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吳小樂,劉蘇
(1.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徐州市兒童醫(yī)學院 麻醉科,江蘇 徐州 221006;2.徐州醫(yī)科大學 江蘇省麻醉學重點實驗室,江蘇 徐州 221004)
肌松殘余是麻醉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是損傷呼吸系統(tǒng)的獨立危險因素,嚴重威脅患者圍手術期的生命安全。順式阿曲庫銨是一種新型變異喹啉類肌松藥物,具有藥效穩(wěn)定和血漿清除率快等特點。有研究[1-2]顯示,在學齡前兒童中應用順式阿曲庫銨,雖然血漿清除速度較快,但仍有肌松藥物殘余。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是一種通過肌松數據監(jiān)測進行自動反饋閉環(huán)給藥的裝置[3],該裝置在成人麻醉中已有較多應用,但在學齡前兒童麻醉中應用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比較分析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 模式與傳統(tǒng)肌松恒速注射系統(tǒng)的效果,旨在探尋減少學齡前兒童肌松殘余的肌松給藥方式。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徐州市兒童醫(yī)院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患兒7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兒分為兩組。實驗組(n=35)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齡3~7 歲,平均(4.9±1.1)歲,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1.1±3.9)kg/m2,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為Ⅰ級或Ⅱ級。對照組(n=35)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3~8歲,平均(5.1±0.9)歲,BMI為(21.9±5.1)kg/m2,ASA分級為Ⅰ級或Ⅱ級。兩組患兒性別、年齡、BMI和ASA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排除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肌肉接頭、外周神經病變、腦出血和肝腎功能異常等疾病者。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No:2016A0212),患兒及家屬均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兒術前均禁食固體食物8 h,禁飲4 h。進入手術室后開放外周靜脈,監(jiān)測心電圖、無創(chuàng)血壓、經皮動脈血氧飽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麻醉深度,并記錄基礎值。麻醉誘導插管:依次靜脈推注阿托品0.01 mg/kg、依托咪酯0.20 mg/kg 和芬太尼2 μg/kg,實驗組采用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 模式給予誘導量順式阿曲庫銨0.15 mg/kg,維持速度1.8 μg/(kg·min),T1%>15%時,增藥速度5.0 μg/(kg·min),至T1%<15%時,恢復至維持速度;對照組采用肌松恒速注射,推注誘導量順式阿曲庫銨0.15 mg/kg,維持速度3.0 μg/(kg·min)(說明書推薦劑量),術中根據肌松程度追加0.05 mg/kg。當T1達到最大阻滯時行氣管插管(帶套囊加強型),連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給予吸入氣氧濃度為40%~60%的空氧混合氣體,設定腦電雙頻指數(bispectral index,BIS)在50~60,通過BIS 值調整丙泊酚速度,維持瑞芬太尼20 μg/(kg·h)。術中維持血流動力學波動在±20%,手術關閉氣腹時停藥。術中維持患兒手部溫度在32~34 ℃,期間均不采用吸入麻醉,術后不給予肌松拮抗。
將患兒的一側上肢外展并固定,用酒精擦拭皮膚,將電極片貼于腕部尺神經兩側,兩個電極片之間的距離為2至3 cm,傳感器置于拇指與食指之間。校準定標:刺激電流45~75 mA,間隔時間5 s,頻率2 Hz,周期20 s。肌松監(jiān)測儀可全程記錄T1%、4 個成串刺激(train-of-four,TOF)、藥物追加次數和藥物用量等。
1.4.1 手術相關情況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術中體動次數、停藥至拔管時間、第1次睜眼時間、持續(xù)抬頭5 s時間和順式阿曲庫銨總用量。
1.4.2 血流動力學指標麻醉誘導前20 min、插管時、插管后3 min、拔管時和拔管后30 mim 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SpO2。
1.4.3 恢復時間測定4 個成串刺激比值(trainof-four ratio,TOFr)(25%~90%)時間:恢復指數(T1%從25%達到75%的時間)、TOFr75(TOFr 從25%恢復到75%的時間)和TOFr90(TOFr 從25%恢復到90%時間)。
1.4.4 肌松程度肌力測定:抬頭、握力、睜眼和伸舌等。呼吸運動測定:潮氣量、肺活量和TOF。
1.4.5 不良反應支氣管痙攣、皮膚潮紅、心動過緩和蘇醒延遲等。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3.0 對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Shapiro Wilk 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Levene 檢驗評估方差齊性,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和手術過程中體動次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related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related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實驗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麻醉時間/min 6.3±1.3 6.1±1.6 0.86 0.353手術時間/min 86.1±10.2 85.5±9.1 1.46 0.227體動次數/次1.7±0.2 1.6±0.3 0.54 0.461
兩組患兒麻醉誘導前20 min、插管時、插管后3 min、拔管時和拔管后30 min的MAP、HR和SpO2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手術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3 兩組患兒手術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MAP/mmHg實驗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HR/(次/min)實驗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SpO2/%實驗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麻醉誘導前20 min 插管時插管后3 min 拔管時拔管后30 mim 76.7±10.7 76.1±9.7 0.95 0.330 68.3±9.8 69.2±10.5 0.84 0.359 73.1±9.2 72.3±8.5 0.80 0.370 80.3±12.6 79.7±11.7 0.93 0.334 76.5±9.0 75.7±8.3 1.02 0.323 95.9±6.6 96.3±4.1 1.05 0.305 96.6±5.2 96.1±4.9 0.92 0.337 94.1±7.2 93.5±6.7 1.10 0.294 97.2±7.9 96.6±8.1 1.15 0.285 99.5±6.3 98.9±7.5 1.05 0.326 97.7±1.5 97.5±2.2 0.90 0.319 96.2±1.8 96.7±1.9 0.94 0.332 96.1±1.5 96.6±2.5 0.91 0.339 97.1±1.9 97.2±1.8 0.94 0.330 97.5±1.1 97.3±1.6 0.89 0.306
2.3.1 兩組患兒臨床體征比較實驗組第1 次睜眼時間、持續(xù)抬頭5 s 時間和拔管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臨床體征比較 (min,±s)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in,±s)
表4 兩組患兒臨床體征比較 (min,±s)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in,±s)
組別實驗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第1次睜眼時間22.1±1.8 25.6±1.5 5.44 0.032持續(xù)抬頭5 s時間25.3±1.1 28.2±1.3 6.12 0.027拔管時間27.3±2.1 31.2±2.5 6.13 0.022
2.3.2 兩組患兒TOF 恢復時間比較實驗組恢復指數、TOFr75 和TOFr90 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TOF恢復時間比較 (min,±s)Table 5 Comparison of TOF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in,±s)
表5 兩組患兒TOF恢復時間比較 (min,±s)Table 5 Comparison of TOF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in,±s)
組別實驗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恢復指數14.1±3.5 17.6±2.2 12.01 0.001 TOFr75 26.1±2.7 29.8±5.5 11.54 0.001 TOFr90 32.6±3.9 36.3±4.2 13.00 0.000
實驗組順式阿曲庫銨使用總量為(5.8±0.5)mg,明顯少于對照組的(7.1±0.3)m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54,P=0.019)。
對照組出現1 例心動過緩,實驗組出現1 例皮膚潮紅,2例不良反應均較輕微,兩組患兒均未發(fā)生支氣管痙攣和蘇醒延遲等不良反應。
在臨床上,肌松藥物的使用有效降低了麻醉藥物的用量,避免了深度麻醉的危害,但肌松殘余可導致患者呼吸中樞抑制、上呼吸道梗阻和吞咽困難等,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4]。目前,國際上減少肌松殘余的主要策略是:根據手術需要及患者因素進行個性化用藥。順式阿曲庫銨因其藥效穩(wěn)定、血漿清除快和無組胺釋放等特點,在學齡前兒童的麻醉中廣泛應用,但越來越多的研究[5]表明,不同給藥方式對肌松殘余的作用不同,傳統(tǒng)的給藥方式仍可造成肌松殘余。因此,選擇更符合學齡前兒童特點的肌松給藥方式十分必要。
全身麻醉中肌松的給藥方式主要有:間斷靜脈注射法和肌松恒速注射法。間斷靜脈注射法是根據患者體重單次靜脈注射較大劑量的肌松藥物,再根據患者氣道壓力大小、是否有自主呼吸和是否發(fā)生體動等臨床反應,追加合適的劑量。這種給藥方式使得血藥濃度波動較大,導致肌松作用不穩(wěn)定,且肌松殘余發(fā)生率較高。肌松恒速注射法是持續(xù)靜脈注射肌松藥物,能有效補充藥物衰減,維持血藥濃度的相對穩(wěn)定,但是肌松恒速注射法缺乏肌松監(jiān)測,不能根據反饋快速地調整注射速度,容易導致肌松藥物使用過量[6]。閉環(huán)肌松注射法是根據肌松監(jiān)測的數據進行自動反饋閉環(huán)給藥的方式。目前,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的肌松程度監(jiān)測及反饋調節(jié)主要有兩種模式:TOF 模式和T1 模式。TOF模式是根據TOF引起肌肉肌顫的衰減程度來評價肌松程度,并調節(jié)給藥速度;T1 模式采用45~75 mA電流強度測定來設定參照(T0),再根據T1/T0值評價肌松程度,并調節(jié)給藥速度[7-8]。這種給藥方式已在成人麻醉中應用,但在學齡前兒童麻醉中報道極少。
本研究選取70 例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學齡前兒童,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 模式和肌松恒速注射系統(tǒng)給予順式阿曲庫銨。筆者首先比較了兩組患兒的手術一般情況,結果顯示:兩組患兒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和手術過程中體動次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 模式不會影響手術進程。血流動力學指標顯示:兩組患兒麻醉誘導前20 min、插管時、插管后3 min、拔管時和拔管后30 min的MAP、HR 和SpO2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模式能維持患兒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
順式阿曲庫銨在體內的代謝方式主要是霍夫曼代謝,但隨著藥物劑量的增加和給藥時間的延長,肌松殘余仍有可能發(fā)生[9]。本研究首先根據患者臨床體征,判斷肌松殘余,主要包括:第1次睜眼時間和持續(xù)抬頭5 s時間等。其中,持續(xù)抬頭5 s時間能較好地判定肌松消退情況,患者若能持續(xù)抬頭5 s,反映了其呼吸功能已基本恢復,能夠維持正常通氣量及吸氣量,該指標還能判斷患者氣道保護功能是否恢復正常,可防止肌松消退過程中氣道阻塞或者誤吸發(fā)生。結果顯示:實驗組第1 次睜眼時間、持續(xù)抬頭5 s 時間和拔管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順式阿曲庫銨使用總量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模式能減少肌松殘余的發(fā)生。有研究[10]認為,TOFr<90%可以作為肌松消退的標志。因此,筆者比較了兩組患兒的TOF恢復時間,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恢復指數、TOFr75 和TOFr90 明顯較對照組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了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 模式能減少肌松殘余的發(fā)生。對照組出現1 例心動過緩,實驗組出現1 例皮膚潮紅,2 例不良反應均較為輕微,且兩組患兒均未發(fā)生支氣管痙攣和蘇醒延遲等不良反應。表明: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模式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與肌松恒速注射系統(tǒng)比較,閉環(huán)肌松注射系統(tǒng)T1模式能根據肌松程度反饋調整給藥速度,應用在學齡前兒童麻醉中,患兒生命體征穩(wěn)定,肌松殘余明顯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