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宏,曾連珠,何敏超
廣東省農(nóng)墾中心醫(yī)院 消化呼吸內(nèi)科,廣東 湛江 524000
原發(fā)性肝癌在40~50歲群體中具有較高發(fā)病率,以男性多見,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疾病之一,起病隱匿,發(fā)病早期通?;颊邿o明顯臨床癥狀[1]。以往肝切除術是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是近年來隨著臨床對肝癌治療的不斷深入研究,介入治療作為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已有研究[2]證實在原發(fā)性肝癌治療中,介入治療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而且還可以重復治療,對延長患者生存期限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也有研究[3]指出,長期介入治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心理以及行為等方面的耐受性,會增加患者精神以及經(jīng)濟負擔,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因此進一步分析影響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具有積極意義。本文正是基于此,選取了本院收治的100例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xiàn)將研究報道如下。
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擇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2~69歲,平均(52.84±3.38)歲;病程2~8年,平均(5.61±1.33)年;介入治療次數(shù)在0~3次,平均(1.44±0.25)次。實驗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1~70歲,平均(52.86±3.32)歲;病程2~9年,平均(5.65±1.32)年;介入治療次數(shù)0~3次,平均(1.41±0.26)次。
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fā)性肝癌相關診斷標準[4]者;②生活自理能力及智力正常者;③介入治療后預計生存時間在一年以上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③臨床資料缺失者;④既往有肝臟移植史者;⑤拒絕參與研究者;⑥既往有肝切除術史者。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輔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工作以及宣教工作,術中做好患者體征監(jiān)測工作,術后做好患者病情康復指導以及用藥指導等。實驗組進行綜合護理,具體包括:①加強患者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患者文化水平以及自身對疾病的認知水平等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方案,為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相關知識以及自我護理技能方法等,使其可以有效提高疾病認知水平以及自我護理技能。②強化患者科學觀念:在患者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充分了解患者對所謂的迷信以及偏方等觀點的看法,對于其錯誤想法需要及時糾正,告知其錯誤觀點及方法對其預后的影響。③加強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其不良心理及時加以疏導,鼓勵患者通過聽音樂、同伴交流以及運動等方式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釋放心理壓力,提高治療自信心以及護理配合度。④家庭支持: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和患者家屬溝通,告知其家屬的陪伴以及支持對促進患者疾病轉歸的重要性,指導其多鼓勵陪伴支持患者。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治療依從性,若患者可以自覺主動配合護理則視其治療依從性佳;若患者需要護理人員督促方配合護理則視其治療依從性尚可;若患者在護理人員督促下依舊難以配合護理則視其治療依從性差[5]。總依從率=(依從性佳+依從性尚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根據(jù)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將依從性佳和依從性尚可的患者分為A組,依從性差的患者分為B組,對其一般資料以及病理信息等進行比較,分析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
由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實驗組治療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組間護理后的治療依從率比較[n(%)]
如表2所示,A組和B組患者性別以及婚姻狀況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個人月收入、社會支持以及文化水平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
表2 A 組和B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如表3所示,A組和B組患者肝外轉移以及AFP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hild-Pugh 分級以及腫瘤直徑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
表3 A 組和B 組患者病理信息資料比較 [n(%)]
如表4所示,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個人月收入、社會支持、文化水平以及Child-Pugh 分級是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表4 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介入治療作為原發(fā)性肝癌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雖然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其生存期限,但是研究[6]表明,多數(shù)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因長期治療容易導致其治療依從性下降,會對其預后帶來一定影響。護理在提高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效果以及改善患者預后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7],但是目前臨床對影響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依從性的相關研究較少,進一步分析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綜合護理在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方面具有良好作用。由表2以及表3可知,A組和B組患者性別以及婚姻狀況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個人月收入、社會支持以及文化水平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同時A組和B組患者肝外轉移以及AFP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hild-Pugh 分級以及腫瘤直徑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結果顯示年齡、個人月收入、社會支持、文化水平以及Child-Pugh 分級是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虞向[8]報道,個人月收入、社會支持以及文化水平和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依從性呈正相關,和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而張園園等[9]也指出,介入治療由于需要多次重復治療,同時患者在治療后的短期內(nèi)勞動能力會發(fā)生明顯下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經(jīng)濟收入水平,導致其治療費用縮減,進而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研究[10]表明,社會支持越高的患者,越有利于提高其自尊以及被愛的感受,同時其治療依從性也會越高。年齡越大的患者,其思想也會越為保守,越容易迷信各種偏方,容易私自用藥,影響其治療依從性[11]。同時文化水平越高者,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越多,越容易理解患者講解的各種疾病相關知識,更容易聽取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建議[12]。Child-Pugh分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肝功能損傷程度,患者肝功能損傷程度會隨著其Child-Pugh分級的提高而增加,同時其預后也會隨之越差,其治療依從性隨之降低。
綜上所述,影響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危險因素分別為年齡、個人月收入、社會支持、文化水平以及Child-Pugh分級,臨床需要根據(jù)上述危險因素及時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以盡量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