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宜軒 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
大運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閃亮的名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21年南京博物院聯(lián)合南京鼓樓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舉辦了“大運河文化進校園”教學設計比賽,筆者的參賽設計獲評特等獎與“2021年度南京博物院館校合作優(yōu)秀案例”。在教學設計和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大運河文化與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甚廣,可以利用大運河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契機,更好地推進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了實現(xiàn)歷史解釋素養(yǎng),本課主題為“隋唐大運河視域下的國家治理”,通過一個相對聚焦的主題引導學生在史料研習和問題鏈中更好地體會歷史解釋的過程,并力圖避免以往實踐中存在的諸如史料使用形式化等弊端,讓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真正落地。同時也希望從實踐上探索在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與素質(zhì)教育的融通途徑。
問題鏈是一系列被細化的問題或者線索,但若無一個統(tǒng)攝全局的“靈魂”則會失之松散,而這個“靈魂”便是一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罢n一旦有了‘魂’,就能讓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聯(lián)系,更加立體、深刻?!北菊n提出的核心問題是“隋煬帝組織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否僅僅是為了巡幸享樂”。核心問題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其一是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考意愿。以本課為例,導入部分首先在課件上展示唐朝詩人秦韜玉批判隋煬帝龍舟巡幸的《隋堤》,由此提問,讓學生概括詩人對于隋煬帝的看法;而后以陳后主與“胭脂井”的傳說活躍課堂氣氛,在介紹隋朝平陳軍事行動中隋煬帝的作用后,拋出引領本課主題的核心問題。分析詩歌借用了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故事講述則是歷史課堂中常用的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手段,而二者在結論上又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從而能夠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
其二是問題的設置應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學生的知識、文化或社會背景。因為“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現(xiàn)狀才能設計適合授課對象的教學方案”。問題對于學生而言不能是完全陌生的,但想要得到進一步認識則必須輔以教師提供的補充史料。首先從學生的知識背景來看,大部分學生對于隋煬帝的生平有基本的知識儲備,但對于隋煬帝施政的歷史沒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其次從個體文化背景來看,大部分學生有著基本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這也就為前述圍繞詩歌的導入提供了可能,在課堂實施中,學生也確實能夠使用詩詞鑒賞中的常用術語。最后,學生的社會背景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選用“胭脂井”故事的重要原因是該遺址位于南京的雞鳴寺內(nèi),而聽課的學生是南京人且很多人去過雞鳴寺,但是又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沒有注意過這個遺址。故學生對相關知識、方法的掌握以及存在的“留白”正是執(zhí)教者拋出核心問題、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天地。
當確定了引領整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后,第二步則需要精心設計服務于這個核心問題的一系列問題,即將問題分解成為一條存在前后邏輯關系的問題鏈。“問題鏈不同于普通的問題,是教師將一系列的問題通過一定的內(nèi)在邏輯,有順序、有層次地展現(xiàn)給學生?!迸浜蠁栴}鏈的推進,則需要選取恰當?shù)氖妨弦蕴嵘妨涎辛暤男Ч?/p>
首先,相鄰的問題間需有清晰的邏輯,而最后一個問題必須要指向本課的主題或本章節(jié)的主題。例如本課圍繞第一個主要問題“大運河與政權政治控制”設置了以下的問題鏈。
1.歷史上只有隋煬帝進行過巡幸么?
2.隋煬帝巡幸行為純粹是為了享樂么?
3.隋煬帝為何需要親自巡幸?
4.隋煬帝詔書中針對漢王叛亂及營建東都洛陽的表述反映其統(tǒng)治或軍事行動中的何種困難?
5.隋朝疏浚、開鑿大運河與政治控制之間有何關系?
該問題鏈的1、2、3 相互關聯(lián),逐漸將問題引向隋煬帝下令修筑大運河享樂以外的目的;而圍繞問題4,通過引用隋煬帝的詔書,配合何立平教授的論文《隋煬帝巡狩政治軍事戰(zhàn)略析論》中的相關表述,引入第5 個問題;而這最后一個問題在層層深入的問題鏈下就不顯突兀,最終在引領學生在史料研習過程中,得出“大運河是加強中央集權國家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這一歷史解釋。
其次,為了服務問題鏈推進和史料研習,需要選取合適的史料。在保證史料信度的前提下,合適的史料還應當符合以下三個要求。
其一是史料應當貼合其服務的問題鏈中的一環(huán)。圍繞“歷史上只有隋煬帝進行過巡幸么”這一問題,選用了三則史料供學生閱讀。
維二十九年……皇帝東游,巡登之罘,臨照于海。
——《史記·始皇帝本紀》
朕(指宋太祖)取此月內(nèi)暫幸軍前。所司供須,務從約。
——《宋大詔令集》
甲寅,次高郵湖,登岸行十馀里,詢耆老疾苦。丙辰,上幸焦山、金山,渡揚子江。
——《清史稿·圣祖本紀》
為了引導學生在史料研習中得出巡幸在古代中國的帝王中是常見行為的結論,此處選用的史料與秦始皇、宋太祖、清圣祖有關,這三位傳統(tǒng)觀念中的圣君雄主更能夠證明巡幸行為的普遍性,而非昏君的“專利”,由此更加貼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
其二是史料不能過于艱深而大大超越課堂學習者的研習水平,如一定需要使用較難的史料,可以在課件上對重點內(nèi)容進行標記或注解以引導學生精準閱讀。在研習有關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史料時,為了讓學生得出上古時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重心尚在北方這一答案,本環(huán)節(jié)摘取了《尚書·禹貢》關于九州土地肥力的記載。
雍州……厥田惟上上;徐州……厥田惟上中;青州……厥田惟上下;
豫州……厥田惟中上;冀州……厥田惟中中;兗州……厥田惟中下;
梁州……厥田惟下上;荊州……厥田惟下中;揚州……厥田惟下下。
——《尚書·禹貢》
《尚書》對于高中生的閱讀難度較大,故此處精準選取了其中關于土地肥力的描述,而后增加注釋說明史料中“上上”到“下下”的記載指的是土地肥力,最后再附上一張反映禹貢九州的地圖。在降低難度后再拋出問題,“《尚書》中對于上古中國土地肥力的記載反映了何種現(xiàn)象”?如此學生便很容易得出該文本記載的時代北方肥力高于南方的結論。
其三是史料不宜過多,一方面圍繞一個小問題的史料數(shù)量不宜過多,另一方面單一史料的篇幅不宜過長,以防造成研習環(huán)節(jié)的延宕最終打亂授課節(jié)奏。為了探討“大運河與國家經(jīng)濟安全”這一分論點,課程設置了“為何大運河的北方起點在涿郡”這一小問題作為本條問題鏈的開始。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大運河對于隋朝發(fā)動遼東戰(zhàn)役、征服朝鮮的戰(zhàn)略意義,課件中選擇了《隋書》和《資治通鑒》中關于遼東戰(zhàn)役記載的三處史料。
(開皇十八年六月)漢王諒軍出臨渝關,值水潦,饋運不繼,軍中乏食,復遇疾疫。
——《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八
春,正月,丁丑,詔征天下兵集涿郡。(注:隋煬帝大業(yè)九年征高麗)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二
將興遼東之役,自洛口開渠,達于涿郡,以通運漕。
——《隋書·閻毗傳》
史書中對于戰(zhàn)爭記載的文字往往較多,但為了精準指向本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對引用史料進行了大幅度刪減,只保留了與“遼東”、“涿郡”有關的內(nèi)容,提升了課堂研習的效率。
2017年版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將歷史解釋定義為“以史料為依據(jù),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通過問題鏈的串連和史料研習的過程,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對于歷史解釋的體驗和理解。“若把歷史事實比作一堆散落的銅錢,解釋就是將它們貫穿起來的一根紅線”,而基于史料的問題鏈便是這一條紅線的具體呈現(xiàn)形式和實踐方法。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中學生,因而教學實施中問題的設計就不能僅僅考量知識的傳遞。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定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高考評價體系的核心目標,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立德樹人是當今高中教學中一個關鍵性目標。就歷史學科而言,家國情懷這一蘊含立德樹人要求的目標也立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列。為了實現(xiàn)以上的要求,在通過問題鏈探究和史料研習解決本課的主要問題后,在結尾部分引用了這樣一段史料:
煬帝大業(yè)元年,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是天下利于轉輸。四年,又發(fā)河北諸郡百余萬眾開永濟渠。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婦人從役。
——杜佑《通典·卷十·食貨》
針對這一反映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征發(fā)勞役的史料記載,拋出了本課的最后一個問題:閱讀以上關于開鑿大運河征發(fā)勞役的記載,其反映了何種問題?回顧本課的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國家治理效率與人民生活間的關系,并由此安排了一次課堂討論。在報告討論結果階段,大部分學生均能從史料中研讀出隋煬帝濫用民力的過失,第二部分的回答也均能涉及到國家治理能力提升和關注人民生活水平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此處需要對學生的口頭回答進行書面化引導,故同時在課件上展示如下語句:國家治理固然要重視高效性,但更要重視民生;國家治理的對象是群體,但也不能忽視個體的訴求;國家治理成果應該要惠及更多人民而不應要求人民一味地付出。此部分問題設計呼應了開頭部分的提問“隋煬帝組織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否僅僅是為了巡幸享樂”,讓學生認識到隋煬帝背負歷史惡名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沒有能夠處理好效率與民生間的關系,由此將主題升華,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要求,而在課程結尾展示的結束語“文明古國,千年運河,源源流淌;華夏民族,治理智慧,代代更新”也強化了對于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育。
總體而言,教師設計問題鏈和史料研習環(huán)節(jié)前需要充分研究相關課程內(nèi)容,尋找一個能夠引領全局的核心問題,并探索問題間的邏輯關系,環(huán)節(jié)設計才能實現(xiàn)步步深入而不會出現(xiàn)松散的情況。此外,“學習,就是自我發(fā)問。只有當個體進入了提問步驟,才會試圖去理解。只有當學習者超越了記憶結果的階段,才開始學習”。所以授課者應主動了解聽課學生的背景,包括人數(shù)、知識水平、閱讀和語言運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內(nèi)容,有目標地選用適合學習者的史料和設計相應的問題難度,如此,學習者和學習內(nèi)容間才不會脫節(jié)。最后,問題鏈的設計和史料研習的過程應充分考慮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和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育要求,真正將學科育人落到實處。
[1]朱可:《立意高遠筑課魂——基于高中歷史新教材的教學立意探究》,《歷史教學》2020年第23 期,第37 頁。
[2]鄧林:《中學歷史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93 頁。
[3]王鑫:《問題鏈的設置與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專題為例》,《中學歷史教學》2017年第7 期,第18 頁。
[4]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 頁。
[5]王學典:《史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13 頁。
[6]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9 頁。
[7]盧曉華:《高中歷史課堂問題鏈設計的實踐研究》,《歷史教學》2016年第11 期,第6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