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霞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陳蔚《九華紀勝》點校及研究 ”(AHSKQ2020D204)。
陳蔚,字豹章,號梅緣,青陽人。修纂《安徽通志》《齊山巖洞志》,著有《九華紀勝》《九華考異》《梅緣詩草》等。陳蔚《九華紀勝》《九華考異》對九華山水名勝有翔實考證,輯存資料頗為豐富。他在《九華紀勝》序文中說道:
乾隆乙巳,予嘗作《齊山摩崖辨》,嘉慶甲子,復輯《齊山巖洞志》。時吾友俞子澹川題詞有九華望君歸作志之,語予因作《九華考異》二卷。今山僧即以是志請?!挥H見確稽,旁參曲證,于是訂訛補漏,征信闕疑,刪其繁詞,益以近事,歷周兩載,勒成一書,名曰《九華紀勝》,為二十一卷。
先有《九華考異》,再有《九華紀勝》,前者不存,所幸的是,后者輯存了大量內容,對此進行全面研究,一方面為研究九華地域文化提供史料,也是九華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了解陳蔚的思想。
《九華紀勝》一共二十一卷,分別是序、凡例、山圖一卷、原山一卷、錄記一卷、詩詞賦三卷、諸勝十二卷、物產一卷、藝文一卷、雜記一卷。《九華考異》主要輯錄在諸勝篇、物產篇和藝文篇中,其中諸勝篇中最多,共五十四處,分別是卷七兩處、卷八五處、卷九三處、卷十五處、卷十一九處、卷十二五處、卷十三八處、卷十四三處、卷十五三處、卷十六三處、卷十七四處、卷十八四處。物產篇十七處,藝文篇四處。
一九華以峰勝,故分紀以峰為綱,凡巖、洞、泉、石、建置、人物、著作、摩崖,立于一峰者,隨地著焉,其與溪、嶺,仿此。
諸勝記載是以峰為綱,隨之記載與峰相關營建、人物、作品等,如卷七介紹化城峰開端,隨之引入《泛舟山浙錄》和文人作品,接著依次介紹伏龍橋、甘露庵、定心石、龍池庵、半霄亭、望江亭、化城寺、芙蓉閣、太白書堂等,與之相關的記載、考證、詩文一一加以記錄,如果有考證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先考證后詩文的順序。如介紹李太白書堂時,先是詳細介紹書堂位置和歷史變遷:
李太白書堂一稱太白祠,舊在化城寺西,龍女泉側。唐天寶間建,宋嘉熙初,邑令蔡元龍更建于寺東。明永樂間邑人王友益、王遜綸重建,前立石坊,并置祀田。成化末,友益孫王道同柯志洪、吳獻、僧德侃重修,隆慶間毀于火。萬歷五年,邑令蘇萬民即舊址重建,二十二年邑令蔡立身以舊制過隘,徒建東巖麓。天啟三年,邑令李如桂又徒建下禪堂側,其右有明方伯王一楨柱明精舍,今皆不存。
接著先后引用《太平寰宇記》《泛舟山浙錄》《何壁記》《太平寰宇記》和顧志關于書堂的介紹,隨后引用《九華考異》考證:
考異曰:李太白書堂,諸志皆謂創(chuàng)自唐,至宋南渡后為邱隴。予考《太平寰宇記》云:山中有太白書堂基址,是趙宋初,已為荒煙蔓草矣。而嘉熙間,吳夢祈《移建書堂記》有曰:書堂蕪沒殆百年。則紹興以前巋然尚在,北宋時曾經重建,但歲月莫考耳。又按:天啟三年,邑令李如桂建太白祠,以王柱明、方伯陪祀,其記云:舊祠當事者移置東崖,不佞,改建于禪堂之隙,其修復已非故處矣,而山志皆缺而不書。夫一書堂也,由龍女泉而化城東,而東巖下,而禪堂隙,徒遷不一,而廢興之可稽者如此,至若何蒲溪《九華記》又謂:仙人峰舊為李太白書堂基,今有甘泉書院。李公《郡志》亦曰:太白書堂在仙人峰下,而《泛舟山浙錄》原注或謂書堂在半霄亭傍者,非今按仙人峰,即中峰也,距半霄亭不遠,似乾道以前又嘗徒建于中峰下矣。予世居九華南麓,春秋佳日載屐閑游,抵禪堂太白祠前,見三間古屋寂寞于頹垣落照中,未嘗不流連感嘆,以為經藏盛而書堂衰也,今三十年來,其遺基盡被緇流占為菜圃,求一破瓦殘磚不可得,更足慨已。
之后,便是八篇詩文載錄,先文后詩,吳夢祈的《李翰林九華書堂記》、王與的 《太白書堂記》、孫檖的《重建太白書堂記》、柯敬之的《李白書堂》、陳巖的《李白書堂》、柯暹的《李太白書堂》、王守仁的《李白祠》二首、張名標的《太白書堂》。
可見,在《九華紀勝》中,對于之前山志載錄內容有存疑的,陳蔚都一一加以考證,附在其后,隨后按照時間和類別,附上相應詩文。
《九華紀勝》中載錄的《九華考異》相關內容,細細劃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九華紀勝》物產篇主要記載了九華山特有物產,如黃稻粒、金地茶等。《九華考異》主要記載了相關物產的考證,或從物產特點著手,如介紹黃精:
考異曰:九華黃精有偏正之分,正精葉細,形如荸薺,串生十二珠。閏年則十三珠。偏精葉大,亦串生,惟形偏如姜,俗呼野生姜。
或介紹物產產地,如黃連:
考異曰:蕭炳謂黃連出宣州,絕佳,《圖經》云:黃連以宣城者為勝,青陽唐屬宣州,則知九華黃連即岐黃家所謂宣連也。
或介紹物產名稱由來,如七葉一枝花:
考異曰:七葉一枝花,一名重樓金草,一名三層草,見本草,一名蚤休見羅浮志又名紫河車,見廬山志,蓋一物而數名也。
或介紹物產用途,如:
考異曰:香桂樹為龜山六景之一,見郡志,故玉屏山舊有香桂樹,至今人猶稱焉,其實九華山谷間皆有之,按南方草木狀及《本草圖經》即箘桂,一名筒桂,交趾、潯州間制以入藥者是也,土人惟取以為箸。
藝文篇載錄了《九華考異》內容四處,如對唐《九華山錄》一卷(未著撰人)作者的考證:
考異曰:《九華山錄》,宋初撰,《太平御覽》已引之,其為唐人所輯無疑也,且《宋史藝文志》云:唐僧應物《九華山記》二卷,又《九華山舊錄》一卷,蓋是錄與應物山記并載于史而特以舊稱,則其書尚在應物山記之前,雖無作者姓名,而為唐賢所著述斷斷然矣??ぶ咀魉巍毒湃A山錄》誤。
涉及沈立《九華總錄》四卷的考證,主要梳理了沈立和程太古兩者所著《九華總錄》的區(qū)分和關系:
考異曰:沈太守、成介翁二人所編皆名《九華總錄》,而沈先于程百七十余年,介翁殆仍其名而增輯之耳。
此外,更是根據《通志》《郡志》記載的史料和齊山摩崖等實地考察結果,認定《九華總錄》作者沈立即《宋史》中記載的沈立沈太守,并以志證史,補充史料記載的缺失,得出《宋史》中缺失關于沈立在池州任職的記載這一結論:
考異曰:《九華總錄》即《九華拾遺》序所云:沈太守撰總錄于后者是也。按《通志》《郡志》職官表趙宋一朝池守姓沈者只郎中沈立一人,齊山摩崖、漫巖華蓋洞名有太守沈立題名,皆為至和元年,則至和二年序稱沈太守者立也?!端问贰繁緜髦^立歷知滄州、趙州、杭州、江寧府,不言志池州,蓋傳缺耳。
諸勝篇載錄《九華考異》關于人文營建歷史沿革變遷的有五處,分別是李白書堂、廣福寺、凈信寺、延壽寺和忠孝節(jié)義祠。李白書堂梳理了書堂的初建、遷徙、重建的歷史,經歷從天寶間初建于化城寺西龍女泉側,到宋嘉熙初重建于化城寺東,到明萬歷二十二年重建于東巖,到天啟三年重建于下禪堂側。再如:
考異曰:清隱《九華詩集》注廣福寺云:覆缻峰下,注覆缻峰云:廣福寺西。今觀峰巔有石,欹如覆盂者,覆缻峰也。東協濟祠在其東南麓,則廣福寺應距此不遠。俗以山西之平坦寺為廣福寺,以平坦寺東之峰為覆缻峰,不思注云覆缻在廣福西,非廣福在覆缻西也?!督贤ㄖ尽分^廣福在峰下,后移山上,今平坦寺在峰下,與后移山上之說不符,則平坦非廣福明矣,況周益公《九華山錄》曰:山之東聞有廣福等院甚佳,王文忠公《九華山房記》曰:宋子嵩營宅九華之東。不確可據乎??傊陆涍w徙,久而遺基蕪沒殆盡,后人莫指其處,傳曾多矣,然考沉機石清隱詩注:在廣福寺側,此指原寺而言,則是石必在山之東,且在山之下矣,斷不隨寺而移或謂石在西洪嶺澗東則山之西矣,即謂石在凈信寺上,則又山之上矣。其說豈足憑乎,故《新舊山志》及《九華散錄》覆缻峰仍列于東,不盡改于西,亦闕疑也。若何蒲溪《九華山記》云:寶陀巖下五里,有幽谷為廣福寺,此指徒建之所言耳。
陳蔚對廣福寺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的考證,一方面依據陳巖的《九華詩集》《江南通志》等文獻資料,認為廣福寺不是平坦寺,另一方面又指出誤認的原因在于“寺經遷徙,久而遺基蕪沒殆盡,后人莫指其處”,他還指出了新舊山志等文獻存疑之處。
陳蔚《九華紀勝》形勝記載之余,對相關歷史人物的存疑也進行了考證,例如對《順治邑志》中記載的萬歷三十一年太后頒銀重建化城寺史料加以考證,考證出太后是李太后(即慈圣太后),非陳太后:
考異曰:《順治邑志》載萬歷三十一年,太后頒銀重建化城寺。太后謂李太后也,俗為陳太后??迹宏愄鬄槟伦诖魏螅c元年冊封,李太后為神宗生母,由宮嬪進至貴妃,萬歷元年上兩宮徽號,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尊皇貴妃曰慈圣皇太后。慈圣好施奉佛,名山福地置寺頒經,邑志稱重建化城者慈圣也,況仁圣崩于丙申,至是已八載矣,其為慈圣無疑。前此十四年頒賜藏經,敕曰圣母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確有明文,非陳太后也。
對于自然景觀地理位置的考證,《九華考異》也多有涉及。如:
考異曰:百丈潭源出云峰堂,由百尺箭而北流,嘉魚池源出天柱峰,自龍游澗而東注,雖同歸石船澗,實為二水共合流處,當天泰橋左,西距池數十步,南距潭里許。
此外,對于文獻記載自然景觀地理位置存疑的,如實說來:
考異曰:由雪潭沿溪上行,有四巨石峭立路隅,一巨石覆之如屋,明邑令龐公昌允所住之五石居,在廣勝山中,應以此得名,但未知古屋之所在耳,或曰今芙蓉庵是當考之。
《九華紀勝》引用了大量文獻資料,對于文獻資料存疑的,陳蔚加以考證,指出文獻錯誤。如指出陳巖的《九華詩集》和新郡志關于茗地源地理位置記載錯誤:
考異曰:由化城寺東,踰華嶺,渡溪曰閩源,為登天臺者所必經之路。正當宴坐巖東,陳清隱《九華詩集》注謂在巖北,誤閔公墓在宴坐巖西麓,新郡志載于閔源麓,亦誤。
或以文獻考證文獻錯誤:
考異曰:花塘澗《九華詩集》注:言金地藏居住化城之時,寺僧嘗置水碓于此,其碓非地藏所置也,新舊山志及郡邑志、目游集謂地藏嘗置碓于此,皆誤。
實地考察,加以邏輯推斷,考證文獻錯誤:
考異曰:碧玉泉上有仙人石,亦稱竇子明醮壇,在九華少微峰北,隸青陽縣,《江南通志》作石埭,誤。
《九華考異》中多處對九華山相關的形勝名稱加以解讀,不乏正確的闡釋。如舍身崖的真正含義是指金地藏舍身空門,而非投崖身死:
考異曰:東巖俗為金地藏初至九華棲止之處,俗呼舍身巖,謂地藏舍身空門,如梁武帝三舍身同泰寺,陳高祖舍身大莊巖寺耳。古人皈佛謂之舍身,史云:二帝舍身,群臣以錢奉贖,表請還宮,果捐軀也。雖億萬,奚能贖哉!愚夫不曉此義,以投崖身死為得解脫。夫投崖可以解脫,地藏胡弗先為之,而猶坐化函中耶。
對于疊石塔,根據陳巖詩注的描繪,考證疊石塔的真?zhèn)危?/p>
考異曰:疊石塔陳清隱詩注云:在凈居院前,雙石舊寺基上,唐時置高丈許,奇而不仆,蘇志云:唐時人疊亂石而成者。今寺前石塔微偏于西亭,亭直立,石皆方正,與奇而不仆,亂石疊成之說不符,乃寺僧重建者,非唐時舊物矣。
從陳蔚的《九華考異》中,可以看出陳蔚經世致用的思想??甲C是陳蔚秉承實事求是精神的自覺行為,對于之前文獻存疑的地方,他親見確鑿,征信闕疑,這是修志傳統的體現,是實用性的需求體現。
《九華考異》對于九華山形勝加以考證,對于之前文獻錯誤之處加以修訂,保存了大量的文獻史料,為后續(xù)九華山地域文化研究的開展提供史料,具備文獻價值。同時,作為九華山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豐富了九華山文化,具備文化價值。
隨著安徽地區(qū)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fā)和九華山旅游的進一步發(fā)展,《九華考異》在擁有史料價值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價值,為當下乃至未來九華山修志提供借鑒,也為九華山旅游的進一步開發(fā)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