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峭岐中心幼兒園 沈 芬
圖畫書內容生動有趣,更接近兒童的生活實踐,圖畫書不但具備語言領域的價值,而且具備其他領域的多元價值。挖掘適宜的圖畫書資源對助推幼兒園主題課程的實施,拓展幼兒經驗的生長,同時有效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為了實現園本圖畫書資源庫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我園經歷了“園部發(fā)布—班級實踐—收集整理—審議入庫—再實施調整—園部再發(fā)布”的閉環(huán)過程,實現了園本資源庫的更新迭代。
我們首先從文獻研究入手,學習相關理論,不斷夯實理論基礎。精心研讀各類圖畫書,對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根據各年齡段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進行篩選。各個年齡段中適合作為教育資源進課堂的圖畫書書籍很多,但教師在選擇圖畫書時,除了發(fā)掘圖畫書本身所具備的語言領域的功能之外,更加關注圖畫書中是否具備其他多元的價值——是否同時具備科學、社會、健康、藝術等其他領域的內容,并能以活動的方式和幼兒共享,以便把圖畫書和主題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實現其多重價值。
對圖畫書內容做好初步的歸檔整理之后,教師要對所選的圖畫書進行深入分析,把握圖畫書中的主題線索和核心要點,將其合理利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
研究初期,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教師所薦圖畫書的質量不高。追根溯源,我們反思其問題根源在于教師對圖畫書的解讀水平不高(有的解讀膚淺,有的解讀片面,有的解讀偏離),所以我們針對教師專業(yè)能力缺失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教研,對圖畫書內容進行分析及解讀,提取有價值的線索,加強圖畫書向游戲化拓展,明確“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高質量圖畫書的評價參考建議,引領教師走上深度研訓之路。
對接《指南》中各年段幼兒的發(fā)展目標,根據我園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參照課題組梳理的經驗,我園嘗試出臺了園本化的“圖畫書投放操作指南”,從認知、種類、典型內容、擇選依據四個層面列出圖畫書清單,期待在經驗輸出及效能產出中精進教師對圖畫書資源開發(fā)投放的能力。
我們努力創(chuàng)設豐富有效的閱讀區(qū),促進兒童語言學習與核心經驗的發(fā)展。通過對閱讀環(huán)境的不斷優(yōu)化,指向“前閱讀”“前書寫”及“前識字”功能的適宜跟進,努力讓幼兒發(fā)生自主學習。
將班級閱讀區(qū)設置在教室最里端的角落處,這樣干擾較少,便于深度閱讀。淡雅的色調、柔軟的靠墊、有趣的陳列,營造出溫馨舒適、引人入勝的書香部落。圖書投放多元豐富、擺放分類有序,幼兒最感興趣的圖畫書陳列在最為顯眼的地方,有聲閱讀類、語言操作類材料放在專門的收納容器中,閱讀清單跟隨活動主題定期整理,常更常新。
我們采取以下方法,給予幼兒前閱讀以引領和支持。導讀推薦:讓閱讀有目標,養(yǎng)深度閱讀的習慣提高閱讀品質;記錄設置:借助閱讀記錄,按各自的閱讀節(jié)奏展開讀、寫、思、行,在表征中梳理經驗并與同伴產生互動;材料支持:基于發(fā)展需求,提供適宜的輔助材料,使靜態(tài)的閱讀變得豐富、生動而有趣,激發(fā)幼兒的表達、表現欲望。
圖畫書蘊含著多元價值,教師要盡可能挖掘其中的教育內涵并有效運用到實踐中,發(fā)揮其藝術、探究、情感等育人功能。
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幼兒在一個階段會對某一類圖畫書比較感興趣。在分享交流及價值判斷后,教師順應幼兒需求,匹配關聯(lián)圖畫書,循序漸進推薦,動態(tài)豐富幼兒相關經驗。
下面以“有趣的光影游戲”系列為例談談我們的實施路徑。
第一步支架:圖畫書激趣——投放《我的小影子》《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幼兒從“玩影子游戲”到“關注影子的長短”,讓閱讀與生活、游戲相聯(lián)系,幼兒對“影子”的相關經驗也得到系統(tǒng)整理。
第二步支架:經驗拓展——順勢在科探區(qū)投放光影圖畫書《小紅帽》,巧借鏤空元素助推幼兒深入探究,發(fā)現光、影與物體的距離關系。
第三步支架:游戲運用——引導幼兒把探究得到的光影經驗運用到皮影戲的表演中,從個別探究到合作游戲,帶動了更多幼兒的參與和發(fā)展。
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圖畫書是有價值的資源庫。對接《指南》,融入生活,圖畫書以其獨特的魅力,讓幼兒的學習更具活力。瞧!美工區(qū)——提升審美情趣,《葉子先生》《落葉跳舞》等圖畫書中絕妙的藝術價值帶給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機會;建構區(qū)——填補缺失經驗,《地鐵是怎樣建成的》《長城》《海底一百層》等圖畫書的畫面豐富幼兒對生活中物形結構的認知;表演區(qū)——激發(fā)表達表現欲望,《一園青菜成了精》《小紅帽》等圖畫書畫面引發(fā)續(xù)編、創(chuàng)編等奇思妙想的表演火花;角色區(qū)——勾連生活背景,《走開,冠小毒》《蛀牙王子》等圖畫書呼應后疫情時期課程的滲透以及大班當下的換牙期經歷。
打破圖畫書與游戲之間的界限,讓每一個幼兒在“繪”聲“繪”色的游戲體驗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悅讀、理解、學習、創(chuàng)造。而教師則是幼兒、圖畫書、游戲的粘合劑。
從一本圖畫書到多本圖畫書,從一個區(qū)域到多個區(qū)域,從“讀書”到“玩書”,兒童的假想、合作、探究、多元表達等能力在漸漸增長,圖畫書成為了課程探究的出發(fā)點。伴隨著兒童的好奇與探索,其興趣不斷延展,游戲不斷深入,經驗不斷增長,課程的張力也由此展現。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通過“橫向”與“縱向”兩種聯(lián)合方式相結合的辦法,將相關圖畫書資源有效融入主題課程?!皺M向”的聯(lián)合其實就是以一個主題為線索,搜集同類型的圖畫書資源建構形成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認知場。如大班下學期的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了”是圍繞大班的幼小銜接開展的,通過對《開學了》《上小學了》《小阿力的大學校》等優(yōu)秀圖畫書的閱讀,讓幼兒自己揭開小學的神秘面紗,進而引發(fā)了一系列與上小學相關的生成活動;“縱向”的聯(lián)合則是在同一主題發(fā)展過程中,把與認知遞進活動有關的各個階段的圖畫書按根據主題發(fā)展方向逐步投放,并始終讓幼兒在主題課程進行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如在主題教學“蔬菜朋友”的實施中,教師通過漸進式投放《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蔬菜的化裝舞會》《一園青菜成了精》《肚子里的火車站》等圖畫書,引導幼兒從不了解蔬菜到逐漸了解、認識不同蔬菜有不同的營養(yǎng)價值,進而引發(fā)他們對飲食健康的思考。
針對圖畫書的教育價值與其中所包含的幼兒關鍵能力,采用了“單本挖掘”與“多本關聯(lián)”的方法,滿足不同主題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需求。對于單本圖畫書我們進行解讀與分析,深度挖掘其可以利用的關鍵要素,以形成遞進的、有層次的主題活動。如教師在閱讀區(qū)投放了圖畫書《鏡子里的小孩》,引發(fā)了幼兒對“鏡子”的濃厚興趣,書中內容從正反、左右、大小、內外、遠近等讓幼兒通過鏡子看到了自己的不同鏡像隨著對該圖畫書內容一步步的深入探索;把多本圖畫書納入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就要全面考察圖畫書內容與主題目標之間的符合度和適用度。比如在圍繞著“測量”這一主題目標進行教學實踐時,教師就按照主題進展的階段目標選用了《我家漂亮的尺子——長度單位和測量》《一厘米的毛毛》《一寸蟲》等圖畫書,在感知—探索—理解—運用的過程中讓主題課程走向深度學習。
我們將以語言區(qū)為基點,通過提供豐富材料,擴展五大領域的游戲內容,推動幼兒多元智能的發(fā)展。同時注意適當放手,為活動內容的發(fā)展留出余地。如結合圖畫書的主題活動“大戰(zhàn)蛀牙蟲”,基于幼兒牙疼以及幼兒換牙期,教師在第一階段投放圖畫書《哎呦,牙好疼》《長了蟲牙怎么辦》,在語言區(qū)、美工區(qū)、角色區(qū)中均有拓展;第二階段投放《科尼看牙醫(yī)》,進一步讓幼兒了解牙醫(yī)的職責;第三階段提供《牙齒大街的新鮮事》《牙菌來了》,在一系列活動推進中引導幼兒愛牙、護牙。伴隨著教育主題的開展,教師適時適當地投入的圖畫書,能有效地促進了主題教學開展的進度。
圖畫書最大的意義是“讓孩子像個孩子”,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努力讓幼兒在自然舒適的狀態(tài)下與圖畫書進行心靈對話,享受閱讀及游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