應用于醫(yī)學院校的臨床教學中,但急救病人病情危急,且急救技術無法在教師標準化病人身上進行急救訓練,而教師標準化病人也無法體現(xiàn)出急危重癥病人的生理、病理改變,使急救護理技能培訓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9〕。運用高仿真模擬人進行教學,是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函趨勢。全功能急救模擬人(HAL)以高度模仿人體生理變化及反應特點,主要運用于急救護理和臨床護理教學,有獨特的教學優(yōu)勢。國外已針對模擬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實踐研究,使得臨床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10-11〕。
為了增加護生的護理實踐機會、提高急救技能,該院采取了HAL結合TSP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與常規(guī)教學模式相比,結果發(fā)現(xiàn),HAL結合TSP的實踐教學模式組的護生在急救理論成績及護理技能操作成績方面更好。目前,社會上特別重視護士的急救意識、急救技能及搶救配合能力〔12-13〕。急救病人病情危急,且急救技術無法在教師標準化病人身上進行急救訓練,而全功能電腦模擬人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基礎,盡可能貼近臨床真實環(huán)境,能夠使護生進入臨床實踐之前接觸“病人”,觀察“病情”不斷變化,為“病人”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創(chuàng)新了護理技能訓練,擴大和豐富了教學資源的外延和內涵〔14〕。研究認為,在應對突發(fā)急救情況時,若僅憑原有的知識積累及傳統(tǒng)的“傳、幫、帶”,都不能很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15〕。HAL結合TSP實踐教學將常見的護理急救場景融入實踐操作中,化抽象概念為具體的例子,在接近現(xiàn)實的情境下,護生通過模擬演練突發(fā)護理場景中的各項操作,鍛煉了動手能力,進而提高了實踐操作成績。護生在動手操作前,根據帶教老師提前發(fā)放的教學案例進行自主學習,不僅充分調動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促進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了理論成績。陳貴斌和梁子敬〔16〕研究顯示,急救模擬人能夠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使護生對急救技能的掌握更為深刻。潘立珍和黃麗萍〔17〕研究表明,利用急救模擬人進行教學是提高護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常規(guī)教學模式相比,HAL結合TSP的實踐教學模式組的護生在學習策略、學習意識、學習行為等方面的臨床教學滿意較高。HAL模擬人結合TSP實踐教學模式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模擬人輔助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能真實面對“病人”,培養(yǎng)學生臨床綜合情境處理能力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能夠促進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轉變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并從中不斷挖掘出學習的樂趣和動力,有利于學生自主訓練臨床思維,除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率外,還能加深學生對疾病的理解,使其日后在臨床遇到相同疾病時更有經驗去處理。
綜上所述,HAL結合TSP實踐教學模式能夠提高護生的急救能力和教學滿意度,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實踐教學模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