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礎德 文 趙天 編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yǎng)出了一方口音??v觀國內外,哪怕說著同一種語言的民族,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也有著不同的鄉(xiāng)音,且很難改變。這是為什么呢?
雖然在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咱們華夏兒女都用著同樣的文字,但大江南北卻有著各自的方言,聽上去差異甚大。以至于當大家都說普通話的時候,也難免帶有或濃或淡的口音??谝艟烤箯暮味鴣砟兀?/p>
科學家認為,口音的形成,主要源于天南海北不同的氣候特征。
我國西北地區(qū),海拔高、空氣干燥,聲波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所以西北人民說話音調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海拔低,氣候濕度大,聲波衰減快,聲音傳遞距離近,所以四川話尾音比較粗長通透;而煙雨迷蒙的江浙地區(qū),氣候溫潤,所以“吳儂軟語”的語速總是很快,聲音清悅;廣東濕熱,海風大,因此廣東人說話鼻音重;東北氣候寒冷,東北人吸氣慢、呼氣快,主要靠嘴呼吸,所以說話時口腔共鳴多,鼻腔共鳴少。
可見,正是不同的地理和氣候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方言特色。假設讓福建人的后代從小在北大荒成長,讓東北人的后代在閩南地區(qū)出生長大,相信數(shù)十年后,他們與父輩的口音也會差距甚大。
不知各位是否發(fā)現(xiàn)這樣的規(guī)律:當一位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跟隨工作調動的父母,轉學到省外某地讀書后,過不了多久,小朋友說起當?shù)胤窖跃湍芾世噬峡冢c當?shù)厝藥缀醴趾敛徊?;但一?0多歲的成年人背井離鄉(xiāng),去遠方打工多年,哪怕刻意學習當?shù)胤窖?,甭管過多少年,依舊鄉(xiāng)音難改。這是因為口音通常形成于幼兒時期,年齡越大,口音越難發(fā)生明顯變化。
嬰幼兒階段的人類大腦,神經突觸豐富敏感,具備強大的語言學習能力。實驗證明,人腦紋狀皮層的神經突觸增長最旺盛的時期是在人出生2~4個月,在出生后8~12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這個時候嬰幼兒的神經突觸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
隨后神經突觸慢慢減少,到十多歲時,會喪失40%的神經突觸,這些喪失的神經突觸是被大腦自動修剪掉的,導致青春期結束后人們的語言學習能力逐年下降。這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學校和家長都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習外語,相比中學甚至大學的外語學習者,小朋友們可謂事半功倍。
為什么成年人說外語都帶著母語口音呢?
語言學習對兒童而言有著碾壓成年人的優(yōu)勢,口音的形成更不例外。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成年后很難改變他幼年形成的口音,即使此人能夠熟練地運用外語進行交流,但如果這門語言習得于青春期之后,那么他將永遠無法掌握正宗的口音。這就是為何當你在美國紐約或者洛杉磯的大街上遇到一位華人老哥時,只要聽他開口說幾句英語,哪怕再流利,也能很快判斷出他是出生在此地的美籍華人,還是臨時來這里出差辦事的同胞。
中國人說外語難改中式發(fā)音,外國人說中文同樣也有很奇怪的口音。這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比如日本人說英語或中文、印度人說英語或中文時也帶有獨特的發(fā)音。為什么沒有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學習外語的人,很難說一口純正的外語?
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嬰幼兒在學習母語時,一開始都是吞吞吐吐的,這是因為小孩子需要通過口腔肌肉練習發(fā)音,隨著越來越熟練,口腔的肌肉形成下意識的動作了,自然就出口成章了。而當我們成年后學習外語,發(fā)音時口腔肌肉已經習慣用說母語的方式發(fā)音,這就是為何成年人矯正口音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