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越(西北大學博物館,陜西 西安 710069)
螭,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墩f文·蟲部》:“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云無角曰螭”。《爾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螭的形象多見于古代青銅器、玉器、建筑、石碑等器物中。螭首又稱“螭龍”,多見于古代宮殿、陵園、寺院等高等級建筑上,通常作為裝飾構(gòu)件用于中國古代建筑的臺基之上,與欄桿、望柱組合使用。螭首是古建筑中較為常見的石作制度之一。《營造法式》記載了官方對修造螭首的標準化要求:“造殿階螭首之制:施之于殿階,對柱;及四角,隨階斜出。其長七尺;每長一尺,則廣二寸六分,厚一寸七分。其長以十分為率,頭長四分,身長六分。其螭首令舉向上二分?!?這段記載對研究螭首的使用位置和尺寸有重要參考價值。
西北大學博物館收藏的唐代螭首采集于西北大學校園內(nèi)唐代太平坊實際寺遺址,長80厘米,寬36厘米,高49厘米,由石灰?guī)r制作而成,為建筑構(gòu)件,造型形象生動,表情兇猛威嚴,紋飾雕刻精美,線條流暢(圖1)。它頭部平伸,頭頂中部隆起一道脊,兩角彎曲平貼于頭頂,角上飾有水波紋,緊貼兩角下方各有兩道須,彎曲直至耳后,眉骨隆起且有向上卷曲的鬃毛,大圓眼向外凸出;口部大張,露出四對牙齒和舌頭,鼻部、上唇部及下唇部有殘缺,下唇部飾有卷曲的鬃毛;雙耳后斜呈三瓣形,腮后用陰刻線表示腮線,腮后有近似三角形的鰭及三道卷曲的鬃毛。
螭首所出土的實際寺位于唐長安太平坊西南隅,即今西北大學校園東西主干道之南的中部偏西部位。隋太保薛國公孫覽妻鄭氏舍宅而立。隋大業(yè)二年(606年)隋煬帝置為四道場之一。唐人韋述《兩京新記》記載:“朱雀街西第二街,北當皇城南面之含光門,街西從北第一目太平坊,西南隅溫國寺?!睂嶋H寺在會昌五年(845年)滅佛時被毀,后又于唐大中六年(852年)重立,改為崇圣寺。實際寺是唐長安城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也是唐高僧云集的場所,如三論宗的吉藏,凈土宗的善導、懷惲,律宗的鑒真等均在實際寺生活和受戒過。佛教三論宗的創(chuàng)始人吉藏晚年居于長安,曾受到唐高祖的優(yōu)禮,被聘為十大德之一,迭住實際寺和定水寺,得以盛弘其說。二寺均在今西北大學校園內(nèi)。
經(jīng)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唐代螭首共有58件,分別為唐實際寺遺址1件,唐大明宮遺址52件(含元殿遺址49件,龍首渠遺址2件,麟德殿遺址1件),臨潼慶山寺遺址1件,山西平順縣明慧大師塔1件,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3件(圖2)。從螭首的出土地點可以看出,唐代螭首主要使用于宮殿或寺廟建筑之上。
唐代螭首造型各異,并沒有相對固定的造型。現(xiàn)存唐代螭首的造型如下:
唐大明宮遺址:螭首的造型風格無一雷同,鹿角,鳳眼,鼻子類似犀牛,口微張,犬牙外露,鬃毛飄逸向后,耳朵呈兩瓣形,面目兇猛。
臨潼慶山寺遺址:鹿角,眉頭隆起,眉尾有勾云狀裝飾,大圓眼向外凸出,雙耳豎立,上顎有一對尖獠牙,門齒較大,其余牙齒排列整齊,腮后有四道卷云狀鬃毛。
山西平順縣明慧大師塔:無角,圓眼向外凸出,嘴部大張露出牙齒,雙耳豎立,腮后有三倒卷云狀鬃毛。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兩角貼于頭頂,眉骨隆起,雙目圓鼓,鼻頭上翹,鼻孔朝前,口部大張,牙齒排列整齊,兩顆獠牙外露,腮后有飄逸的鬃毛,整體造型近似虎。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螭首有龍形和虎形兩種,龍形螭首未形成固定的形制,但都具備兩角、大圓眼、凸起的眉骨、豎立的耳朵、尖獠牙、卷曲的鬃毛,只是在細節(jié)刻畫上各具特色?;⑿误な着c龍形螭首的不同之處在于頭部較圓,沒有兩角,鼻部較短,鼻孔向前。
螭首多發(fā)現(xiàn)于重要城址、寺廟遺址及陵墓建筑遺址內(nèi)。目前,考古資料中年代最早的螭首出土于河北臨漳縣鄴北城西銅雀臺遺址,其使用一直延續(xù)至明清時期。在河北臨漳縣鄴城趙彭城北朝佛寺遺址、山西平順縣大云寺、山西晉祠圣母殿、西夏六號陵、元上都遺址、元中都遺址、河北省張北縣白城子古城址、寧夏開城安西王府遺址、北京故宮、清東陵等均有發(fā)現(xiàn)。從元代開始,螭首的數(shù)量開始激增。尤其到了明清時期,皇家宮殿和陵寢建筑中隨處可見螭首,僅北京故宮內(nèi)就有兩千余件。
螭首有角部螭首和臺沿螭首兩種。角部螭首用于建筑臺基的轉(zhuǎn)角處,見于晉祠圣母殿、元中都、北京故宮等。臺沿螭首用于建筑臺基欄桿的望柱之下。以目前的資料看來,臺沿螭首占螭首總數(shù)的主要部分。因角部螭首只出現(xiàn)在臺基的轉(zhuǎn)角處,故其數(shù)量不多。同時,從元代開始,角部螭首的體量增大,造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增加了龍臂和龍身的一部分,與臺沿螭首截然不同。
關于螭首的作用,《雍錄·含元螭頭》中寫道:“殿前螭頭,蓋玉階扶欄上壓頂橫石,刻為螭頭之狀也。唐都城中有三大內(nèi),皆嘗受朝,而螭頭也者,惟大明宮有之,為其據(jù)高而道峻,故逡道兩旁有石扶欄也。既有扶欄,則其下必立石柱,既有石柱,其上必有壓頂橫石,橫石南出突兀不雅馴,故刻螭以文之,此螭頭之所從起也?!币虼?,螭首的功能是宮殿扶欄下石柱的壓頂橫石,因為其向外凸出不美觀,故將其雕刻成螭首狀。在部分殘存的螭首后端上還能看到榫窩,應該是起到與宮殿扶欄下石柱鉚合的作用。此外,明清時期的螭首還增加了排水的功能,對古建筑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每個螭首的嘴部有一小孔,與排水通道相連,可以加快宮殿臺基之上雨水排出的速度。同時,眾多排列整齊的螭首同時吐水的場面也甚是壯觀,表現(xiàn)出皇宮的威嚴形象。
在文化方面,螭首與唐代的“立螭之制”有重要關系?!傲Ⅲぶ啤奔疵糠瓿瘯r起,起居注官會站立在螭首石旁,專門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缎绿茣分杏涊d:“起居郎二人,從六品上。掌錄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則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陛以聽,退而書之,季終以授史官。貞觀初,以給事中、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每仗下,議政事,起居郎一人執(zhí)筆記錄于前,史官隨之。其后,復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筆隨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內(nèi)閣,則夾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坳處,時號螭頭?!薄队轰洝分薪忉專骸暗诙な渍?,紫宸殿前自上而下第二小欄橫頂之飾也?!贝送?,《舊唐書》《新唐書》《唐國史補》《唐會要》《宋史》等史書中也多次出現(xiàn)起居注官立于螭首旁的記載。《舊唐書》主要記載了張次宗、鄭朗等人擔任起居注官時立于螭頭下記錄皇帝言行之事。《舊唐書·卷十七下》:“甲子,敕左右省起居齎筆硯于螭頭下記言記事?!薄杜f唐書·卷一百二十九》:“文宗復故事,每入閣,左右史執(zhí)筆立于螭頭之下,宰相奏事,得以備錄?!薄杜f唐書·卷一百七十三》:“時朗執(zhí)筆螭頭下,宰臣退,上謂朗曰:‘適所議論,卿記錄未?吾視觀之?!薄短茋费a》中記載“兩省謔起居郎為螭頭,以其立近石螭也”,因為起居郎站立于螭首下,故稱其為“螭頭”。《唐會要》:“(起居郎、起居舍人)分侍左右仗下,秉筆隨相入禁殿。命令謨猷,皆得詳錄。若伏在紫宸合內(nèi),則夾香案。分立殿下,正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翰,皆即螭首之坳處?!薄端问贰分杏涊d了宋代起居郎官職的設立,《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起居郎,一人,掌記天子言動。御殿則侍立,行幸則從,大朝會則與起居舍人對立于殿下螭首之側(cè)。凡朝廷命令赦宥、禮樂法度損益因革、賞罰勸懲、群臣進對、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臨幸引薦之事,四時氣候、四方符瑞、戶口增減、州縣廢置,皆書以授著作官?!痹螅m然仍設立起居注官,但“立螭之制”并不見于史書中。此時,螭首的概念已發(fā)生了改變,脫離了特指“螭”這種動物的頭部,成為描述該建筑部件的詞語。
螭首的出現(xiàn)時間約為漢魏時期,其造型受到龍紋的影響呈現(xiàn)出越來越復雜的形制。根據(jù)使用位置不同,螭首可分為臺沿螭首和角部螭首兩類,臺沿螭首的出現(xiàn)時間早于角部螭首。螭首的雕刻技法以圓雕為主,并呈現(xiàn)出越來越復雜的趨勢。螭首主要用于古代高等級的宮殿、陵園、寺院建筑的臺基之上,與欄桿、望柱組合使用,榫卯結(jié)構(gòu)多樣化,明清時期還兼具排水的功能?!傲Ⅲぶ啤庇谔拼纬?,明清時期“立螭之制”于史料中未見,螭首成為禮制的象征。西北大學博物館珍藏的這件螭首應為唐實際寺建筑臺基之上的遺物,體量大,造型精美,雕刻工藝精湛,為研究實際寺的建筑結(jié)構(gòu)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