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wèi)東
總之,民國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特殊教育行政管治體系,遂而成為民國教育體制(兼及民政、社會管理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權力系統(tǒng)上下通達,細分歸屬,不斷收納新分工領域,實行動態(tài)管理,乃近代行政機制的特征所在。但體制仍屬初建,有待完備之處甚多,行政管理體系雖經(jīng)建構,但大多不夠盡職盡責;部門之間的權界雖有分別,但遠遠談不上條分縷析;條塊關系雖分別界屬,但上至中央教育部,下至公立學校,多見機關鋪攤、職任混亂、冗員繁多、效率不高、頭重腳輕、閑雜人多、干事人少的衙門做派。
可以看出,民國政府逐步實行的是對外國人在華辦學(包括特殊學校)限制、利用、規(guī)范及至收回的政策,口子愈開愈小,律法愈收愈緊,中國政府是想借助這一系列法令法規(guī)將特殊教育事業(yè)逐步由中國人來自辦,以中國“不承認”及其“非法性”迫使外國人退出此領域。
民國年間,特殊教育領域的國家治理有如下值得關注的特點。
其次,此乃時代的進步。無論是特殊教育,抑或近代形態(tài)的國家治理體系,均為近代化的產物,它們的相時共生,在古代和近代之間劃出了時代差別。特殊教育迄近代方才成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它的西學東漸填補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缺門,它在揖美追歐的同時不忘中國國情。對特殊教育進行與時俱進的管理是近代政府的新使命,政府出臺各種舉措來實現(xiàn)此項治理,通過“收回教育權”等設定特殊教育的中國性質和主權歸屬,提出特校的學制、課程、考評、經(jīng)費、師生等屬于近代學校體制的規(guī)范化設計,努力將義務教育普惠殘疾兒童,將特殊教育導入國民教育體系。通過建章立制使中國的特殊教育事業(yè)步入法制化軌道,立法程序顯示了一定的透明度與漸進性,立法原則具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始性與科學性;立法主體上民間先行,政府主導,多方推動。監(jiān)督機制中既有政府督學,更有民眾對政府治理的督察,雙向監(jiān)督愈顯近代民主化的流程,官民相向而行助益特教事業(yè)不斷修正前行。凡此一切,只有在近代的社會條件下才能發(fā)生。
總體來看,民國年間特殊教育國家治理機制尚在形成過程中,其間知行,當局落后于民間,官方滯后于百姓。行政、立法、監(jiān)督三項機制之間并不平衡,行政最為強權,立法較為滯后,官方督察比較得力,政府對民間督察的回應大多敷衍。這些情況的發(fā)生,既有外生制度與中國國情的適配,又有政府因應與民眾訴求的磨合,還有社會環(huán)境與輿情預期的不恰,等等。所以,民國年間國家對特殊教育的治理機制僅僅只是初構,只是在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設方面開始起步;至于治理能力方面更是欠缺,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的水平相當初級,時見苛政,多見懶政,遠遠談不上良政善治。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方才漸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