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 譯 周周 編
20世紀20年代,在迦太基發(fā)現(xiàn)的“托佩特”。據(jù)推測,該墓地建于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00年。據(jù)說從這座墓地中發(fā)掘出的骨灰壇多達2萬余個,多數(shù)骨灰壇都呈焦黑狀,這些都是“幼兒燔祭”犧牲者的遺骨。
地中海沿岸以風光明媚的景觀而聞名于世。曾經(jīng)那里有許多以高超的航海技術(shù)和繁榮的貿(mào)易往來為傲的城邦,這些城邦孕育了一大繁榮文明——古代腓尼基文明。但是,隱藏在繁榮背后的,是可怕的邪神。
2019年11月,意大利羅馬的古斗獸場遺跡中,展示了一座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像,模仿的是公元前的邪神摩洛。據(jù)說人們?yōu)榱斯┓钸@個神,不僅建造了神廟和祭壇以安置神像,并將獻祭的幼兒全部燒死。
神像的原型是描寫古羅馬時代的殖民城市迦太基的電影《卡比利亞》(1914年)中出場的角色,電影中,半人半獸像的胸部變成爐灶,人們將活生生的幼兒一個接一個地扔進火中。電影恐怕是以古希臘或羅馬流傳下來的、將幼兒作為活祭品的傳說為基礎(chǔ)制作而成的,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從迦太基的古代墓地中確實發(fā)現(xiàn)了無數(shù)的幼兒遺骨,這則傳說的真?zhèn)涡栽俅我l(fā)了不小的爭論。
19世紀出版的《舊約圣經(jīng)》中的插圖。描寫了向邪神摩洛獻上生祭的幼兒燔祭祭壇上的凄慘景象。
在幼兒燔祭的祭壇中使用的摩洛像。將幼兒從胸口的空洞中放入下方熊熊燃燒的火中。
腓尼基人的發(fā)祥地布布羅斯遺址
摩洛神原本是《舊約圣經(jīng)》中的迦南之神。公元前的地中海地區(qū),廣泛流傳著將牛羊整只焚燒獻祭給神明的“燔祭”,據(jù)說迦南地區(qū)將人類的幼童作為最上乘的供品進行獻祭。迦太基作為北非突尼斯的古城,建造了黎巴嫩古城提洛斯的殖民城市,有觀點認為幼兒燔祭正是起源于提洛斯。提洛斯的主神是麥勒卡特,這個名字來源于“城市之主”。麥勒卡特被認為是古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最高神明巴阿爾的兒子。
腓尼基主要指地中海的東海岸、敘利亞南部和黎巴嫩的海濱地區(qū)。迦南則是包含腓尼基的廣大地區(qū),包括敘利亞南部和巴勒斯坦全境。
腓尼基北面有烏加里特、布布羅斯、提洛斯等海港城市,因向埃及出口黎巴嫩山脈的野生杉樹而繁榮。另外,作為次要資產(chǎn),為研制運輸杉樹的大型船只而發(fā)展出的建造技術(shù)和優(yōu)秀的航海技術(shù),使腓尼基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君臨天下。迦太基是作為提洛斯西進據(jù)點而建立的殖民城市,在全盛時期,迦太基以凌駕于母城之上的態(tài)勢與羅馬爭奪制海權(quán)。
位于北非,當時與羅馬爭奪地中海制海權(quán)的迦太基的遺跡。
對于提洛斯而言,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分別是公元前12~13世紀神秘民族“海洋之民”的侵襲和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到來?!昂Q笾瘛钡臍埍w現(xiàn)在對埃及的侵略并滅亡了赫梯,烏加里特等早期的腓尼基城市也被滅亡了。然而,提洛斯以“海洋之民”的移居為契機,在與埃及和以色列的貿(mào)易中逐漸繁榮起來,成為腓尼基文明的主角。
古代以色列王國的耶路撒冷神廟中留下的嘆息之墻
不過,現(xiàn)在的提洛斯已經(jīng)沒有摩洛的任何痕跡了。陽光燦爛的海岸和美麗的街道,與希臘、意大利的觀光地并無兩樣。舊都曾經(jīng)位于本土外海的要塞島上,但是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填海作戰(zhàn),和本土連在一起被攻陷了。如今,潮汐將白沙集中起來,填海造地之處變成了美麗的半島。
遺憾的是,現(xiàn)在露出的遺跡全部是羅馬時期的建筑物,腓尼基時代的遺跡在羅馬的破壞下消失殆盡。由于對摩洛獻上活祭品是“在城市的困苦難事中進行的”,在與亞歷山大大軍的攻防戰(zhàn)中也有可能發(fā)生過。但是,在被認為可能是現(xiàn)場的麥勒卡特神廟,公元前5世紀造訪此處的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這樣描述其豪華程度:巨大的奉獻物內(nèi)有著兩根巨大的棱柱,一根是黃金制成的,另一根是由在黑暗中也能閃閃發(fā)光的翡翠制成的。
提洛斯的主神麥勒卡特的浮雕
古代腓尼基的最高神明巴阿爾的浮雕像
古代腓尼基文明的中心城市——提洛斯的遺跡。由于腓尼基在公元前1世紀被羅馬吞并,因此現(xiàn)在的遺跡其實是羅馬時代的。
此外,《舊約圣經(jīng)》有關(guān)摩洛的記述中,也沒有與提洛斯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因為,根據(jù)時間軸進行編纂的《舊約圣經(jīng)》中,“哭墻”作為遺跡被保存了下來,這是曾經(jīng)在建造耶路撒冷神廟的以色列鼎盛時期,依靠自有的礦山和精煉技術(shù),借助提洛斯的海運共存共榮才建成的,可謂是蜜月時期的產(chǎn)物。建造耶路撒冷神廟的技術(shù)和工人也都出自提洛斯。
迦太基也被羅馬遺跡所覆蓋。遺跡的核心部分大多是羅馬建筑。但是在古代城市的南部以外還殘留巨大的腓尼基圓形軍港,在這附近進行的古代墓地挖掘調(diào)查工作,發(fā)現(xiàn)了無數(shù)的幼兒遺骨。
有關(guān)迦太基的摩洛的記錄就十分詳盡了。
公元前3世紀的歷史學(xué)家克雷塔爾科斯稱,“出于利益,有的父母會將自己的一個孩子作為活祭品獻給克洛諾斯(迦太基的摩洛的希臘名)”,甚至是“將孩子放置在克洛諾斯青銅像伸出的手臂中,讓孩子滾落進下方燃燒著的爐子中。那個孩子蜷縮著手腳,臉上似乎還帶著笑容”。
公元1~2世紀的著述家普魯塔克斯稱,“沒有孩子的夫妻為了進行生祭,會從窮人那里買孩子”,以及“為了不讓父母哭喊,作為活祭品的孩子在笛子和太鼓的演奏聲中被割斷喉嚨”。除此之外,在羅馬和希臘的遺跡中也留有關(guān)于迦太基的幼兒生祭的記錄。摩洛首次在《舊約圣經(jīng)》中被充實起來。以古代記錄為基礎(chǔ),近代的考古學(xué)調(diào)查才能發(fā)現(xiàn)幼兒的遺骨,明確了燔祭的痕跡,摩洛作為邪神的痕跡也露出了端倪。
后世的人們描繪的摩洛的原型,似乎是希臘神話中出現(xiàn)的怪物彌諾陶洛斯。
遺憾的是,至今未發(fā)現(xiàn)公元前的摩洛雕像或浮雕。原本腓尼基人的宗教就不會將神人格化,而被認為是迦太基摩洛的神是“佩戴高高的頭飾,穿著長長的袍子,手中持槍的人物”,與斗獸場的巨大雕像完全不一樣。
↑↓位于黎巴嫩巴勒貝克的3大神的神廟遺跡之一,希臘神話中出場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廟。
希臘神話中的阿弗洛狄忒神廟。阿弗洛狄忒是巴阿爾的配偶女神,被比擬為阿什塔爾特。
其實電影中的半人半獸像的原型在時間上并不久遠。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舊約圣經(jīng)》中,將希臘神話中的彌諾陶洛斯形象覆蓋在了沒有明確形象的摩洛身上。彌諾陶洛斯是克里特島的王妃生下的黃牛之子,是個人身牛頭的怪物。由于極度殘暴而被封印在迷宮中,每年在雅典都有14名少男少女作為活餌被供奉(克里特島迷宮傳說)??峙抡且藻忍挠涗洖榛A(chǔ),結(jié)合地中海和生祭這兩個關(guān)鍵詞,在近代歐洲創(chuàng)造出了人身牛頭摩洛像。
還有研究表明,摩洛原本指的并不是神,而是幼兒燔祭的“儀式”本身。龐大的《舊約圣經(jīng)》中摩洛總共出現(xiàn)了8次,但都沒有明確記載稱其為“神”。在《耶利米書》第19章第5節(jié)中提到,“他們在火中燒了兒子們,為了獻給巴阿爾?!蓖瑯釉凇兑讜返?2章第35節(jié)中,摩洛和巴阿爾同時登場,“向著摩洛,為了讓他們的子女們通過火海,在班希諾山谷中建造了一個巴阿爾的高臺”。這些記述支持了儀式論。
巴阿爾是古代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最高神名,其名字的含義就是“主”。巴阿爾原本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期間活躍的男神,與妻子豐收女神阿什塔爾特一起聚集了人們眾多的虔誠信仰。巴阿爾是雨季中復(fù)蘇的植物的人格化,受到農(nóng)民的喜愛。
提到巴阿爾,就會想到腓尼基的圣地巴勒貝克(巴阿爾貝克)。巴勒貝克即“貝克高原之主”,是巴阿爾信仰的場所。
巴勒貝克遺跡與同樣位于黎巴嫩的海港城市提洛斯截然不同,位于一片雜亂的街道上。但是擁有巨大石柱的宙斯神廟的重量感、漂亮的狄俄尼索斯神廟,讓人再次驚嘆古羅馬的建筑技術(shù)。巴勒貝克由供奉宙斯和狄俄尼索斯、美與愛之女神阿弗洛狄忒(維納斯)3神的三神廟構(gòu)成。
宙斯神廟,因6根巨大的石柱而聞名于世。
位于耶路撒冷郊外的欣嫩谷。從《舊約圣經(jīng)》來看,這片土地上是否建造了摩洛的神廟或祭壇呢?
這座獨一無二的宏偉的狄俄尼索斯神廟似乎有什么可疑之處。狄俄尼索斯是宙斯與人類女性所生的孩子,由于觸怒了宙斯的正室妻子,在生產(chǎn)前被殺死,之后在宙斯的腿上出生。這種不尋常的誕生方式,加上他周游亞洲各地時吸收的異文化,據(jù)說在信仰形態(tài)上伴隨著怪異的集體祭祀儀式,潛藏著某種魔力。
基督教所相信的地獄。不知何時,欣嫩谷變成了“地獄”的代名詞。
在古代資料的記載中,對于摩洛信仰的舞臺很難確定其具體地點。如果回歸摩洛的起源《舊約圣經(jīng)》,可以確定其現(xiàn)場是耶路撒冷的“欣嫩谷”。在涉及猶太邪神崇拜的文化脈絡(luò)中,公元前8世紀猶大王國的阿哈茲王和他的孫子、公元前7世紀的瑪拿西王的所作所為中都有明確記載。
《歷代志下》28章第3節(jié)中記載:“(阿哈茲王)在欣嫩谷焚香,火燒了他的孩子們?!薄稓v代志下》33章第3~6節(jié)中記載:“(瑪拿西王)重建了父親希賽基亞破壞的高臺,為巴阿爾建造了祭壇……在欣嫩谷中,讓他的孩子們走入火中?!睋?jù)說,阿哈茲墮入邪教,兒子希賽基亞雖然迷途知返,但是瑪拿西又再度墮落,舉行了幼兒燔祭儀式。
欣嫩谷現(xiàn)位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三面環(huán)山,位于其南部的山谷就是舉行燔祭的場所。這片小小的山谷如今只剩下傾斜的綠地,早已沒有像樣的建筑物和遺跡了。然而阿哈茲和瑪拿西正是在這個山谷的某處建造了巴阿爾(實際就是摩洛)的祭壇或神廟,舉行信奉摩洛的儀式。
耶路撒冷雖然是著名的朝圣之地,卻鮮有人走訪城外的小山谷等地。因為這里有反復(fù)出現(xiàn)的可憎摩洛信仰,以及焚燒污物和罪人的可怕景象。不知何時起,欣嫩谷成了“地獄”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