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鶴瑤
(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舒伯特1797年出生于維也納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也是一名熱愛音樂的人,因此,舒伯特從小便受到良好的音樂啟蒙教育,這為他日后在音樂領域取得重要成績奠定了基礎。他作為家里最小的孩子,從小跟隨哥哥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在這一過程中,他慢慢接觸到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他對貝多芬有著深刻的熱愛,并受到其影響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在當小學老師的期間,舒伯特創(chuàng)作了5 首交響曲、3 首弦樂四重奏、3 首鋼琴奏鳴曲、6 部歌劇和300 多首歌曲。1816 年,向往自由生活的舒伯特離開了學校,并在隨后的六年中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這一作品富有深情的旋律和動人的和弦,表現出他對生活及音樂的熱愛。他的創(chuàng)作群星璀璨,有9 部多首交響曲、幾百首多部鋼琴曲、600 多部藝術歌曲、36 首多部室內樂、30 多首多部宗教音樂、11 部藝術名曲歌劇和合唱曲等其他各類音樂作品。舒伯特對德國鋼琴獨奏音樂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參與創(chuàng)作的許多鋼琴獨奏小品音樂作品中最早出現了浪漫主義古典音樂不具有的音樂特點。
據說即興曲由捷克著名作曲家詹恩孚日塞克首創(chuàng),但只能作為即興鋼琴獨奏小品的一種,即興曲萌芽于巴洛克時期,在古典時期并未真正被世人了解,在浪漫時期才在作曲家的努力下為人熟知。與孚日塞克相識之后,舒伯特對孚日塞克創(chuàng)作的即興曲小品表現了濃厚的音樂興趣,這為日后舒伯特開始創(chuàng)作即興曲作品和小品這一體裁的最終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即興曲作為德國鋼琴音樂小品體裁中的一種,在法國巴洛克鋼琴藝術復興時期開始萌芽,在德國古典主義復興時期因不被重視而不再流行,沒有機會得到廣泛發(fā)展,直到德國浪漫主義初期才開始被關注,并逐漸成為德國浪漫主義復興時期鋼琴音樂藝術體裁的典型代表。
舒伯特即興曲op.90 由四首即興曲結合組成。
Op.90 No.1 的調式調性為c 小調,可分為引子(1)—A(2~33)—連接部1(34~41)—B(42~74)—連接部2(75~79)—A1(96~111)—連 接部3(112~124)—B1(125~152)—連接部4(153~168)—A2(169~193)—尾聲(194~204)。前33 小節(jié)的A 部分,兩個樂句都采用4+4 的非方整型曲式結構,分別是a(2~9)、b(10~17)、a1(18~25)和b1(26~33),然后,經過連接部分由c 小調轉向降A 大調。B 部分(42~74小節(jié))分為c(42~55)—連接(56~60)—c1(61~74),它是一個變奏部分中的v1,由三個變奏樂句結合組成,為非方向的整型結構,并在此由降A 大調逐步轉入降C 大調,v1 是主題音樂材料的變化。之后的三個連接部分都是G 大調,A1 部分(96~111)由a2、b2 兩個部分組成,由連接部2 的G 大調轉入近關系調——a 小調。B1由c2(125~135)、c3(135~152)兩個部分組成,調性則由連接部3 轉入同關系大小調——g 小調。最后的A2 部分由a3(169~177)、b3(168~193)兩個部分構成,調性與尾聲一起由c 小調轉入C 大調。B 部分的42 到74 小節(jié)是變奏部分V1,這個樂段由三個樂句組成,V1 是主題材料的變化,第96 到111 小節(jié)為V2,第125 到152 小節(jié)為V3,第169 到204 小節(jié)為V4,V2 和V4 是主題再現后又進行變化,V3 是將V1 的降A 大調轉到g 小調,伴奏織體發(fā)生變化,與前面的情緒形成對比。
Op.90 No.2 的調式調性為降E 大調,曲式結構為復三部,由首部(1~82)—中部(83~146)—連接部(147~168)—再現部(169~250)—尾聲(251~283)組成。舒伯特即興曲大多數都采用三部曲式,這里的三部曲式結構非常穩(wěn)定,其主要部分由首部、中部、再現部三部分組合構成,各部分以單三部曲式音樂結構最為常見,也不排除單二部或者一部曲式。首部分為ab(1~24)、a1(25~51)、補充(52~71),調式由降E 大調轉向同主音大小調降e 小調,途經降G 大調,最后又轉入降E。中部屬于三聲中部(Trio),分為c(71~82)、d(83~110)、c1(111~126)(127~146),調式調性總體由降e 小調到升f 小調到b 小調。再現部結構與調式調性與呈示部基本一致。尾聲的第251 小節(jié)到283 小節(jié)在e 小調和降b小調間轉調,因此,結尾處出現了不同的終止和弦,體現了即興曲這一體裁的獨特性。
Op.90 No.3 的調式調性為降G 大調,曲式結構同樣為復三部。其呈示部和中部都用了單二部結構,分為呈示部(1~24)—中部(25~51)—連接部(52~54)—再現部(55~74)—尾聲(75~87)。呈示部分為a(1~8)、b(9~16)、b1(17~24),調式調性由降G 大調轉向降C 大調再轉入降G大調,中部分為三個部分:c(25~35)、連接(26~39)、d(40~51),調式調性由降e小調轉降C 大調,再由降e 小調轉到連接部的降C大調。再現部的主題a(55 到62 小節(jié))作為主部結構主題的完全局部再現,第二部的主題則作為時間變化部的再現,調式調性的處理也與No.2 類似,由降G 大調途經降C 大調,最后仍歸于屬調。
OP.90 NO.4 的調式結構調性主要為帶升降調的a 大調和升大調,曲式三部結構調性為復三部,曲式三部結構更為規(guī)整,可以發(fā)現其和弦布局也與No.2 與No.3 有異曲同工之妙。首部是帶兩個連接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分為a(1~30)、連接(31~38)、b(39~71)、連接(72~79)和b1(80~106),但b1 是對a 和b 的重復再現變化,因此,也可解釋為單二部曲式。中部(49~93)也是三聲中部,分為c、d、c1 三個部分,調式調性為升c 小調。再現部分的a(第173 到202 小節(jié))則是對主部分和主題的完全重復再現。
1.旋律的抒情性與歌唱性
第一首c 小調即興曲風格憂傷淡雅,沒有太大的起伏。以雙手渾厚的八度開始,仿佛是一場精彩電影的前奏,能讓聽眾聯想到小說中講述一段動人心魄的故事前剛剛拉開的帷幕。隨后就出現了主部主題的材料,故事的情緒在這一部分逐一遞進,第二樂句以和聲的形式豐富了主題,旋律仍然不變。第三樂句又采用了單旋律,是對第一樂句的材料基礎進行變化,增加了四度音程的跳進,使音樂有了一次小起伏,富有流動感。歌唱性的旋律為接下來的每一個變奏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樂曲的中部,右手為旋律,右手伴奏以三連音的形式給出,在這首樂曲中,舒伯特用三連音的伴奏織體為旋律伴奏,在后面的樂句里兩手聲部交換,左手為旋律,右手為三連音伴奏,一直持續(xù)到中部結束。三連音的伴奏織體能更好地推動音樂,使其變得更有流動性,舒伯特這樣的寫作手法為歌唱的旋律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且富有對比。
全曲最富有激情的部分當屬出現在展開部末尾的第125 到135 小節(jié),出現時全曲已接近尾聲。它是前面所有累積的情感的爆發(fā),是演奏者在演奏中唯一需要用上手臂力量去推動的部分。這個部分一共有兩個和弦樂句,第二個和弦樂句是第一個和弦樂句的具體再現,運用了兩個和弦進行轉換的寫作手法,以推動旋律的發(fā)展,為全曲增加戲劇元素。不斷轉換的和弦在左右手和幾個和弦之間跳動,讓原本一直緩步前進的旋律大大增加了沖突感和震撼感,像是生活中突發(fā)的意外事件,主人公在堅強的抗爭中終于渡過了難關。
第二首降E 大調即興曲是一個小快板,開頭三連音節(jié)奏歡快,富有活力和流動感,仿佛山間的小溪,中間有一些三度音的跳進小起伏,就像小溪在流動中碰到了石子,激起了小浪花,卻仍然繼續(xù)綿綿不斷地流動。整個曲調洋溢著輕松愉悅的氛圍,左手的伴奏織體與右手的三連音跑動的旋律互相對比,在這個樂章中,聽眾很容易聽出構成全曲的主要兩個部分,演奏者在音色的處理上需要注意強弱分明。旋律通過音量強弱的變化形成對比,為音樂增強戲劇性的對比和跌宕起伏的感覺。
第三首降G 大調即興曲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三個聲部貫穿全曲,且旋律一直在高聲部的位置。高聲部主旋律像是女高音的深情演唱,演奏者應彈出旋律的平穩(wěn)走向,讓聽眾仿佛置身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而中聲部連續(xù)的琶音宛如天空中的一道道云彩,與高聲部的旋律形成完美的呼應,飽滿的低聲部像是遠處傳來的牦牛的低吟,一幅溫馨的畫卷由此展開。踏板的合理運用對于全曲的流暢性非常重要,體現了鋼琴極其抒情的一面。第三首即興曲對右手小指的力量要求較高,大部分的旋律音都在高聲部,由右手的小指演奏,且樂句延綿、連貫、悠長,因此,演奏者要對高聲部旋律的演奏非常注重。這也是舒伯特四首即興曲中被公認為擁有最美妙的旋律的一首。演奏好這一系列樂章對于提高演奏者對各種音樂的綜合理解力、演奏綜合能力與演奏者手指的綜合控制能力、耐力以及觸鍵水平都有極高的要求。
最后一首降A 大調即興曲為小快板。開頭由右手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琶音下行,旋律猶如一顆顆珍珠滴在葉子上,生動而活潑,輕盈而憂傷,后面緊接的和弦連接仿佛是對此的回應,堅定有力又不失歌唱性。第二樂句的和弦與第一樂句的和弦形成了對比,更加不安、憂傷。中部由降A 大調轉到了升c 小調,為樂曲注入了一股憂傷痛苦的情緒,增加了濃厚的音樂色彩,但最后似乎又對一切坦然釋懷,內心恢復了平靜,且在較為愉悅的氛圍中結束。舒伯特在音樂作品中將情節(jié)聯系藝術歌曲,體現了旋律的歌唱性。
2.節(jié)奏特征
節(jié)奏主要包括音樂節(jié)拍和節(jié)奏速度兩個基本方面,如果說,節(jié)奏旋律填充了音樂的靈魂,那么,節(jié)奏本身就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節(jié)奏骨架。節(jié)奏一直是一個具有較高辨識性的要素,節(jié)奏有緩慢也有歡快,有松散也有緊湊。舒伯特的即興曲中運用的形式多是具有德國特色的音樂節(jié)奏型和伴奏織體,這些節(jié)奏型和織體的運用大大豐富了樂曲的情感表現力,更好地襯托了旋律的歌唱性。舒伯特Op.90 即興曲的節(jié)奏也有浪漫主義時期的特點,這樣的節(jié)奏為本系列即興曲注入了靈魂。
3.三連音的運用
三連音的伴奏織體能更好地推動音樂,使其變得更加具有流動性,例如,第二首即興曲幾乎全由三連音構成,首部與再現部都在進行上行和下行的跑動,顯得流暢順耳,第四首即興曲也運用了大量的三連音。在這四首即興曲中,舒伯特大量使用了旋律與伴奏織體二對三的節(jié)奏型,其中,第一首和第四首進行曲使用這一節(jié)奏型最為頻繁,這也更加符合即興曲這一體裁的風格,不僅打破了規(guī)整節(jié)奏型的頻繁使用,更增加了旋律的流動感和美感,能更好地表現舒伯特在音樂情感表達上的特點,以及他敢于打破傳統的勇氣和對音樂自由的向往,使音樂更加飽滿動人。
旋律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是即興曲這一體裁的音樂的典型風格,舒伯特即興曲Op.90 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和作曲家自己的風格。第一首c 小調即興曲風格憂傷淡雅,第二首降E 大調即興曲是一個小快板,第三首降G 大調即興曲是一首如歌的行板,最后一首降A 大調即興曲是小快板。其中,和聲的走向、旋律的發(fā)展與節(jié)奏的運用都很有特點,大量使用的三連音的節(jié)奏織體能更好推動音樂,使其變得更加具有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