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薇整理
微信掃碼觀看視頻
授課教師:李海鷗教授(下文中,簡稱“師”)
學生:劉景丹(下文中,簡稱“生”)
演唱作品:《王大娘喂雞》(山東民歌)
師:大家好,我是山東民歌傳承人李海鷗,今天課堂內(nèi)容是學唱山東民歌《王大娘喂雞》。通過這首富有濃郁地方風格的聲樂作品,了解當?shù)氐娘L土人情,分析襯詞、襯腔的演唱特點,解決演唱過程中遇到的音準、節(jié)奏、語言等問題,從而更好地把握山東民歌的演唱風格特征,也就是大家所期待的“唱什么像什么”。
民歌是所有文化的母體,研究、傳承、傳唱中國民歌是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作為山東民歌的傳承人,我在平時的聲樂教學中,始終把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己任,在課堂中融入中國民歌,尤其是山東民歌的教學內(nèi)容。今天的這首《王大娘喂雞》是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民歌,早在1963年,由宋云慶填詞,登上了“山東省群眾歌舞會演”的舞臺,1982年被編入《山東民間歌曲選》,后被寫進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初中音樂課本。這首歌曲用風趣、幽默、詼諧的生活場景描繪了鄉(xiāng)村王大娘幸福的晚年生活。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歌聲,體會王大娘的快樂生活。首先,有請研究生一年級劉景丹同學演唱,伴奏是本科四年級王威同學。
(學生演唱《王大娘喂雞》全曲,見譜例1)
譜例1
師:景丹在演唱這首歌時,我覺得情緒表達還是非常積極、飽滿的,音色也很好。在這個基礎上,我還想再提幾個建議:第一個建議,就是音準與音樂線條的問題。你的音準,尤其是第一句“王呀么王大娘啊”的“娘”字,一定要“壓”在前面的幾個字上,要把它“壓”住,否則,一掉下來,音準就會出問題。我們再把第一句來一下,“王呀么王大娘啊”的“娘啊”(師范唱),稍微上揚一點,“壓”住前面的字,好嗎?
(學生演唱“王呀么王大娘”)
師:好,“娘”這個字再讓它豎一點,別太橫。“王呀么王大娘啊”,這塊要把它“掐住”,要把它送上去。后面的字“壓”住前面的字,它的旋律線條就會更連貫一些,音準就會做得更好一點。第二句“清晨起來”的“起”字要做一個“噴口”,不做就會覺得那個字也差了那么一點點。
(學生演唱“清晨起來”)
師:稍微松一點,“清晨起”“起”“起”(師范唱)。
(學生再次演唱)
師:略微還差一點點,走。
(學生繼續(xù)演唱)
師:好多了。每個字的音準和線條的關系問題,就是在連貫的前提下,要用后面的字“壓”住前面的字。就像輦車一樣,讓它滾動,有碾壓的那種感覺就會好一些。咱們再把前兩句來一下,好嗎?
(學生演唱前兩句)
師:可以,這樣就好得多。我的第二個建議是關于節(jié)奏的問題。我們剛唱的這兩句是屬于連貫的,再往下唱,后面就有一些斷唱,就像鋼琴的斷奏一樣。在斷開的時候,一定要干脆、利索?!包c點那數(shù)來查仔細,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哎嗨哎嗨哎嗨哎”(師范唱),后面再連起來,斷唱的地方一定要讓它斷得干凈,好嗎?我們試一下。
(學生演唱“一二三四……少了一只雞”)
師:對!少了雞還會高興嗎?所以,大娘的情緒應該“掉”下來,對不對?尤其是這個公雞、母雞的“雞”字,在山東話里怎么念?
(學生學著用山東方言念“雞”)
師:對,在普通話里它是一聲,雞(音“jī”),公雞、母雞;而在山東話里是“雞,母雞”(師范讀),有一個拐彎兒?!吧倭艘恢浑u”,就要把它拐一下彎兒。后面的,“找到了,原來在這里”,就要把它斷開。我們再試一下這一句。
(學生演唱“哎!找到了!原來在這里”)
師:對,這樣呢,節(jié)奏上聽起來就是有連有斷的,演唱顯得更豐富,藝術表現(xiàn)力也會好一些。另外,這個節(jié)奏,我個人的感覺是有的地方是應該連的,我們要把它“碾壓”住。在該斷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斷得干凈、利索。
我的第三個建議就是關于裝飾音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襯詞襯腔和裝飾音的運用。這里的主音一定要唱得重一點,襯詞襯腔要唱得輕一點。比如說,“王呀么”中的“呀么”就是襯詞,就要唱得輕一點。如果唱得一樣,“王呀么王大娘啊,笑呀么笑嘻嘻”(師范唱),就顯得呆滯。如果唱得輕巧一點,重音出來了的同時,演唱也會顯得俏皮很多。我們再來試一下這個襯詞。
(學生演唱第一段)
師:就是這兩個“哎嗨哎嗨”(師范唱),要有處理、有變化,第一個輕一點,第二個重一點,強調第二個。我們再來一遍,請。
(學生演唱“一二三四……少了一只雞”)
師:對,這樣的話,藝術性對比就更明顯一些。還有,在第一句里“笑嘻嘻”的“笑”字和“清晨起來”的“起”字,“撒開了一群雞”的“雞”字都是一樣的,可以夸張一點。因為它都有一個滑音,所以裝飾音一定要夸張一下。我們再把前四句來一下,好嗎?
(學生演唱前四句)
師:對,就這三個字,我覺得你很夸張地去“做”了一下,這樣就突出了這種喜悅的心情。這個裝飾音呢,一定要把它突出一下,往這上頭“拐”一下。
我的第四個建議就是語言。這是一首山東民歌,不知道你會不會講山東話?
生:嗯,平時說普通話多一些,山東話不太會說。
師:不太會說,所以說你的山東話,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學習。語言非常重要,因為民歌旋律的走向來自語言。2000年,我在自己的碩士論文里就曾經(jīng)提及,現(xiàn)在日常語言中的音樂元素比過去要少了很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講普通話。普通話的這個四聲都是一致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但方言是不一樣的。方言,它的四聲是倒來倒去的,包括有一些兒化音的使用,特色化的用詞現(xiàn)在都很少了。所以說,音樂的素材就少了很多,這對音樂來說,是一個損失。想唱好山東民歌,我覺得還是要學一學山東話。這又讓我想起一個故事,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說他在寫《說聊齋》的時候,他就想不出來山東的歌兒是什么樣的風格。他就去請教喬羽老先生,喬老先生說:“嗯……這個我也不知道,我給你朗誦一段吧?!庇谑?,他就用山東濟寧話給王立平先生朗誦了一遍“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王立平先生掛了電話之后,就寫出了這么一首經(jīng)典的歌曲《說聊齋》。歌曲第一句的旋律就和用濟寧話讀歌詞的音調一樣,正是這種語音語調決定了它的旋律走向。這首歌后來被廣大觀眾認可,這就是風格特色。所以說,希望你能夠在課下通過多朗誦歌詞來熟悉它的語言環(huán)境。以上是我的四個建議。
2019年,我們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演出的時候,邀請到了青年嗩吶演奏家齊艷軍先生為這首歌進行伴奏;今天,我把他請到了現(xiàn)場,讓他給這首歌再進行一個特色化的演繹。下面,有請齊艷軍先生演奏,(師生齊唱)。
抓住民歌特點,創(chuàng)新民歌的形式,更新民歌的內(nèi)容,緊跟時代,不忘初心。山東人就要唱好自己的民歌,講好自己的故事。希望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使同學們對山東民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找到演唱山東民歌有效路徑,講好山東故事,傳承山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