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貝爾曼的文學翻譯批評理論建構*

        2022-11-01 08:35:26四川大學胡陳堯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22年2期
        關鍵詞:貝爾曼方法論視域

        四川大學 胡陳堯

        提 要: 翻譯批評話語的自治性與建設性有賴于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建構,翻譯批評實踐亦需要在明晰理論的引導下促進翻譯及批評價值的實現(xiàn)。本文重點關注法國翻譯理論家安托萬·貝爾曼在現(xiàn)代詮釋學理論視域下的文學翻譯批評理論建構,探析其跨學科研究的路徑選擇及方法論探討中的創(chuàng)造性闡發(fā)與轉化,以期為當下翻譯批評的理論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1. 引言

        進入新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越加重要的角色。翻譯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引發(fā)關注,這些問題無法僅依賴譯者和市場的“自律”得以解決,而有待作為“他律”的翻譯批評的積極介入與引導。為切實履行監(jiān)督者與引導者的職權,翻譯批評應首先確立其自治性,擁有獨立的理論視野和活動空間;同時,為區(qū)別于自發(fā)、直覺式的評述,翻譯批評亦對科學性和反思性表達出訴求,力求“批評中邏輯的自洽性、闡釋的合理性、方法的有效性、論述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藍紅軍,2020: 86)?;谶@一認識,翻譯批評的理論建構無疑成為保障翻譯活動健康有序發(fā)展、推動翻譯理論不斷深化的重要力量。安托萬·貝爾曼(Antoine Berman)是法國當代著名翻譯理論家,也是對翻譯批評進行過系統(tǒng)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學者之一。在論著《翻譯批評論: 約翰·多恩》(:,后文簡稱《翻譯批評論》)中,貝爾曼致力于為長期以來處于譯界邊緣的翻譯批評“正名”,強調翻譯批評的自治性與建設性: 翻譯批評理應以一種與文學批評相提并論的批評“類型”得以呈現(xiàn),進而服務于作品“來世生命”的延續(xù),服務于譯者的翻譯實踐,同時也服務于讀者的閱讀和接受活動。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翻譯批評應首先有“理”可循,有“法”可依,“其科學意識與理性精神應以深入的自身理論建構為基礎”(劉云虹,2020: 8)。因此,本文嘗試從真理與方法、借鑒與發(fā)展、中介與中心三組維度觀照貝爾曼的文學翻譯批評理論建構,探析其翻譯批評研究的價值取向、路徑選擇與學術意義,以期為當前時代翻譯批評的理論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2. 真理與方法: 方法論的反思與重釋

        縱觀貝爾曼的譯學研究歷程,“真理”與“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可被分別視為其前期和后期研究的關鍵詞,對兩者間關系的厘定構成了貝爾曼翻譯批評理論建構的基礎。在前期圍繞翻譯倫理問題展開的研究中,貝爾曼對內含于翻譯行為的倫理關系進行了深入挖掘與闡發(fā),力圖從對翻譯基本問題的反思中揭示翻譯的“真理”(vérité)。在這一時期論述中,貝爾曼旗幟鮮明地對方法及方法論研究予以拒斥: 在術語表達層面,貝爾曼傾向于用“原則”(principe)或“策略”(stratégie)來取代“方法”(méthode);在他看來,文學翻譯“要求高度的系統(tǒng)性: 但系統(tǒng)并不意味著方法”(Berman, 1999: 70),方法論研究則是將翻譯簡化為以意義傳遞為旨歸的交流活動,譯者主體因而喪失自身特有價值,淪為相應方法的機械執(zhí)行者。盡管意識到對方法論的棄置將在翻譯的“經驗”與“反思”之間掘出難以填補的溝壑,該時期的貝爾曼仍堅持認為“關于翻譯的話語,為切中翻譯的本質,不能僅滿足于對‘如何’的探討,即廣義上的方法論本質”(Berman, 2008: 38)。他尤為推崇德國浪漫主義時期部分具有顯著思辨色彩的譯論,證明其意義“遠遠超越了任何意義上的方法論”(Berman, 1995b: 60)。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在后期代表性論著《翻譯批評論》中,貝爾曼對方法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不僅將“產生自身方法論”視作翻譯批評獲得自治地位的基本條件,還切實構擬出一套系統(tǒng)且步驟明晰的翻譯批評方法,并通過對約翰·多恩作品翻譯的批評實踐證明了這一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該書的理論闡釋部分,貝爾曼明確表示自己的翻譯批評思想是基于“后海德格爾的”(post-heideggérienne)詮釋學理論:“我自己的批評計劃是基于保羅·利科(Paul Ric?ur)和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基礎上發(fā)展的詮釋學”,“這是我的選擇,現(xiàn)代詮釋學,在利科和姚斯那里所具有的有節(jié)制的形式”(Berman, 1995a: 15)。因此,為探析貝爾曼對譯學研究方法論態(tài)度轉變的原由及意義,現(xiàn)代詮釋學的研究理路是不可繞過的觀照點。

        詮釋學是關于理解與解釋的學科。19世紀,德國思想家施萊爾馬赫將基于特定文本闡釋的古典詮釋學發(fā)展成為一種具備普遍意義的理解和詮釋理論,實現(xiàn)了詮釋學從古典到現(xiàn)代的形態(tài)轉變。在施萊爾馬赫之后,海德格爾進一步將“理解”作為人類生命的基本存在模式提出,其關注焦點不再是“如何理解”,而是“何為理解”,這一問題域的轉變促成了詮釋學從認識論(或方法論)向本體論的轉向,同時也構成了哲學詮釋學的開端。師承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代表著作《真理與方法》則標志著詮釋學在本體論方向上的發(fā)展成熟。經歷了從局部詮釋學、一般詮釋學到本體論詮釋學的轉向,詮釋的對象已從最初的圣經、法典拓展至所有文本,乃至后來一切存在的人與事物。在“自下而上”的發(fā)展運動中,詮釋學的研究對象難以避免地呈現(xiàn)出泛化趨勢,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研究途徑也逐漸被關于“存在”和“真理”的討論取代。利科對海德格爾之后的詮釋學發(fā)展路向表達了質疑,他一方面認同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將存在論視為詮釋學最高目標的觀點,另一方面也明確反對兩者為實現(xiàn)這一最高目標而將認識論和方法論棄置,將“真理”與“方法”割裂的做法。在利科看來,詮釋學朝向本體論的發(fā)展絕非一蹴而就,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試圖從方法論直接跨越至本體論,用后者取代前者,其結果便是使發(fā)軔于圣經與法典注解中的詮釋學被存在論的觀念束之高閣,無法為現(xiàn)實中的理解和闡釋活動提供切實可循的解決方案。因此,利科提倡詮釋學走一條迂回的長徑,通過認識論和方法論研究逐步抵達理解的存在之維,具體而言,便是“與那些試圖以方法的手段實施詮釋的學科保持密切聯(lián)系,并拒絕將理解特有的真理與源自解經學的學科所采用的方法分割開來的嘗試”(Ric?ur,1969: 14-15)。在這一過程中,理解的方法論與存在論不再是割裂乃至對立的兩面,而是始終保持彼此的聯(lián)系與融通。除利科外,德國文藝理論家姚斯的文學詮釋學也選擇以文學文本為中心,對詮釋對象的泛化施以反向“補償”;他將哲學詮釋學的詮釋過程理論發(fā)展為文學詮釋方法,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詮釋學向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回歸。

        受到“后海德格爾”詮釋學研究理路的直接影響,貝爾曼在后期研究中對方法論進行了反思與重釋,這也促使他棄置了前期對于方法及方法論研究的成見。首先需明確的是,盡管貝爾曼在后期翻譯批評研究中強調方法論的重要性,翻譯的“真理”始終是其研究旨在探索和揭示的對象。但應認識到,任何關于翻譯“真理”的思考都不會憑空產生,而是形成于某種具體經驗之中,并能夠最終返回經驗以發(fā)揮引導與建設作用。同時,正如許鈞指出的,“翻譯批評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介入翻譯實踐”(許鈞,2016: 433),翻譯批評與翻譯實踐在經驗層面的本質關聯(lián)使其對方法表達出必然訴求。貝爾曼前期的翻譯研究拒斥方法,其目的是在形而上層面辨析翻譯的本質,因“翻譯的本質更傾向于出現(xiàn)在非具體、非實用性的思考之中”(Berman, 2008: 38)。然而,翻譯中真理與方法的聯(lián)系始終存在,不會因研究者的刻意回避而消隱,也正因為這一聯(lián)系觸及翻譯本質,僅滿足于“非具體、非實用性”思考的研究終將距離翻譯之“真”越來越遠。換言之,在翻譯研究中,以“具體”、“實用”為特征的方法論探討并不意味著粗淺或非本質,唯有經歷方法論的“迂回”,翻譯研究才能真正迎向翻譯之“真”,翻譯批評的理論建構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以拓展和完善。

        3. 借鑒與發(fā)展: 跨域研究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方法論的重要性得以確立,翻譯批評研究的目標之一便是在認識論與方法論相結合的基礎上深化翻譯批評理論建構。翻譯活動顯著的復雜性與豐富性決定了翻譯批評研究應具備跨學科性,當前譯學界在翻譯批評跨學科研究中已取得一定成果,翻譯批評與相關學科形成積極交流與互通,并從中獲得理念與方法建構的資源。然而,翻譯批評的跨域研究仍存在機械化、盲目化和重復化現(xiàn)象,以致外部學科的豐富資源難以真正內化為翻譯批評自身的理論儲備。作為具有跨學科視野的翻譯研究學者,貝爾曼敏銳地捕捉到詮釋學與翻譯學的契合之處: 現(xiàn)代詮釋學與翻譯學在本質層面都包含對詩學、倫理、歷史和政治問題的思考,“翻譯學研究的自主發(fā)展——在其軌跡的某一點——終會與詮釋學相遇”(Berman, 1995a: 82)。在貝爾曼看來,以利科和姚斯為代表的“有節(jié)制”的詮釋學理論能夠幫助其闡明“作為譯者、譯文讀者、譯文分析者乃至譯史研究者的經驗”(Berman, 1995a: 15),但貝爾曼所致力的并非是簡單的理論“移植”工作,而是將現(xiàn)代詮釋學理論與翻譯及批評活動的特質緊密相聯(lián),實現(xiàn)了相關概念和觀點在翻譯批評語境中的再生。

        貝爾曼對利科文本詮釋學理論的借鑒與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其批評方法中的“文本預分析”(pré-analyse textuelle)環(huán)節(jié)。為深入理解和闡釋文本,利科強調“結構性說明”(explication structurale)的重要性:“說明得越多,就理解得越好”(Ric?ur,1986: 22)?!罢f明”在狄爾泰(Dilthey)那里是隸屬于自然科學的表述方式,利科則打破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壁壘,將“說明”作為一種普遍認知模式提出。“說明”與“詮釋”并不等同,前者將文本視為相對獨立、穩(wěn)定的客體,從而“通過其內在關系和結構來說明文本”(Ric?ur,1986: 145);后者則試圖解除文本的懸置,“在言語中完成文本,在鮮活的交流中釋放文本”(Ric?ur,1986: 145-146)。兩者間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共同構成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閱讀模式:“說明”是“詮釋”的基礎,為后者引出結構,展開意義空間;“詮釋”則是文本意義與讀者個性化認知相結合的過程,是詮釋者在文本結構基礎上對文本意義的重構。簡言之,文本詮釋學的“結構性說明”旨在揭示文本內部各構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以及這些要素彼此間的具體關聯(lián)。具體到翻譯批評活動中,貝爾曼注意到批評者時常會忽略對文本進行“說明”的必要性,徑直展開詮釋和對照工作,這無疑會影響其觀點的客觀與有效性。基于此,在翻譯批評“對原作的閱讀”步驟中,貝爾曼將批評者的閱讀視作“文本預分析”,而其實質正是對文本的一種“結構性說明”:“找出所有的文體特征,無論其形式,它們使原文的書寫和語言個性化,并使之成為系統(tǒng)關聯(lián)的網(wǎng)絡……閱讀致力于找出此類句型,此類形容詞、副詞、動詞時態(tài)、介詞等的用法。當然,它還應找出高頻詞、關鍵詞”(Berman, 1995a: 67)。文學文本具有顯著的復雜性與多層次性,“文本預分析”有助于批評者厘清文本的結構脈絡,把握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作品的藝術特征,為后期的文本對照做出必要準備。與利科一樣,貝爾曼也指出文本分析從語言學、詩學、文體學等相鄰學科獲取經驗的必要性:“相較于譯者,翻譯批評與這些‘科學’更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其自身有待產出嚴密的概念話語”(Berman, 1995a: 70)。

        除利科的文本詮釋學理論外,姚斯的文學詮釋方法論也對貝爾曼的翻譯批評理論建構產生了直接影響。1980年,姚斯在《詩歌文本和閱讀視域的轉變》一文中進行了一個方法論層面的“試驗”,即將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中由“理解”(intelligere)、“闡釋”(interpretare)和“應用”(applicare)三大步驟組成的詮釋過程理論應用于對文學作品的詮釋,由此提出文學詮釋的三階段: 審美感知性閱讀、回溯闡釋性閱讀和歷史性閱讀。在初級的審美感知性閱讀階段,讀者應盡其可能地克制闡釋的欲望,深入文本內部進行審美層面的感知,其中阻礙理解的因素通過問題形式留存下來。第二階段是回溯闡釋性閱讀,讀者通過再次閱讀以解答第一階段遺留的問題,并嘗試從包含意義的個別要素出發(fā),通過闡釋建立起相對完備的意義整體。第三階段的歷史性閱讀對應哲學詮釋學的“應用”,后者要求理解主體和被理解對象立足于各自歷史境遇與對方“交談”,實現(xiàn)彼此視域的融合,理解也因而被應用于理解主體自身。基于此,文學詮釋學的歷史性閱讀一方面將過去與當前的視域加以區(qū)分,避免過去的文本輕易地被當下某種期待或偏見左右,進而在相異性之中更好地把握文學文本;另一方面,歷史性閱讀也能夠“在與過去的文學交流中,通過與他人經驗的對照來衡量并拓展自我經驗的視域”(Jauss, 1988: 366)。貝爾曼將姚斯的文學詮釋理論應用至翻譯批評的方法論建構中,其批評方法的三個重要步驟“對譯作的閱讀與再閱讀”、“對原作的閱讀”和“對照”正是對姚斯方法論的借鑒與發(fā)展。首先,在對譯作的閱讀與再閱讀階段,貝爾曼要求批評者將原文置于一旁,將譯文作為一部獨立的作品予以感知,這與姚斯“審美感知性閱讀”的要求相契合。貝爾曼希望批評者在第一階段的閱讀過程中抑制闡釋和批評的沖動,對作品的形象、結構和節(jié)奏做出本能的反應,并能因此獲得一定數(shù)量的“印象”(impression),具體表現(xiàn)為對作品“美妙的文域”和“可疑的文域”的感知。批評者于此階段獲得的“印象”不應局限于主觀感受的堆疊,而需構成后續(xù)批評步驟的初步“視域”,為文本間的對照構筑可為空間。貝爾曼批評方法的第二步是對原作的閱讀,對應姚斯提出的“回溯闡釋性閱讀”。兩者區(qū)別在于,姚斯的審美性閱讀和闡釋性閱讀針對的是同一文本,貝爾曼則將其分別應用于原文和譯文。與對譯作的感知性閱讀不同,批評者對原作的閱讀需要“一種對作品的闡釋,從而選擇出作品中有意義的文段”(Berman, 1995a: 72),這些文段對于作品應是“必要”而非“偶然”的,其甄別無法僅依賴體驗式的閱讀實現(xiàn),而亟待批評者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作出必要的闡釋。至此,先前審美感知性閱讀所留下的“印象”便作為一種“前見”進入闡釋活動,批評者應嘗試通過文本意義的整體重構來對第一階段遺留的問題做出回答。最后,“對照”對應文學詮釋的“應用”,是貝爾曼翻譯批評方法最為核心的步驟。參與“對照”的是于先前步驟中獲得的特殊文域或代表性文段,它們分屬原文和譯文,或分屬不同版本的譯文。正因為譯作與原作的生成存在必然的時間差,不同譯作也是不同歷史語境下的特殊產物,“對照”便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不同視域相遇的過程。就批評者而言,“無論對翻譯現(xiàn)象、翻譯事件的考察,還是對翻譯作品的文本評價,都應立足于特定的歷史語境”(劉云虹、許鈞,2014: 5),進而從不同視域的融合與分化中獲得關于翻譯過程、結果以及翻譯行為本身的思考。

        4. 中介與中心: 回歸翻譯之“本”

        通過對現(xiàn)代詮釋學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闡發(fā)與轉化,貝爾曼力求構建一種“大寫的”的批評形式。相較于梅肖尼克基于詩學和語言學的介入式批評,以及特拉維夫學派基于符號學、社會學和結構主義研究的功能主義批評,貝爾曼的翻譯批評理論并未表現(xiàn)出對詮釋學的過度偏倚,而是在翻譯學科內部實現(xiàn)了自洽,使作為一種特殊詮釋活動的翻譯批評堅實地立足于翻譯本身,這有賴于其理論建構中對翻譯批評“中介”與“中心”的把握。

        翻譯批評是圍繞翻譯展開的一種對象性活動,“其理論研究的關鍵在于形成合理的探討基點”(劉云虹,2018: 15)。考慮到翻譯本身的多層次性,歷史、社會、文化等影響翻譯活動的多重外部因素理應得到翻譯批評的關注與探討。但在當前批評語境下,部分批評者將目光過度聚焦于文本外因素,表現(xiàn)出對文本的疏離;同時,在緊扣文本展開的部分“內部批評”中,針對譯文的探討均以與原文是否“相符”為標準,譯文在原文的“絕對權威”之下淪為附庸,翻譯批評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對原作的捍衛(wèi),這顯然有悖于批評活動的初衷。為使翻譯批評成為真正圍繞翻譯展開的工作,貝爾曼將文本確立為其批評理論建構的中介,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詮釋學的“間距”概念引入翻譯批評研究語境,進而證明譯語文本的獨立性與獨特價值?!伴g距”是貫穿詮釋學發(fā)展歷程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的傳統(tǒng)觀點中,為理解作者的原意,間距是有待被詮釋主體克服的阻礙因素。相反,伽達默爾看到間距積極的一面: 間距及其包含的差異構成了理解的前提,不同視域間正是因為存在差異才有融合的必要。利科贊同伽達默爾將間距視為詮釋前提的觀點,但不認同其“視域融合”觀所包含的對間距的縮減。以文本為媒介,利科試圖證明間距的客觀性與積極性: 話語一旦以文本形式被固定,便必然與其來源間隔開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存在,話語的發(fā)起者以及話語誕生時刻的諸多外部條件無法再對其施以影響。在這一意義上,間距具有客觀性,或者說文本本身就是間距的結果。此外,間距的客觀性也引出詮釋的可能性: 文本創(chuàng)造者的“離場”使文本本身實現(xiàn)了自治,文本因而擁有了自己的生命世界,并能夠面向新的聯(lián)系積極敞開。貝爾曼將文本詮釋學的這一“間距”觀應用于翻譯批評理論建構中,在其批評方法的第一個步驟“對譯作的閱讀與再閱讀”中,貝爾曼要求批評者將原文徹底置于一旁,“因為只有這樣對譯作的閱讀才能體察到譯文是否‘立得住’”(Berman, 1995a: 65)。如果說利科肯定了文本與其創(chuàng)造者之間間距的積極性,貝爾曼旨在強調的則是譯文獨立于原文、獨立于原作者意圖之于翻譯批評的意義所在: 這一“間距”使譯文脫離了作者與原初語境的絕對束縛,譯文對原文的指涉被懸置,進而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符號系統(tǒng)。唯有在譯文相對獨立的文本世界中,批評者才能夠實現(xiàn)對譯文“內在生命”的探索,翻譯的豐富性與創(chuàng)造性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到釋放。除在理論層面強調文本的重要性,貝爾曼也以文學文本為中介進行了大量的翻譯批評實踐,其中既包括對荷爾德林譯《安提戈涅》、夏多布里昂譯《失樂園》、克洛索夫斯基譯《埃涅阿斯紀》等杰出譯著的評介,也有對弗吉耶和德尼譯《就寢的戀人》、莫拉譯《薩福詩選》等存在顯著缺陷的譯文的剖析??梢哉J為,作為中介的文本連通了貝爾曼文學翻譯批評的理論建構與實踐介入,使兩者相互影響,互為推進,共同構建出一個良性的批評“循環(huán)”。

        貝爾曼認為翻譯是“一種應被加以思考的人類基本經驗”(Berman, 2001: 18),而經驗本身便包含“對自我與他者間關系的闡釋,對主體面向異與異質性態(tài)度的闡釋”(胡陳堯,2022: 84),這使得“主體”成為翻譯研究無法回避的對象之一。主體問題在現(xiàn)代詮釋學理論中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受此影響的貝爾曼選擇將譯者主體置于其翻譯批評理論建構的中心。在論證批評活動的重要性時,貝爾曼曾表示,“對語言類作品的批評對于作品本身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對于人類存在亦是如此,因為后者在本質上是‘在作品之中且通過作品而實現(xiàn)的存在’”(Berman, 1995a: 39)。在這一點上,貝爾曼表明自己借鑒了利科《從文本到行動》中關于詮釋主體在作品面前通過“反思”理解自身的觀點。利科將文本視作詮釋主體理解自身的媒介,詮釋主體并不將自身有限的理解能力強加給文本,而是“向文本敞開自身,并從那里接收到一個更廣闊的自己”(Ric?ur, 1986: 117)。也正是在理解自我的過程中,詮釋主體逐漸發(fā)現(xiàn)并進入存在之維,其中既包含詮釋對象的存在,也包含詮釋主體自身的存在,詮釋學的長程迂回因而得以趨向本體論的高點。通過批判圖里(Toury)和布里塞(Brisset)等人的功能主義批評對譯者主體的忽視,貝爾曼提出構建一種“譯者主體理論”的必要性,并將譯者主體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個性(任何主體都是唯一的主體)、反思(任何主體都是一種自我,是與‘自身’相關的存在)、自由(任何主體都應承擔責任)”(Berman, 1995a: 60)。需要明確的是,由于研究領域的差異,利科詮釋學關注的主體是詮釋者“自身”(soi),貝爾曼的翻譯批評則聚焦譯者主體;相較于批評主體,譯者是作為“他者”的存在,但若將翻譯視為一項特殊的詮釋活動,譯者便始終是“文本”面前的“自身”。

        為實現(xiàn)對譯者主體全面、深入的理解,貝爾曼將姚斯的“期待視域”概念發(fā)展為與譯者主體性密切關聯(lián)的“譯者視域”(horizon du traducteur),這一概念的提出也進一步鞏固了譯者主體在貝爾曼批評理論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姚斯將視域定義為“人類行動和對世界初步認識中的一個意義組成單位”(Jauss, 1988: 25-26)。在他看來,文學的歷史性集中體現(xiàn)在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先在經驗上,這些經驗構成讀者閱讀前的期待視域,代表讀者對即將閱讀的作品的內容及顯現(xiàn)方式的某種預設,也是其面對該作品最初始的立場和情感態(tài)度。期待視域處于運動與變化之中,并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得以維系或發(fā)生轉變。因此,可以認為姚斯“期待視域”最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將文學詮釋置于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歷史語境中,置身其間的讀者與文本歷史性地相互作用。貝爾曼采納了“期待視域”概念的基本意旨,并將其與翻譯活動及譯者主體的特性緊密結合:“譯者視域”是決定譯者行為的各類語言、文學、文化和歷史因素的總和,是譯者投身翻譯活動前業(yè)已擁有的一種歷史性“前見”,而批評者的任務正是走向譯者,分析其翻譯視域的構成情況,探討“譯者與寫作、與母語以及其他語言的關系”(Berman, 2020: 23)。貝爾曼表達了自己借用“視域”概念的目的所在:“避免功能主義或‘結構主義’將譯者角色局限為‘中轉’的觀點,該角色完全由社會或意識形態(tài)因素決定,并將現(xiàn)實簡化為一連串的規(guī)則和系統(tǒng)”(Berman, 1995a: 81)。功能主義用“規(guī)范”概念指代這一系列規(guī)則和系統(tǒng),譯者則退居規(guī)范之后,成為“社會話語以及將其建立并予以認可的機構的中轉”(Brisset, 1990: 199)。在這一點上,“視域”概念之于翻譯批評的重要意義便是促使譯者主體登場: 譯者的現(xiàn)身并不拒斥一切形式的規(guī)范,他毫無疑問地置身于多重規(guī)范所構筑的復雜網(wǎng)絡之中,并受其影響和制約;但貝爾曼的翻譯批評理論建構以譯者主體為中心,規(guī)范便只是譯者立足自身所目視的內容,是譯者視域的組成部分,其客觀存在經由譯者主體的認知實現(xiàn)了內在化,其對翻譯活動的決定性影響也因而成為一種相對。

        5. 結語

        在當前時代語境下,翻譯批評的重要性亟待得到學界更多關注,翻譯批評自身的科學化與系統(tǒng)化建設更需要在深化理論建構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在后期以翻譯批評為重心的譯學研究中,貝爾曼從后海德格爾詮釋學的研究理路中獲得啟示,繼而在翻譯學視域內對方法論作出反思與重釋,力圖經由方法論研究路徑叩問翻譯與批評的“真理”。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貝爾曼對現(xiàn)代詮釋學的部分重要概念和方法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闡發(fā)與轉化,充分體現(xiàn)其跨學科、多維度的研究視野。與此同時,貝爾曼的翻譯批評研究具有鮮明的學科本位意識,通過對文本的堅守和對譯者主體的聚焦,他致力于使文學翻譯批評回歸自我“身份”之中,與相鄰學科發(fā)生、維持聯(lián)系的同時避免成其附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主張與實踐方法。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觀點與立場,貝爾曼對翻譯批評應具備的“特定形式”作出了明確定義,即“一種自省的,使自身特性主題化并因此產生方法論的形式;它不僅產生自身的方法論,還尋求將該方法論建立在有關語言、文本和翻譯的明晰理論之上”(Berman, 1995a: 81)。當該種形式被獲得,翻譯批評便擁有了貝爾曼所謂的“隱秘的尊嚴”,這一“尊嚴”既是翻譯批評話語實現(xiàn)自治并富于建設性的基本前提,也是翻譯批評理論建構的根本目標之一。

        猜你喜歡
        貝爾曼方法論視域
        對戊戍維新派思想家心路歷程的思考——以“啟蒙自我循環(huán)”為視域
        最后一片藤葉
        “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冰球賽事提升與塑造
        冰雪運動(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基于養(yǎng)生視域論傳統(tǒng)武術的現(xiàn)代傳承與發(fā)展
        武術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眺望以愛為生的境界
        貝爾曼舍己救人“行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愛為生的境界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性入口| 欧美激情国产亚州一区二区|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夫| 成人大片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大全| 久久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三级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亚洲| 久久一二区女厕偷拍图|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的| 99热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资源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天堂网在线最新版www| 欧美自拍区| 色婷婷久久99综合精品jk白丝| 人成综合视频在线播放| 又长又大又粗又硬3p免费视频| 无码av在线a∨天堂毛片| 国产色婷亚洲99精品av网站|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福利| 天堂网av在线免费看|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三区av在线播放| 成人av片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内精品影视| 我揉搓少妇好久没做高潮|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深田咏美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hd| 久久精品视频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