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勇
由于資源的相對稀缺和人類的無序競爭,“內(nèi)卷”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各個領域,學校教育也不例外。在義務教育階段,為了讓學生“脫穎而出”,學校在校內(nèi)“加餐”,家長在校外報各種補習班?!半p重壓力”下的學生下苦不堪言,他們的閑暇時間被擠占,自由空間被壓縮,導致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內(nèi)卷”中被逐漸遮蔽和消解。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負擔, 2021年7月24日,“雙減”政策出臺,對學生享有充足閑暇時間給予了制度保障,對充實學生生活內(nèi)容、豐富學生生命色彩、增強學生生命意義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缺乏引導與規(guī)范,學生閑暇時間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支配與利用,閑暇時間的生命價值也難以實現(xiàn)。為此,本研究試圖通過分析學生閑暇時間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進而提出化解之道。
閑暇對人的生命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克思十分重視閑暇時間對人的成長作用,認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才是真正的財富”。“閑暇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存在開出的花朵”,一個人只有是閑暇的,才是自由的,閑暇才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的發(fā)展離不開自然的饋贈和社會的支持;但人要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更離不開人自我反思、內(nèi)省、成長所賴以生長的自由土壤。因此,閑暇時間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生命意義和道德價值。
在柏拉圖看來,閑暇具有“空閑”“從活動中獲得自由”“一種自我控制的自由狀態(tài)”和“休閑的狀態(tài)”四個層次。這一界定揭示了閑暇的“自由”本質。但受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思想局限,閑暇為個體生命成長服務的功能被遮蔽。亞里士多德注意到了閑暇的個體發(fā)展價值,明確指出人“唯獨在閑暇時才有幸??裳?,恰當?shù)乩瞄e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礎”。但真正重視閑暇的價值并揭示出閑暇本質意義的是馬克思,他在《剩余價值理論》中深刻地指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真正的財富。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chǎn)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時間是發(fā)展才能的廣闊天地,財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由此可見,閑暇時間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生命意義,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有賴于充足的閑暇時間。對學生而言,其生命成長質量的高低并非取決于大量作業(yè)和培訓班所帶來的“分數(shù)”,而在于閑暇時間的充足程度。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成長歷程必然是閑暇時間的增長及其自由程度的提高,因為閑暇時間的本質就是自由的主導和支配自己的生活。
時間是最為客觀公正的標尺,它無時無刻不見證著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正如馬克思所言,“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閑暇時間的多少是衡量學生生命成長價值的重要尺度,對學生體驗和感悟生命的美好有著不同尋常的蘊意,同時也使得學生生命成長的價值和意義能夠在自由的時空中得以真正實現(xiàn)。換言之,人類要進入“真正的自由王國”,只有充分享有閑暇并在閑暇中不斷修煉與完善自己的品性,也只有這樣的學生才能得到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在自由的閑暇時間里,人才可能按照自身的特點來發(fā)展自己,培養(yǎng)多方面的興趣,開發(fā)各種潛在的能力,擴展自己的發(fā)展空間。體會生命的美好,擁抱燦爛的未來,需要學生接受系統(tǒng)的教育,更需要他們充分享有和利用閑暇。
“雙減”落地后,學生的閑暇活動日益豐富。但豐富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地娛樂和放縱,而需要以教育為導向,保障閑暇時間的道德生長。尤其是閑暇時間有著自由與自為的特性,更應體現(xiàn)人的德性及其對德性精神的理解。閑暇生活對學生道德認知的提升、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道德意志的鍛煉和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具有積極作用。也就是說,學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僅需要在課堂上、校園中予以檢驗,更需要在學生的閑暇生活中進行驗證。在閑暇生活中,學生是自由的,他們暢快地思考,自主地行動,他們的道德品性也在這種自我支配、自我主導的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展和完善。因為道德在本質上是一種自律行為,在外界干預或強制作用下的道德表現(xiàn),嚴格來說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義。閑暇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廣闊的自我發(fā)展空間,在閑暇生活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升華,道德人格也得以塑造。因此,我們可以說,閑暇德育對人的能力的發(fā)展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閑暇教育的缺失,學生的閑暇時間呈現(xiàn)出空心化、虛假化和低俗化傾向,這導致學生的生命價值被異化,從而出現(xiàn)生命價值失位、失真和失德等問題。
一般而言,閑暇時間是指除工作以及與工作相聯(lián)系的時間、家務勞動時間和滿足個人生理需要的時間之外,完全的、真正的由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當且僅當閑暇時間完全由個體自由支配時,這部分時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閑暇時間,也才能稱得上是自由時間。在“雙減”政策的規(guī)制下,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有所減輕,但在學校“唯分數(shù)”的教育理念和家長“唯智育人”的育人觀念下,隱性的“素質提升”作業(yè)和“高端一對一”培訓侵占了學生本用來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學生的閑暇時間呈現(xiàn)出空心化傾向。究其本源,是成人試圖用自己的意志來主宰學生的閑暇,以實現(xiàn)學生閑暇時間利益的最大化。殊不知,自由時間是人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言,“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就其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fā)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fā)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從表面看,學校和家長占用閑暇時間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實質上,這種做法使學生的生命價值失位,是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傷害和褻瀆。
“閑暇是一種自我超越的狀態(tài),因為,正是在閑暇中,人性在潛在的轉變中體現(xiàn)出對人的自我完善的引導作用?!比欢?,閑暇即使受到個人的自由支配,也并不一定對生命個體的健康成長產(chǎn)生促進作用,而是存在著“真閑暇”和“假閑暇”之分。閑暇的本質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著放縱、無約束或無視一個人在閑暇中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所負的責任”。我們不難看到,由于缺乏引導,一些學生僅僅把閑暇用來娛樂、休息、游手好閑,甚至酗酒、賭博、吸毒。為了補償學習勞累帶來的所謂身心“虧損”,他們往往將得之不易的閑暇以隨心所欲的方式任意揮霍,學生的閑暇時間呈現(xiàn)出虛假化傾向。這些“假閑暇”不僅浪費了學生的時光,也讓他們的生命價值大為失真。因此,學生的健康成長只能在“真閑暇”中才能獲得,而“真閑暇”一定是馬克思所說的“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fā)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只有“真閑暇”才對學生的生命成長具有促進意義,才有可能成就“完全意義上的人”。
閑暇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蘊。換言之,閑暇生活既不能被他者操控,也不能任由個體隨心所欲,而必須要符合一定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要求,從而做到“休而有禮”“休而有節(jié)”。然而,我們過于強調傳統(tǒng)的、正式的道德教育,而對閑暇德育還不夠重視,正如貝克所指出的,“目前,倫理和價值的直接傳授常常是太‘學術味’了。大大忽視了日常的價值問題……它應該是清楚、有趣、綜合的,充滿日常實例并具有實踐價值”。在智能化普及的時代,由于閑暇德育缺位,一些學生在閑暇時間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網(wǎng)絡小說、網(wǎng)絡聊天,或給自己喜歡的網(wǎng)絡主播任性刷禮物。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引導而出現(xiàn)“假日綜合征”,即一到周末、節(jié)假日等閑暇時間便感到困惑、迷茫、無所事事,閑暇時間呈現(xiàn)出低俗化傾向。這種閑暇德育的缺失造成學生的閑暇生活缺乏道德約束和倫理規(guī)范,極易使學生的生命價值失去德性,從而給學生的生命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因此,為了讓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閑暇、利用閑暇,必須根據(jù)一定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對他們的閑暇活動進行教育和引導,以提高他們閑暇生活的質量和品味。
基于上述分析,無論是幫助學生從閑暇中感受生命的意義與美好,還是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要求從事閑暇活動,都離不開教育的引導和教化??梢哉f,“閑暇教育必須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任務,不論他從事的是哪一門學科的教學工作”。
閑暇的本質特征就是自由性,學生只有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自由的支配自己的閑暇時間,其主體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以養(yǎng)成和凸顯,從而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熱愛學習與生活的有用之才。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場域,也是學生閑暇活動開展的主要空間。“雙減”政策的頒布為學生自由支配和享有閑暇提供了可能,家庭、學校和社會作為學生閑暇教育的關鍵主體,必須確保“雙減”政策落地,才能讓閑暇教育回歸生命本位。一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給予孩子充足的自由時間,賦予孩子自由、自主支配閑暇時間的權利。因為孩子才是閑暇生活的主體,家長只可充當孩子閑暇生活的見證者和指導者。二是在學校生活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不要輕易地幫學生做決定和選擇。當學生在閑暇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適時伸出援手,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幫助,但千萬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強行中止學生的閑暇活動,甚至剝奪學生的閑暇權利。三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應積極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閑暇氛圍,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只要學生的閑暇生活沒有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就不應橫加干涉,以影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物質財富的進一步積累,人類閑暇時間所占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大,如何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閑暇以增強閑暇實踐理性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閑暇作為貫穿人一生的自由空間,是達成人性完滿,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重要載體,由此我們可以從生命價值的高度來理解閑暇。正如托馬斯·古德爾所說,“休閑使人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來,返回到一種自然而和諧的狀態(tài)上來。在這種狀態(tài)中,每個人都會真正的成為自我,并因此而使生活富有意義”。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求得人性的解放,使人過上幸福和完滿的生活。而幸福和完滿是一種個體的主觀體驗,既不能假借外物實現(xiàn),也不能被他人贈與,而是作為一種自成目的的自我滿足,它只能在自然和諧而又富有生命價值意蘊的自由活動中獲取。因此,教育者要深刻理解閑暇時間所蘊含的生命成長價值,教會學生利用閑暇、善用閑暇、享用閑暇,不斷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
閑暇作為一種以時間形態(tài)存在的社會資源,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生命價值,而且蘊含非常豐富的道德意義。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自控能力和判斷水平也有待提高,這極易導致他們在閑暇活動中迷失方向,甚至誤入歧途。學生的閑暇活動迫切需要他者的引導和自我的約束。首先,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幫助、引導學生恰當利用閑暇,通過良好閑暇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來促進學生的道德生長;其次,學生自身也要認識到合理使用閑暇的重要性,通過自我規(guī)范閑暇活動行為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再次,學生要將閑暇的合理使用內(nèi)化為一種行動自覺,從而使自己的閑暇生活變得有意義、有品質、有道德。通過提升閑暇教育境界,讓學生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閑暇行為,從事既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要求,又符合自己內(nèi)心意愿的活動,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閑暇生活質量,促進道德水平的提升。
總之,閑暇生活賦予了學生豐富的生命價值,為道德生長提供了豐沃的土壤,“若閑暇教育重視每一個人的內(nèi)在潛力,去豐富和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質量,必然會給社會帶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