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幼兒園 周惠英
集體教學作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之一,也是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主要陣地。近年來,隨著集團化辦園的興起,園所規(guī)模迅速擴大,每年都有大量青年教師涌入幼兒園,為幼兒園注入了勃勃生機和新鮮血液。這些青年教師由師范生轉(zhuǎn)變成為幼兒教師,在組織集體教學時往往缺乏經(jīng)驗,常常出現(xiàn)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手段單一、教學質(zhì)量低下等問題。因此,盡快提高青年教師的集體教學水平尤為重要。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我們摸索出提高青年教師駕馭集體教學的三大法寶:即名師效應、反思效應與實戰(zhàn)效應。
在集體教學中,如果完全放手讓青年教師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那么,他們勢必會走很多毫無價值的彎路。因此,學習借鑒名師的教學經(jīng)驗是提高青年教師集體教學能力的捷徑之一。
“名師出高徒”,這是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叭诵?,必有吾師”,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幼兒園的骨干教師就可以稱得上是“名師”了,他們對青年教師的引領和指導是直接的、近距離的,甚至是手把手的。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與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指導和帶教是分不開的。因此,幼兒園通過開展“師徒結對”活動,聘請幼兒園的骨干教師擔任入園五年內(nèi)的青年教師的師傅,骨干教師認真履行師徒職責,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以每月一次的“師徒結對課”為例,師傅在向徒弟上“展示課”的過程中一展風采,使他們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更為成熟,逐漸形成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學風格、教學策略和教育觀點。同時,通過指導徒弟上“磨練課”進行“坐堂問診”,骨干教師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引領并指導青年教師盡快提升集體教學水平。
這里所指的名師是造詣頗深,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如名教師、特級教師等。他們見解獨到、才干超群、具有極高的教學能力,他們精彩紛呈的教學,將枯燥無味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充滿趣味——通過借鑒他們的智慧,啟發(fā)青年教師尋覓更多有效的教學途徑。然而,由于經(jīng)費、人員安排等諸多原因,邀請名師現(xiàn)場指導或讓所有的青年教師都去現(xiàn)場觀摩名師的教學活動的想法不太現(xiàn)實。因此,組織教師觀摩學習名師課堂實錄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為此,只要有外出學習的機會,攝像機便成了受訓教師的隨身行李,他們拍攝的名師課堂教學全過程,供全園自主觀摩;或利用教科研活動集體觀摩,通過屏幕與名家名師近距離接觸。
美國教育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jīng)驗是狹隘的經(jīng)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滿足于獲得的經(jīng)驗而不對經(jīng)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們的教學水平將會大受限制,甚至滑坡??梢姡嗄杲處熑绻蝗シ此甲约夯蛩说恼n堂教學,那么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需要為青年教師搭建思考與反思的平臺,給青年教師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思維的碰撞中產(chǎn)生更多的火花,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把握課程、教材、教法是提升青年教師集體教學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課前研好課是至關重要的。我園采取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合的方式,以年級組或教研組為單位,圍繞某一教學內(nèi)容展開研討,幫助青年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材。研討前,要求青年教師仔細研讀教材,記錄自己的想法或困惑,以便有效地參與到集體備課之中;研討中,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幫助青年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研討后,鼓勵青年教師從自己的教學個性出發(fā),進一步歸納、提升和再創(chuàng)造,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集體教學也同樣如此,通過課后反思可以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總結自己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后,要求青年教師及時撰寫教學反思,找準反思的著力點,從具體的視角審視集體教學中的深層問題。記錄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或不足、記錄教學機智以及幼兒的智慧火花等??傊?,課后反思重在及時、貴在堅持,只要養(yǎng)成勤思勤記的好習慣,堅持不懈,定會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師徒結對、骨干教師示范教學、名師課堂實錄觀摩等形式是我園青年教師觀摩他人教學活動的主要途徑。每一次觀摩我們要求青年教師撰寫觀后評析,通過觀摩反思,一方面讓青年教師體會到與自己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風格;另一方面,進一步充實新經(jīng)驗,比較分析自己教學的不足,解決困惑,達到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進步。
教師個體的反思所引起的變化是局限的,要真正改變教學反思的氛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才是關鍵。因此,不管是課前磨課,還是課后反思或觀后評析,我們都充分利用年級組、教研組和網(wǎng)絡等交流學習的平臺,鼓勵青年教師互相學習,集體反思,共同提高——力求做到以點帶面,分析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從中尋找有價值的改進策略,并逐漸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有人說,只有下到水里才能學會游泳。教師教學何嘗不是如此,教學的實踐是最有效和最能促進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途經(jīng)之一。而要成為“游泳能手”則需要反復地練習。同樣,青年教師要成為集體教學方面的能手,也需要反復地演練。正如美國教育家雷塔科所說:“只有當教師擁有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尋找自己道路的能力的時候,教育才可能成為藝術,才會有高質(zhì)量。”只有反復磨練,不斷反思,調(diào)整策略,才能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教學藝術。因此,每次的公開課或評比課,幼兒園總要組成一支由領導和骨干教師組成的智囊團來參與聽課、評課,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一堂不行,再來一堂,讓青年教師反復演練——演練膽子、演練教學藝術。
以一課三研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為例:一研中(見圖1),教師只是按步就班,按照觀摩過的活動照著上一遍,存在“提問不夠具體、與幼兒互動少、記錄方式要求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二研中(見圖2),教師接受智囊團的意見和建議做了改進,與一研相比二研提問簡單清楚了,幼兒發(fā)現(xiàn)、探索、交流的時間充分了,記錄方式(以統(tǒng)計為主)便于幼兒接受了。但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教師的語言應變能力較弱、探究目的性不強、記錄方法過于簡單等。針對上述問題,大家共商策略;三研中(見圖3),教師的語言更生動形象,更具啟發(fā)性,注重幼兒主動探索,同伴合作,記錄方式。除運用統(tǒng)計外,還設計表格,凸顯幼兒的個性和思考方式。
圖1.一研——按步就班
圖2.二研——小組研討
圖3.三研——靈活駕馭
在“一課三研”實戰(zhàn)演練中,青年教師集體教學能力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正如一位青年教師在課例評析中感慨的那樣:“通過一課三研科學活動‘吹泡泡’,提高了我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明白了熟悉教案并不等于掌握了課堂的道理,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學活動的不可預測性,從而更清楚地知道該怎樣靈活地處理突發(fā)狀況?!彼€總結出在科學活動中讓每位幼兒體驗到成功與快樂的三大有效策略:一是互動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主動學習;二是形象語言體現(xiàn)趣味學習;三是幼幼交流體現(xiàn)互動學習。
教學的演練帶來的是青年教師長足的進步,她們不僅能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而且教學語言、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名師效應、反思效應與實戰(zhàn)效應相互聯(lián)系,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唯有三者合力,才能真正成為青年教師駕馭集體教學的三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