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翁雅青,王慧賓
(江西省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96)
中醫(yī)香療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基礎,利用中藥材的芳香性氣味或其提取出的芳香精油,或將芳香藥物制成適宜劑型,通過按摩、外涂、艾灸、熏香、內服等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用以預防、治療或康復疾病的一種傳統(tǒng)自然療法。作為補充與替代醫(yī)學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中醫(yī)香療已經成為祛病保健、調理情緒、美容塑身等的有效方法。西方芳香療法是利用從植物萃取出的芳香分子、精油或純露,借由按摩、涂抹、吸聞等方式調理并改善人的身體與心理狀態(tài)的方法,是一種“自然療法”“互補療法”“預防療法”,是對傳統(tǒng)醫(yī)學和常規(guī)醫(yī)學的補充。從定義可以看出兩者所用的基礎都是芳香物質,利用芳香物質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治療功效,改善亞健康狀態(tài)。兩者都強調把人看成一個整體:中醫(yī)香療強調整體把握健康狀態(tài),注重個體化,突出治未?。晃鞣椒集煹陌l(fā)展史中,希臘醫(yī)師希波克拉提斯是第一位“整體論”提出人,他提出“人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片段的總和”“為了治療人體的疾病,我們必須有整體的知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的關注,來源于自然的芳香療法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對中西醫(yī)芳香療法的淵源進行比較,了解其歷史,對系統(tǒng)掌握芳香療法的應用有著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在距今約6萬年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時代,就出現藥草的記錄,而且其中的某些藥用植物至今仍然被伊拉克人民所種植。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以芳香植物制成的香膏、香粉、芳香油應用于醫(yī)療、美容等。其中,芳香植物主要有雪松、絲柏、乳香、沒藥、洋茴香、蓮花。許多記載古埃及醫(yī)學知識的文稿紙冊,至今仍被妥善保存,完好無損,這是因為古埃及人利用香柏木的防蟲害能力來煙熏紙草葉,使記有古埃及文字的紙草書得以保存并流傳下來。埃伯斯莎草紙文稿記載了數百種芳香藥用植物、配方及醫(yī)療相關文獻。埃及的香水、香料等大多由花朵萃取而來,古埃及人制造香水和滋潤藥膏的方法是:用油浸泡香料植物,再用布把這種液體過濾一下,或者把花瓣揉進脂肪里面,來吸收和保存它們的香味,大部分的埃及婦女將香料涂抹于身體、頭發(fā)及圓錐形的香蠟頭飾上。公元前331年,希臘人統(tǒng)治埃及,從古埃及人那里學到了有關精油的知識,并將之用于健康溫泉(SPA)、治療中心(Health Farm)以及浴池(Bath)內。希臘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采用自然香料和藥草來克治疫病及傳染病,在著作中列出了300多種藥草處方,并建立四大體液學說,提倡芳香泡澡、精油按摩。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哲學家、自然科學家提奧夫拉斯圖斯(Theophrastus)著作《植物探究》,首次對植物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類研究。78年,希臘醫(yī)師、藥理學家迪奧科里斯(Pedanius Dioscorides)研究古埃及的蒸餾技術,并著作《藥物論》,記載約六百種藥草特性與處方,往后的一千多年始終廣為流傳,是現代藥典的根基。公元前30年羅馬人統(tǒng)治希臘,關于藥草的用法多由希臘人傳予羅馬人,而又自羅馬人傳楊至其征服的許多國家。古羅馬醫(yī)師蓋倫(Galen of Pergamon)根據古希臘的體液說提出了人格類型的概念,發(fā)明了冷霜。15世紀,印刷術傳入后,歐洲各國出版草藥書或包括精油制法的書。1525年出版的《貝肯氏草藥集》,是英國最早印刷出版的藥草書,其中記載了玫瑰浸泡油的制法與應用。17世紀,英國醫(yī)師、藥草學家卡爾培波(Nicholas Culpeper)著作《藥草大全》,其中包含上百種植物的藥用性質。18世紀瑞典籍植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著作《植物種志》,是現代植物分類學開始的一個重要標志?,F代形式的芳香療法起源于20世紀,1928年法國化學家蓋特福賽(Rene.Mauriee Gattefoss)出版《芳香療法》,同時命名“芳香療法(Aromatherapie)”一詞。之后,芳香療法開始盛行于歐、美、澳洲,逐漸趨于成熟并得到社會的認可。法國軍醫(yī)瓦涅(Jean Valne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用精油為傷兵治療傷口,且在1980年出版了《芳香療法之臨床醫(yī)療》是法系芳療始祖。1961年法國摩利夫人出版《青春的本錢》,并與1964年以英文版出版名為《摩利夫人的芳香療法》,將芳香療法帶入健康、美容、飲食烹飪等多種生活領域,促進芳香療法在大眾中的應用。1977年,英國按摩師和護理師滴莎蘭德(Robert Tisserand)出版了《芳香療法的藝術》,是第一本英語芳香療法專書,成為英國芳療屆的先驅,使芳香療法進一步受到大眾重視。1996年,法國醫(yī)師潘威爾(Daniel Penoel)和化學家法蘭貢(Pierre Franchomme)合著《精確芳香療法》,對精油的化學成分做出明確說明,深入研究精油對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根據芳香分子的帶電性與親水性,創(chuàng)建精油化學的四象限圖。國際芳香療法治療師學會(IFA),成立于1985年,是最早成立的臨床和整體芳香療法管理機構。1982年Sense of Smell Institute提出Aromachology芳香學這個詞,解釋了香味對人的心情、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獨特影響。1982年派翠西亞·戴維斯(Patricia Davis)創(chuàng)辦英國倫敦芳香療法學校。
“芳香療法”一詞雖源自歐洲,但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實踐中也對中醫(yī)芳香療法有較深入的探索和應用。芳香療法的歷史源于人類用藥草歷史的開始,因為芳香療法中所有的精油,源自于草藥,屬于草藥治療的一支。早在殷商甲骨文中便有熏燎、艾蒸和釀制香酒的記載,至周代已有熏香、采香的習俗。中醫(yī)香療的形成與發(fā)展在秦漢至晉唐時期,芳香療法逐漸從生活習俗發(fā)展為醫(yī)療手段,并記載于《黃帝內經》中,運用芳香藥物進行辨證論治;《神農本草經》集東漢以前藥物學之大成,全書收載藥物365種,其中芳香藥物占10%左右。晉唐時期芳香藥物品種增多,香薰法、香熨法、香佩法、香枕法已非常流行,香方方劑逐漸增多,這一時期的主要典籍有《新修本草》、《海藥本草》、《千金方》等。中醫(yī)香療的總結與完善在宋元至明清時期,宋代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立香藥管理機構,北宋祥符年間(1008-1016年)政府設置香藥庫,宋代最著名的大型方書首推《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合劑局方》、《圣濟總錄》這三部?!短绞セ莘健分幸韵闼幟姆絼┤绯料阃?、木香散、末香丸、丁香丸等約120首。明代的《本草綱目》記載“香木”類35種、“芳草”類56種,1萬多個藥方。清代吳師機撰寫的《理瀹駢文》,闡述中醫(yī)外治理論,深化了中醫(yī)香療理論。在數千年的演練過程中,植物的療效正在逐漸被人們發(fā)覺并重視。近現代,中醫(yī)香療發(fā)展迅速,不僅在臨床廣泛應用,也開展了大量的藥理和療效研究。
中醫(yī)香療通過按摩、沐浴、外涂、艾灸等方法作用于人體,以達到治形的功能,如活血止痛、散寒解表等;通過聞香、香薰等使人體產生心理反應,以達到治神的功能,如緩解焦躁等。中醫(yī)香療常用方式有香佩法、香冠法、香枕法、香兜法、香熏法、香浴法、香敷法、香熨法等。常用劑型有熏香、按摩、手足浴、泡澡、蒸汽吸入、涂抹、冷敷、熱敷、漱口、噴霧、氣霧劑、洗浴劑、藥枕劑等。西方芳香療法的使用方法有按摩法、吸入法、冷敷、熱敷、足浴、蒸汽浴、熏蒸等。另外精油還可作為香料用途,例如牙膏、漱口水、醬料等;芳香用途,例如:香水、洗發(fā)水、空氣清香劑等;理療用途:醫(yī)藥(僅有受過專業(yè)醫(yī)學教育的醫(yī)師才可將精油作為治病的處方)。
中醫(yī)香療和西方芳香療法的起源和應用方法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與中藥的配伍使用類似,調配復方精油及其使用也需要專業(yè)人員對單方精油的特性和適應證進行熟練掌握。芳香療法的核心功效是芳香藥物能借其清氣之正,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近年來,芳香療法應用是一種有效的替代和輔助醫(yī)療手段,能夠提高人們的舒適感并解決許多健康問題,包括情緒低落和神經內科等相關亞健康問題。國內一些美業(yè)經營者開始轉型,選擇了系統(tǒng)的學習芳香療法,以芳香SPA的形象進行市場運營,有針對性的調節(jié)身體健康狀態(tài),從而對整個身心進行調整和恢復,經營狀況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隨著中西方芳香療法的迅速發(fā)展,芳香產業(yè)也隨之擴大發(fā)展,同時帶動了芳療教育和健康管理的幾何式裂變發(fā)展,為中國從事芳香健康管理的從業(yè)人員提供了新的就業(yè)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